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庭汉裔 第170节

  “因此,晋军即使明知陛下在乳峰设下了陷阱,也不得不率众自投罗网。这就是陛下的庙算远远高于洛阳朝廷的地方啊!”

  一顿长篇大论后,众人恍然大悟,继而心悦诚服,他们从未料想过,还有这种谋算的角度。当寻常人还在从单纯的军事层面看待问题的时候,齐万年已经是从整个九州局势的角度来观察问题了。

  齐万年见有人能如此鞭辟入里地说出自己的心思,不可谓不欣喜。但见姚弋仲仪表堂堂,年纪极轻,语气不卑不亢,又具有如此智慧,欣赏之中又油然生出几分警惕,心想:可不能让这个羌族小子专美于前,还得再叫一人出来,稍稍打压他的气焰才对。

  于是他说:“这都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当务之急,还是要想好怎么打赢这一仗。”

  他眼神再瞥向众将中,忽然指着其中一人道:

  “难敌,你说说看,晋军若来进攻营垒,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他所指的也是一位青年,不是他人,正是杨难敌,当今白马氐首领杨茂搜之子。

  杨难敌本来在人群中心不在焉,无所事事,突然被齐万年指明,颇有些措不及防,他用手指着自己说:

  “陛下在叫我吗?”

  这顿时在人群中引起一阵哄笑,齐万年也忍俊不禁,说道:“当然,难敌,你可是辅国将军之子,不讲讲对此战的见解吗?”

  如今的杨茂搜已经占领了仇池山,以此为根据地掌控阴平,是齐万年占领十郡中治理水平最高的一郡。这两个月来,已开始为齐万年缴纳赋税,齐万年因此特地加封杨茂搜为右贤王,辅国将军。杨难敌也因此备受重视。

  杨难敌知道齐万年在考校自己,若是回答得不好,那可不止是他自己丢脸,也失去了父亲在胡人中的威望。他略一沉思,回答道:

  “若晋军来攻,我军应该先示弱。”

  “示弱?”

  “如果一开始就拼命防守,或许能造成一些杀伤,但也会叫晋人知难而退,另攻他处。不妨先丢一两处险地给晋人,让他们尝一下甜头,而我军蓄势待发,等他们深入之后,就一口气打痛他们。”

  “这不是纸上谈兵吗?”姚弋仲失笑道,“险要之所以是险要,就是不能轻易放弃。你说放一两处险要给晋军,那我们要怎么去打痛他们?”

  “当然有办法!”

  杨难敌面不改色,手指上苍说:“我们可以依靠大雾!”

  众人茫然望向天空,此时已是下午,春日在云层中隐隐约约,天地间还蒙着一层薄纱般的雾,若有若无地在乳峰间流动着。

  求票!求订阅!请大家多多支持!大家的支持就是我更新的动力!

第230章 好迷雾(4k)

  “好浓的雾!”

  刘羡早起视察营垒的时候,看着空中仿佛凝聚不动的浓雾,不禁有些发呆。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洛阳人,刘羡当然见过许多次大雾。秋天到春天的时候,洛水的水汽和河水的水汽交织在一起,而后在伏牛山、熊耳山、邙山之间来回徘徊,继而形成浓重的雾气,好似让雾中人自己也化成了气体一样。只是在入关之后,大概由于湿气少了许多吧,这类大雾天气也就很少见了。

  不料在这次向叛军进军的路上,竟然再次见到了这么浓郁的雾。

  “应该是这里有群峦汇聚,雪水又正在消融,所以才产生了这么大的浓雾。”

  李盛此时就站在刘羡身旁,双手拢在袖子里,还在打着哆嗦。

  在得到了正式的任命后,刘羡推举了安为夏阳县令,把李盛、孙熹、薛兴、张固连带着整个夏阳县卒都招纳到了北地的队伍里,加上原本就在北地的张光、傅畅、刘义、朱球、梁晏等人,刘羡现在麾下的人才终于到了一个可堪一看的水准。令刘羡比较可惜的是,李矩还是被司马肜召回中军,并不能与他同时作战。

  眼下的情形,是晋军已经收复了池阳、黄丘,而后大军渡过泾水,又收复了始平郡的始平、槐里、渭城三县,守城的胡人几乎都是望风而逃,一触即溃。

  这似乎证明了,胡人畏惧与晋军交战,全军的士气也因此逐渐旺盛。

  不过大家也知道,这远不是真正的战斗,叛军只是在收缩势力,就像一个人收起拳头,并非是等于认输投降,而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挥出拳头。

  而随着始平县的收复,这意味着两军的距离已经不到六十里了。

  通过斥候的情报可以得知,叛军在好县内屯有八千人,在六陌屯有一万人,在乳峰屯有两万余人,在临平屯有两万人,在美阳又屯有万人,七万大军背靠陇阪山脉,呈一字型排开,布阵长达八十里。

  叛军的阵型已经没有多少收缩的余地,晋军要再往前靠近,会战的几率就会大幅度提高。

  因此,晋军在始平县稍作停顿,慎重地考虑下一步该向何处进攻。

  而刘羡现在自领一军,就是正在等待统帅下达的下一步指令。

  可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在这个时候,关中大地竟然罕见地升起了大雾。

  要知道,春雾本是朦胧,轻柔如薄纱般若隐若现的雾才是春雾。而现在的雾气,无疑可以用伸手不见五指来形容。

  “这大雾会持续多久呢?”

  刘羡喃喃自语道,他突然生出一种预感:这大雾或许会对这次的战事产生巨大影响,战争双方,谁能利用好雾气,谁能大大提高获胜的几率。

  正遐思间,刘羡突然在浓雾中听到马蹄声,而后是一个声音在雾中高喊:

  “喂,有人看见府君在吗?梁王有令!”

  刘羡听出是北地都尉张光的声音,连忙回道:“景武兄,我在此处!”

  随着马蹄声的靠近,雾气中渐渐浮出一个阴影,然后生出颜色,张光勒住马缰,对刘羡道:

  “怀冲,梁王的军令传过来了。”

  “是关于下一步主攻方向的?”

  “是的,不过似乎还有别的事情。”

  刘羡闻言,立刻踏步往自己的主帐中走去。

  传达军令的人令刘羡意想不到,竟然是建威将军周处。他还是刘羡在长安时见到的那副模样,见面时就是一声冷哼,好像刘羡做了多大的错事一般。

  他看见刘羡进来,也不废话,打开地图就指着一点道:“昨夜军议后,梁王殿下把主攻方向定在了好县。”

  果然是好县!刘羡看着地图心想,面对这叛军摆出的一字长蛇阵,所谓最薄弱的地方,肯定是对方的左右两端。而好县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它位于敌军的最东端,地形也不算险要。

  作为第一战的地点,这里显然非常合适,既可以试探敌人目前的战力,也可以随时撤出战斗,做出新的会战调整。一旦攻打下来,好县作为城池,也是一个理想的防御据点。

  刘羡问道:“谁担任主攻?谁担任辅攻?”

  周处沉声答道:“我负责南面的主攻,你负责东面的辅攻,索靖负责西面的辅攻。”

  这是标准的围三阙一,看来主帅那边的想法是不打算让军队付出太多的伤亡,而是试图以一步步的撕咬和逼迫,夺取据点,将对方的军心和士气逐渐打击至崩溃,将对方逼出阵地后,再取得胜利。

  刘羡心中对此腹诽:在长安说是要速战速决,没想到到了敌人眼前,反而又采取了稳妥的策略。这要是打成了持久战,又要怎么向朝廷交差呢?

  可心里想归想,还是要做好眼下的事情,他对周处道:

  “子雅公,有没有什么需要我配合的地方?”

  周处看了他一眼,微微摇首,只是说道:“你管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不要总想着谄媚别人。”

  这句话令刘羡哭笑不得。

  事实上,这不是周处第一次这么评价刘羡。在和傅祗谈话结束后,刘羡专门去拜访周处,为自己未能支持他表示道歉。按理来说,这本来应该成为一件美谈才对。

  不料周处听了一会儿,斥责刘羡说:“你当众不敢表露意见,私下里却又来和人拉拢示好,是何居心?”当即就把刘羡赶出了府门。

  事后,刘羡又听人说,周处曾和傅祗评价自己,说:“刘怀冲这人心怀诡谲,他明知道我和梁王不和,就既讨好梁王,然后又来讨好我,看似高风亮节,实则试图左右逢源,这样没有节操的小人,可以说是有刘邦之风了,将来一定会惹出大祸。”

  这话传到刘羡耳中,可谓是哭也不是,笑也不是,不知道周处是把自己评价高了,还是把自己评价低了。不过即使如此,刘羡还是很敬佩周处的。至少混迹官场这么多年,他还是第一次见到操守如此无可指责的人。

  这次得知要和周处一起进攻好县,刘羡也非常期待,这位名将到底能够有怎样的表现。

  元康七年(297年)正月辛丑,刘羡率领北地军开进好县,与他同时抵达的,还有周处的建威军,索靖的荡寇军。三部按照约定,在好城的三面展开,而晋军的大部队,则在距离攻城部队后十里处,自西北向东南形成一条弯曲的大斜线,西南方的援军前来援助。

  由于是辅攻,刘羡本身只要做到牵制东面守军的任务就可以了。所以他没有做过多的动员和激励,只是绕着城池研究了一圈后,发现这座县城没有壕沟,周围多是平地,便决定在城南箭程内修建十余座箭楼,保持住对城内箭矢的远程压制后,再设法登城不迟。

  说干就干,为了能快速地修建箭楼,刘羡运用了跟随李密学习的建筑方法,即先预制出制作箭楼所需要的木梯、木板、梁柱等物,确定能够快速安装后,方才派甲士护卫,带人去选好的地点建楼。

  这种办法几乎缩减了修建的一半时间,只要挖好地基,仅要一个时辰就能搭好箭楼框架,对城内的叛军施以反击了。加上天气仍然有大雾持续,等下午雾气消散的时候,城内的守军惊讶地发现,城东面赫然已立起了十五座箭楼。

  后知后觉下,胡人们连忙试图出城摧毁这些建筑。可惜为时已晚,箭楼的工事虽未彻底完善,但已能做出简单的回击。楼上箭士箭如雨下,楼下甲士持戈护卫,上下之间相互呼应,就足以挡住胡人的攻势。

  胡人们的斗志并不坚决,在攻了一阵,丢下了百来具尸体后,很快就知难而退。相比之下,北地军的损伤控制在了四十人以内,对于攻城方来说,这算是一个相当不错的交换比了,刘羡不禁有些自鸣得意。

  就在刘羡造着云梯,打算准备次日登城作战的时候,卢播带着几名侍卫前来视察前线详情。

  卢播也对刘羡的进度极为满意,便问道:“大概几日能够破城?”

  刘羡心想,自己本来是辅攻,自己破城会不会有些喧宾夺主?不过即使如此,他还是夸下海口道:

  “五日之内,攻破东门!”

  卢播走后,刘羡突然发觉南门尚没有什么声响。不由对周处的进度感到好奇,也不知他那边是采用的何种策略,又推进到了什么地步,于是当即派人前去打听,结果打听的人回来说:

  “子雅公还在准备造土山的土囊,尚无什么动作呢!”

  这不禁叫刘羡大失所望,心想: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周处虽然大局观强大,但战术上还是乏善可陈。看来这次首先破城的功劳,还是要轮到自己了。

  一觉睡醒,又是个寒冷的大雾天气,刘羡便在军营中检验器械,准备视线稍好后,就架云梯正式登城。不料自南面响起一阵隆隆鼓声,这声响不禁叫刘羡愕然:怎么回事?建威军不是还没有建好土山吗?这是开始攻城了?

  所谓土山,分为两种,一种是如望楼般居高临下压制城内塔楼的土山,另一种则是自墙角堆砌,为士卒堆出一条登城道路的土山。

  周处选择的自然是后一种。

  要堆砌这种土山,最大的问题是危险。要运砂石到墙角,就会完全被敌人的箭雨所覆盖,而且由于效率缓慢,守军很容易就会出城袭扰,并将建成的土堆推翻。古人正是为了减少这种伤亡,才研制出了可折叠梯头带尖钩的云梯,虽然不如土山坚实,又易被摧毁,但可以快速登城的效率就减少了许多伤亡。

  周处对此自然也有考虑,他认为如果按照寻常办法建造土山,自然是不可取的。所以在第一日,他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在刻意挑选出砂砾来,装入土囊内。

  按照常理,砂砾堆砌土山是最不可取的,其质量虽轻,但难以成型,堆起来就会散落一地,效率反而比带着石子的灰土更低。

  但周处考虑到此时关中气温尚低,他令士卒们在晚上起建土山,初时用数百袋土囊作为地基后,就直接在上面倒沙浇水,在寒冷的朔风中,这些砂砾很快结冰,土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上成长。

  城内的守军在夜晚看着晋人堆起土山,多次试图骚扰驱赶。但周处身冒矢石,推三十余辆偏厢车护卫左右,亲自坐镇指挥,麾下将士无不感奋,将生死抛却,一面在车前设置拒马桩,一面和来袭的胡人厮杀。战斗极其惨烈,但一个晚上过后,土山赫然成型,通往城楼的道路已经被打通了。

  刘羡听到战鼓声的时候,周处已经带兵杀上城楼,士兵山呼海啸,声响直达云霄。虽然身处浓雾之中,但每个人都好似在与千军万马并肩战斗,两边辅攻的晋军都不觉变色。

  当刘羡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后,连忙在东城架设云梯,同样领麾下士卒进行攻城,但为时已晚。周处已成功占领南门,叛军则成崩溃之势,连忙打开北门,向乳峰处仓皇逃去。

  先走脱的人还好说,而许多仍然在与晋军纠缠,不得脱身的胡人,没有了援军,又逃无可逃,很快就成为了牺牲品,鲜血撒在城墙上,不久也成了褐色的冰。

  这一战就这么结束了,晋军以伤亡四百余人的代价,杀伤叛军上千人,又俘获上千人,在古往今来的攻城战案例中,可以称得上神速了。

  按照惯例,破城之后就是洗城,士卒可以尽情掠夺城中财物。但周处却约束士卒,整顿俘虏,清点财物后封闭府库,城中的胡人百姓,也都安堵如故。

  刘羡进城后带人去与周处汇合,看见其部卒都正沉默地打理尸体,整顿房屋,并无暴虐之气,不禁感叹道:“子雅公御下如此,确实称得上是天下名将了。”

  此时雾气尚未完全消散,刘羡带着人穿梭街道,找了好一会儿,终于在县内的府衙处找到了周处,他正在一处倾圮的城墙边,指挥着士卒拖拽一具被压在墙下的尸体。

  作为一名老人,在大战之后,周处颇显疲惫,他一个人坐在一块石头上,拄着环首刀喘着粗气。

  刘羡看见他很高兴,快步走过去,想同他探讨一些攻城的细节问题,不料与路上的一个晋军士卒擦肩而过。

  肩头相撞的一瞬间,刘羡愣了一下,下意识地回瞥了一眼,只见这个士卒头戴皮胄,手持长弓,背着一个箭囊,看不清面孔。

  刘羡与他分开后,又走了几十步。可走着走着,一种不妙的感觉从他心底油然而生,继而皮胄下那个士卒死寂的眼神浮现在刘羡脑海中。

  那是杀人的眼神!

  他停下脚步,回头望去,可早晨的浓雾仍然笼盖周遭,什么都看不见了,一切都静悄悄的。

  突然飕的一声,一种骨哨划破空气的声音骤然响起。

  刘羡心中一惊,他知道,这是鸣镝箭啊!

  他下意识地往空中挥动昭武剑,此时昭武剑带鞘,在浓雾中拨动了什么一下,尖锐声已经穿梭而去。

  周处愕然抬头,就觉得肩膀上中了一记闷击,痛哼一声后,仰面向后栽倒。

  求票!求订阅!请大家多多支持!大家的支持就是我更新的动力!

第231章 冷箭(4k)

  这一切都发生得太快,电光火石间,很多人都不明白发生了什么。

首节上一节170/18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