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吏! 第144节

  另外,民风彪悍的金城闾里更合这些细君的心意,不少细君主动表明心意,甚至直接把男人扛回家过日子。

  金城闾里逐渐形成了一个奇怪风俗。

  女战男耕。

  不过,金城河谷地一带的真正军权,还是只能由男人掌握,西峡燧、皋兰山燧的燧长和燧卒,只能由男人担任。

  纵马持矛的细君,只能算是卫君孺的私兵。

  “区区二三十人,也敢大放厥词!”

  狄平拔出了环首刀,大喝了一声:“最后说一遍,让开道路,不然,别怪我啊!”

  还没等他说完。

  一匹河西马从后面奔腾过来。

  郭解手起刀落,一刀砍下了狄平的脑袋,

  一颗头颅冲天而起,‘骨碌碌’滚在地面,滚向了众多商人的脚边。

  郭解拿出了官寺设立皋兰山烽燧的尺牍,扯开尺牍,大喝了一声:“这些人是匈奴买通的闲者,试图袭击烽燧,全部扑杀!”

  “驾!”

  卫君孺娇喝一声,立即率领红巾细君们冲了出去,杀向对面的豪强商人,一矛挑死了两名商人。

  虫皇柔、莽通、安国少季纷纷拔出二尺剑,也是冲向了豪强商人,手中的二尺剑杀死了一名又一名试图闯关的商人。

  除了正在修建庠序的颜异,正在休养的苏嘉。

  郭解身边的几人,毫不犹豫的出手杀人,把情义看的比汉律还重。

  “夫君。”

  卫君孺一身血迹,来到郭解的身边,却又变成了一副娇柔的样子:“妾身这副样子,没有吓到夫君吧,倘若夫君不喜欢,往后就不亲自出手,指挥手底下的燧卒出手。”

  郭解伸出襦袖子,给她擦了擦白嫩脸蛋,笑道:“夫人是女中豪杰,又立志于养着为夫,哪个男人不喜欢夫人这样的细君,走吧,先去一趟西河马场,帮你梳洗。”

  “嗯?夫君又要一起梳洗?妾身穿着军服不方便。”

  “要的就是军服!”

  接下来的几天,郭解今天住在卫君孺的宅院,明天住在义妁的宅院,享受了齐人之福。

  直到几天后,一名候官骑着马,带着数名戍卒来到了皋兰山烽燧。

  边郡设立了大量的烽燧,管理制度是燧长、候长、候官、都尉府。

  燧长相当于里吏,候长是亭长,候官是县尉,都尉府是郡太守。

  候官在边郡的烽燧体系中,已经是中高层官吏,管辖着一县范围内的所有烽燧。

  “郭计吏。”

  候官姓徐,见到了郭解不敢怠慢,对方是右内史的上计吏,拱手道:“皋兰山烽燧刚刚建立,突然死伤了一百多名商人,即便是在边关,也是一件骇人的大案,本吏过来了解当时的情况。”

  徐候官担心郭解误会,又补了一句:“本吏过来没有恶意,只是受到上面的人指派,例行公事,一场正常的录囚。”

  郭解知道录囚是对案件进行复审。

  避免出现冤假错案。

  也是法治制度的一种重要完善。

  不再是仅凭县令一人的决断,判决刑徒的刑罚,对于大权独揽的县令有了制约。

  徐候官也没进去,坐在了烽燧门口的一片桑林树下,走向桑林的时候,顺手从燧卒开辟的菜畦,拔了两根莱菔(萝卜),放在嘴里咀嚼。

  他随手递给了郭解一根莱菔,瞧见郭解接了过去,露出了笑容。

  “这些商人真是私通了匈奴的闲者?”

  徐候官没有藏着掖着,直接挑明了:“死伤的商人都是豪强族人,这件事传到了长安,引来不少豪强的愤懑,声称要严惩了杀人者。”

  “呵。”

  徐候官突然嗤笑一声,满脸轻蔑:“这里是边郡,不是关内,那些豪强真把自己当成了世袭列侯,就算是世袭列侯,也不能影响边军。”

  军队有自己的一套体系。

  边军更加特殊,任何豪强公卿都无法影响,也不敢染指边军,除非嫌命长。

  边郡烽燧的排外心理很强。

  在徐候官的眼中,已经扎根边关,抗击匈奴的郭解是自己人。

  也是乡党。

  无论上面给出再大的压力,就算请出了窦婴,一层层传递到边关,落到郭解身上也没有多大影响。

  郭解拿出了染血的尺牍:“那天,本吏带着尺牍回到了皋兰山烽燧,看见一群商人拔出了刀,袭击烽燧,只能动手杀了这些群盗。”

  “拔刀了就行。”

  徐候官轻轻颔首:“只要那些商人拔刀,本吏就能有个交代,这件事起因便是商人袭击烽燧,不会再有人过来找麻烦。”

  他看都没看一眼尺牍。

  凭借郭解的一面之词,就相信了他说的话。

  也给杀了一百多名商人定下了罪状。

  袭击烽燧。

  “本吏回去了。”

  徐候官来的快,走的也快:“你写一卷爰书,算了,本吏找来一名佐吏写爰书,就不打扰你和夫人团聚,难得告假回家来看望夫人,本吏就不打扰你了。”

  郭解听到家这个字。

  恍惚了。

  对于他来说,在边郡体会到了乡党徐候官的照顾。

  边郡才是真正的家。

  徐候官路过菜畦,又是拔了一根莱菔,也没洗,直接放在嘴里,沾着一些泥土吃了起来。

  “且慢。”

  郭解两世做官,习惯性的带上一些官场做派:“杀了那些商人,徼获了不少絮缯和酒水,徐候官带回去一部分,分给兄弟们贴补家里。”

  徐候官先是一愣。

  “呵呵。”

  很快,徐候官又是摇头笑道:“郭计吏常年在长安做官,不了解边燧的风气,你我都是军吏,谁徼获的财货是谁的,战场上哪有把斩首的首级,分给别人的道理,你说,对吧,郭弁虎。”

  边郡最是敬重骁勇的人。

  徐候官说出一句郭弁虎,正是认可了郭解,也打消他的顾虑,免得继续拿出商货收买人心。

  郭解点了点头,看来边郡的风气与长安确实不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各郡有各郡的风气。

  “不过.”

  徐候官犹犹豫豫的说道:“本吏倒是有一件事相求,听说你的宾客打造了一种二牛抬杠的耕犁,可以快速翻土,耕种更多的田地,不知道能否卖给本吏一些。”

  他叹了一口气,无奈的说道:“边郡穷苦,扎根在边塞的戍卒兄弟们,分了不少田地,土质却很坚硬,有了二牛抬杠的耕犁,兄弟们的日子也能好过些。”

  “明日来取。”

  郭解直接答应了下来,没有任何的犹豫。

  答应的速度快到让徐候官都愣住了。

  徐候官结结巴巴的说道:“你你.答应了?”

  郭解郑重点头。

  一来,赵过以后本就要推广新式耕犁,还有一年两熟的耕种法,推动汉人农业的进步。

  二来,二牛抬杠在金城闾里已经是落后的技术,赵过发明了更为先进的耕种技术。

  三来,卖给徐候官等边塞戍卒,还能施恩于烽燧体系的武吏戍卒。

  大汉的风气是轻生重死。

  施恩于戍卒,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至于二牛抬杠的耕犁被豪强偷学了去。

  更不用担心了。

  各个郡县的豪强早晚会被酷吏们洗劫一空,土地充公,二牛抬杠最终还是让穷苦庶民受益。

  郭解不是什么大善人,好歹也是主政一方多年的官员。

  只要能够顺手给老百姓办些事实。

  他还是乐意的。

  不过,郭解需要赶在酷吏们杀光豪强以前,尽快罚没更多的豪强家产,完成了买爵赎罪。

  “多谢郭君。”

  徐候官一脸的敬重,称呼都变了:“你杀的那些商人来自荇泽乡,领头人是博士狄山的季弟狄平,回到长安以后,小心博士狄山找麻烦。”

  郭解重重点头,目送徐候官离开了皋兰山烽燧。

第160章 春秋决狱

  西汉称呼各地的俗语,关中是指函谷关以西的长安京畿一带,也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故地,山东指的是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山东六国。

  关中连续下了几天的雨水,道路泥泞,乡里的驰道上还是来来往往不少牛车,商人把山东、荆楚、吴越、蜀郡等地的特产,运送到长安九市,或是前往边郡的关市进行互市。

  槐里县以西的驰道上,数匹河西马保持着不快不慢的速度前行,这几匹河西马比起寻常的苑马神骏很多,就算是在边郡的关市,也是不可多得的良驹。

  为首的那人,穿着一件缯布皂衣,丝织的材质,夏日不会贴身,穿起来很是凉爽,看起来似是长安陵邑的豪强公卿。

  他的脚上却穿着边郡常见的革履,风尘仆仆的样子,又带着几分边郡候官的烽烟气。

  这人就是右内史的上计吏,扎根边郡的郭解,借着巡计右内史押送到边塞的粮食、军械、役夫等公务,在金城闾里逗留了十几天,这才回到了长安。

  郭解几人骑乘的骏马,全是来自于边郡牧苑的苑马,有钱也买不到的好东西,有权照样买不到,只在边郡的烽燧体系里进行内部流转。

  自从郭解同意卖给徐候官一批二牛抬杠的新耕犁,烽燧戍卒们的耕种效率大大提升,各个烽燧开辟出更多的官田,日子越发富足。

  郭解的大名几日间传遍了很多烽燧,还在以一种很快的速度继续传播。

  他的宾客赵过、金城里民也成为了边塞烽燧最受欢迎的贵客。

  许多烽燧每天最期盼的一件事,赵过带着金城里民过来,带来二牛抬杠的新耕犁,教授燧卒们一种效率更高的新耕法。

  陇西郡的都尉是来自长安的中都官,一个标准的官僚,只是把边塞都尉当成一层镀金的方式。

  整天琢磨着还有多少天提拔山东富庶大郡的太守,对于烽燧的各项事宜不怎么上心。

首节上一节144/19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