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宽担心老朱期望过高,不得不打预防针,“陛下,目前的碳丝单灯肯定是没有后世电灯那么亮的,当然,绝对比油灯、蜡烛要亮。”
老朱高兴起来,随即又问:“安装这电灯需要多长时间,是否需要大兴土木?”
“并不需要大兴土木,应该可以赶在年前完成。”刘宽道,“主要是在宫中布置电线,然后再修建一个畜力发电站。”
老朱先点了点头,然后想到什么,再问:“这在宫中布置电线,可会有什么危险?”
刘宽反问,“陛下觉得宫中夜晚点蜡烛可危险?”
老朱并未不悦,而是认真道:“宫中烛火本就是危险来源之一,需派人严格看守,才能防止因意外或某些人别有用心而引发火灾。”
听这话,刘宽记起从洪武朝之后,大明历代皇帝在位时几乎都有宫中失火的记录,然而老朱在位时却似乎没有。
这显然说明,老朱在位时对宫中掌控极强,轮到后面的皇帝就不行了,尤其是朱棣之后。
皇帝连宫中都无法做到绝对掌控,皇权衰落也就是难免之事了。
回过神后,刘宽便道:“用电线、电灯肯定也有一定危险,但相较于烛火而言危险就低多了。”
老朱这才放下心,道:“既如此,这件事便交给你们天工院来办,办好了咱绝不会吝啬赏赐。”
“至于那橡胶研究所的赏赐,回头你将奏本递交内阁走个流程,朝廷的奖赏也不会少。”
“是。”
说完这事,刘宽便准备走人。
年底了,天工院可也忙着呢。
却听老朱道,“刘宽,咱想问你一件事。”
刘宽心道,您老想问什么我难道敢不回答吗?
他口中却道,“陛下问便是,微臣定知无不言。”
“你穿越前,后世新朝一年财政总收入多少?”
刘宽没想到老朱问这个,略微惊讶后,便搜刮着记忆道,“微臣穿越当年的财政总收入自是不知,至于前一年的,大概是二十万亿元出头吧。”
“这二十万亿元跟六千万贯宝钞相比如何?”老朱又问,说完还不忘提醒,“你可用米价折算一番。”
听了老朱的话,刘宽很无语。
心想,别管我用什么折算,大明的财政收入也不该拿来跟后世新朝比啊,这不是找不自在么?
但皇命难违啊,他只能如实回答。
老朱自不自在他是管不了了。
“回陛下,微臣穿越前各种大米平均价格可估算为3.5元一斤,所以后世新朝一年财政总收入可折算为五万七千亿斤大米。”
哪怕老朱数学较为一般,可听刘宽报出五万七千亿斤这个数据,也知道他今日犯傻了。
好在他脸皮不薄,也不是在刘宽面前第一次丢脸,倒是很快调整好了心态。
刘宽则继续算道,“大明一石大概相当于后世的180斤,所以五万七千亿斤大米约为”
刘宽心算能力很一般,正想用脚在地上列个竖式呢,那边朱标便答道:“约为三百一十七亿石。”
大约是怕刘宽再说下去,朱元璋面子挂不住,会降怒于刘宽,朱标又接着道:“六千万贯宝钞以今年米面等粮食价格,可折算为一亿两千万石粮食。”
“也即是说,后世新朝的财政总收入,大概是六千万贯宝钞的三百倍左右。”
说到最后,朱标看着老朱,神情极是无奈。
老朱则不太自然地咳嗽了声,道:“竟然高达三百倍?不愧是科技发达的后世呀。”
刘宽看到这里,如何猜不出,这六千万贯极可能就是大明今年的财政总收入?
虽然知道此时老朱必然已经后悔问这件事了,但他还是忍不住再解释一下。
“陛下,其实以米价作为折算中介来比较后世新朝财政总收入和六千万贯宝钞的价值,对后世新朝来讲是件很吃亏的事。”
朱元璋不解,“为何这么说?”
刘宽道,“很简单,大明宝钞能买到的,后世新朝纸币几乎都能买到;而后世新朝能买到的东西,却有很多大明宝钞是买不到的。”
朱元璋一愣,随即就明白刘宽意思了。
大明的国力,跟后世新朝根本就不在一个层面上,实际不具可比性。
回过神后,老朱忽的摇头失笑,“你这小子,咱就随口问问,居然还较真了。”
第二更。
晚安~
第305章 老朱畅想,年夜观灯
因为距离过年没多少天了,次日刘宽便带着天工院下多个局、所出人组建的临时工队,到皇宫中布置电线、安装电灯。
考虑到皇宫颇大,且其中一些宫殿庭苑晚上基本没照明的需求,刘宽便没有安装电灯。
毕竟如今的碳丝电灯使用时长目前也才延长到三四百个小时,差不多一个月就要换一次灯泡。需要多少经费且不说,关键还麻烦,不如等以后装更好的电灯。
同时,为了防止电线、电灯出现问题,导致宫中夜晚没有光亮,原先的灯烛照明设施都保留着,并未废弃。
五天之后,距离过年还有四天时,皇宫的电线、电灯以及畜力发电站都安装好了。
为了给老朱留下更好的第一印象,以及为临时工队及其他相关人员请功,刘宽一直等到天黑,才来到奉先殿。
“启禀陛下,皇宫今夜便可使用电灯照明了。”
前几天工队在奉先殿安装电线、电灯时,老朱就搬去武英殿处理奏本。同样的,在武英殿施工时,他又搬回奉先殿。
再加上畜力发电站是最后安装好的,故而老朱一直没见到几个大殿电灯都装好后的效果。
此时听了刘宽的禀报,他便兴趣勃勃地离开了龙椅,道:“那便开灯吧,咱先瞧瞧这奉先殿的照明效果,然后再去看别处的。”
“是。”
刘宽应了声,便示意原本掌灯的两名小宦官去开奉先殿的灯。
为了避免直接接触电线造成触电危险,刘宽让电器研究所研制出了小时候印象中那种用绳子拉的开关。
这两名小宦官早经过“训练”,闻言各自来到奉先殿正殿南边的东、西角落。那里有一根筷子一半粗的丝绳,下面系着有色玻璃制作的玉环。
两人对视了眼,几乎是同时拉下丝绳。
朱元璋便瞧见,安置于大殿墙壁以及中间柱子上的几十盏灯泡几乎是同时亮起!
此时已经是晚上,奉先殿烛台早就被点亮了。奉先殿用的大蜡烛要比普通蜡烛和油灯亮不少,可在几十盏电灯的光芒照耀下,却彷如萤火,黯然失色。
“好!好!”朱元璋望着诸多电灯,满脸笑容,拍着手掌连声叫好。
刘宽则道:“陛下,这里还有电器研究所研制的台灯。”
说完,刘宽拍了拍手,外面的天子亲军便带着天工院的匠人,抬着一个箱子进来了。
“这台灯需安装到御案上才好用,还请陛下允许工匠为您安装台灯。”
朱元璋道,“李贵,带人将御案上的奏本等物件清理一番,好让他们安装台灯。”
李贵应声,带着几个宦官麻利地将御案清理出来了。
刘宽亲自带着几个工匠去安装台灯这个台灯的接线处之前便布置好,所以只需工匠将台灯安放在御案上,连好电线,测试一番即可。
朱元璋旁观了安装及测试过程。
待工匠们弄好,他便迫不及待地坐回了龙椅,看向御案上不足三尺高,底座只有海碗大小的台灯。
只见这台灯灯罩仿佛半个椭圆,开口处被调整得正对着桌面。灯罩背面由青瓷制成,绘着五彩云纹,里面却似乎是镶嵌了银箔。
灯罩下面有一根精致的紫色丝绳,末端悬挂着白玉环。灯柱由红木制成,上面雕刻着一条上了金漆的盘龙。
底座亦是瓷制,只不过黄色为底,绘有花鸟虫鱼纹。
整个台灯仿佛一件艺术品。
朱元璋虽不喜奢靡,可看到这个台灯也是心生喜爱。他按照之前工匠测试时的动作,轻轻下拉灯绳,只听“哒”的一声,灯罩里的大灯泡就亮了。
且灯光被灯罩汇聚为一道逐渐扩大的光柱,照在御案桌面上。因为碳丝灯相对昏黄,故此时光芒虽亮,却并不刺眼。
“李贵,随便拿一份奏本来!”
“是,皇上。”
很快,李贵拿来奏本,朱元璋摊在桌上,看着上面的字,感觉果然比之前用蜡烛好看多了。
“好!好!”朱元璋又笑着连声叫好,“有此台灯,咱便是处理奏本到深夜,也不怎么费眼睛了。”
刘宽听了忍不住劝道,“虽有台灯相助,可陛下还是得注意身体,莫要为国事操劳太晚了。”
“咱清楚。”
朱元璋说着,又尝试几次拉灯绳开关台灯,越发的满意。
“走,咱们一起去看看其他宫殿的灯光。”说着,朱元璋便当先走出奉先殿。
刘宽、李贵等人则亦步亦趋地跟在后面,不过刘宽仅落后朱元璋一个身位,好方便随时解说。
走出奉先殿,朱元璋抬头,便见廊柱及墙壁上每隔三丈左右便安装了一盏电灯。
而放眼远望其他宫殿走廊,也是如此。
在明亮的电灯光芒下,此时的皇宫虽不像后世夜景那般亮如白昼,却比以前的烛火、灯笼亮多了。
朱元璋先逛完前朝,随即便撇下刘宽等外男,带着李贵等宦官进了后宫。
到了坤宁宫,他便见马皇后正领着几位年幼的皇子、皇女还有宫女、宦官们在廊檐下赏灯。
瞧见他过来,这些人便在马皇后的带领下一起行万福礼,“皇上万福。”
“哈哈哈,”朱元璋笑着过去牵住了马皇后的手,“妹子觉得这电灯如何,是不是比以前的烛火、灯笼亮多了?”
若刘宽见了老朱这幅神情,必然会联想到后世刚为家中添了一样大件电器的父亲。
马皇后笑道,“确实是亮多了多亏有宽儿,咱们才能在有生之年见到如此奇景。”
朱元璋道,“咱们不仅能见到电灯,说不定过几年还能见到电报哩。你不是一直担心将来老四他们到海外就藩便再难以联系么?”
“若无线电报研制出来,即便儿孙们远在海外,咱俩也可天天联络,让他们日日请安问候。”
马皇后早就听朱蕙兰讲过无线电报,此时忍不住笑道,“电报那么精贵的东西,到你嘴里竟成请安问候的工具了。”
朱元璋与马皇后并肩站在廊檐下,望着电灯,道:“其实便是去往美洲,若无意外,来回也就半年而已。若去澳洲、印度、非洲,需要的时间更短。”
“将来你若真想念孩子们,大可过几年便让他们回来一趟。”
马皇后摇头,“海上终究有些凶险,我就是想念孩子,也不会让他们冒险来回的跑咱们本就不可能陪孩子们一辈子的。”
“是,孩子们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咱俩一起就行了。”
今年的大年夜,老朱解除了宵禁,并允许百姓到西华门外的太平大街及午门外的长安大街观赏电灯。
是夜,京师各街道车水马龙,太平、长安两条大街更是游人如织。
方孝孺亦带着发妻和一双儿女来游街观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