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210节

  除此外,便是皇帝的赐假,以及病假、喜假、丧假之内的事假,根本没有后世那样专门的休息日。

  刘宽当了一段时间的大明官,感觉不对,自然是向老朱提出了相关建议。

  于是从洪武十五年起,每月初九、十九、二十九变成了大明法定休沐日。

  当然,不管是法定休沐日还是别的假期,若朝廷需要,你照样得加班,而且没有加班费。

  苏采薇道,“老爷若不起,也不睡,那妾身就打算盘了。”

  刘宽道,“你打吧,我看着。”

  苏采薇笑着摇了摇头,就叭叭叭地打起算盘来。

  刘宽但才看了一会儿,就肚子饿了,咕咕直叫。

  苏采薇听到后,笑道:“老爷还是起来吧,再睡下去便只能等着吃午饭了。”

  刘宽摸了摸抗议的肚子,“也罢,起床。”

  随后苏采薇亲自伺候他更衣。

  刘宽洗漱完,吃了点早饭,却逗着一双儿女玩了,感觉没过多久,夏荷便来询问是否要开午饭。

  刘宽虽不饿,却知道朱蕙兰、苏采薇早饭吃得早,多半已经饿了,便让正常开午饭。

  吃过午饭,刘宽小憩了半个钟头,便带着小厮刘荣在王广岳等人的跟随下出门逛街。

  若不算节日,他一个月才三天假期,自然不能全闷在家里跟妻妾腻在一起,总得上街逛一逛,乃至到城外乡间看一看,才能知道大明如今的发展状况。

  相较于三年前,如今的大明街头明显更加繁华人与车马更多,街边的店铺也更多了。

  至于摊贩,刘宽暂时没看到。因为大明也有管理市容,只固定的集市才允许百姓摆摊。

  逛了一会儿,刘宽注意到一家店,当即走了进去。

  店里伙计见刘宽身着锦衣,还带着小厮、护卫,便知刘宽身份不简单,立马迎了上来,笑问:“客官可是要配?咱们店可是从宋代传下来的老店,师傅手艺可好了。”

  刘宽道:“我看你们挂在外卖幌子上写有玻璃?在哪儿呢?”

  因此时(眼镜)还属于奢侈品,所以店家都是装在盒子里,再加上还未有人用玻璃橱窗,刘宽自然无法像在后世眼镜店那样随意观览各种眼镜。

  掌柜的迎了过来,道:“客官请先坐,我们把拿来一一给您品鉴便是。”

  说话间,掌柜引着刘宽到专门供客人坐的小花厅入座,并让小厮奉上茶水、点心。

  之后,才让小厮拿来一个檀木盒子,亲自打开来给刘宽看。

  刘宽瞧见里面的眼镜,先是惊讶,随即露出失望之色。

  因为里面赫然是一副“墨镜”,或者说有色眼镜。

  至于眼镜镜框跟后世类似,他倒不稀奇他穿越到大明已有三年多,早就官员让人仿造他的眼镜了,并流传到了民间。

  “你们这玻璃眼镜都是有色的么?就没有纯净透明的?”刘宽问。

  此时民间用眼镜称呼也很常见,掌柜听了便道:“透明玻璃眼镜自然是有的,不过品相跟水晶磨制的眼镜相比终究差了些,倒是这种有色玻璃眼镜今年出来后颇受年轻公子追捧。”

  “所以,听客官询问玻璃眼镜,在下便误以为也是想买这有色眼镜。”

  掌柜的解释了一句,便让活计去拿一副最好的玻璃眼镜和一副最好的水晶眼镜。

  待活计拿来后,刘宽看了看,发现水晶眼镜确实更清澈透明。

  ‘看来大明的玻璃制造水平还有待提升啊。’

  刘宽感慨了一声,买了三副平光有色眼镜,便离开了。

  他从后世带来的这副眼镜差不多到了该换的时候,但他知道,想在大明换一副更好的眼镜很难,不如将就着用。

  离开店,刘宽又恰好听见附近玻璃官店的活计在跟一位大户人家的管事谈生意。

  听话里的意思,确实这这家大户想要安装玻璃窗,需要定制一些平板玻璃。

  ‘老朱在宫里面都没用上玻璃窗呢,这外面的大户就开始用玻璃窗了?不知老朱知道了会不会介意。’

  ‘不过大明律应该没规定谁能用玻璃当建材,谁又不能吧?’

  摇了摇头,将这问题驱除出脑海,刘宽便到常去的茶楼喝了半壶茶喝茶是其次,主要是想听茶楼中的说书,以及听茶客们聊天。

  刘宽到时,正好赶上说书先生再开一场。

  只听惊木一响,那说书先生就阴阳顿挫地讲起来。

  “今日咱们要讲的,乃是那东海千里之外故琉球国,今我大明琉球县之事。诸位可知道,这琉球为何要内附咱大明?”

  一听这开头刘宽就惊了。

  心道,这说书先生胆子也忒大了,为了赚钱不要命啊,竟然敢把前不久的时政拿来当说书题材讲?

  不怕锦衣卫拿了他?

  但听了一会儿,刘宽就明白过来了这说书先生多半就是锦衣卫的人,或者说是老朱专门安排来给百姓讲解琉球内附“真相”的。

  因为在这说书人的口中,琉球三王中的中山王、南山王皆狼子野心之辈,意图吞并另外两国。

  于是两人先合谋瓜分了北山国,结果因分赃不均,又相互征战,搞的琉球诸岛民不聊生。

  北山国王子逃难到大明,向朝廷哭诉,老朱这才知道琉球之事,于是派出军队,制止了中山、南山两国的战争,并帮北山国恢复了国祚。

  之后北山国担心大明军队一走,国祚又不能保,甚至性命都丢掉。琉球三国之外的一些部落酋长,也担心再次卷入中山、南山两国的征战中。

  于是他们一起联名上奏,请求内附。

  中山国、南山国虽不甘,却耐不住联名上奏的人多,又不敢得罪宗主国,再加上两国百姓亦期望内附大明,成为大明人,于是便有了琉球内附被设为琉球县之事。

  听完,刘宽就笑了。

  这说书先生虽讲的九分真一分假,可就是那一分假,让老朱成了大大的好人,让大明成为了百姓传统认知中的仁义宗主国。

  ‘这宣传之事我也没跟老朱讲过啊,他竟然无师自通?’

  ‘厉害!’

  就在刘宽暗自感叹朱元璋利用说书人当“宣传员”时,小厮刘虎进了包间。

  “还好老爷您在这儿。”

  刘宽问,“瞧你这上气不接下气的,莫非家里出了什么急事?”

  刘虎道,“来了位宫里的宦官,传陛下口谕,让老爷速速进宫面圣。”

  刘宽听了心中一抽,暗吼:今天休息日啊,为何又让我面圣?还有没有王法?有没有人性了?

  吼完,他立马离开,准备回家换官府去宫里。

  结果来传口谕的宦官说不用换官服,直接去就行。

  于是,刘宽便穿着逛街的常服进了宫。

  到了奉先殿,他发现朱标、朱棣都在,就更郁闷了,心道:该不会是朱棣回来一趟,又想听他子孙的“光荣事迹”,老朱便把我叫了过来吧?

  甭管心中如何吐槽,刘宽还是一一给三人行了礼。

  然后便听老朱问:“刘宽啊,眼下都要十月中旬了,这探索舰队却仍未归来,会不会出事了?”

  刘宽反问,“陛下给探索舰队的旨意中,可有要求他们今年必须返航?”

  老朱摇头,“远航探险之事福祸难测,咱怎么会给他们下死命令?咱只不过让他们到了美洲,尽力寻找玉米等农作物和橡胶树、金鸡霜纳这两种植物罢了。”

  刘宽道,“玉米等物都原产自南美洲,或许已经传到中美洲,但多半没有传到北美。探索舰队要寻找这些东西,花上一年的时间是正常的。”

  老朱听完露出笑容,“听你这么说,咱便安心不少。”

  刘宽知道,老朱叫他过来必然不只是为了心安。

  果然,接着便听老朱道:“刘宽,咱与标儿有一事不决,想听听你的意见。”

  第二更。

  晚安~

第242章 老朱问丝绵经济,让日国改稻为桑

  “自金陵纺织厂成立,半年来两次增加纺织机器,如今已有织造机器一百台,可日产棉布三千匹!若一月不休,便可织造棉布九万匹!”

  “至于其生产的棉纱,那就更多了,本厂织布只能消耗两三成的棉纱。”

  “户部见蒸汽纺织机器如此犀利,便奏请继续扩大金陵纺织厂规模,并再开办一座蒸汽纺丝厂、蒸汽丝织厂,甚至请在苏州、杭州等地开办类似的纺织厂。”

  “此事你觉得咱是否该允准?”

  原来是这事。

  听老朱问的是经济民生方面的问题,刘宽顿时认真不少。

  他稍稍思考后,问:“陛下,如今金陵纺织厂生产的棉纱、棉布是如何售卖的?”

  朱元璋看向朱标,“标儿,户部之事多是你在督办,此事便由你来说吧。”

  “是。”朱标应了声,便道:“关于金陵纺织厂产品的售卖自是听取了妹婿当初的建议多出的棉纱三成卖给京师民间织坊,七成分销往其他省份。”

  “棉布的话,则是一成在京师销售,剩余九成都销往海外。”

  其实大明如今并无“省”这个行政名称,但前元有,刘宽也动不动会用省替代布政使司,于是老朱、朱标等人在日常谈论中便也用“省”,正式公文中自然仍是“某某承宣布政使司”。

  刘宽听了朱标的话,又问:“那朝廷可有派人调查过去大半年京师及各省的棉纱、棉布价格波动?”

  朱标道:“京师我倒是派人详细调查了一番,但其各省则只是让官员上报,只得到了一个大概情况。”

  “过去大半年,京师棉纱、棉布价格都有所下跌,且棉纱价格下跌明显。”

  “地方上的棉纱、棉布价格也有所下跌,其中又以直隶江南为最,不过跌的都不如京师多。”

  说到这里,朱标皱起眉头,“其实对此事我甚是不解金陵纺织厂每月生产的棉纱、布匹虽多,可卖给大明民间的并不多,且大明有如此多的人口,怎会让棉纱、棉布价格下跌?”

  刘宽道,“太子殿下漏算了一点大明如今承平十数年,朝廷又一直大力推广棉花种植以及棉布,即便没有金陵纺织厂的出现,大明棉纱、棉布的价格也会缓缓下跌。”

  “金陵纺织厂的出现,不过是让其价格下跌加快了点而已。”

  “由此可以想见,若朝廷大肆扩建蒸汽纺织厂、丝织厂,必然会让国内棉纱、棉布、丝绸等纺织品价格继续下滑。”

  “而在蒸汽纺织迅速扩大到一定规模后,还会面临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原料供给不足。”

  “以棉花而言,大明如今田地肯定还是以种植粮食为主,棉花种植只能排在后面。”

  “即便有新辟领土,却也增加了人口,还是得首先考虑满足新增人口的口粮。”

  “而生丝产量想要在短时间内增加则更加困难,毕竟桑树不是一年就能长成的,蚕农也需要时间培养。”

  “所以,微臣觉得,朝廷五年之内还需尽量控制蒸汽纺织规模扩大的速度。”

  “考虑到蒸汽机也需进行一定程度的保密,近几年最好只在京师、直隶范围内办蒸汽纺织厂,先不要让地方办,更不要开放给民间。”

  “如此,因蒸汽纺织规模迅速扩大,给大明国内纺织行业造成太大的冲击,使得棉丝纺织品价格下跌过快,棉花、生丝供给不足等问题,即便仍存在,也不会爆发得太过剧烈。”

  “当然,从长远考虑,朝廷现在就该进行相关规划。如哪些地方适合多种植棉花,哪里适合多种植一些桑树,培养蚕农,等等。”

  听了刘宽这番话,朱元璋、朱标、朱棣都沉思起来。

  稍顷,朱元璋问:“你觉得让高丽、日本多种棉花如何?”

  ‘老朱之前那些视频、电影没白看啊,居然直接就想到了让其他国家给大明种植棉花,硬是要得。’

首节上一节210/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