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上芜铁路,翰林议政
刘宽听了笑道:“朝廷要维护法律,自然得以身作则,给予发明人专利费用。”
“但陛下不要只看着朝廷给私人发明者专利费,也得看到,朝廷下面有众多研究机构、科研人员,能拥有的专利必然更多,民间要用也得给朝廷专利费。”
“微臣可以肯定的说,若专利法落实得好,朝廷能从专利中赚到的钱,肯定比给出去的钱多得多。”
“另外,后世专利并非永久的,会根据种类不同设定时限。”
“如后世新朝,发明专利保护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期限仅十年;外观设计专利则为十五年。”
“最后,有些高科技成果,外界一时很难破解,那么研发者便可超越保护期限一直获得利益。”
朱元璋听得点头,“原来还有专利保护期限一说后世律法果然成熟,少有漏洞啊。”
这时朱标开口道:“妹婿,这专利保护法听着确实不错,但即便以朝廷的力量,想要落实好也很难吧?”
“比如说,专利如何鉴定?又比如说,如何禁绝不交专利费的仿造之事?”
对于朱标的问题,刘宽并不意外。
他道:“太子殿下,专利鉴定是个技术活儿,只能依靠朝廷培养的科研、工造人才。”
“至于专利法的落实,其实在后世都是很多国家要解决的难题仿造者层出不绝,有时候仿造与发明又很难界定,想要追责确实难。”
“可即便再难,有专利法和没专利法完全是两回事。就好像秩序,有秩序和没秩序也是两回事再差的秩序也比没秩序强。”
“只要大明设立了专利法,并尽力去落实,哪怕开始落实的效率很低,也能大大鼓舞发明创造者,于科技发展大有裨益。”
听了刘宽这番话,朱标还在沉思,朱元璋已忍不住赞叹起来。
“再差的秩序也比没秩序强,这话说得好啊。同理,有法律肯定比没法律强专利法的事咱也允了,同样交由天工院去办!”
老朱是可劲儿的给权力,刘宽却不敢全都接着。
他立马道:“陛下,专利法的制定及将来专利的界定,可以由天工院负责,但朝廷的专利费以及追责民间仿造之事却得由财部、刑部有司负责才行。”
朱元璋点头,“这事咱明白不该分给你的事,咱也不会让你担着。”
刘宽又道:“陛下,将科技司改组为天工院怕是需要不短时间,因此微臣想等‘上芜铁路’通车后,再完成此事。”
“上芜铁路”指的是上海到芜湖这条直隶江南铁路。
朱元璋问,“上芜铁路大概何时能通车?”
“大概四月份即可,最迟不超过五月份。”
朱元璋点头,“行,便按你说的办。”
自这次奉先殿议事后,刘宽便又忙碌起来。
将科技司改组为天工院确实不是一件小事,他首先得想好适合大明当下情况的天工院架构。
来大明几年,刘宽已经认识到,在大明想要弄出后世那般复杂精密的机构是不现实的不是弄不出来,而是弄出来了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因为沟通问题大大增加行政成本。
毕竟这是一个没有电脑、手机,交通也比较缓慢的年代。
最终,刘宽决定在天工院下设三大部门:院政处、自然科学研究司、工造技艺促进司。
院政处下会有几名负责管理行政、人事、财务、勤务的主事,及低级官员数名、吏员若干。
自然科学研究司简称“科研司”,暂时下辖专利处、发电机研发实验组以及机器制造局等局所目前科技司下其实没什么真正的科研部门,只能将几个沾了点边的挂上去。
工造技艺促进司则简称“工艺司”,下辖工匠管理处、机车制造局、铁路建设研究所等局所。
至于第一铁路运输公司,刘宽准备转给工部的工营司管理。
天工院官吏编制方面,暂定院正、院判各一名,院副两名院副将各自分管一摊事务,院判则主要负责监察之事。
两司则各定郎中一人,主事数人,低级官员及吏员若干。
其中专利处是为专利之事设立的;工匠管理处则是为了改革工匠等级及评定体系,还有建立工校而设立的。
建立工校之事,刘宽准备先在直隶试行,两三年后再推广向整个大明。
至于专利之事,刘宽更是准备等天工院成立后运转畅通,工匠等级体系改革进行的差不多了,再去做
时间在忙碌中过得很快。
仿佛是一转眼,便到了四月底。
洪武十八年,四月二十八日,上芜铁路正式通车运行!
从此,直隶江南数府几乎都能享受到火车的便利往东去可以顺江流而下,往西走则可乘坐火车,交通不知比以前快了多少。
再加上这几年朝廷促进商贸,直隶江南之商业便越发繁荣昌盛了。
到了五月上旬,北平至真定的铁路也动工开建。民间注意这件事的人倒挺多,但朝廷官员却都在议论另一件事。
五月初三,朱元璋下旨撤工部科技司,另设天工院。由原科技司郎中、科技伯刘宽担任院正(正四品)。
另任原科技司员外郎赵承柱任院判(从四品),任赵又选、马嘉文为院副(从四品),任郭天问为自然科学研究司郎中(正五品),任裘七尺为工造技艺促进司郎中(正五品)。
并下旨言明,令刘宽带领天工院办理工匠制度改革、专利法、工校诸事务。
哪怕如今朱元璋威望极高,关于天工院的一系列旨意、文告下发后,也引得朝野议论纷纷。
翰林院。
来京两年多的方孝孺已是正七品的翰林编修,此时他正在职位上翻着一本古籍,默默抄写着,仿佛不远处几位同僚的议论与他无关。
可惜,纵然他无心去听,议论还是一句句传入耳中。
“诸位说说,上面是怎么想的,将科技司改立为天工院也就罢了,还将那院正定为正四品。这是何道理?”
“可不是咱们翰林院的翰林学士也才正五品,那钦天监监正、上林苑监正也是正五品,就算是国子监监正,也才从四品。”
“天工院说到底不过是从工部分出去的,管着工造、工匠之事,发明一些奇技淫巧,凭什么主官比各大院、监品级都高?”
“也不能说比所有院监主官品级都高,督察院都御使的品级不还在那天工院院正之上么。”说这话的人阴阳怪气。
这时有人看向方孝孺,道:“希直(方孝孺字)兄,你不是常被太子殿下请去讲书论政么?可知道太子殿下如何看待此事的?”
方孝孺头也不抬地道:“太子殿下说:重视科学、发展科技乃大明国策,不可动摇。”
国策?
不可动摇?
议论的几人听了面面相觑,一时皆沉默了。
朱元璋不重视他们这些文人,乃至轻贱,也就罢了。反正朱元璋年纪大,他们可以等个十年,等朱元璋驾崩,朱标即位,毕竟这位太子少年时便亲近文人、儒家。
可如今看这架势,在朱标心目中,他们文人、儒家的地位也要落在那科学、工匠之后了啊。
这可如何是好?
总不能他们再去等朱标驾崩,押宝太孙朱雄英吧?
想到这里,忽然有人道:“听说大本堂儒学、数学、自然三位老师中,太孙最亲近科技伯,对其言听计从。”
这人的话没头没尾的,可周围听见的翰林院同僚都明白他的意思。
看朱雄英的样子,只怕登基为帝后会更加重视那什么科学,届时他们文人在朝野的地位或许更低!
听同僚们一时不吭声了,方孝孺终于扭头看了他们一眼。
随即叹了口气。
‘这些人还不知天工院对工匠制度的具体改革措施,若知朝廷将给予工匠等同于读书人的功名,只怕更难接受。’
放在来京师之前,方孝孺得知这些事,反应会比这些同僚更剧烈。
但在京师这两年多的种种见闻,尤其是与太子的交流,却令他想法发生了改变。
他觉得,时代真的要大变了,儒学、文人也必须寻找新的出路才行。
第二更。
晚安~
第264章 试办工校,美洲消息!
天工院正式挂牌后,刘宽没有急着推出工匠体系改革政策,而是准备先在直隶范围内试办工校。
这日。
刘宽在天工院衙门内召开会议。
因为跟工部关系很深,今后事务上也多有往来,所以天工院衙门选在工部大院东边的一片院落这处建筑群虽远不如工部大,却也有七个院子,上百间房屋,不算小了。
会议地点在院政处。
而院政处是位于最北边中间的一个院子,打开院门,便可见一条能容两辆马车并行的水泥道路直通天工院水泥牌坊大门。
说起来天工院的牌坊大门原本也是要选用大理石的,但刘宽为了突出天工院与其他部院的差别,便让工匠们用水泥、钢筋建造了现在这座风格新颖的门楼。
至于天工院其他建筑,也多是由水泥、钢筋、青砖建造的。
院政处甚至是一栋两层的钢筋、水泥建筑的楼房,建筑主体没用到任何木料,只是在最后进行内外装修时,用了些木料,让两层楼内外风格偏向此时人的审美。
除此外,天工院的窗户也摒弃糊纸之法,采用了多格玻璃窗。
反正建造天工院衙门的钱都是朝廷拨付,且建材也多出自朝廷下属部门,实际不会花多少钱。
因此时大规模建筑费用最高的就是各种好木料乃至大木,天工院用钢筋、水泥取代,哪怕采用玻璃窗,最后花费竟然依旧比老式建筑之法的预算低了一大截。
可以说,天工院的建造真正颠覆了工部官吏们的建筑观念。从此以后,工部开始大量使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屋宇,只在必须之处用大木。
不过大明建造行业的工匠对钢筋、水泥、混凝土等新型建材的使用仍处在摸索与经验积累中,所以天工院虽建得省钱,可在美观上跟多用木料的老式建筑相比终究差了些。
刘宽的建筑审美水平并不高,只是觉得水泥地、白灰刷墙的楼房里坐着一群古装官吏,看着有些违和罢了。
此时,在院政处的会议厅内,看着长桌两边坐着的一众属官,刘宽便有这种感觉。
事实上,赵承柱、赵又选等人此时同样不自在。
刘宽坐在靠背椅上挪了挪屁股,见吏员给众人上好茶水,便开门见山地道:“马院副先说说直隶各府州的工校建立得如何了吧。”
分管此事的院副马嘉文四十来岁,身材偏瘦,面带沧桑,给人一种精干的感觉。
他原本也是工部官员,早已接受刘宽带来的一些改变,比如说开会带笔记本等。
此时他便打开了自己的笔记本,道:“根据之前工匠管理处的会议,直隶各州府招收的头一批工学生将在一百至三百之间,人数不会太多。”
“故各州府是先找现成的房舍来办工校目前直隶十府四州的校舍都已选好,至少能容纳百名工学生入校学习。”
“不过各州府选择的校舍好坏不一,有些条件太差的,乃至不足容纳当地工学生学习的,或许后面还需更换校舍。”
刘宽点点头,道:“咱们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好不好的问题后面再解决。赵院副,你说说学校师生的招募情况。”
另一位院副赵又选也四十多岁,却身材微胖,长着一张和气的圆脸,好像一位商贾。
他也打开了面前的会议笔记本,对着准备好的资料说道:“咱们天工院虽没有工匠管理之权,却可征聘工匠,所以各科匠师目前基本已征聘完毕。”
“不过文学、数学两科的教师却不怎么好招地方读书人对教授工匠颇有微词,愿意应聘者寥寥。”
刘宽皱眉道,“工校文学只需教授学生识字及忠君爱国之道即可,无需教授儒学经典,对教师要求并不高。实在不行,便放低标准,不可能招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