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不抽烟的人,刘宽其实对这方面不太懂,只能照他所了解的说。
“烟叶的成隐性很轻微,是可以自我控制的,对人体的伤害也同样很轻微。”
“但它却可以帮助人提神、缓解压力后世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故而很多人都喜欢抽烟,以缓解压力。”
朱雄英若有所思地点头,“原来如此。”
朱元璋、朱标也因此转移了注意力,随后几人又讨论了一些视频中涉及的其他问题,这才让刘宽播放下一个视频。
朱檀却在心里想着:这烟叶既然在后世能被很多人喜欢,那么我在北美建藩后,或许可以将其当做一项重要经济作物推广种植,好在将来增加鲁国财富。
不过刚开始肯定要以种植粮食为主毕竟有粮食才能养活更多人口,有了人口才能做更多事,乃至做大事啊。
见刘宽调出了第三个视频,将平板电脑放好,朱檀这才回过神,看向屏幕中的视频标题。
“同样是种田,贫富差距咋就这么大?”
看见这标题,朱檀心中又是一喜,暗想:还真是瞌睡来了就有枕头,才想着建藩后垦荒种田的事呢,居然就能看到一个相关视频,看来老师还是很在意我这个聪明学生的嘛。
视频开始是一幅幅世界各地人民种田或吃饭的画面,有的看着贫困而麻木,而有的脸上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不断扩张的城市,逐渐萎缩的森林,秩序井然的大农场,犬牙交错的自留地。”
“如今欣欣向荣的人类文明表面是都市的钢筋水泥、灯红酒绿,背后则是无数干饭人的深渊大口,粮食需求。”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全球仅谷物产量便达到了每年28亿吨,然而仍有7亿人食不果腹。”
“耕地扩张、南北分化,生活在地球不同地方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粮食忧虑。而人类绝大部分粮食都来自于耕地。”
“在全球人口日益膨胀的今天,观察世界各处的耕地,了解他们背后的自然条件与社会差异,便很有意义。”
这个视频又是一个朱元璋等熟悉的阿婆主【地球知识局】所制作,其在开篇讲述了制作该视频的目的和意义后,便开始以具有典型意义的国家来举例。
第一个例子就有点出乎朱元璋等人的意料。
只见视频镜头拉到高空,随即转向欧洲西北方的大海上,那里赫然有好几座冰雪覆盖的岛屿。
最大的一个岛估计都有好几个行省大小,最小的可能只有大明一个县那么大。
最终镜头下降,让一座被标明为“冰岛”的岛屿成为镜头主角。
如今朱元璋也是知晓后世地图上经度、维度意义的,这片岛屿明显处在北方高纬度地区,几乎是与罗荒都司平行,甚至更靠北。
‘这么靠北的地方应该很寒冷吧?看视频的意思,莫非这地方也能种地?’
朱元璋心中疑惑。
大明如今虽设立了罗荒都司,可目前只建立了少量卫所,当地仍以游牧的牧民为主。
只不过从大前年才开始让罗荒的卫所寻觅合适的地方垦荒种土豆。
虽然从这两年罗荒都司土豆收获还不错,但那里苦寒的条件,依旧让人视之为畏途,朝廷只能通过流放犯人充实那边的人口。
为了避免出现卫所军逃亡的现象,罗荒的卫所军施行了轮戍制。
去罗荒都司卫所的将士只待一年,且在原来的卫所仍有田地,由其家人种植,当地卫所也会出人帮忙。
至于将士在罗荒开垦、种植的田地属于卫所军田(公田),获得收成后一部份上交朝廷,将士也可获得部分。
除此外,朝廷还会给予一些补贴,让去罗荒都司轮戍的卫所军比留在原卫所更赚些许。
再加上其他一些配套的政策,朝廷每年投入一定财政支持,才让大明在罗荒的卫所逐年增加,实际掌控的地域逐年扩张。
但朱元璋明白,这里很多政策须得朝廷足够廉政才能维持住,一旦吏治开始腐败,天然条件恶劣的罗荒都司多半会迅速败坏、荒废。
所以,后世是怎么在比罗荒都司更北的地方种地的?
难道只依靠科技?
带着这种疑惑,接下来的视频他看得更专心了。
“冰岛孤悬于北大西洋上,北极圈穿岛而过,极高的维度导致冰岛空有10.3万平方公里国土,却遍布苔原、荒原和冰川雪原。”
“然而不同于同纬度的格陵兰岛那般白色恐怖,在冰岛西南的海湾和峡谷地区也有着农田和牧场。”
“事实上,冰岛潜在的农牧业用地占总面积的18.76%,甚至还成为了欧洲羊肉供给地。”
“每年北大西洋暖流自南向北,将温暖的海水带至冰岛南部,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同时冰岛低压形成的气旋,给冰岛带去充沛的降水,使西南部和西部地区常年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
“气候相对温暖、降水充沛,加之政府兴建温室大棚、补贴电力,使得这处高寒之地,也拥有了独特的农业景观”
看到这儿,朱元璋不禁眨巴了下眼。
心想:啥意思?这冰岛明明比罗荒都司更靠北,却因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能种田了?
第429章 老朱喜闻印度奇葩事,温室大棚为何物?
视频看到这里,朱元璋是略有失望的。
他还以为后世能有什么在苦寒之地种地的绝招呢,没想到冰岛地理、气候竟那么特殊,罗荒都司便是想学也学不来。
倒是那什么温室大棚种植,回头可以问问刘宽是怎么回事。
视频在讲述了冰岛这个地理面极端例子后,又列举了另外两个欧洲国家相互对比。
一个是位于波罗的海与北海之间、领土狭小又地势低洼的丹麦,另一个则是拥有欧洲黑土地、天然种田条件极佳的乌克兰。
丹麦虽然天然种田条件不佳,并且在工业化后经历了劳动力流失,却在其朝廷的作为下,用一系列适宜的政策,使其国成为西欧粮仓,农民也过上了颇为富裕的生活。
乌克兰虽然天然种田条件好,却因为各种政治因素以及本国寡头的存在、外国资本的介入,让种地农民入不敷出,农业发展陷入困局。
看完这一段,朱元璋不禁主动暂停了视频,看了看坐在他右边的朱标及后面的朱雄英,道:“看到没有,这丹麦、乌克兰农业发展之差别,便是朝廷能为和无能的区别。”
“朝廷能为,能制定一系列有用的政策,那么即便天然条件差,也能五谷丰登,百姓富足。”
“反之,若是朝廷无能,那么便是坐拥富饶之地,也未必不会发生饥荒,该民不聊生还是民不聊生!”
顿了顿,朱元璋忽地点了朱檀的名。
“老十,你建藩之地选来选去,以为选个好地方就能把藩国建设好,那便是错误的想法。”
“再好的地方,若是你去了后不能施行好政策,管理好军民,甚至是带头胡作非为,你的藩国便发展不起来。”
“就算仗着咱们先进的文化、科技,一时强盛,却定难持久。别说传给子孙后代,你这一代都未必能维持得下去!”
朱檀觉得很无辜。
他正好好地看视频呢,怎么就挨了一顿训?
再说了,海外建藩,他不选天然条件好的地方,难道要选天然条件恶劣的地方?
那不是傻吗?
心里再怎么腹诽,他也是不敢还口的。
于是乖乖应道:“父皇教训得是,儿臣一定谨记。”
朱元璋一听,就知道朱檀答应得敷衍,他却也懒得再说了。
成不成在自己。
倘若将来朱檀在海外真胡作非为,作死了自己,甚至弄得藩国为人窃据,大不了他派一支兵马去将地方收为朝廷所有就是了。
其子嗣中若有合格者,便让其子嗣接手藩国;若没有,便再派其他想海外建藩的藩王过去;或是干脆由朝廷建立海外都司直辖,也是可以的。
随后,朱元璋触屏,继续播放视频。
只见视频镜头再次拉上高空,转向了看起来一片沙黄,仿佛尽是戈壁和沙漠的西亚地区。
“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每年定期泛滥,为沿岸带去肥沃的土壤,两河流域也因此成为人类农业发祥地之一。”
“从公元前四千年开始,两河流域便出现了灌溉系统,兴修水利工程需组织大规模的人力协作,而灌溉农业又带来人口的大量增长。”
“在农业与社会组织的相互促进下,这里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便出现了成熟文字与众多城邦,成就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
“斗转星移,五千年后的两河依旧奔腾不息,但建于其上的现代国家伊拉克却已衰落”
视频接着讲述了两河流域经历了五千年的环境衍变,耕地面积本就减少很多,还因为不合理的灌溉,土地干旱及盐碱化严重。
当伊拉克准备兴修水利、利用现代科技改变这一局面时,却又遭遇了战争大量资金被用于战争,伊拉克农业改革自然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农民活不下去,很多人便抛弃土地,去当民兵、土匪,于是让更多的土地荒废,直接陷入了恶性循环。
其如今被利用的耕地面积竟不足所有耕地面积之一。
在朱元璋看来,这个伊拉克的农业问题主要是由外因导致的当然,与其朝廷肯定也有一定关系。
在中国历史上,可不乏面临外部强敌,内部依旧能发展得很好,积蓄足够力量后解决外部强敌的例子。
视频继续播放,又讲述了非洲的埃及、坦桑尼亚这两个国家的农业问题。
埃及的农业问题实际是人口问题其耕地面积本就不多,又人口大爆炸,有限的耕地即便再精耕细作,也难以满足人口所需,于是粮食只能依赖进口。
这就相当于将国家明白交给了别人,下场肯定好不了。
至于坦桑尼亚,从视频中看,这个国家就是纯粹的贫穷、落后,但潜力不小,需要长久且持续的发展,农业才能起来。
朱元璋觉得,后世伊拉克、埃及、坦桑尼亚的农业例子对大明来讲,参考价值都不大,看得自然也就不那么上心。
不过当视频进入最后一段,讲述起印度农业时,他却是一下子提起了神。
因为这段视频开始就提到了一个对他而言颇为新鲜的名词资源错配。
“与坦桑尼亚相隔一个大洋的印度,则是资源错配的典型。印度拥有1.7亿公顷耕地,排名世界第一,然而其农业发展最为突出的地区,却是西北角的旁遮普邦。”
“该邦年降雨量不足500毫米,与农业讲气候条件并不优越,但印度河的众多支流流经这里,成了天然的灌溉水源,在印度建国后,水利设施落后的年代,农业优势明显。”
“印度刚独立时,旁遮普邦富裕程度仅次于德里、果阿,由于当地锡克教徒比例很高,印度朝廷为了团结他们,提供了不少政策倾斜。”
“比如,印度事补贴分配的并不均匀,实际上只能惠及6%的农户,但旁遮普邦农户获得的补贴相对稳定,于是趁机赚起了政策钱”
看到这儿,不论是朱元璋、朱标,还是朱檀、朱雄英等人都有点懵。
心想,何为事补贴?
视频并没有解释,大约这在后世是一个常识性名词。
朱元璋也没急着询问刘宽,而是继续往后看。
“旁遮普气候相对干旱,本不适合种植大米,但印度朝廷制定的大米收购价为种植成本的150%,在巨大利润面前,当地农户纷纷种植耗水量巨大的稻米。”
“经过日积月累的抽取,当地地下水已低于临界值。地下水不会自动流出来,想抽水就得用电,因此旁遮普邦每年预算的10%都消耗在了电力补贴上”
只见视频中出现旁遮普的高空俯瞰图,下面农田密布,可其中很多却都是土黄色,明明是水田,却搞得好像旱地一样。
再接着,就是印度农户用抽水机器抽取河水、地下水粗糙灌溉田地的场景。
“表面上的惠农政策,实则是朝廷主导的资源错配,成本则由包括工业在内的全社会买单。”
“在种种补贴的消耗下,建国时富裕程度排名全国前三的旁遮普邦如今成了印度负债最高的邦,一年仅利息就相当于该邦收入的20%以上!”
“并且这种政策造成的资源错配也让农户形成了依赖当印度朝廷试图推动当地农业改革时,忿怒的农户便在庆典期间开着拖拉机冲击红堡,上演了一出具有印度特色的示威大戏。”
看到这儿,老朱一家子都目瞪口呆,心想这都是啥?
印度跟大明真的是处于同一个世界吗?
那里怎么会有如此奇葩之事?
“鸟瞰农业,看见的却是文明的兴替,科技的力量和巨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