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一更】
状态不好,写了又删。
卡文。
欠一更。
第156章 铁路局职司,父子定国务
科技司院。
职房大堂内。
一名中年青袍官员向苏铨、刘宽作揖行礼。
“下官张金饶见过苏郎中、刘副郎。”
苏铨微笑着道,“张主事不必多礼,请坐吧。”
张金饶点头,在旁边的一张凳子上坐下来,上身挺直,颇有种大马金刀的味道。
此人便是刘宽经过多番挑选后,选定的铁路局主事官员。
张金饶父辈本是帮人办红白事的金饶手,张金饶从小耳闻目染,会好几种民俗乐器,后来加入朱元璋军中,变成了一名旗号手。
后来张金饶因伤转干后勤,因学会了文字,办事认真干练,就呆在了文官队伍中。其先后历任兵部、户部、工部等多个职位,基层任事经验丰富。
刘宽在吏部官员档案中看到此人资料,张金饶又恰好在京师,便与其面谈一番,遂将其与另外几位预备官员一起举荐给老朱。
最终老朱选择任命张金饶为铁路局主事。
老朱批准,吏部行文很快下达。张金饶人在京师,便在收到行文的第二日来科技司报到。
因之前面谈过,刘宽便没寒暄,待张金饶坐下,他便拿出一份准备好的册子递了过去,道:“这是我初步构想的铁路局组织架构。”
册子很薄,尚不足十页,张金饶接过来后很快翻阅完。
册子中,刘宽计划在铁路局下设六科,即:办公、人事、财务、铁路运营、铁路建设、铁路研发。
办公科给张金饶的感觉,就好像以前六部中的司务,专门负责琐碎公务,只不过将职权扩大了不少。
至于剩余五科,其职权看名字便知道。
可以说,铁路局虽是工部下的一个三级衙门,却称得上“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了。
这说明朝廷对铁路局很重视。
有此推测,张金饶作为铁路局主事官员,更觉重担在身,压力颇大。
刘宽见张金饶看完,便问:“张主事对铁路局的组织架构可有疑惑之处?”
张金饶略一犹豫,道:“咱大明自建立以来,朝廷各衙门人员都颇为精简。铁路局下辖六科,必然需要不少官吏,会否臃肿了些。”
张金饶毕竟没见过后世铁路运输景象,会有这种疑问并不奇怪。
刘宽耐心解释,“铁路局虽是科技司下属衙门,却责任重大,且关系国家大计。”
“其成立后主要任务有三:一是运营已有的平沪铁路;二是培训铁路建设团队与工人,建造新的铁路;三是研究并提升铁路建造技艺。”
“每一件事都需要不少官吏负责组织、调度,而眼下这个架构,已然是精简之后的结果。待正式运作之后,人手兴许还会不足,又哪里会臃肿?”
张金饶道,“刘副郎的意思是,这些职司都是必须,而非冗余?”
刘宽点头,“不错。”
“那铁路局接下来的一大要事,必然是补齐各个职司所需官吏了?”
刘宽再次点头,“正是如此。”
这时苏铨道,“此次商议铁路局组建之事,其实便是希望张主事能推荐一批适合这些职务的基层官吏来。”
说起来,苏铨在朝中认识的官员不少,却大多属于中高层。
铁路局需要的却是基层办事官吏。
所以他能推荐的人很少。
至于刘宽,认识的官员更少。若非如此,他先前也不必通过到吏部翻阅人事档案的方法,挑出张金饶等预备官员来。
可大明吏部的官吏档案在刘宽看来太过粗略,想要通过档案推测一名官吏是否适合铁路局的某个职务很难。
所以,在定下张金饶这个铁路局主事人选后,刘宽、苏铨便期望张金饶能举荐一批合适的基层官吏。
因为张金饶在基层任事多年,认识的基层官吏肯定比苏铨要多些。
至于说选用科举人才,刘宽直接给否了。
一则科举要等到八月才举行乡试,明年二月举行会试,就算刘宽调用举人为官吏,也得等两三个月。
二则,就算科举内容已改革,选出的举人、进士顶多就是有些为官的理论经验,实际办事能力未知,需要磨练。
所以,还是从现有的基层官吏队伍中选人更为合适
张金饶闻言略微沉默,才道:“不知铁路局各职司需要用到什么人,烦请苏郎中、刘副郎详细告知,下官才能量才举荐。”
听此,刘宽、苏铨都露出笑容。
两人之前最担心的就是张金饶不愿推荐。
须知,举荐他人为官,虽会被视为恩主,可一旦此人在职务上犯了事,举荐之人也会受到一定牵连。
问题是,张金饶只有推荐权,真正确定人选的是刘宽、苏铨,或者说朱元璋也就是说,因举荐上位之人未必就会感激张金饶。
这件事对张金饶来讲获益与所承担风险根本不成正比。
如此情况,张金饶还能答应,足见是有公心的。
刘宽对这位他从吏部诸多绿袍小官中简拔出的铁路局主事更加满意,当即一一解释起铁路局六科的职能,以及各科都有哪些职务,又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能胜任。
待刘宽讲完,已是过去大半个时辰。
因为涉及的职务太多,张金饶听到最后,干脆在刘宽的建议下做起了笔记。
此时其收起了写满了好几页的笔记,便一拱手道:“待下官思虑一番,便能推荐一些官吏,以供选拔。不过下官识人有限,恐怕仍不足铁路局所缺人手,两位上官还需设法多挑预备官吏才是。”
苏铨笑着点头,“此事我等自有考虑。”
这个小会开到这里便结束了,三人没有继续呆在一起讨论有些事需要独立思考,一起讨论反倒没有效率。
选才的事刘宽是没招了,只能说后面看着挑人用。
因此他回到东边的职房后,便拿出一张草图,思考起另一件事来投入实用的徐丹段铁路该在沿途设立几个火车站。
火车站并非设立的越多越好。
一则每个火车站都需要配备不少工作人员上至管事官吏,下至各种实际做事的人,都需要钱粮养着。
二则,以眼下火车的情况,每次启动、停下都需要耗费不少时间,在此过程中,出意外的可能也略有提升。
所以火车站应当精简。
但考虑到火车需要沿途补充煤炭和水,站点也不能太少了。
综上,刘宽考虑再三,决定在徐丹段铁路先设立丹徒、京师、滁州、凤阳、宿州、徐州这六个站
刘宽为组建铁路局忙碌,朱元璋、朱标却也没闲着。
事实上,治理偌大国家,父子俩很少有真正清闲的时候。
这日,两人便在奉先殿内梳理近来安排的诸多要事。
“梅殷虽天性淳朴正直,但经过这些年锻炼,做事已颇为老成谨慎,亦有些谋略。”
“那黄泥制白糖法已验证过,他去了岭南,只需按照咱交代的做,半年之内当可办好白糖厂,到时朝廷便又能多一笔收入。”
“倒是这督办盐田晒盐的人选,咱还一时拿不定主意。标儿可有什么建议?”
听了朱元璋这番话,朱标稍稍沉思,便道:“海津一带先秦便是古燕国煮海制盐之地,此地虽不如南方日照充足,却也不似淮右、江南这般多雨。”
“四弟既在海津训练水师护卫,父皇何不令他在海津督办盐田晒盐之事?”
“四弟欲就藩海外,需要的可不只是军事才干,亦须对民事、财政有所了解。督办此事,正可磨练他。”
朱元璋略微沉吟,“让老四在海津督办盐田晒盐自是可以,不过此事关乎今后几年朝廷岁入增加之多寡,不能只在一处。”
“咱觉得最好在南方再选两处,行盐田晒盐法。恰好西南大战已毕,老六、老七在那边也无事可做,便让他们一人负责督办一处。”
朱标听了一笑,道:“若如此,几位已经离京的弟弟,便只剩五弟手上没有具体差事了。”
朱元璋道:“咱让他坐镇河南,需要他看顾的事情难道少了?”
“河南本天下粮仓,却因屡经战乱,十室九空,人民稀少。”
“朝廷欲灭北元、控西域,将来还是从河南、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征粮、征役为佳。”
“故河南、河北、山东之地,开荒复耕、增加户口,实为朝廷一大要务。”
“洪武三年、洪武九年、洪武十三年,咱已从山西、江南、浙江三次移民中原,如今初见成效。”
“咱还计划着明后年再来一次移民,这中间绝不能出乱子。咱之所以让老五就藩开封,便是因为他细心持重,能做大事。”
“所以,他若能将河南看顾好,便算是大功一件,也足以磨砺其治军治政之道,就不必再另派差事了。”
朱标虽然也知道中原之地重要,却没有想到在朱元璋心中重要到如此程度。
听了这番话,顿觉于治国之道上又有长进,当即拱手道:“儿臣受教。”
朱元璋道:“文忠已去登莱,亲自督建北洋水师这北洋水师,不仅于将来我大明攻略高丽、日本有大用,便是来年朝廷讨伐辽东纳哈出亦能派上用场。”
“你私下里隔段时间给他去一封信,敦促下北洋水师的编练进度。可明白了?”
朱标一听,便知道朱元璋、李文忠之间终究因为端午节那事又有了些许隔阂。
朱元璋多半是担心亲自敦促会适得其反,这才将事情交给他。
他心中暗叹了声,便应道:“儿臣明白。”
第一更。
第157章 方孝孺进京,穿越日试验
七月走过,暑气略消。
方孝孺站在船头,脑袋像是被半空中某物吸住,随着江船划过大桥投在江面的斑驳阴影,他脑袋也跟着偏转,目光仍难以从那宏伟的桥身上挪开。
船家见了,笑问:“先生莫非过去一年都未来过京师?”
方孝孺不舍地收回目光,情绪复杂地点头,“我已有五年不曾来京师了。”
船家道,“听先生口音,是浙江宁波人吧?离京师也不算远,去年这仙桥降世后,多有浙东文人来京游览,先生怎按捺得住没来?”
方孝孺道,“尊师去年六月过世,我为尽孝道,闭门读书一年,不曾过问外间事,故前不久才知这大桥、铁路之奇事。”
听方孝孺为老师尽孝闭门读书,船家更添敬意。
“若如此,倒也难怪了。不过自仙桥降世后,过去一年京师出现的新鲜事物可不少,先生此番来京定要好好游览一番。”
方孝孺点点头,没再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