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总结性的讲解后,视频结束了。
朱元璋从视频中接受科技灌溉的广袤田地上收回目光,便问:“刘宽,这印度的事补贴具体为何意?”
刘宽解释道,“回陛下,后世很多国家都迈入了工业社会,农业已不再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却依旧是百姓口粮的保证。”
“所以,后世很多国家为了保证本国有足够在耕种的农田,不仅会取消田赋,还会给予种田的农户一定补贴,以确保国家粮食供给安全。”
这么浅白的话,朱元璋、朱标等自然是一听就懂了,可依旧有点懵,或者说脑子一时转不过弯儿来。
毕竟近往上数几千年,朝廷的税赋来源都是农业,已经让朱元璋等人形成了惯性思维。
如今刘宽说后世不少国家不仅取消了田赋,甚至还要补贴钱给农户,他们一时如何转得过弯儿来?
不过,朱元璋到底是开国之君,很快就想到了如今大明连年上涨的商税,以及占据财政收入大头的各官营厂坊收入事实上,大明如今田赋在朝廷财政收入中已经落于次位了。
如果按刘宽所说,随着工业继续发展,不仅田赋在朝廷财政收入中占比减少,就连百姓也为了赚更多钱,脱离田地进入工厂,或是做其他的。
那么朝廷为了保证本国能有足够的粮食产出,补贴种田的农户倒也合情合理了。
就跟如今大明朝廷为了罗荒都司未来的价值,补贴钱粮在那里设卫所、垦荒种地类似。
想明白这些,朱元璋对视频中印度的事补贴之策就接受了。
只是想起那后世的印度朝廷用错此策,他就忍不住想笑。
随即便带着笑意问:“雄英,通过这视频最后所讲的印度之事,你有何感想呀?”
朱雄英道:“朝廷,尤其是大国朝廷,凡施行政策,须得慎之又慎,重要的不是政策多好,而是要适宜、得当。”
“若是政策用的不是地方,好政策也变成坏政策,于百姓、国家都无益。”
“哈哈,”朱元璋满意地点头,“正是此理。”
随后,老朱一家子又讨论了这个视频中的其他一些问题,到了最后,朱元璋才想起视频第一个例子留下的疑问。
“刘宽,视频中讲那冰岛能发展起不错的农牧业,除了依赖天然气候条件外,还因为其朝廷大力发展什么温室大棚种植。”
“这温室大棚种植可是后世一种关乎农业的科技?”
第430章 朱允的小心思,开平碉楼如何来?
刘宽道:“回陛下,温室大棚确实是后世一种重要的农业技术,主要是指利用玻璃或塑料薄膜等材料建造相对密闭的透光棚屋。”
“然后通过电力、滴灌等设施,控制其内部温度、水分乃至作物所需要的营养,进行高度精细的种植。”
“如此一来,即便是在严冬,也可以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出春夏才有的蔬菜瓜果。即便在罗荒都司那样的冰天雪地中,也能种出江南的果蔬,甚至颇为高产。”
“陛下应该记得,后世曾计划在月球建立地下基地,在那里种植水稻、果蔬等作物以实现基地的自给自足。”
“而温室大棚技术,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之一。通过模拟作物所需的环境,为其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空间,使得在极端环境下也能进行农业生产。”
听刘宽讲解了温室大棚种植技术,朱元璋自是一阵惊喜。
在他看来,虽然如今大明难以用上这种技术,但在将来却是有大用的在他心目中,任何有利于农业的技术都有大用。
朱标听了也是眼睛一亮,道:“听妹婿这么一解释,我倒是记得《汉书》就记载有利用房屋、炭火的保护栽培蔬菜之举。”
“唐代也有在温泉附近栽种果蔬的记载,辽代史书中甚至还提到了一件以‘草粪覆棚’之术在北方种出西瓜的奇事。”
“如今想来,这些应该都是先民对于温室大棚种植技术的探索了。”
刘宽听了朱标的话,也想起一件事,道:“说起来,我倒是想起大明后来在北京也搞出过比前代更先进一点的温室栽培技术,使得皇室在冬季也能吃上一些蔬果。”
“只是不知是不是因为造法昂贵,所以并没有得到推广,皇室也只能少量享用。”
朱元璋道,“塑料薄膜咱大明没有,可却有玻璃,也有电,是不是已经可以搞真正的温室大棚栽培了?”
“这一到冬日,确实没什么新鲜蔬菜可吃,咱与妹子若能吃上两口,甚至让百姓也能买到一些,那可就太好了。”
刘宽沉吟着下,道:“以大明如今的条件,确实可以发展温室大棚栽培技术了。”
“待开衙后,微臣可以在天工院下设立一个研究所,专门负责此事。”
这时,已经是十三四岁少年郎的朱允忽然举手出声,“皇爷爷、老师,我想参与这项研究。”
“父皇,儿臣也想参与此项研究。”跟朱允同龄的辽王朱植跟着举手道。
“儿臣也想。”
“咱也是。”
比两人小一岁的朱、朱权也相继举手请求,一时搞得跟课堂上似的。
“哈哈哈,好。”朱元璋笑起来,“反正你们都上完大本堂课程了,那便一起去参与到这项研究中,争取早日出成果。”
朱允有点无奈,没想到这种差事都有人争,他想立点功劳也太难了。
没错,朱允主动请求参与,甚至是主持温室大棚研究,不止是因为好奇,最主要的是想积累功劳虽然不是军功,但也许等将来朱标即位,他求一求,就能把类似的功劳转为军功呢?
那样的话,他也可以早些出海建藩。
他并不怎么向往军中生活,可如今看来,待“温室大棚栽培研究”的差事完了,他还是得去军中历练一番,乃至到边疆、海外立功才行。
随后,朱元璋又问了几个关于温室大棚栽培的问题,这才让刘宽播放最后一个视频。
视频标题叫做“这楼碉爆了!广东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注意到阿婆主又是那个以出精良视频为主的【星球研究所】,老朱一家子便都提起了神,兴致勃勃地看了起来。
“大风起兮云飞扬!”
视频开始竟然是他们曾看过的一部电影《让子弹飞》中的剪辑画面。
接着,便见去年曾在殷商封神视频中看到过的男解说站在一栋四层高小洋楼上,拿着千里镜说着电影中的台词,配着他身后另外几栋融合了中国传统元素的洋楼,竟然与那部《让子弹飞》十分搭配。
“百年前的广东,3000栋碉楼拔地而起,它们亦中亦西,亦土亦洋,诡谲怪诞。”
随着解说的第一句话,各式各样的碉楼出现在镜头中,让朱元璋、朱标等都露出了惊讶之色。
当年在看《让子弹飞》时,他们就觉得里面的建筑物风格很怪,当时没细想,只以为是后世人为拍摄电影故意建造的。
可如今看到这些碉楼,才知道现实中的碉楼风格之怪诞,比电影里的有过之而无不及。
只见其中最醒目的一栋碉楼,伊教风格的圆顶与西方分割的尖顶仿佛融于一体,偏偏下面又有水泥雕漆的“某某阁”,且墙角还以中国瑞兽作为装饰,围栏柱子则又是西洋风格一言难尽。
最主要的,众人竟然都只是觉得其风格怪诞,却说不上难看,甚至有种古怪的建筑美感。
“开平碉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那么,一百多年前的广东开平究竟发生了什么,才诞生如此多怪诞的碉楼呢?”
“兄弟们,让我们一起,上任开平!”
屏幕上出现“开平碉楼”四个红色大字,随即被子弹贯穿,视频也进入正题。
“若我生于乱世,我将为自己建城堡。”
解说再次出现于一栋碉楼的屋顶,拿着驳壳枪,与外面的敌人对射,枪声阵阵。
“电影中,黄四郎就是在这里扔下了他的帽子,消失在四溅的碎石中。与电影不同的是,现实中这栋建于1925年的碉楼,历经枪林弹雨,百年后依旧固若金汤。”
视频镜头拉开,让众人看到了整座碉楼的样子。
“楼顶四个角被设计成突出的圆筒形,俗称燕子窝,其上有射击孔,有利于多角度射击。”
“所有门窗都用厚铁板制成,俨然一个军事堡垒。”
“一百年前的开平人究竟在防备什么?难道真的是麻匪?”
视频接下来开始用一种半演绎式的方法,配合一些资料画面,讲述起了开平往事。
“1913年,一条消息在开平炸开,县长被土匪绑走了!”
“可见电影《让子弹飞》的内容并非完全杜撰那不是一般的土匪,而是拥有数百上千人,携带新式枪炮的武装集团,甚至就是当地的军阀。”
看到这里,朱元璋、朱标等人了然事情跟他们之前猜想的一样,因为乱世民间才诞生了如此多的碉楼。
这就跟元末乱世地主、豪强喜欢建坞堡或者具有军事功能的深宅大院相似。
视频接下来的内容,也证实了他们这一猜想。
“事实上,早在明末开平人就有建造城堡的习惯这是开平现存最古老的碉楼,你看它墙体有多厚,将近一米。”
视频中,解说进入一个中国传统风格的斑驳碉楼中,实地介绍起来。
“而整层房屋,只有这么一个小小的窗户当做射击孔。什么世道,才会让开平人将家建成这样?”
“中华大地的一次次乱世,催生了一系列堡垒式防御建筑。包括通天入云的川西碉楼,形如导弹发射井的客家土楼,楼院连绵的山西大宅。”
“最初的开平碉楼也与它们异曲同工,但清末民国的乱世,已经超越冷兵器时代的刀光剑影,遂将开平碉楼建筑风格推向另一个方向”
视频中,解说又带着镜头进入一个五层钢筋混凝土碉楼,只见内部楼层早已消失中空,可碉楼却依然屹立,显得十分坚固。
“那是一个外面世界飞速前进的时代,金矿、铁路、洋夷、土匪,成千上万的开平人为求生计不得不前往海外打工,甚至被当做猪仔卖往异国他乡。”
“港口上挤满了要坐船的中国人,父携子,兄携弟,满心向往着海外金山能让他们逆天改命。”
“然而,在长达数十天乃至数个月的航行中,他们挤在狭小阴暗的船舱内,等待他们的是疾病、饥饿乃至死亡。”
“一船人中,有时只有七成能活着上岸。那么上岸后就安全了吗?不,赌局才刚刚开始。”
视频中,解说又来到了一栋相对普通的碉楼大门前。
“在这栋名为’叶生居庐’的楼门口,挂着一幅对联:青年发达,黄种图强!”
“可以想象,楼主当年在海外究竟经历了什么,才会给家门挂上这样一幅永久对联。”
“那是一段充满血泪的民族屈辱史,海外华工们命贱如蝼蚁,他们被送去开山、挖矿、修铁路他们做着最危险的工作,领着最微薄的收入,却只留下糊口钱,将剩下的都寄回家中”
视频播放到这里,终于讲出了开平碉楼是怎样建造出来的,却让朱标、朱雄英等人心里堵得慌。
朱标原本对大明如今将日国男子移民南洋去垦荒、修路乃至打仗,是抱有一定异议的。
可如今从视频中得知后世海外华工的凄惨遭遇,他便反思起来。
而视频则又转回开平碉楼这个主题以著名的“瑞石楼”为切入点,介绍了开平人以碉楼为主,同村形成碉楼群,再外加密集竹林与水塘的防御体系,以此应对乱世纷争。
很快,视频中介绍起了一幅长对联,再次引起朱标注意。
“云龙风虎,际会常怀,怎奈壮志莫愁,只赢得湖海生涯,空山岁月。”
“幻影昙花,身世如梦,何妨豪情自放,无负此阳春烟景,大块文章。”
横批是“只谈风月”。
第431章 观《红海行动》,笔直的国境线
这幅对联的意思很明白,楼主也曾心怀壮志,也曾风云际会得到机遇,可惜时运不济,没能成功,于是归隐家乡,从此只谈风月。
解说道:“如此豪情却又看穿一切,然而命运却是一劫接着一劫,怒海求生的开平人并没有过上太平日子,一个更加动荡的乱世正狂奔而来!”
中空的五层高楼旋转起来,带着镜头进入视频的最后一个小段人去楼空!
“这里是开平立园,一个集碉楼、花园、别墅于一体的私家林园。”
“园主自1926年起,用十年时间精心打造了这座园林,却在落成不久便携全家远遁海外,之后再也没回来。”
“当真是走出了一个恍如隔世。”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碉楼和它们的主人又面临一次命运的抉择。有人远遁海外,逃离了杀戮与销烟;也有人留下来,拼命坚守”
视频接下来讲述了开平碉楼在后世抗日战争期间的一些故事,配以视频中碉楼上的弹痕、炮孔,以及当做背景音的炮声、枪声,让老朱、朱标等仿佛置身于那个炮火连天、枪林弹雨的乱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