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盛了一碗醪糟,端到屋中,冒着烫抿了一小口后,只觉得一股暖流顺着口腔流入腹中,让他的身体也渐渐暖和起来。
这碗醪糟没加糖,与记忆中相比甜味要寡淡很多,可不知为何,他却觉得很好喝,甚至超过了他吃过的很多美味。
他连连吹气,嘴唇贴着碗边小口小口地吸食。
身体越来越暖和,却让他忍不住流下眼泪。
他打了自己一巴掌,道:“吃一碗醪糟就高兴成这样,朱,你真特娘的不争气!”
骂完自己,他继续吃。
最后将锅里煮好的醪糟都盛光,吃了个干净。
回正屋破床上躺了会儿,他便想小解,却发现屋中根本没有马桶。出了门,才在院子角落看到一个被雪掩盖的马桶。
于是就这么小解了。
大约是昨晚睡得太多,如今虽然吃了个水饱,躺在床上却睡不着。
他最先想到的是中午吃什么。
忽的,他眼珠子一转,想到个好主意。
于是去到厨房,找到一袋子精米,背起来就走。
谁知才出院子就被两个侍卫拦下。
“二殿下这是要去做什么?”
朱瞪眼道:“老子做什么你们管得着吗?”
侍卫道:“我等奉皇命看顾二殿下,既有保护殿下之责,也要将监督着不让二殿下做某些陛下不允许的事比如说把屋里的米面等拿去卖了换钱。”
朱听了气得大喘气。
他才以为想到个解决饭食的好主意,没想到朱元璋竟早有所料,早有吩咐!
回过神,他便蛮横道:“要是老子非要去卖呢?”
侍卫笑了,“二殿下可以去试试,看有哪家敢买你的米。”
朱一把将米袋放到地上,颤抖着怒吼:“欺人太甚!欺人太甚!”
侍卫又道:“二殿下若想有钱,其实很简单,去码头抗包就是。以二殿下的力气,很容易养活自己。”
朱怒道:“我是皇子,不是抗包的力巴!”
两名侍卫互相看了眼,再次隐没在小院周边。
朱冷静下来想了想,还是把米袋拎了回去,穿上那难看的粗布棉衣出门了。
他决定去码头抗包试试。
一则,他真不想自己动手做饭煮个醪糟已经把他折腾得够呛,不想再来第二回了。
二则,发现撒泼、愤怒、哭嚎都无用后,他便明白,想恢复爵位,他只能接受安排过“庶人”的生活,甚至是把日子过好才行。
噼里啪啦!
紫禁城中,以及京师大街小巷,都响起了鞭炮声。
却是时间一晃便到了腊月二十四。
刘府。
刘宽图个喜庆,亲手点燃了一挂引线很长的鞭炮这边的年味比后世浓多了,才二十四过小年,府里便跟京师其他人家一般为过年忙碌起来。
朝廷一些重要衙门尚在运转,但大部分不那么重要的衙门却已经挂印封衙,官吏们也都放了假,比如说科技司。
故而刘宽今日才有闲暇在府里跟朱蕙兰等一起过小年,祭灶。
放完鞭炮,祭拜了灶王爷,刘宽便回到中院偏厅,跟朱蕙兰坐一起闲聊,等着开饭。
“母后说,夫君长辈既不在府中,咱们膝下也还没有孩子,过年便去宫里一起过。”
“还说,弟弟妹妹们都盼着能看新电影呢,问我还有没有。若有,便准备一两部,在过年晚上放。”
其实刘宽电脑、手机里的一些影视、音乐朱蕙兰大多看过了,知道有些什么。
但她并未越俎代庖东西既是刘宽的,这事便该由刘宽决定。
第二更。
今晚12点前会加一更,酬谢诸位的订阅支持。
第125章 星球研究所,书屋议科举
听了朱蕙兰的话,刘宽并不意外对老朱、马皇后要求一起过年,并顺带看个电影的事,他是有心理准备的。
他略微沉吟,道:“手机、笔记本电脑里的电影也就那么几部,适合拿出来大家一起看的更少,这次便只选一部吧。”
“我再找几首合适的歌曲,加上几个有意思的视频,应该就差不多了。”
“找完都下到平板电脑里笔记本中的资料太珍贵,若直接带过去放电影,一不小心弄坏就完了。”
朱蕙兰一笑点头,“嗯,夫君有主意便好。”
于是,吃过午饭,夫妻俩就窝在书房里,一起挑选音乐、电影、视频。
多方衡量之后,刘宽最终选定一部电影,一个集合了六首古风纯音乐的视频,以及三个“星球研究所”的视频。
“星球研究所”是刘宽穿越前关注的一个官方自媒体账号。
上面的视频主要是从地理角度,描绘祖国大好山河,以及一些国家层面的伟大成就。
视频画面恢弘大气,文案也好,他很是喜欢,因此有意、无意地下载保存了好几个
次日。
刘宽带着随从来到了里仁街南边的一座书铺三味书屋。
这里是老朱赏赐给他的商铺之一,原本就是书铺,刘宽在决定刊发《自然科学》后,便来这里了解了一番,顺便将其改成现在的名字。
这书铺不算太大,但也不小。
前面是五六十平方的门店,后面则连着一座小院子,里面有正屋三间,厢房四间,可以充作仓库和看店伙计的住宿之处。
书铺掌柜名叫顾思齐,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原本就是书铺掌柜。
书铺转到刘宽名下后,他通过了刘来福的“面试”,便留了下来。
刘宽特意选在午时来,这时候人们大多准备吃午饭了,书铺基本没客人。
刘宽进来时,顾思齐正在拨动算盘,对着账簿算账。
说起来,算盘这种计算工具具体发源于何时,后世都没个定论,最靠谱的说法是唐宋时期。
此时算盘已经跟刘宽记忆中相差不多是否有差别,他也不清楚。
他穿越前只在小学数学课本上了解过算盘,并未实际接触过毕竟这工具在后世中国都被淘汰好几十年了。
所以,就算此时算盘还未进化成完全体,刘宽也帮不上什么忙。
“东家老爷来了。”店里伙计最先注意到刘宽,喊了声便上前迎接、行礼,“见过东家老爷!”
顾思齐忙放下毛笔,也过来行礼问候。
刘宽点了点头,便直接道:“我来看看《自然科学》刊物销量如何。”
顾思齐露出一丝苦笑,道:“回东家,跟前几日差不多,一天最多卖出五六本。就这,还是因为咱们把它放在了书铺最显眼的位置。”
“咱们送到其他书铺的,不怎么受重视,有的甚至被塞入角落,一天一本都卖不出。”
“照这么下去,想要将五百本都卖完,恐怕得一年半载才行。”
其实以顾思齐这些年做书铺掌柜的见识看,一本作者在文坛没多大名声的“杂书”,一年能卖五百本成绩已算不错。
奈何大半个月前刘宽将这些书送到书铺时便说了,希望第一个月至少卖出两百本,剩余的在两三个月内卖完。
眼下《自然科学》的销售进度显然离刘宽期望差不少。
顾思齐虽知刘宽为人宽和,却也有点忐忑,担心刘宽怪他不卖力。
刘宽看了眼斜对面的国子学建筑群,道:“这里跟国子学相隔不过一两百步,按理讲来客人应该不少吧?”
顾思齐解释道:“是不少,可大多都是冲着儒学经典或名儒时文来的,看杂书的很少。”
刘宽听了微微一笑,“有客流量就好待到明日,来买这书的人应该会多很多。”
“回头我会让印刷坊那边把最新印好的一千本送来。你抽时间去跟其他几个帮忙卖刊物的书铺掌柜说声,让他们将刊物放到显眼的位置。”
顾思齐听了一呆,一时没想明白刘宽为何对这本杂书如此自信。
他常年沉迷书海,脑子转得有点慢,念及刘宽的身份,才隐隐有了猜测,下意识压低声音问:“东家老爷可是得了什么消息?”
“明日你便知晓了。”
说完,刘宽便带着随从离开。
“究竟有何事能让东家这本杂书变得受欢迎?没道理啊。”
顾思齐嘀咕着,一时怎么都想不通,越是如此,他越是好奇。
于是便拿来一本《自然科学》重头细看,希望能从书中看出些端倪。
既是东家编写的书,自是一拿到书铺上架,他便抽时间看了。
书中内容虽很新奇,但用的都是大白话,没有丝毫文采可言,跟儒学经典更扯不上关系,也就沾了“新奇”二字。
再加上东家如今在京师多少有那么点名声,他又卖力推销,之前才能每日卖出几本。
另外,书中内容虽然新奇,可所述“道理”却并没有那么好理解,因此他之前看了几次,都中途放下,没能通读完。
如今再度翻开,横看竖看,却仍看不出这书哪里会让读书人喜爱。
‘难不成是因为东家老爷要升大官?若是其升入吏部,当个侍郎什么的,倒是可能有不少人为了巴结他来买这书。’
顾思齐不禁如此想。
如今大明行的是举荐制,以前选官大权在中书省、在宰相手中。去年中书省、宰相都没了,这选官大权便落在了吏部。
半个月前,郭桓案发,六部尚书、侍郎都被砍了好几个。
再接着朝廷又改革制度,变六部为九部,这尚书、侍郎的位置一下子多出不少。
刘宽作为工部员外郎,又是驸马,升侍郎的可能性还是不小的。
认为刘宽对《自然科学》的自信可能来自于升迁,顾思齐便又将书放下来。
他一个年近不惑之年的书铺掌柜,又不希求入仕当官,何必逼自己看不喜欢的书?
见活计在另一边忙,顾思齐就从柜台底下摸出一册名叫《五戒禅师私红莲记》的话本。
这书讲的是宋英宗年间一件发生于寺庙内的风流事,很是好看。
他翻到看过几次的精彩之处,重新品味起来。
“‘分开八块顶阳骨,倾下半桶冰雪来’,妙啊,这描述实在是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