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怕未必。”朱元璋走下了御座,来到西域舆图前,道:“此番咱们不足两月便拿下了西域,快是够快了,但各地都还有不少不愿顺服咱大明的蒙古贵族既及伊教势力。”
“根据光明卫的情报,西域伊教与蒙古贵族纠缠甚深,几乎可以看做一体。”
“彼辈必然不甘心就这么失去昔日的权力、利益,若那跛子帖木儿真的率领大军来攻,此辈必然会见机生乱,以为内应。”
“若想稳住西域局势,只怕咱们还得继续向西域增兵,直至在那里建立了成体系的卫所,划分省府州县,派流官至少治理十年以上,才能令人心真正归附。”
听到这里,朱标也是意识到,真正统治西域比打下西域更难,要治理好则难上加难。
他凝眉道:“西域之地关乎我大明百年大计,如今既已拿下西域,便是仍需投入不少兵马、钱粮维持统治,也不能放弃。”
“咱就是这么想的。”朱元璋笑道,“其实说到底还是耗费多少钱粮的事,咱大明如今可不缺钱粮。”
第392章 三酸两碱,两份刊物
听了朱元璋的话,朱标也露出笑容。
大明如今确实不缺钱粮。
金钱方面,佐渡岛的金矿、银矿仍在开采中,日国再过几年也将瓜熟蒂落,届时朝廷便可开发石见银山,令白银年入也大大增加。
粮食方面,除了红薯等美洲作物今年将向十七省全面推广种植外,户部农业司还收集了各地稻麦粟等作物的先进种植经验,整理成册,传授给那些不知道的农户。
再加上这几年各地官府都在朝廷的指示下搞水利工程,稻麦等传统农作物的收成也是一年比一年好,很多地方粮食都连续好几年获得了大丰收。
有钱有粮,以大明如今的人口基数,便不愁没有兵马。
想到这里,朱标又道:“依父皇所说,那西域便要直接设立行省了?”
“不错。”朱元璋点头,随即问:“你认为这西域行省怎么设立合适?”
朱标想了想,来到西域舆图前,道:“若直接将之前东察合台汗国领土划为一行省肯定是不合适的,此外如今甘肃都司有些太大了。”
“因此,儿臣以为,不如以天山东麓到金山南麓这条线为分界线,西南这一片划为安西行省,东北这一片,也即是漠西草原及关西七卫,可划为北庭都司。”
“原甘肃都司剩余部分,也即是后世的甘肃、青海大部及宁夏,可改为甘肃行省。”
言语之间,朱标在西域舆图上画下了几条虚线。
朱元璋看得点头,“倒是可行如此咱大明便有十九行省、二十九都司了(各行省也是有都司的,前文忘了提)。”
朱标笑道,“如今即便除去海外领地不算,咱大明疆域之辽阔也远迈汉唐了。”
“哈哈哈,”朱元璋闻言畅快地笑起来,“不错!”
汉唐虽强,却都未能令乌斯藏(吐蕃)臣服,也未能征服整个大草原和东北地区,如今大明却令乌斯藏臣服,又在大草原、东北建立了直接统治,西域也将纳入直接统治,疆域之广确实是远迈汉唐了。
笑过后,朱元璋捋须道:“回头你将西域的战事消息先告诉刘宽,让他也高兴高兴。”
“父皇不让人传捷?”
“等那忽歹达正式归附,冯胜将哈什哈儿、鸭儿看等城池都切实接管了,再传捷报也不迟。”
朱标明白,朱元璋这是想等大捷坐实再搞露布传捷若是那忽歹达半途反悔,那早早在京师传播西域大捷的消息可就闹笑话了。
刘宽得知西域接连大捷的消息后,虽然高兴却不意外。
明军如今实力这么强,别说东察合台汗国,便是那跛子帖木儿篡夺的西察合台汗国(帖木儿帝国),也绝非明军对手。
因此高兴完,他便继续忙自己管的一摊事了。
这日,他带着天工院的几名官吏和五十名护卫,来到了京师西边的栖霞山东麓。
去年天工院在此建立了“三酸两碱研究所”之所以选在栖霞山东麓,一则是如今京师用地没几年前那么宽裕了;二则,该研究所至少下辖五个研究室,是一个大所,对周边环境也有一定要求。
所以刘宽干脆让建在城外。
说起来,刘宽上中学时化学成绩最差,到了大学以及工作后,对化学方面的东西基本就没有任何关注了,当初中学学的一点化学知识也基本都还给了老师。
因此,来到大明时,他的手机、平板、电脑中很少有化学相关的知识,至多是土法制肥皂之类的内容。
就算是后来几次联网后世,他下载的化学相关内容也比较少。
但他也知道,大明要发展工业,不发展化学不行那样的话,工业就会像三足鼎少了一足,立不住的。
所以,前两次他还是专门下载了一些化学相关的视频等资料,来引导大明发展化学工业。
三酸两碱作为化学工业的基础,自然成了大明发展化学的开始。
栖霞山离京师不路过十几里地,刘宽一行皆骑马,出城后没多久便到了地方。
为了方便配送物资以及安全防卫工作,目前研究所的几个研究室都建在栖霞山东麓的一个山谷中。待到将来,各个研究室规模扩大,新的场地也都建好,才会相继从这个不大的山谷中搬出去。
如今几个研究室都在一起,倒也方便刘宽视察了。
刘宽并非第一次来此处,这里的官吏等工作人员也了解他的习惯,因此只有研究所大使许永带着几名吏员到谷口迎接。
“见过院正。”
刘宽作揖还礼后,便道:“硫酸研究室如今方便吗?方便的话咱们就先去那里看看。”
许永道,“下官这就派人去问。”
随后将事情交给了一个小吏。
刘宽趁着间隙,问:“最近所中没出什么事故吧?”
许永对化学方面懂得不多,专门负责所里的行政事务,或者说管理,闻言道:“各个研究室一直都严格遵照院里定下的实验要求,并未出什么事故。”
刘宽道,“即便严格遵照院里定的规章制度,也不可能避免所有意外,因此还是得让研究员们多加小心。”
“需知,酸碱实验都具有一定危险性,虽然目前实验都很小,可若是出了事,也会造成人员损伤。”
“这些化学方面的研究员,都是咱们天工院好不容易挑选来的,损失一个都让人心疼啊。”
许永正色道,“院正说的是,下官一定紧抓各研究室安全防范之事,让研究员们多加注意。”
之后,刘宽又询问了研究所后勤方面的一些事,便见先前离开的小吏回来了。
“回院正、大使,硫酸研究室眼下方便视察。”
刘宽听了一笑,“好,那咱们这就去看看。”
不怪刘宽小心酸碱相关研究实验确实有一定危险性,他千叮咛万嘱咐让研究员们小心,总不能自己不注意吧?
更别说,他的安危还被老朱、朱标格外看重。
硫酸研究室名为室,实际是一座院子,却又非明代风格的院落,而是完全由砖石、水泥、钢筋等材料建造。
地面上最高建筑就两层楼,但地下还有一层楼,一座院子虽不大,却有好几十间房,各有功能。
研究室设主任研究员一名,副主任研究员一名,研究员数名,此外还可有研究生数名,再就是一些负责勤务的吏员了。
当刘宽来到院子外,硫酸研究室主任孙大猷已经带着众人出来迎接了。
作为技术人员,孙大猷与刘宽就没那么多寒暄了,简单见礼之后,便带着刘宽进入院子中,边察看各个实验室,边讲述目前研究室的任务进度。
说起来,明代虽然没有化工业的基础,但硝酸、盐酸、硫酸、纯碱、烧碱都是可以通过各种土办法少量制造的,只是纯度不够、难以进行规模化生产。
而刘宽设立三酸两碱研究所的目的,便是希望从大明搜集的这些“化学人才”,能够通过他所给的相关资料,攻克“三酸两碱”工业化生产的一系列难题。
做成这件事所需要的时间可能很长,却并非无法实现。
刘宽虽对化工也懂得不多,却从他下载的资料中得知了东、西方三酸两碱的发展史。
不论纯度的少量制造,东西方都很早实现了西方有炼金术、东方也有炼丹术,更有染料等与化工有交集的传统行业。
以硫酸为例,西方十八世纪就在工业化生产方面有了重大突破,得以实现,只不过跟后世的硫酸工业化生产相比有不少缺陷。
硝酸、纯碱也是如此,都是在十八世纪实现工业化生产的。
大明如今的工业水平其实已经跟明末相差不大,再某些方面更是超过,论起工业水平来跟十八世纪的西方相差不会超过半个世纪。
盐酸、烧碱的工业化生产则要更难一些,历史上是十九世纪才实现的。
不过如今三酸两碱研究所建立不足一年,一众研究员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可面对三酸两碱相关的资料,却也得边学边试验研究。
譬如硫酸研究室,如今就还在研究各种硫酸实验室制法阶段,离实现工业化生产还差得远
当刘宽离开三酸两碱研究所时,已接近中午了。
他并没有留在研究所吃饭研究所不是厂坊,食堂伙食好得很,根本不用他担心。
入城后,快到太平街时,刘宽见到一位少年报郎,背着书篓在沿街叫卖。
“最新一期的《时文选刊》和《天下说》都出来了,只剩最后几册,想看的抓紧买啦!”
刘宽当即停住马匹,对随行的小厮道:“去各买一册回来。”
小厮当即下马,卖报郎跑去,很快就买回了两份刊物。
第393章 苏采薇的事业心,红海的大明船队
这两份报刊刘宽都是知道的。
《时文选刊》早在洪武十九年便出现在苏州,便如其名,主要是刊载一些文人儒士的诗词文章。
大明如今读书人虽不少,但功底深厚的却不多,再加上刘宽来了后,老朱力挺科学之道,愿意钻研传统文学的年轻人更是一年比一年少。
《时文选刊》对刊载的诗词文章要求又比较高,因此自出刊后,便曲高和寡。
刘宽当年买了一份,看了几眼便没看了他实在是欣赏不动。
但自今春开始,《时文选刊》也不知是有大金主加入,还是做出了什么改变,销量竟然迅速上来了,在京师也有了些名气。
此番既然遇到卖报的,刘宽便买一份看看。
至于《天下说》这份报刊,他要更熟悉一些,因为是蜀王朱椿、湘王朱柏在去年办的,还曾就此事请他指教过。
这份报刊与《海外风物》有点类似,以介绍大明各行省、都司的风景名胜、民俗人情为主,还会刊载一些各地的野史、志怪、传说。
在刘宽看来,《天下说》算是大明第一份以娱乐为主的报刊了,还是颇为值得期待的。
《天下说》半月一刊,他有三四期没看了,遇到后便也想着买一份。
刘宽先回到天工院,交代了下公务,然后才回府吃午饭。
饭后,他一时没什么困意,便品茶读报。
他先翻看了会儿《时文选刊》,又找出之前买过的那份对比了一番,发现如今的《时文选刊》不仅纸张更好,印刷、排版也明显更加精致,几乎能赶上《自然科学》和《海外风物》了。
除此外,它的版面也增加了一倍。
多出来的部分竟是用来刊登一些年轻文人乃至学生的诗词文章既如此,对录用的诗词文章标准自然降低不少,也由此获得了一大批以年轻文人、学生为主的读者。
说到底,大明推崇科学还不到十年,而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学则盛行上千年,在朝野依旧拥趸众多。
不过,即便看相对浅白的年轻人文章,刘宽也只看了一会儿就来了困意。
他正想去小憩一会儿,便见苏采薇挺着大肚子来了。
“怎么不午睡?”刘宽问。
苏采薇也不坐,就站在他身旁,一只手扶着肚子道:“妾身想跟老爷说件事。”
说着,递来了一份账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