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201节

  说完,朱元璋便带着十岁以上的皇子,以及刘宽、朱雄英前往偏殿。

  跟上次中秋节一般,偏殿早就布置好了桌椅、笔墨纸砚、舆图等物。

  “坐吧,反正都是自家人。”老朱挥手,率先在太师椅上大马金刀地坐下。

  待其他人相继落座,他直点朱桢的名,“老六,先说说去年秋冬时节东海水师剿灭海寇之事办得如何了。”

  这类事朱元璋其实去年就通过战报第一时间知晓了,如今是借朱桢之口说与其他人知晓。

  朱桢起身拱手,道:“回父皇,东海海寇本就实力一般,东海水师训练一年多,又有火炮、鸟铳等先进火器,对付海寇本轻而易举。”

  “海寇此前所赖,不过是东海广大、岛屿众多,官军难以锁定其踪迹罢了。”

  “但自从光明卫开始提供相关情报,东海水师要剿灭此辈便容易不少仅儿臣去年前往督办此事的四个月,便剿灭大小海寇十数股,斩首数千,招降逾万。”

  “虽仍有少数海寇遁匿汪洋群岛之中,但已难以对咱大明沿海造成困扰。且东海水师如今巡海频繁,彼辈不露面则已,一旦露头,被水师察觉,便难逃覆灭之局。”

  朱元璋听了满意点头。

  刘宽对这一结果也不意外。

  历史上,东海海寇中虽参杂了张士诚、方国珍两方逃往海外的部下,以及一些倭寇,却不成气候,只能骚扰大明沿海,令大明水师及陆地官兵疲于奔命,难以剿灭。

  毕竟大明东南海岸线很长,防守起来很被动。

  如今,老朱几乎是提前两年下决心解决东南海寇,早早向其中部署光明卫谍探。

  再加上更加重视水师,不仅水师待遇更好,训练更勤,便是战船也比历史上的好。

  到了去年秋冬,情报、战船、将士三大条件皆已满足,剿灭海寇之行动自然大获成功。

  至于火炮、鸟铳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反倒没有那么大。

  朱元璋起身来到了东海舆图前,道:“去年琉球中山王、北山王又来朝贡,却是一起向咱告那北山王的状,显然是有意兼并北山国。”

  “若是放在三年前,咱无意经营海外,自不会在意此等岛国之争,多半命两国与北山国罢兵息争,于琉球和平共处。”

  “但琉球乃大东洋之出口,咱大明要开启大航海,总归要将其掌握在手中的,如今正是良机。”

  “所以咱便命官员误导那中山王、南山王,使彼辈误以为咱默许他们吞并北山国。”

  “据去年年底琉球光明卫传回的消息,北山国已灭,那中山国、南山国却因分赃不均又打了起来。”

  “这琉球三国百姓到底也算开化之民,咱纵有意拿下琉球,却也不能让他们百姓都打没了。”

  “待元宵节后,老六你便作为正使与礼部官员由东海水师左千户护送前往琉球,问罪于中山王、北山王。”

  “然后再配合当地光明卫,完成北山国复国,以及琉球三国请内附之事。”

  “待琉球设县,诸部顺服,你再回来可听明白了?”

  “儿臣明白!”朱桢抱拳,“定不负父皇所托!”

  其他皇子闻言都露出羡慕之色。

  令琉球内附,将其置县,这若是完成了,可是妥妥的开疆拓土之功啊!

  朱桢若完成此事,至少可以积累一级军功!

  “老七,说说南海水师的练兵情况。”朱元璋又点了齐王朱的名。

  齐王平时有些混不吝,此时却颇为正经的起身抱拳,就练兵之事汇报起来。

  既是练兵,那么南海水师肯定是以练为主事实上,相较于北洋水师、东海水师,南海水师新兵是最多的,更承担了几位藩王的部分护卫军训练任务。

  刘宽则通过齐王的汇报,才知道南海水师大营由广州改成了泉州。

  因为大明开垦南洋,将依照澎湖列岛、东藩岛嘉南平原、浪峤(恒春)、兰屿,过后世的巴士海峡,再经过后世的伊巴雅特等岛屿,前往吕宋大岛。

  同时将在后世的火烧岛、台东、花莲、宜兰、鸡笼等地或建立卫所,或建立观察哨所、补给点,并将与东藩岛东北边的黄尾屿、赤尾屿乃至琉球群岛连成一线。

  从这些卫所、补给点、观察哨的建立,便知道朱元璋是真的决心开启大航海,让大明成为海洋霸权帝国了。

  “去年儿臣除了随南海水师进行训练,还曾护送一批卫所军登陆东藩岛,在东藩舆图上的嘉南平原地区建立一个千户所。”

  “此后我们又沿东藩岛海岸向南航行,确定了浪峤的位置,最后向东行驶数十里,找到大小兰屿这才返航。”

  “南海水师计划今年训练之余,分派出两个探索舰队。一支舰队向北沿东藩岛海岸探索,直至完成环岛航行。”

  “另一支舰队则会向吕宋诸岛探索,直至登陆吕宋大岛,再做后续决定。”

  唐宋时期,民间便有舟船渡海至吕宋诸岛,到了南宋、蒙元时期,已然有了较为稳定的南洋航线。

  但是东藩岛这边的航线却还未开辟,或者说没有稳定下来。南海水师进行探索,便是想多开辟一条较为安全、稳定的航线。

  朱元璋听了朱的话,也是先点了点头,随即道:“南海水师明年除了训练及探索新航道外,还是以护送官民商船前往南洋诸国贸易为主。”

  “根据今年南洋光明卫传回的消息,南洋诸岛、诸国的汉人加在一起可能有数万,甚至近十万之众。”

  “此外。吕宋诸岛虽有吕宋、麻逸等几个土人国度,但人口多者不过两三千户,人口少的则只有百多户,名为国,实则与蛮部无异。”

  “倒是吕宋诸岛南边有几个大国,如汶莱、满者伯夷、三佛齐。”

  “汶莱即原来的渤泥国,于几十年前发生动荡,迁都汶莱遂改国名。”

  “三佛齐国都城在旧港,本是立国数百年的老牌南洋强国,据说其两三百年前最强盛时,国土北至暹罗,南覆爪哇,西及印度,东接渤泥,甲兵逾十万,不可一世。”

  “但百多年前,其北有暹罗崛起,南则有满者伯夷崛起,蒙元也曾派兵渡海去攻打,于是三佛齐国土百多年间急剧萎缩,如今已成南洋小国。”

  “南洋诸国中如今以满者伯夷最为强盛,其在诸岛南部,横据东西爪哇,向西夺取了三佛齐大片领土,向北则使汶莱俯首。”

  “甚至,三佛齐在满者伯夷的攻势下已经是危在旦夕,若无意外,兴许十年间就会亡国。”

  “也即是说,咱们大明将来若经略南洋,最大的敌人应该就是满者伯夷国了。”

  刘宽没想到南洋的光明卫给老朱传回了如此多的有用情报,颇为惊讶。

  随即便注意到好几位皇子都有意无意地看他。

  刘宽立即意识到了这几位皇子的意思:你不是说南洋诸岛多是土人部落无有国度么?这曾强横数百年的老牌大国三佛齐怎么说?新兴的南洋强国满者伯夷又怎么说?

  皇子们没就他曾给予的错误信息出声质问,刘宽自然无须解释。

  但心里难免有点尴尬他毕竟不是专业史学家,南洋历史又多模糊,他哪儿知晓那么多?

  刘宽心理活动丰富时,便听朱兴致勃勃地问:“父皇,咱们究竟什么时候发兵南洋?”

  第一更。

第231章 老朱谋取日本,蒸汽纺织之始!

  朱元璋道:“吕宋诸岛的几个小国民少国弱,多慕汉化,因此想要拿下吕宋诸岛,只需让南海水师开过去,予以威慑,再予其王族少许好处,便可令其归附。”

  “但若要拿下整个南洋,仅靠威慑肯定不行,那汶莱、三佛齐且不论,与满者伯夷肯定是要动刀兵的。”

  “不过,即便要与这几个南洋大国开战,也得等三五年之后去了。”

  “咱们当前首要目标,还是北元、高丽、日本尤其是日本。”

  “根据日本光明卫情报,足利氏所掌控的北朝不仅将南朝压迫到了九州、四国,且实力还在一年年壮大。”

  “只因那足力义满一味求稳,想在扫平北朝内部一切阻碍和反对势力后再灭南朝,这才没动手。”

  “不过以目前局势看,那足力义满也不会拖太久,日本南北统一多半就在七八年内。刘宽,你可记得历史上足力义满是何时统一日本南北的?”

  刘宽苦笑摇头,“微臣如何记得日本详细史事?”

  朱元璋也不觉得失望,道:“总之,咱们得趁日本统一前,将其拿下。”

  刘宽心中一动,道:“陛下何不遣人暗中出售大明军队汰换下来的兵甲给日本南朝,好让南朝多坚持一些时日,也多消耗些北朝人力物力?”

  “此计你当咱没想到?”朱元璋哼了声,“然而,根据光明卫反应的情况,此计于提升日本南朝实力作用不大。”

  “一则,日本南朝之弱于北朝,在于其人事咱总不能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治国吧?就算咱能教,他们也未必肯听。”

  “二则,日本南朝财政本就拮据,拿不出多少钱粮购买兵甲,除非咱们亏本卖给他们。”

  “即便如此,一些旧兵甲对南朝军队实力的提升也相当有限。当然,若咱们肯出售火炮、鸟铳,此事又另说,但咱们不可能出售火器给他们。”

  “所以,咱便弃了以兵甲扶持南朝的计策,而是令光明卫在日本南北朝多布谍探,南朝谍探设法让南朝撑久些,北朝谍探则设法给那足利幕府添乱。”

  “如此,无需耗费多少钱粮、物资,便可有效迟滞日本南北统一。不比出售武器强多了?”

  了解到老朱这番布局,刘宽真心赞叹道:“陛下之策略确实更好,微臣佩服。”

  朱元璋依旧爱听刘宽的马屁。

  他笑了笑,却又说起另一件事:“元宵节后,你便尽快督办修建新铁路之事吧,若那铁运公司从民间筹集的钱粮不够多,咱还可以让朝廷这边多占些股份。”

  “而今佐渡岛每月都会运回数目不菲的黄金,至于粮食,国内不足亦可以通过海贸从越南、暹罗购买。总之不会短缺了。”

  说到这里,朱元璋心中舒爽。

  他发现自从将目光投向广阔的海外,并拥有足以纵横大明周边海域的水师,很多之前视为难题的事都变得简单了。

  比如说钱粮。

  拿下了日本便不怕缺钱。

  称霸了南洋则不怕缺粮。

  钱粮充足,不仅可以暴兵,提升军队战力,更可以发展科技、教育、交通等,提振民生经济。

  而这则会让大明钱粮更加充足!

  用那后世的话来讲,便是一切都进入了良性循环,大明必将蒸蒸日上!

  

  

  正月初八,刘宽让科技司正式对外公布了将组建“大明第一铁路运输公司”,将向民间售卖公司部分股份的消息。

  并将在二月初二,于京师公开进行公司股份盲拍。诚邀直隶、江西、浙江三省富室前来京师与会。

  之所以将范围限定在直隶、江西、浙江三省,主要是考虑到文告传递以及富人进京都需要时间。

  另外,既然有“大明第一铁路运输公司”,以后自然会有第二、第三铁路运输公司。

  不怕不能将其他省份的商贾、士绅囊括进来。

  文告一发出去后,最先动起来的就是居住在京师或直隶别处的大明勋贵们。

  按照老朱的规矩,勋贵之家是不能经商的,自然也不能参与这次跟朝廷的合作。

  但他们的亲戚却可以经商,便可以拿着勋贵们的钱来投资铁运公司。

  汤和甚至厚着脸皮,让他夫人胡氏到刘宽府上打听消息。

  “信国夫人说是来看望妾身这个孕妇的,可临了还是不好意思地问起了铁运公司的事。”偏厅中,朱蕙兰挺着个大肚子笑盈盈地道。

  刘宽看出朱蕙兰很有诉说的欲望,很配合地问:“娘子怎么回答的?”

  “自是按照夫君教的,照实说喽。”笑容让朱蕙兰年轻的俏脸笼上一层母性光辉,“她听闻铁运公司可能三五年内都难盈利,竟然迟疑起来。”

  “妾身当时便道,三五年内难盈利,可铁路股份却可持有三十年,也就是说能赚二十好几年的钱,难道还怕亏本么?”

  “铁路之利越到后面越多,盈利二十几年,不仅不会亏本,反而能几倍、十几倍的赚回来。”

  “听了这话,她才算豁然开朗。”

  听朱蕙兰讲完,刘宽笑道:“从你的描述看,信国夫人应是个老实人,多半是信国公让她过来跟你打听这事的。”

首节上一节201/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