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277节

  朱元璋没想到,都相处几年了,可刘宽的话还是总能引起他的兴趣。

  也亏得他不是昏君,刘宽不是佞臣,不然他说不得会对刘宽“言听计从”。

  心中闪过一些奇怪的念头后,朱元璋便道:“说说看,该如何防范和震慑草原诸部,又如何用利益加速他们的归化与融入?”

  刘宽略微沉吟了下,道:“在防范和震慑方面,可以在草原上的军事、资源要地建城,令归化的诸部贵族居于城中,并以城池为据点建立卫所。”

  “此外,将来还可在草原修建铁路、水泥官道,并在沿途修建具有军事用途的驿站。”

  “最终的目的是,以卫所城池、驿站及铁路、官道组成一张覆盖整个大草原的驻兵、交通、驿传网络。”

  “如此,诸部贵族身在城池之中,只要多加监察,便不虞其叛变。即便有叛,短时间内也难以攻克城池。”

  “而大明在草原其他地方的兵力,则可依仗交通、驿传网络,迅速获得某地叛乱的消息,并迅速出兵平定。”

  说到这里,刘宽停了下来。

  朱元璋先听得频频点头,可待刘宽讲完,他不禁恍然道,“你这法子朕怎么听得如此耳熟?”

  刘宽先愣了下,随即便略有点尴尬地道:“陛下明鉴,微臣此策实际是模仿您在贵州的部署。”

  这一下,其他听明白的阁臣、尚书中有几个不厚道的笑了。

  朱元璋却一拍桌子,道:“尔等还好意思笑?刘宽好歹会模仿咱在贵州的部署,尔等却连模仿都不会,是不是觉得咱的俸禄很好拿?”

  户部尚书杨思义忙拱手道,“陛下息怒,科技伯聪慧过人、有天授之才,方知对陛下之政策灵活应用。我等凡愚,智慧自是难及陛下与科技伯。”

  朱元璋哼道,“休要说这些没用的,尔等还是想想怎么完善刘宽所说的这一套计划吧。”

  “是。”

  朱元璋又对刘宽道,“你接着讲。”

  刘宽觉得杨思义将他跟老朱并列,是在害他,却也不好说什么也许在人家眼里,他真就是“天人”呢?

  他接着道,“关于微臣所说的第二点,可以考虑让机器制造局研制高效的毛纺机器,然后在北部的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等地建立毛纺厂。”

  “若毛纺厂亦有京师棉织、丝织两类纺织厂的效益,便可令广大牧民获得一项重要收入,进而与中原关系更加紧密。”

  “除此外,还可在草原开办矿场,招收有工作需要的牧民为矿工,将其纳为大明官营衙门员工,同样可令牧民迅速归心。”

  “对了,还可尝试建立牛奶厂、奶酪厂、奶糖厂、皮革厂等总之,要让广大普通牧民在大明的统治下富裕起来,其自然会更快归心,进而更快融入大明。”

  朱元璋、朱标以及阁臣、尚书们都听得若有所思。

  随后礼部尚书李原名道,“管子有言,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科技伯所言,深合此道,诚为归化诸胡之良策啊。”

  “若是再依太子殿下的建议,配上儒家德沐、教化之道,说不得真能令草原长治久安,从此不再为北疆祸患。”

  其余人反应过来,立即一个个赞许起刘宽、朱标的建议来。

  刘宽上朝几年,如今对洪武朝文臣的特点也有所了解了。

  洪武朝文臣最主要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能办事,其次圆滑懂得变通的占一大部分,刚正不阿但面对老朱时懂得变通的占一小部分。

  尤其是在阁臣、各部尚书这种重要的职位上,更是如此。

  这其实很容易理解老朱需要的就是办事官员,那些办事能力不行的根本就入不了他的眼,至于那些过于刚正还不懂变通的,老朱也不稀罕,要么赶回家去了,要么干脆因为触怒他给嘎了,自不会列于朝堂。

  所以,此时听到阁臣、尚书们一片赞许之声,刘宽并不意外。

  最后朱元璋亦点了点头,道:“看来军事上的防范与震慑,施以仁义、加以教化,再以共同利益捆绑之,便是令草原长治久安的良策。”

  “那么接下来,诸卿便就这三个方面详细议一议吧标儿,你先说说如何对草原诸部施以仁义,加以教化?”

  朱标道,“父皇,儿臣觉得欲办好此事,首先得将草原诸部贵族与广大普通牧民区分开来。”

  “诸部贵族可多予虚衔,只简拔有能力且忠心于大明的少数贵族授予实职,再以施恩为名,让诸部贵族遣子至京师或北平的官学乃至国子监读书。”

  “至于广大普通牧民,亦须在草原办官学,令其子弟读书识字,知晓忠孝仁义之道”

  

  在大明君臣讨论着如何令草原长治久安时,昔日的草原之主,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如今的明军俘虏,才与被俘的嫔妃、北元大臣、贵族等一起被送到北平。

  站在高大的北平城墙外,上至天元帝及失烈门、咬住、乃儿不花等一众大臣,下至不知名的北元贵族,皆一时停住脚步,情不自禁地红了眼眶。

  在他们眼中,这座城不是北平,而是故元大都啊。

  脱古思帖木儿想到自己如今沦为阶下囚,甚至不久的将来可能被朱元璋一杯毒酒赐死,不禁泪水长流,恨不得痛哭一场。

  然而不等他酝酿好情绪,一旁押送的明军将领便喝道:“都愣着作甚?赶快进城,别耽误了我等入营歇息!”

  说完,一些押送的明军直接挥鞭,虚空抽打。

  吓得北元君臣等俘虏赶紧收起了亡国之悲,排着队乖乖进城。

  之后,北元君臣在北平仅呆了两日,中间被押着见了徐达一面,便被送往北平火车站。

  说起来京沪铁路出现在大明已有五六年了,北元君臣也曾听过一些消息,但都是当不靠谱的谣言听的,从未想过大明真有什么“铁路、火车、仙桥”。

  所以,当他们被送到北平火车站时,顿时一个个惊疑不定。

  天元帝偷偷问失烈门,“丞相,这是哪里那徐达不说今日送我等南下去大明京师么,怎么不去运河码头,反到了此处?”

  北平火车站如今也有一栋由水泥、砖石、钢筋建造的两层大楼,规模仅次于京师火车站。

  而此时,北元君臣就在站前广场上。

  失烈门也被这栋水泥大楼和广场震撼得不轻,听天元帝问了好几声,才回过神来。

  他咽了咽干涩的嗓子,道:“陛下看那大楼上的汉字,这里应是叫‘北平火车站’。”

  “北平火车站”这五个大字在二楼之上,由水泥雕刻,还漆成了红色,显眼之极,天元帝自是早看到了。

  但他平日里接触的信息太多,并没有将这五个字跟五年前听到的某些一笑了之的谣传联系上,因此仍是一脸懵。

  失烈门只好详细解释,“陛下可记得当年南边多有谣言传来,说明国出现了什么铁路、仙桥、火车,可日行千里、昼夜不息。”

  “此事听着就不靠谱,臣本以为是谣传,如今看来只怕是真的呀。”

  失烈门的话终于让天元帝记起了一些模糊的铁路、仙桥、火车之说。

  他随即就颤抖着道:“若那些谣言是真的,岂不是说大明真有天助?”

  如今君臣都沦落为俘虏,失烈门说话也就没什么顾忌了,叹息道:“陛下,若明国不是有上天相助,如何能取代大元拥有天下?”

  这时,另一位丞相咬住正在用脚跺着广场的水泥地面。

  之前靠近北平城时,他就注意到这种诡异的路面了,如今见整个广场都仿佛用一整块石头铺就的,自是更感震惊和不解。

  咬住是带兵投降的,并非俘虏,而是降臣,待遇自然好些,也没天元帝那么惶惶不安。

  他问旁边负责“护送”他们南下的王弼,“敢问定远侯,大明这种路面是如何修建的?为何偌大广场却浑如一体?”

  王弼听了先微愣,随即就忍不住笑了。

  想当初,他们刚见到水泥路面时,不也是如此好奇吗?

  然后他就略带骄傲地道:“好叫阁下知道,这地面并非石板,而是由水泥建成。”

  “水泥?”咬住更好奇了,“何为水泥?”

  王弼摇头,“这就不是咱一个大老粗能说清楚的了,咱只能说,水泥是科技伯发明的一种新型建筑材料。”

  “如今水泥在大明只有官厂能生产,且几乎只有朝廷、官府能用,便是我等,也只能靠陛下赏赐一些水泥,修建下府宅,附庸潮流罢了。”

  王弼这番话在咬住这位汉家学问不浅的前北元丞相听来,实在太怪异了,因为里面有不少新词,虽然让人一听就能猜测意思,可他还是不习惯。

  不过,他却记住了一个名字科技伯。

  北元君臣在站前广场震撼了半个多小时后,更令他们震撼的情景来了。

  “呜!”

  长长的汽笛声从远处传来。

  众人循声望去,便瞧见一个由近二十节铁车厢组成的怪车,在没有牛马拉动的情况下,头顶上喷着一道烟柱奔驰而来!

  因为铁路位置较低,边上又有护栏,所以北元君臣此时只能看到火车,而看不到铁路。

  这便让他们更觉得火车神异了。

  天元帝一直瞪着眼看着火车,直到火车进了大楼后面看不见,那哐当哐当的声音也停下了,他才勉强回过神来。

  然后就忍不住问:“丞相,这该不会就是谣言中的火车吧?”

  失烈门这才回过神,点头道:“当年的谣言说,明国火车乃天上仙兽降生,故无需牛马拉动,而是以煤、水为食,拉的则是烟气,是以能日行千里、昼夜不息如此看来,方才过去的当是那火车无疑了。”

  天元帝赞叹道,“这仙兽能拉动这么多车厢,一次怕是能运送数千上万石粮草明国得此仙兽相助,我们输的不冤啊。”

  失烈门点头,“确实不冤。”

  这时天元帝才想起一件事,又问:“明国该不会是想让这仙兽送我等去集庆(应天府)吧?”

  失烈门想了想,道:“陛下,多半就是如此。”

  天元帝顿时紧张起来,“这仙兽会不会敌视我等?会不会在半路上将我等吃了?”

  不怪天元帝会如此想。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仙兽都是有智慧的,有智慧自然就有情感,分敌我,如此敌视他这个北元皇帝便很合理。

  第一更。

第326章 老朱逼天元帝写降表,漠北行省

  天元帝在广场又战战兢兢地等了半个多小时,负责押送的明军才让北元君臣进站。

  当经过北平火车站大楼,来到铁道旁边,近距离看到火车,北元君臣免不了又是一番震撼与惊叹。

  “这车厢竟真大部分为铁制,且似乎还是上好的精铁!”

  “车轮还有这下面的轨道也是精铁铸造这些若用去铸造兵刃、盔甲,能造多少?明国怎如此奢侈?”

  “你们看,这车窗竟然都用纯透明的水晶替代窗纸!”

  “奢侈,实在是太奢侈了!”

  “”

  天元帝听着臣子们的低声议论,看着面前车厢的“水晶”车窗,一时很不解。

  他忍不住扭头问身侧的失烈门,“丞相,你之前常劝朕勤俭节约,各种节省以充作军费。”

  “可这明国竟然用这么多精铁造火车车厢,甚至还用上了许多水晶,岂不是比朕当初奢靡多了?”

  “为何明国不仅没有衰落,反而越发强盛,军队也更加强大?”

  失烈门其实也不理解,但还是坚持从汉文化中学到的道理,故作坚定地道:“陛下,明国之所以能替代我大元,乃是天命,那朱元璋有上天相助。”

  “但他如此奢靡,不知节俭,明国之昌盛必不可长久此番陛下去了大明京师,未必就会被赐死,若能苟活,请陛下一定要忍辱负重。”

  “那朱元璋已垂垂老矣,陛下却春秋鼎盛,说不定还有效仿春秋时越王勾践的机会,复建大元!”

  “勾践?”天元帝汉家史学学得不好,闻言一皱眉头,“就是给吴王尝粪便辨认病症的那个?”

  说到最后,天元帝已是一脸嫌弃,显然对勾践印象极差。

  失烈门没想到天元帝对勾践的记忆点竟如此独特,一时哑口无言。

  然后他便觉得,即便是大明真在朱元璋死后不行了,就天元帝这样子也无望复国。

首节上一节277/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