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宽道:“这么想自没什么不对,但若秉承这种想法为海外建藩做准备,乃至将来以此想法开发、建设藩国,效率会很低。”
“微臣举个例子,燕王殿下便明白了倘若殿下开了一家酒楼,再给制定员工薪酬时,有两种选择。”
“第一个选择是,将公司完全视为己有,每月给予掌柜一个定数的薪酬;第二个选择则是酒楼当做公司股份化,给予掌柜酒楼百分之一的股份。”
“殿下觉得,哪种情况下,掌柜经营酒楼更卖力?酒楼效益更好?”
朱棣不假思索地道:“自是第二种选择下,掌柜更卖力,效益更好。”
其实朱棣原本就对公司化、股份制的好处有所推测,而刘宽举的例子,则让他明悟得更加透彻。
其余藩王也大抵如此。
刘宽又接着道:“再比如,殿下想要开酒楼,却没有足够的本钱。是你一点点慢慢积攒本钱快,还是拿出一部分酒楼股份,去跟其他藩王要钱来得快?”
这回朱棣没顺着刘宽的话答,而是道:“俺不能向其他藩王借钱吗?”
刘宽一笑,“那燕王殿下认为借钱容易,还是拿股份换钱容易?再举个反例,若你开酒楼亏了,那时对你而言,是借钱开酒楼损失小些,还是用股份换钱开酒楼损失小?”
朱棣皱眉道:“若俺开的酒楼会亏本,谁还愿意买俺酒楼的股份?”
刘宽循循善诱地道:“酒楼没开之前,谁敢肯定一定赚钱或亏钱?所以殿下不会让别人相信你的酒楼多半能赚钱吗?”
这时朱忍不住了他觉得这位来自后世的三妹夫在带坏他的好四哥。
“三妹婿,按你这么说,我们这些被骗买股份的藩王岂不是很惨?既有亏本的风险,我们为何要买股份投资四哥他们?”
刘宽预料到,要让习惯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封建藩王理解后世经商理念不容易,因此并未因朱的质问生气或烦躁。
他耐心解释道:“后世有两句话,一句叫做‘商场如战场’若想在战场获胜,就必须做好庙算、后勤、训练等诸多准备,以增加胜算;倘若胜算不大,明智之人便不会开打。”
“商业投资也是如此。别人来找你投资,你自然得考察对方所说的项目能否赚钱。若你看走了眼,便怪不得别人。”
“至于第二句:你只要想赚钱,不论是投资国内的工坊、商铺等,还是投资燕王等海外建藩之事,都存在风险。”
“借钱风险小,可即便是你九出十三归,能赚得数倍乃至数十倍的利润吗?不能。然而投资却能这就叫做风险与机遇并存!”
朱之所以来参与这次聚会,就是想给后代谋一些财富作为保障。既然投资获利可能比放贷都高,他自然想尝试。
所以,听刘宽讲清楚了这里面的道理,他便沉思起来。
这时刘宽又道:“其实,不论是投资工坊、商铺,还是海外藩国,只要你投资够多,占据的股份够多,那么你对该分产业的影响便越大。”
“如此,自然可以通过种种手段,来确保这份产业是盈利的,乃至令其盈利更多。”
“到了这种程度,对投资者来讲,投资的风险便是可控的了。”
刘宽讲到这里,众皇子中不起眼的朱椿忽然道:“老师,这不就是几个人合伙儿做生意,或做别的事么?”
听到这话刘宽微愣,随即苦笑着道:“蜀王聪慧,这一句话便将我那么多解释都概括了,还简明易懂。”
同时刘宽想到,历史上说初代蜀王善经营,民间甚至有其得仙人授生财妙法、法宝的传闻。
如今看来,多半是朱椿本就有经商、生财的天赋。
第二更。
晚安~
又有事耽搁了更新,,,
第214章 夺其地归化其人,请借锦衣卫一用!
合伙做生意?
其他藩王也揣摩着朱椿对刘宽一番话的概括。
随即朱标笑着道:“十一弟是概括的不错,但公司和股份制可比做合伙做生意讲究多了。”
“就好比都是搭台唱戏,一个是草台班子,一个却是拥有戏院、分工明确的戏团,所图所得自有很大差别。”
不少藩王听得点头。
而经过朱椿、朱标的帮忙,朱棣、朱等藩王也算真正明白了公司与股份制的用处。
随后,朱棣问:“对于海外藩国的建立,三妹婿有何建议?”
刘宽看了朱棣一眼,道:“我认为在海外建立藩国可大概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当地土人蒙昧未化,尚处在部落制的原始社会,无有国度。”
“这般情况下,藩国前中期都得以垦荒、种田、建设为主。藩国的发展相对较为缓慢,却不太可能遭遇重挫。”
朱棣打定主意去印度建藩,因此对刘宽所讲的第一种情况不感兴趣。
反倒是楚王朱桢兴趣勃勃,问:“这是为何?”
刘宽道:“那些处在原始社会的土人部落,多不会种田、放牧,而是以渔猎为生,也不会冶铁、制陶、织布等,可以说生产力低下。”
“生产力低便养活不了多少人,人不多,加上生产力低,便注定部落军事实力也极低。”
“对于这类土人部落,诸位殿下随便派出数百将士都能横扫,然而他们部落中除了人口以及皮毛等少量物品外,也没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然而,土人不仅与我们语言不通,且愚昧难驯,就算抓来当奴隶,也远不如那些已开化的人好用。”
“在土人得到一定教化前,可能看守、教导他们便需要不少人可以说,若哪位藩王到了海外,便想着先抓一批土人来干活,在人力使用上可能会得不偿失。”
“所以,这种情况下,便需要藩王先携带一批拥有各种技能的大明百姓过去,才能更好的开展藩国初期建设。”
“在这个过程中,再以军事或利诱的手段,让少量土人参与建设中做一些简单活计。”
“这样一来,待藩国建设有了一定基础,便可以尝试逐步归化当地土人了。”
顿了顿,刘宽道:“其实就全球范围而言,相对愚昧原始的土人部落大多在南洋、澳洲、非洲这三个地方。也即是说,只有在这三地才需要用我刚才的提议去建设藩国。”
“至于美洲土人,虽然也不会炼铁,但其他方面的工艺却不弱于一些北方游牧部落及南方蛮部,军事实力也不算太弱。”
“此外,之前看美洲相关视频时,诸位殿下想必也知道了,如今美洲土人虽多是部落制,却也有国度存在,如中美洲的阿兹特克,南美印加。”
“所以,若哪位殿下准备远渡重洋去美洲就藩,倒是可以过去后,尝试先收复一些土人驱使为用。”
听此,朱桢、朱都露出了意动之色。
他们两个相对较为年轻,都才二十岁,海外建藩之事便是缓上十年都没事。
大明今年开始探索通往北美的航道,等十年后这条航道必然好走很多别的不说,单是沿途建立好的补给站、中转营地,都可以让他们就藩移民的船队安全不少。
朱棣这时催促道:“三妹婿,接下来该讲第二种情况了吧?”
刘宽道,“第二种情况便是,当地不仅有国度,且生产力、军事实力、文化等也发展到一定程度,甚至某些方面不弱于大明。”
“想要在这类地方建藩,自然需要以军队开路以大明如今的军事实力,想要对付这些国家的军队也不会太难。”
“关键在于将地方打下来后,如何治理,消化其人口若不能消化当地人口,只靠从大明或别处移民,那藩国发起来可就慢了。”
“而要消化一个地方的人口,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以大明之语言、文化、宗教、风俗习惯,替代当地人原有的语言、文化、宗教及风俗。”
“若是能让当地人的新生代自认为是大明藩国之人,且除了样貌其他方面看着跟大明百姓没多大差别,才算是完成了初步消化。”
“要完全消化,必然需要数百年乃至更久的时间也即是说,在第二类情况的地方建藩,初期对建设、生产方面投入要求较低,获利大且快,可若是想要归化当地人反而要难很多,注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听刘宽讲完,朱棣等人若有所悟。
朱标则理解得更快,他道:“愚昧、原始的土人部落,因宗教、文化等方面底蕴不强,不够博大精深,其人更容易被汉家文化改造,归化为明人。”
“而类似高丽、日本、印度这等很早便拥有国家,且历史颇长,文化传承也相当深远的地方,其人反而因为深受自家文化影响、熏陶,难以归化。”
“三妹婿,我这番理解可对?”
刘宽笑道,“太子殿下说得很对。”
听朱标这么解释一番,朱棣等人对刘宽所说之事便理解得更加透彻了。
随后,其他藩王也问了些问题,刘宽都尽量耐心、详细地回答。
聊到后面,朱标见天色渐晚,便在春和宫设宴,款待刘宽及众藩王
中秋节后不久,朱、朱棣、朱、朱桢、朱这五位藩王相继离开京师,奔赴各地,在老朱的安排下参与到一些事情中,各自磨练。
及至九月,刘宽也在老朱下达正式旨意后,开办铁路运输公司。
这日,刘宽主动到奉先殿求见老朱。
奉先殿,待刘宽行礼后,朱元璋便笑着道:“你小子居然主动来见咱,可稀罕得很。说吧,有何事?”
刘宽没准备拐弯抹角,直接道:“回陛下,铁路运输公司出售股份之事,还需请锦衣卫帮个小忙。”
朱元璋好奇了,问:“你想让锦衣卫如何帮忙?”
刘宽道:“朝廷开办公司并向民间招股之事毕竟前所未有,若直接公开宣传进行招股,只怕那些大地主、豪绅、商贾心有疑虑,少有人来购买股份,甚至干脆无人购买。”
“再则,铁运公司虽因前期投入较大,得好几年后才可能实现盈利,但日后定是一项长久盈利的好生意。”
“若是让某些劣绅、奸商得了便宜,到底不好。因此,微臣决定先从江南选取几位多行善事且没有劣迹的士绅或商贾,让他们认购一小部分股份。”
“之后再让锦衣卫借助此事散布小道消息,就说这几位是走了门路,才能提前认购铁运公司股份因为铁路运输在将来必定是一门能长久赚大钱的好生意。”
“在很多人心目中,越难以得到的事物便越珍贵。待这类小道消息以‘不经意’的方式被越来越多士绅、地主、商贾知晓,偏偏又找不到购买铁运公司股份的门路,他们对此事的疑虑便会大大减小。”
“这样,待过几个月,事情酝酿足够,铁运公司公开招股时,这些人便会踊跃参与。”
“到时候,微臣再搞个盲拍,说不定还能令预备售予民间的剩下大部分股份溢价许多。”
听刘宽讲完,朱元璋问:“何谓盲拍?”
刘宽道:“盲拍是指以秘密竞价的方式进行拍卖铁运公司股份会分成很多份出售,且之前已经让人认购小部分,剩下的还是以盲拍售卖最为合适。”
拍卖之事唐宋时便有,甚至可以追溯到更早时期,所以刘宽稍加解释,朱元璋便明白了盲拍的妙处。
他忍不住笑道:“你这小子,没想到还有几分鬼机灵。”
刘宽可不想给老朱留下一个奸猾印象,忙解释道:“回陛下,并非微臣机灵,不论是散播小道消息酿造物品稀罕的氛围,还是盲拍,都是后世商人的基本操作,微臣不过是照本宣科而已。”
“看来后世商业水平确实比此时高很多啊。”朱元璋感慨了句,便道:“行,此事咱允了,明日便会有锦衣卫之人找你接洽,办理此事。”
朱元璋没有趁机问别的事。
刘宽成功告退。
在刘宽筹划着向民间招股募集资金时,十月初一,徐丹段铁路正式向民间开放部分运力。
这一日,京师不少告示栏都张贴了相关告示,并由江宁、上元两县派出吏员向百姓宣读、解释。
半晌午,黄信义带着四名仆从出门闲逛,到了一十字路口,便注意到了吏员宣读告示、百姓围观的场面。
作为南城有名的黄家二公子,他自是不屑于去跟其他老百姓一起挤在告示栏下的,于是便派随行小厮去打听。
小厮听了一会儿便兴冲冲地回来了,“二公子,说是洪武皇爷开恩,特令开放铁路,允许咱老百姓也乘坐火车,享那铁路运输的便利。”
要说这两年京师新鲜事真不少,可仙桥、铁路的话题经久不衰。
在去年徐丹段铁路通车运行后,铁路的话题热度便更上一层楼,压住了仙桥话题热度。
黄信义作为黄家二公子,平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最喜欢凑热闹、看稀奇。
去年徐丹段铁路开通后的第一个月,他几乎每日都要过去观看,直到看厌了才不再去。
却一直遗憾不能坐那火车体验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