听到这里,朱标忍不住插话问:“妹婿,大明三大才子的另外两位都是谁?他们为何得此殊荣?”
刘宽解释道,“这三大才子其实主要指他们在某一个为文人、士林所认可的领域才华卓绝,按出现的时间早晚,他们依次是解缙、杨慎、徐渭。”
朱标听了讶异,疑惑道:“竟没有那唐伯虎?”
刘宽笑道,“太子殿下,唐伯虎在后世最出名的其实是画作,其次是书法,最后才是他的诗才。”
“然而前两者被正统文人视为小道,或者说业余爱好,而论诗才,他比不上杨慎。”
朱标还想再问,朱元璋却有点不耐了,道:“标儿,你且让刘宽先讲完,有什么疑惑最后再问。”
“是。”朱标无奈,只好压下疑惑耐心听。
刘宽道:“微臣先说回解缙吧解缙之所以被认为是大才子,是因为他总裁编修了《太祖实录》,编纂了《永乐大典》。”
“而且他的博学多才是得到了洪武、永乐年间诸多文坛名宿肯定的。”
“可惜的是,此人似乎政治水平不高,又或者说太过耿直,也可能是恃才傲物吧。”
“永乐年间,他因为卷入储君之争被汉王忌恨,又因为直谏为永乐帝不喜。”
“他本在总裁《太祖实录》之后,因功被任命为内阁首辅,可后来官职一贬再贬,直接被贬到交州去了。”
“后来他因回京奏事,跟汉王朱高煦碰上,被汉王冤告其‘无人臣之礼’,又恰逢他请奏开凿赣江,让永乐觉得他不该在国家筹划北征时做这种劳民伤财的事,于是将其下狱,据说在狱中被百般拷打。”
“四年后锦衣卫指挥使呈送囚犯名册给永乐帝预览,永乐帝就问‘解缙还没死吗?’,也不知道纪纲是真误会了永乐帝的意思,还是故意曲解,于是回头就派人用酒将解缙灌醉,埋在雪里冻毙了。”
听到这里,朱标眉头已然皱成了一团。
便是老朱都皱眉不已。
因为在刘宽这番叙述中,朱棣无疑是个昏君加暴君的形象。
回过神后,朱元璋就不禁道:“这老四是怎么回事?咱本以为他能得个永乐大帝的名号,应是个明君,可为何在解缙一事上表现得如此昏聩、残暴?”
刘宽听了这话,心里不禁嘀咕:还说人家残暴,您老人家历史上后来可表现得比朱棣还残暴。
但紧接着,刘宽又觉得用残暴形容晚年的朱元璋不合适,应该用冷酷。
另外,朱元璋除了受见识所限,还真没多少被下面人蒙蔽、利用的情况,所以绝对称不上“昏聩”。
但朱棣做的某些事真就有点昏聩、不智了。
另外,老朱喜欢用极刑对付贪官,朱棣却是喜欢用极刑对付政见与他相反的臣子大抵是因为他的皇位来得终究不那么名正言顺吧。
刘宽想着这些,并没有回答老朱的话,也不该他回答。
倒是朱标开口了,道:“历史上的四弟,多半是即位后想要用武功证明他才是最合适坐上皇位之人,故而疏于内政,给了别有用心之人可乘之机。”
“妹婿,若我没猜错,那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多半是朱高煦那小子的人吧?”
刘宽道:“回太子殿下,纪纲确实与汉王交好,可历史上却是因为多蓄亡命,私藏甲兵,被以图谋不轨、谋逆等罪名凌迟处死的。”
“当然,后世有人认为是纪纲作为锦衣卫指挥使,如对待解缙一般,冤杀了太多让永乐帝愤恨的臣子,所以才被杀掉。”
听此,朱元璋不禁哼道:“这个老四,好好一个监察百官、探查机密的锦衣卫,硬是被他用成了杀人的刀。”
“作为皇帝,杀人都不能不名正言顺,尽用些阴暗手段,如何能让天下人心服?!”
朱标也叹道:“真没想到,历史上的四弟后来竟变成这般但愿如今他不会变得这般了吧。”
大约是不想在朱棣的事情上多谈,朱标随即话语一转,道:“妹婿还是说说那杨慎吧。”
“是。”刘宽答应了,“杨慎乃是大明中期名臣杨廷和的儿子,是正德年间的状元,甚至被认为是三大才子之首。”
“因为杨慎除了八股文写得好,在儒学经义方面著作颇多外,在诗词曲方面也都才华超人。”
“此外,他还涉猎经史方志、天文地理、金石书画、音乐戏剧、宗教民俗等,博学多才之极。”
“不过在微臣那个时代,杨慎却是靠着《三国演义》上的一首词,才为人所熟知。”
朱标一听又来兴趣了,问:“哪首词?”
刘宽微笑道,“词牌名是《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第436章 怪才徐渭,炫耀儿子的老朱
听刘宽诵读了杨慎的《临江仙》,朱元璋、朱标都不禁在心中反复品味了一番。
稍顷,朱标感慨着道:“这首《临江仙》确实足称传世名篇,几不逊于几位宋词大家的作品。”
朱元璋道,“此词将朝代兴亡当做谈资,读来既慷慨悲壮,又回味无穷,可见那杨慎在此道上确实才华卓绝。”
“不过,他能写出这样的词来,应当经历了不少事吧?”
刘宽道:“回陛下,杨慎作为当时首辅杨廷和的儿子,考上状元本就备受争议,亏得他才华卓绝,才保住了功名。”
“正德年间他基本都在翰林院任职,到了嘉靖年间,他先是参与编修《武宗实录》。”
“后在‘大礼议’之中触怒嘉靖帝,被贬谪至云南永昌卫。而在之后的数十年,虽往返于四川、云南,但仍终老于永昌卫。”
“似乎是死于嘉靖帝之前,活到了72岁。到了后面隆庆、天启年间才两次对其追谥,算是为其平反。”
“果然。”朱元璋听了一笑,“你看历史上那些诗词大家,大多是大半生乃至一生郁郁不得志之辈。”
“正是因为经历坎坷,他们才对山河与人生有足够深刻的感悟,进而写出传世诗词。”
刘宽心道:这可未必。
经历坎坷,对山河、人生感悟深刻确实是写出传世诗词的必须,但却未必就一定郁郁不得志后世那位伟大的图书管理员便是例子。
大约是对杨慎这种只在文学方面留下传世成就的大才子不感兴趣,朱元璋接着便问:“那徐渭莫非也是如解缙、杨慎一般的文坛才子?”
刘宽道:“回陛下,徐渭确实如解缙、杨慎一般博学多才,但相比之下,其人更应该以怪、奇、狂来形容。”
怪、奇、狂?
听刘宽这么说,朱元璋、朱标都更有兴趣了。
“徐渭出生于正德末年,生活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此人也是年少时便显露聪慧的一面,在地方称为神童。”
“然而因为身世坎坷,性格孤傲,所学庞杂,他到二十岁才考上秀才,可之后直到四十一岁,考了八次,都未能中举。”
“在此期间,他更是经历了家产被豪绅霸占,发妻早亡,漂泊无依之难。”
“到了嘉靖三十几年的时候,东南沿海倭寇成患,他进入当时浙江巡抚胡宗宪的幕中,这才以幕僚身份登上天下舞台。”
“徐渭知兵事,好奇计,为平定倭患出了不少计策,为胡宗宪倚重成为幕首。”
“后来更是献计招抚了当时东海的海盗王汪直,可惜后来地方官府出尔反尔,杀了汪直,令其谋划功亏一篑。”
“后来胡宗宪因朝堂纷争被下狱,徐渭也受牵连。他本就性格偏激,之前经历又坎坷之极,此番入狱精神便出了问题,时不时发狂自残,乃至自尽据说他曾自尽九次之多,可惜都没死成。”
“万历即位大赦天下,徐渭才被放出来,当时已五十多岁。此后他虽然不再涉及朝堂之事,但与戚继光、李成梁这些万历朝的名将却都颇有交情。”
“不过徐渭因为不治产业,不屑礼法、性格狂狷孤傲,晚年过得很是凄惨,靠卖字画甚至是写小说为生。”
“晚明时期其实还有一部名气不逊于四大名著的小说,甚至原本就被列于四大名著之中,叫做《梅瓶金》(自己纠正),在写世俗方面堪称第一,作者笔名叫兰陵笑笑生。”
“后世此人身份一直成谜,很多人猜测,这人就是徐渭。”
“至于徐渭其他作品,微臣就记不得了,除了文学之外,大抵在书法、绘画、戏曲方面都颇有成就吧。”
听刘宽讲了徐渭大概生平,朱元璋道:“从知兵事、好奇谋这点来说,此人于朝廷用处倒似乎比前两位大才子大些。”
“然而,按你所讲,此人性格只怕比解缙、杨慎之流更难令人接受啊。”
“有能力性格孤傲倒还没什么,当年刘伯温也是性格孤傲的,还不是成了咱大明的诚意伯?”
“可蔑视礼法就有点不可取了。”
听此,刘宽忍不住道:“陛下,也许晚明时期的礼法与此时大不相同呢?多半都是士绅等既得利益者制定的,兴许您回到明末,也会蔑视礼法。”
朱元璋一愣,随即大笑起来:“哈哈哈,你这小子说得倒也是。咱若去了你口中的晚明、明末,只怕要直接揭竿而起,掀掉那些贪官污吏、士绅豪强的桌子呢。”
这话朱元璋并非头回说,刘宽听了并不意外。
至此,刘宽要的五人中前四个都讲完了,杨士奇几年前讲过,眼下由解缙牵扯出来的三大才子之二同样将讲完了。
刘宽便眼巴巴地看着朱元璋,等着朱元璋答应给人。
谁知朱元璋略一沉吟后,道:“蹇义、黄淮、杨士奇咱可以调给你,但夏元吉、解缙却不行。”
“你应该知道,如今咱大明正是大力发展经济之时,即知道那夏元吉有经济之才,理财之能,咱自然要调到户部、财部去任用。”
“至于解缙,以此人性格,真调去天工院只怕帮不到多少忙,反而会给你添堵吧?依咱来看,倒是都察院更适合他。”
刘宽想想,不得不承认,朱元璋的安排更加妥当。
朱元璋毕竟是当了二十几年皇帝的,比他更会识人、用人很正常。
想通后,刘宽便作揖道:“谢陛下。”
见没其他的事,刘宽就准备告退,却听见殿外有宦官高声通禀。
“皇上,湘王殿下从和宁发来了电报!”
说起来,朱元璋儿子虽多,可除了朱标,他对其他儿子虽说不上完全一视同仁,却也没有明显的偏爱和偏见。
这一点从历史上他二十几个儿子全都封亲王、都给了封藩之地,便可见一斑若真有偏见深、对儿子们感情淡漠的帝王,根本不会全部封藩。
湘王朱柏在诸皇子中算是品行不错也颇具才华的,因此朱元璋当即吩咐道:“送进来。”
李贵立即过去将电报拿了进来,送到御案之上。
这封电报内容颇多,竟有好几页译文须知,这电报译文可都是京师电报局里的电译员用簪花小楷写的,并非那种一张纸只能写百多个字的大字报。
朱元璋用了好几分钟的时间方看完,然后就不禁轻拍了下桌子,笑着道:“老十二这趟差事办的不错呀,竟从地方看出了这么多事来,不比锦衣卫差,在某些方面甚至比锦衣卫更有用。”
朱标闻言当即也笑着道:“那是就算如今锦衣卫也学文会算,甚至有专门做情报分析的文职人员,可跟十二弟相比,文化水平就差多了。”
“十二弟可是妹婿的学生,且在大本堂中,学习成绩也是相对靠前的。”
听老朱父子俩这么一说,刘宽倒是对朱柏发来的电报有些好奇了。
朱元璋似乎看出了刘宽的心思。
他先让李贵将电报递给朱标看,然后便像是寻常人家中炫耀儿子出息的老父亲般,一脸和煦笑容地讲起电报内容来。
“这小子先在电报中跟咱提了地产之事说北平火车站附近地产三万贯一亩,不逊于京师多少,城内地产亦高达两万多贯一亩。”
“他说,这样北平官府是赚到钱了,可若是地产继续升高,乃至虚高,会不会导致购买地产的商贾亏本,那样反倒不利于地产业的持续发展。”
“除了北平,他还列举了一路所经过的滁州、凤阳、徐州、济南等地的地产均价作为参考。他对地方事务如此有见地,对咱来讲着实是意外之喜啊!”
第437章 伏特加没了,朱标问潘金莲
听朱元璋提到地产经济,刘宽并没有说什么。
他所了解的那点地产经济相关内容,在好几年前就都告诉朱标了当初朱标负责督建江边码头,便运用到了从刘宽这里了解到的地产经济相关知识。
后来,朱标在处理城市发展的相关事务时,便将这些知识推广出去。
也就是说,如今京师、北平等地官府利用地产创收,并非刘宽直接提出的建议,而是随着这些年大明对经济发展的重视,朝廷及地方官府逐渐产生的想法。
毕竟朝廷将掌握的资产或卖或租给民间,以创造财政收入,并非后世才有的事,而是早上千年就有的。
典型的,如朝廷将没收的罪犯家产变卖给民间;又如宋朝将本属于朝廷的酿酒权和酒税相结合,以买扑制度(竞价承包)给商贾;再到明清将食盐的产销承包给盐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