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123节

  许臻虽将刘宽当做了富贵人家公子,却依旧不卑不亢。

  互相了解几句后,刘宽得知,许臻是溧阳人,因学习成绩优异,才得以进入应天府学。

  随后,刘宽便问:“至善(许臻字)可是要参加今年的乡试?”

  许臻点头,“好不容易遇到朝廷重开科举,我自是要参加的。”

  “可有把握中举?”

  许臻苦笑,“此番科举改革如此重大,谁知能否中举?”

  刘宽对此人颇有好感,虽不能透露身份,但还是点拨道:“我想此番科举改革虽增添了数史法三家经典,但如你所说,毕竟是头一回考,题目多半不会太难。”

  “与之相反,以儒学为主的科考宋代不知考了多少遍,我大明再考儒学,题目多半不会简单,甚至可能偏难。”

  “故而我私下以为,与其在儒学方面下苦工,不妨趁着乡试尚有大半年时间,通读数史法三家经典著作,或可于科场建功有奇效。”

  许臻听了稍稍沉思,点头道:“刘兄所言确有道理。”

  刘宽接着又道:“至善若感兴趣,自然科学、百工技艺方面也可做些了解。”

  “倘若乡试必考内容太难,也可考虑通过选考题提升评等,同样可以进入仕途。”

  许臻听了微微摇头,道:“不怕刘兄笑话,百工技艺我并无兴趣。”

  “已出的两期《自然科学》杂志我倒是看过,却也难以领悟其中要点,想要藉此提高成绩,怕是很难。”

  刘宽微笑道,“我倒是对那《自然科学》有些许领悟,至善有何不解之处,不妨与我说说。”

  许臻听了既意外又高兴,“那可太好了!”

  接着便连续问了几个《自然科学》杂志上面的问题,刘宽皆一一解答。

  待几个问题都讨教完,许臻不禁赞叹,“刘兄对这自然科学哪里只是些许领悟?分明是通透明达。”

  “我曾与不少同学、好友讨论过这些问题,刘兄之解答,比他们不知高明多少,怕是只有那编写《自然科学》的刘驸马可比了。”

  说到这里,许臻话语忽然停住,用猜疑的目光重新打量刘宽,问:“刘兄该不会就是”

  他没有说下去,意思却很明白。

  刘宽连忙否认,“至善想哪里去了,我不过是恰好姓刘,又对自然科学有些了解罢了。”

  刘宽担心再说下去,身份的谎圆无可圆,便起身匆匆告辞了。

  离开月升楼百多步,在其二楼无法眺望的地方与王广岳率领的其他仪鸾司将士汇合,又骑上了乌云踏雪,刘宽便道:“走,去铅活字项目组。”

  刘宽与老朱接触的多了,才发现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老朱谋划、做事都很稳。

  就比如这次科举内容方面的改革,老朱也觉得不利于贫寒士子,老早就想了一套弥补之法。

  为各地方官学配备一批关于数史法的书籍只是第一步。

  与之配套的另一重要手段,便是降低书本的价格,扩大书籍印刷范围与数量,让出身普通的读书人,也能轻易获得各种科举相关的典籍。

  在这件事情中,铅活字的研制显然是重中之重。

  第一更。

  奶奶已经火化,丧事估计还需两三天才能完。

  在老家只要能抽出时间会尽量更新。

  谢谢诸位的订阅支持。

第140章 铅活字出世,老朱问文忠

  铅活字项目组,听名字就知道隶属于工部科技司。

  如今民间部分读书人因科举内容方面的改革,对该政策乃至老朱本人有些非议。

  这种时候,刘宽作为科技司的实际领导人,怎么也得督促下铅活字项目组的研制进度,表表态。

  此外,铅活字项目组成立有一个多月了,且刘宽开始便将手机、电脑以及他头脑中相关资料都抄录下来,给项目组做参考资料。

  比如说,后世成熟体的铅活字是由铅、锑、锡融炼的合金,铅在其中占比最高,其次锑,再次锡。

  明初之人自然不知锑是什么,刘宽也不知锑在此时的称呼。

  干脆让相关工匠找来各种金属,描绘其特性,让他辨认,这才得知锑在此时称作连锡,秦汉时期便有应用了。

  所以项目组的主要任务,便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对比实验,找到适合做活字的合金配比。

  项目组的第二项重要任务则是配备适用于铅活字印刷的油墨。

  刘宽电脑中恰好有这方面资料,于是直接给出答案,让项目组照抄。

  年前项目组便按资料试制出了印刷油墨。

  然而铅活字都没出世,也就没法验证这油墨是否能用,又是否好用,只能等着。

  至于铅活字印刷术需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即如何制作放在一起表面齐平的铅活字这对后世改进印刷术的西方人来讲或许是个难题,但对此时的大明来讲,根本不算问题。

  在胶泥活字、陶活字、木活字相继出世后,便有人想出解决这问题的办法。

  即先制造一个用于雕刻活字的模框,然后在模框内雕刻活字。

  换成铅活字的话,只需将此法进行一些改进即可。

  当然,这门技术的试验同样依托于铅活字,目前也无法进行

  外城。

  某隶属于工部的印刷坊大院内。

  得知刘宽来访,项目组主事官员沈栋立马带着几名吏员来迎接。

  “下官见过刘副郎。”

  沈栋与几位吏员一起向刘宽揖礼。

  刘宽还礼,随即直问:“沈主事,铅活字研制进度如何了?何时可用?”

  沈栋据说祖上拐弯抹角能追寻到沈括那儿,也不知是真是假。

  此人也是工匠出身,却颇为上进,文化水平不差,也有点政治嗅觉。

  他一听刘宽这问话,便知道多半是上面嫌他们进度慢了。

  于是道:“有刘副郎提供的参考资料,其实我们元宵节前便试验出了可用的铅活字材料配比。”

  “只是下官想着研制出效果更好的铅活字,这才没立即报上去,而是继续研制。”

  刘宽听罢微皱了下眉头,倒也没责怪,而是问:“你们如今最佳配比的铅活字印刷效果,比之其他活字及雕版印刷如何?”

  沈栋道:“印刷效果比之前的胶泥活字、铜活字、木活字都好,至于与雕版相比若不配图的话,印刷效果还略好一点;可若是配图,效果反倒差雕版一点了。”

  刘宽觉得目前铅活字效果能比雕版还好点,已经算不错了,便道:“可有观察实验效果的印刷品?拿给本官看看。”

  “自是有的。”

  沈栋说完,亲自带刘宽来到存放着一套实验版铅活字的房间,当着刘宽的面,用这批铅活字印刷了一篇《千字文》。

  刘宽跟印象中的雕版精品书对比了下,发现似乎效果真的好一点点。

  但这一点点若不注意,怕是都看不出。

  沈栋接着又印刷了一张带图的,这次与带图的雕版精品书对比效果差距就比较明显了,确实略有不如。

  刘宽略微沉吟,道:“陛下重开科举,将大兴文化。遂有意扩大书籍印刷量,降低书籍价格。”

  “所以,对于朝廷而言,研制铅活字的主要目的,还是期望以此降低刊印成本。”

  “至于铅活字的印刷效果,只要比之前的其他几种活字强一些,就差不多了。”

  “当然,你继续改进铅活字的想法是正确的,所以即便将眼下的研究成果交上去,项目组也不会解散,而是会改名为‘印刷项目组’,肩负继续改良活字印刷术的任务。”

  沈栋先是神色微喜,“下官明白了。”

  随即却又皱眉道:“不过,活字印刷术最大的成本便是制作活字,若是将如今堪堪合格的研制成果献上,让有司以此配比制作一批铅活字,等到将来配比更加的铅活字出现,原来这批岂不就是浪费了?”

  沈栋之前所以拖着研制成果不上报,一是担心上报后项目组解散,没有继续改进铅活字的机会。

  再次便是觉得这样做颇为浪费朝廷钱粮。

  而一旦朝廷如此认为,按以往的习惯,这个项目组恐怕就不会存在了。

  刘宽略微讶异,没想到沈栋竟然替朝廷考虑起来了。

  旋即,他便道:“确实浪费,但相较于早一日让铅活字问世,;浪费一些钱粮也不算什么。”

  “况且,后面项目组完全可以等铅活字的研制有了阶段性进步,再上交新的成果。”

  “至于朝廷是否用新成果重造一批铅活字,那便是朝廷其他部门及官员的事了。你可明白了?”

  沈栋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那便将当前研究的最佳铅活字配比作为第一阶段成果,写成报告,递交上来本官会为铅活字项目组全体人员请功。”

  留下这句话,刘宽便走出房间。

  沈栋这才后知后觉地追上来,道:“谢刘副郎提点!”

  

  两日后,刘宽收到了沈栋交上来的《铅活字第一阶段研究成果报告》,坐在职房津津有味地看着。

  如今这种由他而起的“报告体”公文已经在工部各司,乃至户部、税部、财部流行起来。

  起因嘛,自然是因为老朱多次拿他让秋月抄写的报告体奏本给其他官员看,让他们学习。

  老朱开了金口,这些官员怎么敢不学?

  至于工部官员,如今都将刘宽当成了工部的代表,自是对“报告体”等其他几种源自刘宽的奏本文体颇为推崇。

  这些人文言写作都是融入骨子里的,如今以文言来写类似报告体的文章,看起来自是别有一番趣味。

  因此刘宽每次看到他人的报告体文章,都要细细品鉴,“学习”一番。

  ‘这沈栋文学功底果然不错,说不得真是沈括后人。’

  在刘宽这么想时,便有吏员来报,宫中来人了。

  刘宽出来迎接,却又是宦官前来传达老朱口谕,让他进贡面圣。

  科技司众人对此习以为常,刘宽也是如此。

  他随着小宦官来到奉先殿,发现朱标也在,于是先后向两人行礼。

  礼毕。

  朱元璋开门见山地道:“咱近日一直在思量着海军都督府的人选,其中涉及一人,需向你询问其在后世历史上的情况。”

  刘宽立马表态,“微臣定知无不言。”

  朱元璋微笑了下,并未将刘宽的话当真,但他还是问道:“咱外甥文忠你知道吧?”

  刘宽听了很想收回刚才那句话。

  因为老朱若不提李文忠,他差点把这人的事给忘了。

  此时听老朱提起,他只能神色微苦地道:“微臣知道。”

首节上一节123/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