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286节

  刘宽这时露出一抹嘲讽的笑容,道:“陛下、太子殿下可知,乾隆这套愚民宣传不仅愚弄了中国读书人与普通百姓,也愚弄了后来的清朝君臣。”

  “到了清朝末年,上至皇帝,下至官吏,竟真以为他们祖先是靠弓马得的天下,变得轻视火器、依赖骑兵。”

  “清末鸦片战争时,清国还在用明末清初时的老旧火铳、火炮,且火铳炸膛率极高,火炮亦多锈蚀不能再用。”

  “后来他们用上万骑兵去冲击英法二夷的火器化军队,被打得几乎全军覆没。”

  “战败之后,自然要向西夷低头,签订各种不平等的条约,割让国土、赔偿银子给西夷。”

  “清末与西夷发生几次大战,情况大抵与此类似。后来与日国大战一场,同样以失败告终,被迫割地赔款,从此彻底被撕下了大国脸面。”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即清廷为了维护其统治,除了满足权贵、高官及地主士绅阶层奢靡的生活,还要讨好西夷列强,于是变本加厉的压迫老百姓。”

  “陛下是元末乱世的,但元末压在老百姓头上的,只是那些蒙古权贵以及助纣为虐的汉人士绅豪强。”

  “可清末压在老百姓头上的,除了满清权贵和助纣为虐的汉人士绅豪强,还有西夷列强,乃至日国人,由此可知当时百姓日子多么难过。”

  说到这里,刘宽才算是将之前那些视频的大背景交代大半。

  朱元璋回忆起他在元末参加红巾军前的经历,慨然道:“如此情况,清末之百姓确实比元末更苦。”

  朱雄英此时忍不住问:“老师,清末百姓既如此苦,如何能活得下去?甚至还有四亿多人口?”

  刘宽道:“其一,清朝中晚期时红薯、土豆、玉米等美洲农作物在中国已基本推广开来,百姓可种植的粮食种类增加了不少,对抗饥荒的能力更强。”

  “其二,经历过明清两个朝代百姓五六百年的努力,西南得到了更大的开发,西北资源亦被利用得更干净。”

  “你们应该对之前一些视频中西北早期的黄土、戈壁、沙漠印象深刻吧?其中大部分都是在清朝形成的。”

  “有这两大原因,清朝时才能养活四亿人口不过,根据后世研究,清朝时咱们中国人身体素质下降严重,最显著一大特征就是平均身高的降低。”

  平均身高降低?

  老朱一家子再次感到讶异,没想到这事儿还跟身高扯上了。

  刘宽本就是信马由缰地讲,便也不保留,微微一笑道:“微臣来此五六年,其实发现,此时咱们汉人身高不算矮。虽未进行过统计,但估摸着应该在一米七左右。”

  “但到了大明中晚期,咱们汉人平均身高可能就降低到了一米六五左右。”

  “而在清末,汉人的平均身高可能只有一米六出头,女性更是只有一米五出头。”

  一米六出头?一米五出头?

  朱雄英、朱檀等曾在或还在大本堂的,自是知道这数据是个什么概念。

  至于老朱、朱标同样知道这数据的概念,便是朱棣也是知道。

  此时他们相互看了看,朱、朱棣甚至站了起来感受下自身身高这两位都有近一米八的个子,比刘宽还高!

  至于老朱的其他皇子,也没几个矮的。

  普通百姓虽然不如他们高,但要找一些一米七以上的也不算难。

  于是他们便更深刻理解到,全国男子平均身高降低到一米六出头是什么概念了。

  这时年仅十岁的宁王朱权问:“老师,为何清末平均身高会变得那么矮?”

  刘宽叹了口气,道:“记得老师曾讲过的生物学知识么?人的身高主要由遗传和后天成长两方面决定。”

  “咱们汉人在身高方面的遗传绝对不矮汉唐之时身形高大的猛将不知有多少,由此可见一斑。”

  “但如果吃的不行,纵然有长高的基因也发挥不出来就好像你们,生在皇家,吃得好,自然大多长得比同龄孩子高大。”

  “清朝虽养活了四亿百姓,可百姓都只是勉强活命,并不能吃得好、长得高。如此一代代下去,自然越来越矮、身体也越来越差,以至于后来甚至被西夷冠以‘东亚病夫’的称号。”

  东亚病夫?

  听到这四个字,朱、朱棣等皇子都莫名生气。

  朱嚷道:“居然敢叫咱们东亚病夫?回头咱就带兵打破那些西夷国度,看他们敢不敢这么叫!”

  老朱就冷静多了,呵斥一声,“行了,现在叫嚷有何用?等你哪日真打去了再叫。”

  随后老朱便道:“清末之景绝不会在咱大明出现咱大明如今已经有了红薯、土豆、玉米等美洲作物,经过两年的育种、储备,明年便可推广种植。”

  “待一两百年后,咱大明不仅也能养活四万万百姓,而且还能让百姓吃得饱、穿得暖,有一个好身体!”

  朱标当即起身道:“儿臣定助父皇完成此宏愿!”

  朱、朱棣、朱雄英等见状也跟着站起,拱手道:“儿臣(孙儿)愿助父皇(皇爷爷)完成此宏愿!”

  朱元璋却摆了摆手,“这个宏愿不是咱老朱家一两代人能完成的,得好几代人才行。”

  “因此,你们若真想帮咱完成此愿,日后就多花费些心思在教育后代上,多教出一些优秀子孙,少教出些糟心玩意儿。”

  听到这话,朱、朱棣乃至朱檀都不禁脸色一红。

  尤其是朱棣他这一脉被刘宽剧透的最多,里面让老朱糟心的玩意儿可真不少哇。

  聊完这个岔开的话题,老朱主动将话题拉回主线,看着刘宽问:“清朝那般压迫百姓,最后应该也是因百姓纷纷揭竿而起才亡的吧?”

  看之前的视频,老朱知道后世新朝与那个什么白色大团体合作北伐,是对付清朝残余势力形成的军阀,也就是说那时清朝已经亡了。

  人们不再留辫子也证明了这点。

  在他想来,多半是如元末红巾军般的大起义才亡了清朝。

  第一更。

第336章 老朱喜得朝代灭亡真相,齐叹后世中国之艰难

  在朱元璋带着自信的求证目光中,刘宽摇了摇头。

  “陛下,虽然整个清朝百姓起义频繁,到了清末更是爆发了波及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起义,但清朝却并非亡于百姓起义。”

  太平天国起义?

  清并非亡于百姓起义?

  朱元璋迅速抓住了刘宽话语中的两个重点信息。

  他虽对“太平天国起义”也感到好奇,却觉得与话题关联度没那么高,可以以后再问,于是道:“那清朝是怎么亡的?”

  刘宽道,“其实各个朝代之灭亡大都是因为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巨大社会矛盾。”

  “如汉唐之亡,主要是因为土地资源过度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让广大底层百姓产生了生存危机,不得不揭竿而反,进而让这个朝廷衰亡。”

  “后世称这种社会矛盾为阶级矛盾,而汉唐的阶级矛盾主要便是广大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汉末门阀、唐末世家乃至明末官绅,归根结底都是地主阶级。”

  “但宋末、元末情况便有所不同了。”

  “宋朝内部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一直很严重,到北宋末年就呈现总爆发状态,因此有了江南方腊、山东宋江等农民起义。”

  “但宋朝还面临着与辽、西夏以及后来的金与蒙元的外族压力,彼时汉人与辽、西夏、金、蒙元的民族矛盾更加巨大,反而让宋朝地主与农民阶级矛盾难以总爆发,所以最后宋亡于外族入侵,而非亡于农民起义。”

  “至于元末社会,则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夹杂在一起,即农民与地主间的阶级矛盾、汉人与蒙古人之间的民族矛盾。”

  “正因这两种巨大的社会矛盾一起爆发,元末以红巾军为主的农民起义才爆发的格外猛烈,一举掀翻了军事实力强大的元朝。”

  听到这里,不论是老朱、朱标,还是朱棣、朱、朱桢、朱檀、朱雄英等皇子皇孙中理解能力较强的,都有种醍醐灌顶之感。

  只觉得过去数千年中国朝代兴替的真相在眼前揭开了。

  老朱更是忍不住一拍大腿,“刘宽,你这番关于汉唐宋元灭亡的分析实在是太妙了,简直是直指根本呐!”

  “对了,历史上的明末呢,令大明灭亡的主要社会矛盾又是什么?”

  刘宽道,“据后世人分析,历史上让大明灭亡的主要社会矛盾,还是农民与地主之间的阶级矛盾。”

  “一则明末北京城是让农民军给攻破的;二则,若非是内部民不聊生、农民起义迭起,直到最后再难镇压、平定,关外女真是不可能趁虚而入的。”

  听了这回答,朱元璋双眼微眯,手指敲着交椅扶手道:“农民与地主之间的阶级矛盾行了,你继续讲清末的情况吧。”

  其实朱元璋很早就通过刘宽各种关于中晚明、明末的描述,意识到地主、士绅会成为大明灭亡的主因,如今不过是更加确定而已。

  历史上的朱元璋就有意识地打压地主豪强,如今的朱元璋自然会更重视对地主阶级的打压。

  不过如今的大明已经走入历史岔道,开始发展科技、工业,并重视开拓海外领地,所以朱元璋最终会怎么对待国内的豪强、士绅,还不好说。

  “清末的社会矛盾尤其之多,如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工人与买办、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中国与列强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在当时都非常突出和巨大,以至于原本内部汉人与女真这等作为统治者的少族,乃至其他少族之间的矛盾,反倒变得次要了。”

  老朱、朱标等人听了再次惊讶。

  他们没想到,清末社会矛盾竟如此之多,更没有想到以前中国内部的民族矛盾会变成次要矛盾。

  刘宽则接着道,“清朝的灭亡,是这些巨大社会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不过若说当时灭亡清朝的军事势力,其实主要分为两方。”

  “其一,是以清末中小地主、民族资本家为根基,实际由先进读书人、开明士绅、江湖人士为主体,联合小部分工人、农民所组成的命军。”

  “其二,则是以传统汉人地主士绅、买办资本为根基,实际则是由清末汉人团练武装发展而来的北洋军。”

  “当时先是命军在南方各省发动了起义,随后进行第一次北伐。以袁世恺为首的北洋军先是帮清廷抵抗,随后迫于西夷列强的压力,双方没拼杀到底,而是选择联合起来一起结束清廷统治,让中国进入新的时代。”

  “可惜的是,北洋军的根基有相当一大部分与当年清廷的根基重合,等于清廷残余势力;同时,命军内部山头太多,乌龙混杂。”

  “因此清廷被推翻后,先是命军与北洋军爆发矛盾,开启了第二次北伐大战之前视频中说新朝前身与另一个大团体合作北伐,其实指的就是第二次北伐。”

  “结果想必陛下也看到了,因命军内部发生了问题,新朝团体的许多先辈被捕杀,双方合作亦破裂,新朝团体由此走向独立掌握军队、武装斗争的道路。”

  听到这里,朱元璋不禁感叹着道:“这两大方势力一起合力推翻旧朝,本就没听说有能和平共处的,更别说一方势力内部还有诸多山头了。”

  刘宽苦笑了下,道:“陛下,那时北洋军内部其实也有诸多山头。”

  “那就更不可能和平共处了。”朱元璋道,“就像元末,说起来咱与陈友谅、张士诚等人都是起兵反元,可不等真的灭掉元朝,我和他们之间就要分出个胜负,最终只能有一方统治江南。”

  “那些推翻清朝的命军难道不读史,竟不知道如此简单的道理?”

  刘宽无奈道,“陛下难道忘了?微臣说过,他们是迫于西夷列强的压力,才决定停战,联合结束清廷统治。”

  “当时不论北洋军、还是命军,想要成立新的朝廷,都得面临西夷列强的压迫若是他们打生打死,将中国打成一片白地,后世之中国只怕彻底没救了。”

  “咱们的祖祖辈辈也许都要在西夷列强的压迫下生活,中华文化甚至都难以为继,也不可能有后世新朝之崛起。”

  “那时情景,多半会变得像此前一些视频中的高丽、菲国、埃及等曾被西夷殖民过的国度般,国家发展都难以自主了。”

  听了这话,老朱先是微愣,随即略带感叹地道:“照你这么说,后世那北洋军和命军的首领当时还是顾全大局的。”

  刘宽点头,“可以这么说。”

  他接着又道:“那个时候,中国是真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一步不慎,便有可能跌入比蒙元灭宋时更大的深渊中。”

  “蒙元灭宋,却也自称继承中国,虽亡了汉家天下,却并不算亡了中国。”

  “可清末那时的局势,倘若中国被西夷瓜分,只怕地球上将再无中国,甚至数百年后中国的诸多语言、文字都有可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至于衣冠等文化习俗,更难以保留。”

  朱元璋、朱标等人想象了下刘宽所描述的情景,一时呆愣,这才意识到清末的局势对中国而言多么凶险。

  刘宽则接着道,“彼时,许多先辈、仁人志士都预见了中国这种巨大危机,很多人持着悲观或无所谓的态度,但也有很多人努力寻找救国之道。”

  “不论是北洋势力中,还是命军中,其实都有一些真正为中国寻求出路的志士,只不过囿于见识,没有选择对的道路而已。”

  大约是话题太沉重,老朱一家子一时沉默。

  过了会儿,却是朱标开了口。

  “妹婿,那之前视频中说的新文化、思想启蒙又是怎么回事?那位周先生的《狂人日记》为何让那么多当时的志士推崇?”

  刘宽反问道,“太子殿下看之前的视频可有想过一件事?为何推翻清朝统治后,人们剪掉了辫子却都变作了短发,穿短褂乃至西装,而非恢复汉家衣冠?”

  老朱眉头一动,若有所悟。

首节上一节286/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