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270节

  朱标见朱元璋理解他,略松口气,道:“我想父亲最初让人制定《大明律》时,之所以要将人贩之刑罚分为两种情况对待,绝非认为那些拐卖人口却未直接造成被拐卖者死伤的人贩子不该死,而是为了保护被拐卖者。”

  “若不分情况,将所有拐卖人口的人贩子都一律处死或凌迟,那么将来再有人成为人贩子,必然不会对被拐卖者客气,说不得会极尽残虐之事。”

  “想想看,他既走上这条路,被官府抓到便是处死或凌迟,那么还有什么恶事不能做?”

  “反过来,若分为两种情况对待,多数人贩子在拐卖人口后,还会想着将来被抓后能保留性命,故不会轻易伤害被拐卖者。”

  “这不仅为官府破获案件争取到了时间,也不至于让被拐卖者被解救时已受到难以挽回的伤害。”

  听朱标讲完,顿时朱、朱棣等之前喊着要杀尽人贩子的皇子都皱眉沉思起来。

  刘宽则是既无奈,又感慨他觉得朱标能想通这其中大道理,足以说明其聪慧。

  其实刘宽也是这两日才想明白这个道理的。

  最初他也想将所有人贩子都杀了,乃至凌迟、车裂,好震慑那些潜在的人贩子。

  可后来仔细考虑了《大明律》及后世法律,觉得他们既然分情况对待,必然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保护被拐卖者,便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

  一刀切,将所有人贩子都凌迟了,固然爽快,也能起到一定震慑作用。

  却不能保证将来不会再有人贩子,而一旦再出现人贩子,在被抓后只有凌迟一条路的情况下,必然是格外的穷凶极恶,更加的丧失人性!

  法律不仅要有惩戒、震慑犯罪者的作用,也该有减少犯罪,保护受害者的作用。

  所以,大明律和后世法律才都对人贩子进行分情况处罚。

  “标儿说得不错。”朱元璋露出赞许的笑容,“咱作为大明皇帝,掌管着数千万人口的国家,制定法律自是不能全凭一己之喜好,必须多方考虑,尽量顾及周全。”

  “不然的话,依着咱的性子,绝对将所有人贩子都给凌迟了!”

  顿了顿,朱元璋又道,“不过人贩子确实可恶,即便未伤害被拐卖者,仅流放海外三至十年也未免太便宜了他们。”

  “刘宽,你觉得若对此辈加重些刑罚,该如何加呀?”

  朱元璋就此事询问刘宽,一是确实想听刘宽的意见,二便是表示对刘宽的宠信了。

  刘宽道,“微臣以为,或可将彼辈投入官矿为苦役,至少二十年。且不可减刑,遇赦不赦。”

  朱元璋点头,“好,初八过后你便写一份奏本递交内阁,咱让人修改相关律法。”

  “至于大年夜抓捕的这伙人贩子,蔑视皇权,罪加一等,便都罚到矿上为苦役五十年!”

  五十年?

  刘宽听得差点忍不住摇头失笑。

  他之前说罚为苦役二十年,便没想给那些人贩子活路说是罚到矿上为苦役,实际即是大明律认可的矿奴,这种人在矿上能活个十年、八年都算命大,想活过二十年基本不可能。

  至于在矿上活过五十年?

  那就可更不可能了。

  聊完对人贩子的处理,朱元璋又叫上朱标等年长皇子,以及朱雄英、刘宽,到偏殿议事。

  待众人都落座后,朱元璋朗声道,“今年咱大明上半年最重要的大事,便是伐灭北元!”

  “目前西安、太原、北平、辽阳四座大城都已囤积了足够的粮草、军备,只待开春后天气转暖,北伐各部抵达指定之地,便可以四路大军北伐。”

  “此番咱大明不仅要灭了北元朝廷,更要令草原各部俱臣服于大明凡不愿臣服大明者,或灭其部族,或迫其西迁,总之要将整个大草原都纳入大明治下!”

  听到这话,诸皇子中以晋王朱最为激动。

  自再次离开京师北归太原,他一直都在为这次北伐做准备,如今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他当即起身抱拳道,“父皇,儿臣请为太原这一路北伐兵马之先锋!”

  朱元璋道,“此番北伐关乎咱大明未来数年的大计,绝不能出任何差错,你领兵经验尚少,如何能担任一路先锋大将?”

  听这话,朱失望无比,暗想:莫非父皇故意不想给咱立功机会?不想让咱就藩海外?

  接着就听朱元璋道,“不过,届时你可为太原这路兵马的一位偏将,除领有三千人护卫军外,再领两千卫所军能立下多少功劳,就看你战场发挥了。”

  能当一位偏将也是不错的,且有五千兵马在手,事情大有可为。

  朱顿时一喜,当即拱手道,“谢父皇!”

  接着,朱元璋又道,“老四,你届时领一千护卫军、两千卫所军,到北平这一路兵马中效力。”

  “老二、老十,你二人各领一千护卫军,到西安一路兵马中效力。”

  “老六、老七,你二人各领一千护卫军、一千卫所军,到辽阳这一路兵马中效力。”

  朱棣等五人闻声先后站起,抱拳领命。

  唯有朱有些意外,愣了愣,才起身问:“父皇,您刚才点了我的名?”

  朱元璋哼道,“怎么,你年纪不大难道耳朵就不好使了吗?要不要咱再说一遍?”

  听此话,朱意识到什么,先是一阵激动,随即便压制住激动的心情,道:“父皇,儿臣如今还是庶民,哪里来的护卫军?”

  朱元璋道,“你过去几年表现不错,尤其是近两年,长进不少。咱跟你母后商量了,初八各部院开衙后,便下发圣旨,恢复你亲王爵位。”

  听到这里,朱再也控制不住了,直接来到殿中央跪下叩拜,喜极而泣地道:“儿臣谢父皇恩典!”

  朱元璋先是嘴角微微一笑,随即又恢复冷肃,道:“别急着谢,咱话还没说完呢这次给你恢复王爵,是你最后一次机会。”

  “若日后你再做些残忍、荒唐,有辱大明皇族体面之事,咱决不轻饶,也不会再给你第二次机会!可记住了?!”

  朱心中一凛,忙道:“儿臣谨记!”

  “起来吧回头去了西安军中也要好好表现,尽量多立些功劳。”

  “是!”

  随后,朱元璋大概讲了下今年北伐的计划,又转而说起别的事来。

  “除了北伐,今年咱大明对内还是继续各项改革,对外则是继续开拓南洋、北美,以军屯、民屯垦荒种田”

  第二更。

  (真是醉了,上一章又被河蟹大神删改了不少字,,,看到语句不通顺、不合理的地方大伙儿自己脑补吧,无奈。)

  晚安~

第317章 秦王变雍王,骑兵坐火车

  洪武二十年,正月初八,大明朝廷各部院等衙门准时开衙,开始处理各种国事、公务。

  当日,朱元璋便下发了一份在朝中惹来颇多瞩目的圣旨。

  恢复皇二子朱亲王爵位,然因其过错,故易王号为戒,改封为雍王。

  朝中大臣对此事虽然瞩目,但并不意外只要对朱元璋有些了解的臣子,都知道朱元璋相当护短,尤其喜欢袒护亲人。

  当然,如果这个亲人威胁到了他的皇位、社稷安危,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所以自几年前朱被废除王爵,很多人便预料到其必有恢复王爵的一日。

  不过,绝大多数臣子也没想到,朱元璋竟真能让朱当了几年实实在在的庶人朱在外城码头扛包过活儿的事这些大臣可都知道,甚至还有不少人假装无意路过那码头附近,“欣赏”朱干活儿的场面。

  等到后来两位王妃也被送到京师,种地、卖菜乃至到工厂做工,大臣们自是又一番惊讶。

  然后便适应了。

  却也对朱元璋更加的敬畏。

  朱元璋对自己的儿子、儿媳都这么狠,若是他们犯了事,估计即便是元从功臣,惩罚也轻不了。

  没了最初的新鲜感后,一些人甚至觉得,朱、邓氏、观音奴三个,就是朱元璋用来警告、震慑他们的,让他们不敢轻易违法,不敢依仗权势凌虐下民。

  如今朱元璋恢复了朱的爵位,反倒是让很多人松了口气。

  槐树里。

  “朱二”家小院中。

  朱从传旨的太监手里接过圣旨后,再也忍不住,跟身边的邓氏、观音奴抱头痛哭。

  四年啊,三个出身天潢贵胄的人竟在外城实实在在地过了四年普通人日子。

  在真正的普通人看来,他朱有两个美女老婆,三人又都年轻力壮,既不需要养老,也不需要养孩子,只需养活自己就行,日子简直过得不要太逍遥自在。

  可若是跟他先前的亲王生活相比,这种日子便是一种身体、心理上的双重磋磨了。

  被磋磨了四年,他朱终于熬到了头!

  三人抱头痛哭一番后,邓氏最先恢复过来,抹了把眼泪道:“夫君,不,大王,咱们赶紧收拾收拾,去王府吧?”

  朱道,“这里都是些破烂,有什么值得收拾的?走,咱们直接回王府!”

  朱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去重新享受亲王生活了。

  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四年磋磨虽然让他能够吃得一些苦,不敢再肆意戕害仆从,却不意味着他不喜欢过去那种被伺候的奢靡生活。

  邓氏也觉得这小院中的家当不值得往王府带,当即就要跟朱一起走。

  唯有观音奴对小院有些不舍,遂问传旨的太监,“请问这位中官,我们若走了,这小院会如何处理?”

  太监笑着道,“皇上说了,这小院还是雍王殿下的,殿下和王妃随时都可回来小住。”

  朱哼道,“我才不回这破地方住呢。”

  说完就要拉着邓氏离开。

  太监却道,“雍王殿下别急,奴婢还有几句皇上的口谕要传达呢。”

  朱有点不耐地道,“快些说,别耽误孤回王府。”

  太监道,“皇上说,请雍王殿下和两位王妃到各自工作之处好好辞了工,再回王府做事得有始有终。”

  屁的有始有终。

  朱心中腹诽了句,面上却点头道,“行,孤知道了咱们这就去辞工,然后直接回王府。”

  邓氏点头,“对!咱们搞快点,争取中午在王府吃一顿丰盛的洗尘宴!”

  在邓氏看来,朱被贬为庶人就跟普通百姓坐牢差不多,如今既然被“释放”了,自然要吃一顿洗尘宴才行。

  她可是想念王府的珍馐美味很久了过去几年只有在皇宫参与家庭观影聚会时才能吃到一些美味佳肴,根本难以解馋。

  随后,朱几乎是以小跑的姿势往码头赶去,邓氏亦急着走,观音奴却非要锁好屋门。

  邓氏如今跟观音奴关系早已不同往日,可以说如同姐妹,比跟朱的关系都好。

  她虽然不耐,但还是等了观音奴一会儿。

  随后两人便一起来到了金陵棉织厂原来的金陵纺织厂在一年多前拆解为纺纱厂、棉织厂、丝织厂,并且规模都比以前大得多。

  最初的金陵纺织厂只有几百工人,如今单是棉织厂便有三千多名员工!

  邓氏、观音奴作为最早一批进入纺织厂的女工,再加上背景超级硬,如今都已做到了中层管理,各自在棉织厂管着一摊事。

  观音奴成为了管着一个生产厂房的管事,邓氏则成了食堂管事。

  说起来,食堂管事这个差事当初可是邓氏好不容易拿到手的虽说厂里管理严格,她难以贪污,也不可能去贪污,但借助职务之便吃些好肉却可以办到。

  这大概就是她如今比三年前略微胖了一圈的缘故。

  临到厂门外,观音奴忽然拉住邓氏衣袖,问:“咱们真要这么辞了工?”

  邓氏也停下来,叉着腰道,“当初好不容易得到的差事,如今就这么辞了是怪可惜的。不过,当家的都恢复了王爵,我们也重新成为了王妃,再呆在厂里属实不合适。”

首节上一节270/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