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同样想不明白,忍不住问:“强国百姓为何不愿结婚、生育?难倒强国百姓反倒更贫苦,日子更难过?”
刘宽摇头,“并非如此这个后世才有的问题,说起来也很复杂,不如我以后找时间再为殿下解惑?”
朱标还想说什么,马皇后便道:“刘公子说的是,咱们先吃饭菜已备好,再不吃就凉了。”
朱元璋也哈哈一笑,“妹子说得不错,咱们先吃饭也可以边吃边聊嘛。”
随后,几人入座,马皇后则让宫女上菜。
虽说是家宴,但老朱毕竟是皇帝,所以刘宽几人并未坐一桌,而是循古礼分桌而食。
各自有一副桌凳,倒不必学古人跪坐。
朱标坐东边,刘宽坐西边,朱元璋、马皇后则一起坐在北边。
菜有两荤两素一汤,还有水果、干果、糕点各一盘,份量都比较少。
此外又有一壶葡萄酒。
若用皇家宴席去比对,自然称不上丰盛,但对刘宽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开吃前,朱元璋道:“咱和妹子都提倡节俭,日常三餐也不过几菜一汤,简单得很,刘公子可莫要觉得咱吝啬。”
刘宽忙道,“陛下提倡节俭是好事。”
饭间,朱元璋又忍不住道,“刘公子言后世国家以科技、工业而强大,却并未言农事。莫非科技、工业强大了,便能让百姓都填饱肚子?”
刘宽道,“科技、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确实有助于提升农业,进而增加粮食产量。”
“不过就中国而言,粮食问题将在三四百年后,因美洲农作物的引进而得到缓解,又将在后世杂交水稻等高产作物诞生后几乎被彻底解决。”
一听这话,不只是朱元璋、朱标,就连马皇后都来了兴趣。
朱元璋虽建立大明十几年,令天下绝大部分地方恢复了太平,但仍有不少百姓要饿肚子,甚至因饿肚子造反。
因此,老朱一家三口都很清楚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朱元璋直接问道,“美洲农作物及那杂交水稻是何意思?如何能得到?”
刘宽一笑道,“美洲是指从大明往东去,越过太平洋,额,也就是此时的大东洋,会有两块比大明现有国土还大两三倍的陆地。”
“分别称为北美洲、南美洲,合称美洲。因大洋隔绝,那里不少植物、动物与大明不同。”
“当地土人驯化有玉米、红薯、土豆这三样主要粮食作物,虽不如稻、麦、粟的口感好,但产量却远超过稻麦粟。”
“此外又有南瓜、花生、辣椒等作物或可增加杂粮种类,或可为菜肴、香料。”
“历史上,要等到西方人开启大航海,发现美洲,才会将美洲这些作物带到东方来。”
“事实上,在明末就有人冒险将红薯藏在帆船缆绳之中,从西夷统治下的南洋,偷带回大明,便进献给朝廷。”
“可惜当时大明已是内忧外患,又陷于党争,对此事并不受重视。”
“后来玉米、土豆、花生等美洲作物也相继传入中国,便宜了清王朝。”
“后世清朝后人宣称他们十二帝皆明君,连续三代盛世,其实跟这些作物的引进,养活了更多的人口脱不开关系。”
说到这里,刘宽停了下来,喝了口葡萄酒,感觉酸过于甜,并没有那么好喝,于是又吃了块梨,倒是爽口。
朱元璋听了一时唏嘘。
有些事情,对于国家来讲,还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比如说棉花,据说汉朝时便传入中国,但因最初种植于岭南那地方炎热,冬季也不会太过酷寒,因此棉花一直不被重视,也未得到传播。
直到宋末元初,棉花才大量传入内地,让人们意识到它不仅可以作为丝、麻的替代品,更是难得的保暖之物。
待他建立大明,便专门下旨,强令各地必须分出部分田地种植棉花,十几年下来,才令棉花成为百姓必中农作物的一种。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某些好作物的推广,既有运气成分,也需要朝廷主动推广。
而刘宽口中的大明显然运气不怎么好。
那什么红薯传入时,时间太晚,大明朝廷内忧外患,也就没能重视。
‘要是这些美洲作物能早些传入大明就好了。’
心中如此想,朱元璋便问:“那些美洲作物如今可传到南洋了?”
刘宽有些无语地道,“陛下,西人开启的大航海倒是在几十年后,但他们发现美洲大陆却要等到一百多年后去了。”
“如今南洋连西夷都极少见,而是以波斯商人为主,又如何会有美洲作物?”
朱元璋听了皱眉,似是在思考什么。
刘宽则主动道,“不过,如今陛下既然知道了美洲的存在,倒不必去等西夷人开启大航海,咱大明可以自己开启大航海。”
“世界广大,大明如今虽领土不小,却也只占一隅。别的不说,在南洋诸多岛屿之南,便有一块面积不下于大明的大陆。”
“这座大陆上只有尚在刀耕火种、狩猎为生的土人,并无国家。”
“虽然大多数土地为戈壁、荒漠,却也有不少适合种植的肥沃之地,更有金银铜铁等诸多矿藏。”
“南、北美洲虽然遥远,却物资丰裕不下于神州大地。且上面的土人同样多为部落,虽有二三国度,其制却与我们商、周时差不多,战力并不强。”
“大明若能造出能航行于大洋的海船,这些地方的物资便都能任意取得。将来大明百姓若是无地可耕,还可移民到这些地方去。”
“事实上,后世西方各国之所以能强于中国,便是从大航海开始的。”
“他们从这几块大路上掠夺了太多的好处,数百年都用不完,直到我所在的后世,这些西方国家的人民依旧享其余荫。”
在刘宽说这番话时,朱元璋、朱标连饭都不吃了,就那么呆呆的听着。
一则,两人虽通过元朝留下的资料,知道世界很大,却没想到这么大。
更没有想到,在南洋之南,就有一块比大明还大的陆地。
二则,朱元璋虽非儒家人,但认知到底也受到一些影响,认为神州大地物丰人杰,四夷八荒没有哪里能比得了。
不曾想,人家西夷竟能通过大航海,从那几块大路上获得几百年都用不完的财富。
要是大明能拥有这些财富,享国多个一百年不成问题吧?
回过神来,朱元璋便面带兴奋的红光,道:“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如今咱既从刘公子口中得知这大航海之利,就不能便宜了西夷。”
“咱决定了,咱要开启大航海,将那些美洲作物都引进大明,令大明百姓少饥饿之忧!”
“咱还要将那些无主之物都带到大明,让大明也有数百年都花不尽的金银财宝!”
朱元璋这番慷慨激昂的话语让刘宽也颇为激动。
试问,哪个明史爱好者不想穿越到过去帮大明开启大航海呢?
如今这机会摆在了面前,刘宽自然不会错过。
他当即起身,郑重表态道:“微臣愿竭力助陛下完成此宏愿,令我中国不再为西夷所欺!”
“哈哈哈,好!”
面对刘宽主动效力的表态,朱元璋很高兴,端起酒杯便满饮了。
又过了会儿,朱标好奇地问:“刘公子,那杂交水稻等高产作物又是何意?”
求收藏,求追读,求票。
第16章 贤人种稻,科学科技
刘宽并没有直接回答朱标的问题。
他道,“据我所知,大明如今水稻产量一亩约莫有三四百斤吧?”
听这话,朱标不禁露出奇怪神色。
并非他不知道大明水稻亩产多少朱元璋为培养朱标成为合格的皇位继承人,并未溺爱,反而经常让朱标深入民间,体会百姓疾苦。
也曾让朱标随他一起种田。
所以朱标是知道水稻亩产多少的。
正因为知道,朱标才对刘宽的话感到奇怪。
随即道:“刘公子怕是记错了,我大明水稻如今亩产不过一石多,两百来斤而已,即便是最上等良田,亩产也难达到三四百斤。”
刘宽愣了下,然后恍然道:“那三四百斤应该是大明中晚期江南水稻的亩产了。”
听了这话,朱元璋颇为高兴地道:“如此说来,这水稻亩产在我大明治下提升了近两倍?”
刘宽点头道,“应该是这样一则在此期间,百姓耕种技术有所提高;二则是稳定的农耕环境下,粮种一代代精选,亩产自然有所提高。”
“不过跟杂交水稻相比,三四百斤的亩产就不值一提了。”
三四百斤亩产还不值一提?
听此,朱元璋脸上微笑变成了惊讶、怀疑。
刘宽接着道:“在我穿越前,曾看过一则新闻,嗯,类似朝廷的公告、邸报。说在四川凉山州随即抽取的三块稻田,单季亩产已达到了两千五百斤。”
“而杂交水稻亩产即便放在全国范围内,其单季亩产平均值也接近千斤。”
亩产两千五百斤?!
全国平均亩产也近千斤?!
大善殿内,朱元璋、朱标、马皇后乃至周围侍奉的宫女、宦官,一时都听呆了。
若非之前刘宽曾明言他来自后世,朱标等人怕是坏真的以为他来之天上。
因为在他们想来,水稻亩产上千斤,乃至两千多斤,根本不是凡间能有之事,只有天上仙稻才有这般产量。
朱元璋最先回过神来,不由质疑道:“刘公子确定没有记错?水稻亩产如何能达到一两千斤?!”
刘宽一笑道,“以大明如今那些不识文字、不懂科学、全凭经验耕种的农夫,自然是种不出亩产上千斤的水稻。”
“但在后世,科学发展、科技发达,有类似如今大儒身份的贤人,专门研究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
“这样的贤人在后世不止一个,其中一位在我穿越时的几十年前,埋首农田十数年,终于研究出了高产杂交水稻。”
“随后他又深入研究,不断改良粮种,才有亩产上千斤的成就。甚至于,他还研究出了能在盐碱地、在海水中生长的稻种。”
“我们后世中国人口超十万万,即便那时有红薯、玉米、土豆等作物,依旧有不少百姓吃不饱饭,饥荒也时有发生。”
“但在杂交水稻诞生后,以及其他农作物也接着因科学研究而提高产量,中国的粮食问题遂得到解决,百姓再无饥荒之忧。”
“甚至还能将多出的粮食返销往海外,解决一些落后国家的饥荒问题。”
朱元璋、朱标等又双一次震惊了。
大儒去研究如何种田、提高农作物产量?
若非刘宽说,他们都不敢想这种事在此时,大儒都是饱学之士,每日不是辩经讲学,便是畅谈国家大政。
即便有种田者,那也是用来陶冶情操的,体现耕读传家的格调。
至于说埋首田间十数年,只为钻研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似乎从未有过。
“好!”回过神后,朱元璋忍不住激动地鼓了下手掌,“此等贤人才是称得上真正的大儒!”
“比那些整天暗地里对咱指手画脚,说这不仁,那不合礼的腐儒强多了!”
“可惜此人不是生在我大明,若在大明,咱必封他为圣哲!”
朱标亦有感慨:此前他觉得老师宋濂乃是一等一的大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