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朱檀这番话,刘宽无奈一笑,道:“若能早几年打通通往美洲的航线,于大明确实大有好处。”
“微臣回头会即将北太平洋航线的相关资料,以及远洋探索所必须的技术等资料尽快整理出来,交给陛下。”
朱元璋哈哈一笑,道:“你能想通便好要做大事,就不能太过顾虑周全,得有魄力。”
“至于说牺牲一些人,你看那古往今来之雄图霸业,哪个不是建立在尸山血海上的?”
“再说了,既有你给的资料,咱也会尽量让探索船队多做准备,给予他们足够的钱粮物资,未必就会死多少人。”
“而一旦玉米等美洲良种被带回,推广种植,便可令大明发生饥荒的可能大大减小,不知能活多少人性命。”
“孰轻孰重,善恶大小,不是很容易分清吗?”
朱标一直在思考。
听了朱元璋这番话,他便吐出一口气,干脆不就此事发言了。
接下来,朱元璋则又向刘宽询问了一些关于远洋探索的具体事宜
进行远洋探索的首要条件,自然是得有合适的船只。
作为明史爱好者,刘宽知道,经历过两宋及元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航海技术和造船业也大发展。
及至明代,中国的造船业及航海技术其实已经颇为发达,且领先全世界。
若非有足够好的基础,也没有后来郑和七下西洋并远航至非洲的壮举。
明代中式海船,在船体上不仅有吃水深的V字形设计,其前尖后硕的独特设计利于乘风破浪,也是一大优点。
至于水密仓、多层甲板结构以及升降舵的存在,更是远超同时代欧洲船舶的设计。
最后,中式硬帆不适合远洋的说法也并不准确。
硬帆相较于软帆主要有两大缺点。
一是,在占据同样大小的空间时,硬帆所受风力不如软帆多,意味着其受风时的最高航速不如软帆。
二是,硬帆不如软帆容易制造和安装,其重量大,便要求依托的桅杆更高更结实,应用于大海船的上限较低。
然而中式硬帆相较于软帆的优点却更多。
其为平衡式的梯形斜帆,可根据风力变化进行灵活卷放。又因为是硬帆,需要的缆绳很少,操作起来不仅远比西式软帆简单,也更加灵活。
也因此,使用中式硬帆的船只所需水手要比西式软帆船少得多。
再则,西式软帆破一个洞就废了,而中式硬帆即便破好几个洞,仍有良好的受风效果。
当然,后世传统西洋软帆船,也有一些值得中式帆船借鉴的地方,比如说三角帆。
中式硬帆接近四方形,其实也能通过操纵达到一定逆风航行的效果,却不如三角软帆效果好。
所以,后世传统的中、西方海船其实各有优缺点,若非放在特定环境下,难分高下。
刘宽电脑中存储的海船资料则以后世西洋软帆船为主,他早已让春兰、秋月全部照抄下来了,回头交给老朱就是。
大明造船业只需从中汲取精华,便可变得更加先进。
至于汲取成功的可能,刘宽并不怀疑,因为后世就有成例。
后世在大航海时代走南太平洋航线的马尼拉大帆船,在中国人眼里是西洋船,可在欧洲却被称作中国帆船。
为何?
就是因为马尼拉大帆船融合了太多中式硬帆船的特征(优点)。
它之所以被称呼为马尼拉大帆船,是因为建造于马尼拉。西班牙人殖民吕宋时,当地以华人为主造船业已很发达,于是这些优秀的船舶理念、设计便让欧洲人学去了。
欧洲造船匠人能有融合中西的智慧,中国造船匠人自然也有。
远航成功的第二条件便是导航。
这一点,此时的中国同样遥遥领先。
宋元之际,牵星术便已经发展成熟,全名“过洋牵星术”,甚至诞生了牵星板这样专业的工具,可通过观测北极星来辨别维度。
由指南针改进成的航海罗盘也已经成型。
此外还有量天尺、测深锤等辅助工具,甚至还会利用“指南鱼”这种导航生物。
刘宽只需将电脑中的六分仪资料拿出来,让航海人员具备在白天辨别纬度的能力,大明航海技术便算是发展到了风帆时代的顶级。
船只搞定,导航搞定,剩下的如饮水存储、维生素获取等远航所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早就被中国古代先民解决。
这么一算,此时的大明确实能在短时间年内便拥有远洋探索的能力。
十月下旬,天气已不止是凉爽,且带上了寒意。
刘宽、朱标各系了件披风,出现在竣工不过两日的京师火车站前。
朱标放眼望去,只见他们所处之地是一个还算宽阔的广场。
地面并非砖石铺成,而是灰色的水泥地,纵横皆超过千尺。
水泥地上划有一道道横纹,中间又夹杂着下水沟渠,渠口则以精钢铸造的网板镶嵌。
整个广场上,目前除了边缘有一些水泥、砖石砌成的长椅,便只是中间有一座旗台上面旗杆高高耸立,红底的龙蟠日月旗在秋风中猎猎作响,醒目无比。
在水泥广场的北边便是京师火车站的主体建筑,一栋两层大楼。
大楼八开的正大门上方挂着一个巨大的匾额,上面是朱元璋亲笔书写的几个大字京师火车站!
这时,刘宽在一旁介绍道:“太子殿下请看,这栋大楼虽然外形上仍与大明当下建筑风格相似,实际却是以砖石、水泥为主要建造材料,关键部分甚至使用了钢筋与混凝土,只有一些不紧要的地方才用木制结构。”
“正是因此,这栋大楼及其周围的一些房屋,才能在四个多月就建好。”
其实在朱标、刘宽来看,眼前这栋京师火车站建筑物仍比较简单、粗犷。
这是没办法的事虽然老朱鼎力支持,钱粮、物资、人力任凭调用,可五个月不到的时间终究有些短,能建成这么一座看着还过得去的火车站已经不错了。
将要开通的徐丹段铁路六座火车站中,也就京师火车站代表着铁路局的脸面,才有这般待遇。
剩余的五座火车站,按照铁路局的规划,如今都只是在铁路边建造一长排的候车棚,再在附近建造一批仓库,外加一个挂着“某某火车站”的大院,便算完事。
“走咱们进去看看吧。”
朱标在广场上眺望了会儿,便下马,在刘宽、张金饶等科技司官吏的陪同下,走向京师火车站大楼。
“太子殿下请看东边那栋小楼,便是日后铁路开放民用后的‘售票处’。”
“百姓须得拿路引在那边买火车票,然后再来大楼一层。东边的六扇大门日后将改造成三个检票口,百姓在那里将火车牌给检票员检验后,方能进入大楼。”
说话间,刘宽已经引着朱标从西边的六扇大门进入了大楼一层。
只见里面也都是水泥地面,目前什么都没有,显得相当空旷、宽阔。
刘宽又指向西大门后面,道:“那里日后会建造三条安检通道,由安检员负责监察乘客的行李,看是否有违禁物。”
朱标看到这里,回忆起电影《人在途》中的一些场景,便道:“我记得应该有专门安检的机器吧?可能造出来?”
刘宽道,“安检机器科技含量不低,当下造不出来,也没必要。”
朱标又道:“我记得似乎还有一种可显示火车抵达时间的机器,就像是特大平板,你们准备用什么替代?”
刘宽道:“那是显示列车抵达与发送时间的,我们可以用公告栏代替。再派几个大嗓门的,配上小铜钟,在列车将要抵达前大声通知乘客就行了。”
朱标与刘宽交谈时,张金饶走在另一边一声不吭。
刘宽所说的绝大部分他作为铁路局主事都听过,但朱标的少数话语他却听不懂,比如说那什么安检机器、特大平板。
虽然迷惑,他却很识趣的没问。
言谈间,一行人穿过大楼一层的后大门,便瞧见了百步外的铁路,以及搭建在铁路旁的棚式建筑。
这建筑一目了然,没什么好看的,刘宽便没带朱标上前去,转而带朱标上了火车站大楼的二层。
“太子殿下请看,这里将是火车站官吏办公的地方足以容纳上百人办公而不显逼仄。”
大楼二层也是没装修的毛坯状态。
朱标发现,这里窗户比大本堂开的更大、更多,可以预见将来装修好后,光照必然很好。
朱标来到一扇大窗边,向西侧望去,只见那里有好几十座由砖石、水泥建造的房屋,或是窗户很小,或是干脆没开窗。
“那边是仓库?”
“正是。”刘宽点头,“因为时间紧,目前只建造了第一批,日后还会加建。”
朱标听了又观望一会儿,便道:“日后京师火车站必是物资汇聚、中转之所,这块地哪怕建满库房,也不够用啊。”
刘宽一笑,“到时扒掉一批库房,改建成仓储大楼便是了。”
朱标微微一愣。
此时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建造什么大多冲着能用上百年甚至几百年去的,像刘宽何种建造之处便想着日后重建的“浪费思想”便显得颇为异类。
但朱标知道,像刘宽这么做是最优解,有些浪费却也是不得已的。
回过神,朱标便问:“京师火车站既建成,这徐丹段铁路也该开通了吧,铁路局可选定了日子?”
刘宽笑道:“徐丹段铁路开通事宜都已准备就绪,今日之后的任何一天都可以。因此,微臣准备请陛下来定日子。”
“另外,虽说这段铁路起始点不在京师,但此番火车首发却在京师火车站。微臣希望那日,可以请殿下来主持铁路开通仪式,以壮声威!”
第二更。
晚安~
第160章 驺吾号,火车首发!
十月二十九。
老朱让钦天监阴阳师选定的吉日。
早上五点,刘宽、朱蕙兰便被外间的桃夭叫醒了,随后在几名侍女的伺候下更衣、洗漱、吃早饭。
虽说今日是火车开通之日,但诸事皆备,刘宽原本不用搞得这么紧张的。奈何老朱心血来潮,也要参加这次火车首发仪式。
这就让刘宽不得不早些赶到京师火车站,好与铁路局其他官吏再检查一遍今日火车首发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万无一失。
临出门时,朱蕙兰习惯性地帮刘宽整理了下衣襟,笑着嘱咐:“夫君,今日好好表现。”
刘宽觉得朱蕙兰这话来得有点奇怪,但还是微笑回应,“放心,早几日便万事俱备,只待今日发车了。”
随后,刘宽骑马带着王广岳等人来到了京师火车站,发现苏铨等科技司相关官吏都已经到了,正在忙碌。
至于铁路局主事张金饶,更是连续几夜睡在这边,亲自盯着各项准备工作的进行,一直没离开过。
刘宽与苏铨、张金饶等寒暄两句,便开始巡查、了解各项准备工作因见识限制,有些问题可能只有他才能发现。
好在一通忙碌下来,情况跟昨日一样,并未发现什么问题。
随后众人等到辰时末,便有一大队皇宫侍卫、宦官先开了过来,通知众人,皇帝即将驾临。
刘宽等主要官员当即来到火车站广场上迎接。
不多时,老朱的龙撵(实际是马车)果然来了。
同行的除了朱标,还有徐达、李善长、汤和等一票当朝文武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