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185节

  朱看了看下面众人,见没其他人出头询问,只好硬着头皮再上。

  “父皇,是方圆三千里,还是周围三千里?”

  这话让怒火降下去少许的老朱再次瞪眼,“还方圆三千里,大明才方圆多少里?你老三是想一下子在海外圈个大明出来是吧?”

  刘宽见朱竟问出这么个问题,也不禁暗笑,觉得朱并非无知,而是太贪心了。

  所谓方圆多少里,指的是半径多少。

  据刘宽所知,后世中国也才方圆三千多里而已,而大明如今的领土大小用方圆三千里描绘正合适。

  至于周围三千里,则指的一块地边境线的周长。

  根据圆周长、圆面积公式算一下就知道,周围三千里的领土半径也就五百里不到的样子,可比方圆三千里的领土小太多了。

  朱在大本堂回炉重造的一两年,数算进步不小,稍稍算了算,便不禁嘀咕道:“搞了半天就允许咱们在海外当个百里侯?那咱还不如留在国内享清福呢。”

  朱棣反应则有点迟钝。

  因为他没回大本堂重造,这方面计算还不如朱快。好在他能大概估算出来,再听到朱的嘀咕,便明白周围三千里的领地真就只是个百里侯。

  他可是想在海外打下一片大大的领土,乃至建立一个将来不弱于大明多少的强大藩国,自是不甘心被领土限制束缚手脚。

  于是便也硬着头皮道:“父皇,海外广袤,儿臣等若漂洋过海去了,却只能当个百里侯,属实让人提不起兴趣。”

  便是朱标都因老朱太偏心他这一脉而不好意思了,出声道:“父皇,周围三千里的藩国确实小了些,不如改成周围五千里,如何?”

  朱元璋哼道,“也罢,看在你们大哥的面子上,咱就改一下海外封藩的初代藩王圈地不得超过周围五千里。”

  朱棣对周围五千里依旧不满。

  那印度所在次大陆可大得很。

  他想再争取一下,却又碍于朱标的面子不好开口焦急之间,忽的脑海一亮,想出个绝妙的应对之法。

  ‘父皇说初代藩王圈地不得超过周围五千里,那咱在需要的时候将藩王位子传给儿子不就行了?’

  ‘俺做了太上王再去征战,打下更多国土,总不算违背父皇的要求了吧?’

  ‘嘿嘿,没想到俺这般聪明,不愧是后世历史上的永乐大帝!’

  就在朱棣为他的绝妙对策暗暗得意时,却忽然听到一个清脆的声音。

  “皇爷爷,孙儿有个疑问。”却是朱雄英开口了。

  朱元璋面对朱雄英时,心情立马好起来,笑问:“哦,咱大孙有何疑问啊?”

  朱雄英看了几位年长的皇叔一眼,尤其是在朱、朱棣、朱桢三人身上停留略久,随即道:“雄英在想,若是哪位藩王为了圈取更多领土,去了海外便将王位传给儿子,岂不就绕过了皇爷爷这第三点要求的限制?”

  朱元璋听得一愣,随即就一拍大腿道:“嘿,还真是!”

  随即看向朱雄英时,老脸上笑容就更浓郁了,“居然这么快就想到了咱要求里的漏洞,咱家雄英真是聪慧啊。”

  其余藩王,包括聪明的朱檀在内,都是听了朱雄英的话才想到这种应对之法。

  因此多是先错愕,随即便有不少人懊恼:怎就让朱雄英这小子看出来了呢?

  没人注意到,朱棣呆若木鸡。

  更没人知道,木鸡般的他此时内心活动丰富。

  ‘俺才想到的绝妙对策啊,居然就让雄英把漏洞点出来了!’

  ‘难不成雄英命中克俺成大事?’

  朱元璋这边略为沉思了几息,便道:“那咱就补充下第三点要求就藩后的二十年内,海外藩国领土不得超过周围五千里。”

  刘宽听得点头。

  周围五千里的领土,若是圆形,半径便约为八百里,不算小了。

  有二十年内不得扩土超过周围五千里的限制,未来大明海外藩国之间便在时间、空间上都有了更大缓冲。

  “第四点,”朱元璋又开口了,“海外藩国在建藩十年后,须得每年向大明进贡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三的财政收入,持续百年。”

  这等于是让大明朝廷向海外藩国抽税。

  对于这一点,朱、朱棣等有意到海外就藩的藩王反倒没什么异议。

  一则,朝廷肯定要从藩国获取利益的,不然朝廷为何要支持藩王到海外就藩?就因为亲缘关系?如此想就未免太天真了。

  二则,朱元璋所定的进贡比例并不高,甚至可以说很低了。

  大明对地方的税收最低也有三十分之一,而他们藩王就算按百分之三进贡,也不足三十分之一。

  再说了,财政收入这个东西,以如今的科技水平想要监管核查很难,更别说藩国远在海外,到时候他们想要瞒下一些财政收入简直不要太容易。

  但海外封藩政策毕竟是关乎藩王各自一脉数百年的大事,所以朱、朱棣等人还是想多争取点好处。

  几人交流了下眼神后,却是由楚王朱桢开口。

  “父皇,藩国向朝廷进贡没问题,但海外遥远,可否累计数年进贡一次?”

  朱元璋这次没喝斥,而是点头道:“可以,但间隔不得超过五年你们得知道,进贡亦是藩国与大明本土联系感情、交流沟通的机会,不可过少。”

  朱桢道:“父皇说的是。”

  朱元璋环视众人,道:“对尔等海外藩国的要求,咱暂时只想到这四点。待海外就藩正式启动前,咱还有可能再增补调整。尔等若有建议,也可再提。”

  这种大事、大计,本就不可能通过一场会议就把具体政策定死。

  所以诸王对朱元璋这番话都没异议若朱元璋提出不合理要求,他们大不了以不去海外建藩抗争。

  念及此处,众皇子、皇孙才想起另一件同样重要的事:若藩王不想到海外就藩,或不能到海外就藩,朝廷又将如何安排?

  总不会还用之前的政策对待吧?

  想到这里,几位无意去海外的皇子皇孙都看向了周王朱。

  事实上,在前几日众藩王齐聚京师后,便分成了两个团体。

  一个是想去海外建藩的,一个则是想留在大明本土的。

  去海外建藩的以朱、朱棣为主要人物,而准备留在大明的皇子皇孙则以朱为首因为早在一两年前,朱棣在藩王圈子里提出封藩海外之事时,朱就明确表示不想去海外。

  不去海外的话,朝廷政策将会对藩王影响更大。因此,哪怕朱平日里不喜欢冒头,此时也不得不站出来。

  见不少人看过来,他便起身拱手道:“父皇,若儿臣不欲往海外就藩,朝廷将如何安排?”

  第二更。

  感谢【楦绵】的100起点币打赏!

  感谢【Xia雪的季节】的100起点币打赏!

  晚安~

第212章 儿孙自有儿孙福,朱:我咋办?

  如今大明朝廷就是老朱的一言堂,所以朱实际在问老朱的决定。

  对于此事,朱元璋早有“思虑”,便道:“咱初步的想法是,凡确定今后留在国内的藩王,护卫军不得超过三千人,且不再任军职,亦不委派军事任务。”

  “其次,亲王爵位只可传三代,郡王职位只可传两代,之后爵位便开始一代代递减,直至最终成为只保留宗室名头的庶民。”

  听到这里,朱、朱梓等人都不觉得意外。

  当初朱棣跟他们提起封藩海外之事,给的理由之一,便是以大明如今对宗藩的供养政策,一两百年后大明宗藩群体将会变得极为庞大,宗藩俸禄会成为朝廷一大负担。

  此外,若每任皇帝都如朱元璋一般,给予儿子、兄弟众多田地乃至在地方开矿、收取杂税的权利,那么一两百年后大明便会被各脉藩王分走很多田地等利益。

  朱元璋采取宗室爵位递减的政策,显然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至于减少确留国内的藩王护卫军人数,并不让其接触军权,在朱等人看来,应是朱元璋以史为鉴,防止藩王谋乱造反。

  唯有刘宽、朱标、朱棣三人知道,老朱这是以“后事”为鉴,不想大明发生“靖难”之事。

  朱元璋顿了顿,又接着道:“尔等除了不能在军中任职外,从政、从商亦将受到一定限制。”

  “从政者不得为部院主官,不得入内阁、军机处,亦不得为地方主官。”

  “从商者,既无免税优待,也不得仗势欺人,更不得涉及违法之事有司会将从商的宗藩作为严厉监督的对象。”

  “因此,尔等若要留在大明本土,最好是钻研文学,或是投入科研事务中。当然,若有兴趣,在琴棋书画等方面探索一番亦可”

  在朱元璋讲述他对确留大明本土藩王的安排时,刘宽又是一副“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的样子。

  若不如此,他担心自己会露出异样表情,让某几个细心的皇子看出什么来。

  因为老朱此时所说的这些政策,其实都是从他嘴里问出来的。

  那还是去年某个风和日丽的下午,他在科技司院“上班”时,被老朱派人叫去了奉先殿。

  当时不仅朱标不在,就连李贵都让老朱打发了出去,殿内只剩老朱跟他两个人。

  因为老朱承诺对此事严格保密,他才提出了对确留国内藩王的几条建议,甚至对海外藩王之事也提了几嘴。

  所以,今日老朱才能说出这番话来。

  作为知情人,刘宽看着老朱装作这些政策是其自己所想的样子,自是有点儿忍俊不禁。

  “咱对尔等确定留在大明本土的藩王,眼下就这些安排。若有不妥,日后还会再增补。尔等可有异议?”

  朱元璋一番颇长的话说完,已经打定主意留在大明本土的朱、朱梓都略松口气。

  虽然朱元璋这番安排,相比以前严厉了许多,却比他们预想的要宽松他们最怕朱元璋为了逼他们去海外就藩,故意整人。

  如今看来,留在大明本土除了会失去军权,且在从政、从商方面有所限制外,律法之内的其他方面事务,他们皆可作为。

  若说有什么不满,也就是三代之后爵位会递减了。

  在朱想来,子孙后代成为庶人没关系,可若是落得贫苦无依,估计就得骂他这个一脉老祖了。

  念及此处,再看旁边八弟朱梓“求求’的小眼神,朱决定也争一争。

  他略一沉吟,便道:“父皇,可否对确留国内的藩王后代立一道兜底的保障政策?比如宗室子弟即便沦为庶人,亦可每年从朝廷领取一定钱粮。”

  听到这话,朱元璋不仅没生气,反倒是神色和缓下来。

  他想起了那日密谈,刘宽劝他的一些话。

  于是叹了口气,道:“老五啊,你替子孙后代考虑的心情咱能理解,但你这个要求咱是真不能答应。”

  “咱让人算过一笔账,即便每代都有藩王到海外就藩,留在大明国内的藩王仍将不少。”

  “藩王有钱有势有地位,不能任军职,从军、从商亦受一定限制,那么肯定有些人一个劲儿的生娃娃。这样一来,三百年后大明宗室只怕会超百万。”

  “若除了给那些有爵位的宗室俸禄,朝廷还得给其他庶人宗室兜底的钱粮保障,你说朝廷一年得支出多少钱?”

  “便是每个宗室庶人一年给一百贯,那百万人一年就是一亿贯啊!”

  一年一亿贯?!

  不少之前没算过这个账的皇子闻言不禁大吃一惊。

  需知,如今大明一年的财政收入也才两三千万石粮食,相当于五六千万贯钱。

  也即是说,三百年后,即便每年只给每个宗室一百贯,大明朝廷一年就得支出如今两年的财政收入!

  虽说那时大明财政收入可能更高,这也是一笔极为巨大的支出,绝对会成为那时朝廷的巨大负担,甚至是难以承受。

  朱张了张嘴,想说可以将保底钱粮设为每年十贯,可最终没说出口来。

首节上一节185/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