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刘宽跟朱蕙兰又在宫里呆了约莫半个时辰,便回府。
他如今也是有家的人,同样要守夜。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的这首诗放在洪武十五年的元月特别合适。
年前用圣旨确定的“重开科举”的消息并未因过年迟滞,随着南来北往之人,传向大明的十二承宣布政使司。
于是读书人在春节间拜年、走亲访友时,大多满脸喜色,仿佛已经高中了举人、进士似的。
至于朝廷文告中说数学将占科举内容三分之一,又选考什么自然科学、百工技艺,反倒没有多少读书人介意了。
科举听了十一二年,能再开就不错了。
另一边,大明官场在经历郭桓案淘洗一遭后,六部变九部,顿时多出了许多官缺。
因为朝廷决断需要时间,文书传递也需要时间,不少没牵扯入郭桓案的官员都是在春节衙门开封后,才收到升官的消息。
虽说老朱手底下的官危险大、薪俸低,可只要迈入了官场,就没几个人不想升官的,即便是真正的清官也不例外。
得知将要升迁,这部分官员自是喜不自禁,家人甚至方起了鞭炮庆祝。
正月初八后。
当朝廷所有衙门都开始运转起来,另一个重要消息也跟着传出来。
朝廷将从全国快班衙役选拔优秀者,又招揽江湖中的能人异士,组建“六扇门”,隶属于新成立的警部。
这件事的文告最先出现的地方自是应天府衙及江宁、上元两县县衙的告示栏中。
初九这天早上,对外招募的榜文一张贴,顿时引来许多人围观
第二更。
晚安~
第133章 役吏之变,鲁王任事
江宁县衙告示栏(实际是一面墙壁)下。
一名书办奉命给百姓宣读、解释文告内容。
他读完解释了几句,便有个胆大的汉子询问:“县衙可是要招募白役?”
明初地方州县为精简衙门人员,只有三班衙役和少数负责做饭、打扫等杂活的杂役,尚无招募白役的规矩。
但江宁、上元作为京县,事务繁杂,仅靠三班衙役人手根本不够用,故而几年前便开始“征召”白役做帮工。
三班衙役属于地方衙门常年都需要的正役,不仅可按月领工食钱(钱粮补贴),且在衙门的人事编制之列。
白役就不同了,既没工食钱,也没编制。
再加上此时律法严苛,京师又是天子脚下,衙役没人敢趁机捞油水,所以此时白役就是一种纯粹的劳役。
既是劳役,之前江宁、上元县衙的白役自是强征的。事办完就让人回去,至多在办事期间管几顿未必吃得饱的饭。
招募指的是让百姓主动应征。
可如此情况,谁会主动应募?
所以汉子询问时特意加重了“招募”二字语气,表示不解。
书办道:“并非招募白役,而是巡捕,类似于三班衙役中的快手、捕快。”
这汉子听了惊讶,问:“有工食钱的那种?”
“没错。”
“那咱可以应募不?”
书办被问得略有点烦躁,可这是警房巡长老爷交代的任务,他不得不办好。
便耐心解释道:“此番招募巡捕的是六扇门,而非县衙,因此招的不是寻常人,主要是能人异士最低也得有个好身手。”
汉子道,“这六扇门是什么衙门?那里的巡捕工食钱多少?若是多的话,咱便应募不是自夸,咱天生神力,寻常五六个人都奈何不得!”
书办见这汉子长得高大粗壮,再考虑到上面要求江宁县衙最少输送一百人,他便道:“六扇门是直属于警部的衙门,工食钱自然不少诶,我这都让你带偏了。”
“这巡捕说是类似捕快,其实大有不同,不再是正役,而是经制吏也就是朝廷在编的吏员,类似县衙各房书吏。”
“既是经制吏,便有俸钱,具体多少我不知道,但绝对比以前的捕快工食钱要高。”
“你或许不知,捕快的活儿既危险又累,以前工食钱是三班衙役中最高的,几乎是皂班的两倍。”
“两倍?”汉子听到这里不再犹豫,大声道:“咱要应募!”
书办见没白说那么多话,露出笑容指向东边,道:“应募去那边,自有人给你报名。”
“但我得提前告诉你,报名时你得展现能力,也即是你的身手。”
“即便你在县衙报上名了,将来去了六扇门那边,还得在经过几次考核,不被刷下来,才能成为正式的六扇门巡捕。”
这汉子咧嘴笑道:“这么挑人,肯定是个好差事。”
说完,汉子便往衙门另一边去报名了那里由警方巡长亲自坐镇,负责面试。
接下来,其他围观者又七嘴八舌地问了些简单问题,书办都一一回答了。
然后一位路过却听了良久的读书人道:“方才听你说,如今捕快不仅改名成了巡捕,还是经制吏,那他们可能参加科举?”
捕快等衙役又称胥吏(与在编的经制吏有别),在古代之所以被认作贱业,是因为他们作为官府黑手套,专干些替官府得罪百姓的事,比如说收税、征发役夫等。
结果就是,不仅百姓痛恨胥吏,正经官吏也看不起。
故而宋代便有胥吏不能参加科举的规矩。
洪武三年朱元璋第一次开科举时,更是明言“胥吏心术已坏,不得应试”。
至于胥吏三代不得参加科举,却是明中晚期才有的规矩,清朝时则变成明文规定。
故而,方才这读书人只问巡捕本人能不能参加科举。
书办听了微笑,“吏员可科举,巡捕既是经制吏,自然能参加科举。”
这读书人听了眉头一皱,哼了声“有辱斯文”,便一甩衣袖走了。
然而他走后,围观者却有好几人听闻巡捕不禁科举,颇为意动,询问几句后,也跑去东边报名应募
紫禁城外,五军都督府的南边。
一座空置的大院落不知何时被清理出来,在初八那日便挂上了“六扇门”的牌子。
初十这天下午。
朱檀完成了大本堂几位先生留下的部分课业,便换上他衮龙袍、翼善冠,带着护卫来到这处院落。
朱檀人小鬼大,到了大门外亮出腰牌,却不让守门的将士进去通报。
就这样,他直入得前院,便瞧见一高大魁梧的将领正在训练二三十名看着就很精锐的士卒。
注意到朱檀的出现,这将领立即迎上来行礼,“六扇门指挥使顾成参见鲁王殿下!”
“顾指挥使多礼了。”
朱檀还礼,脑海中浮现从大哥朱标那里得来的此人资料,一双眸子不禁发亮。
顾成是扬州人,祖父虽以操舟为业,可到了其父辈已然发家,并非寻常百姓。
因此,顾成不仅生得高大魁梧,膂力过人,且识字知书,通晓大义,水战马战皆善。常年往来江淮,结交了不少江湖人士。
当年朱元璋渡江时,他来投奔,因勇武过人被选为朱元璋帐前亲兵。
此后南征北战,为大明立下不少战功。
去年顾成随傅友德征云南,担任前锋,先是一战下普定,后率兵留守。
期间数万贵州蛮族攻打普定城,顾成出城迎战,一人便斩杀近百人,吓退蛮军。
此战顾成其实受伤不轻,为了避免蛮族再次来攻,他故意放走一个俘虏,并言明当晚将进攻蛮族城寨。
到了晚上,顾成命亲兵在蛮族城寨外擂鼓鼓鸣炮,大作声势,果然惊得蛮族首领弃城而逃。
过年期间,顾成回京养伤,朱元璋念其功劳,便提前封赏,赐斗牛服(牛头龙身)、金腰带,进封世袭指挥使。
此人虽已五十二岁,却有勇有谋,朱元璋念其伤势需休养数年,即便恢复也难再做阵前冲杀的勇将,便将其派来暂任六扇门指挥使。
放在以前,朱檀根本不可能与这类将领接触,如今却成了其上司,少年心里不知多高兴。
“听闻顾指挥使在贵州一战斩杀近百蛮兵,受创数十处,仍作无事状,令蛮兵皆以为神将如今伤势休养得如何,来此任事无碍养伤吧?”
顾成没想到朱檀小小年纪,就懂得关怀下属,暗叹不愧是朱元璋的种。
他恭敬地道:“劳殿下挂心,本就是些皮肉伤,没怎么伤及筋骨,而今已好得差不多了。”
朱檀点头,“那便好。”
说完便往里走。
这六扇门可还有另一位重要官员呢,那就是朱元璋配备的文官。
朱檀在顾成的引领下来到了中院,在一偏房见到了一位清瘦却精神的中年人,正是六扇门的三把手,以警部员外郎之职兼任六扇门都监的陈靖。
陈靖出身教谕,后为御史,再后来则被调到刑部任职,六部化九部后官升一级调任警部。
其为人清正,办事干练,断案神速。
见礼之后,朱檀示意两人坐下来谈。
“孤虽得父皇之命提督六扇门诸事务,毕竟年少,平日里常在宫中进学,这六扇门之事怕是要多劳顾指挥使、陈副郎费心了。”
顾成道:“殿下放心,既受皇命,我等自会用心任事。”
陈靖跟着道,“此我等分内之事,自当尽心竭力。”
朱檀点头,不再寒暄,直问:“如今衙司所需人手筹备地如何了?”
陈靖是负责后勤及人员招募等事务的,闻言道:“直隶各地方衙门都才开衙两三日,自是还在招募人员。”
“若不出意外,直隶各府县至少会一次输送三千余人。我们即便再优选一番,也可得数百人。”
根据朱元璋的指示,六扇门初建,只负责直隶范围内的案子。
直隶虽有十四府四州,政区广大,但六扇门只负责下面衙门一时破不了的命案,以及要案、大案。
初期的话,能有几百人应当足够了。若有不足,日后再招也不迟。
朱檀点点头后又问:“可曾提醒地方衙门留意招些个女巡捕?”
闻言陈靖露出为难之色,顾成也神色古怪。
陈靖道:“既是陛下旨意、殿下嘱咐,属下自是在公文中提了的。但恕属下直言,这女巡捕怕是不好招,还容易引来朝野非议。”
朱檀听了,模仿某些时刻老朱的神色,哼道:“好不好招且另说,朝野非议什么?父皇定下的事,谁敢非议?”
陈靖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