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57节

  何腾蛟打仗或许不是行家,但论起官场上的门门道道,论起给下属描绘美好蓝图,论起操纵人心,如今的定武朝廷里面,还真的没几个人比得上他。

  左良玉麾下收拢的那些大将,此时被他拿着粮饷和许诺的官职一勾搭,根本就是一拥而上,个个表起了忠心来。

  毕竟,徐勇和李国英这两个光鲜亮丽的优秀代表,就在那里呢!

  不过,马进忠,金声桓,张勇这些人,也都是拉扯的高手,何腾蛟凭这点东西,就想完全收买他们,也是不可能的。

  马进忠,出身农民军,号“混十万”,金声桓,起身群盗,号“一斗粟”,从来都不是那种愿意乖乖听命朝廷的忠臣。

  而且,两人手中兵马强悍,特别是马进忠,麾下还有数百骑兵,自然是借着左良玉左大帅的名号,好好讨价还价了。

  何腾蛟有朱慈的密旨,可以便宜行事,这个时候自然也要表示表示,当即承诺了要把湖口和南康府一起交给马进忠驻守,金声桓进驻南昌,张勇驻守建昌。

  由此,左良玉麾下的兵马,也正式划分了势力范围投靠依附于何腾蛟的,驻守赣北三州府,依旧归属左良玉的几营兵马,则是调到了饶州府。

  这个时候,清军已经退兵,继续去追击李自成了,有城墙和水师在,就算是坚守在前线,他们也不怕,反而是将其视为了立功的机会。

  毕竟,只要清军无力攻城,最后自退,那就是大功一件了,根本用不着杀敌!

  何腾蛟也没想着和轻易就能击败大顺军的八旗大军决战,他对于这些兵将的表现,十分理解,甚至容忍度相当之高,双方简直就是天造地设。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慈的一系列布局开始发挥作用,江西的局势发展逐渐偏离原本的历史轨迹,而他亲自操盘的江北,局势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徐州-淮安一线,在路振飞的组织下,黄得功,高杰开始反击。

  两人集合麾下几乎所有骑兵,又凑了两千多精锐步军,在多铎领着主力南下之后,开始袭扰归德,亳州,宿州等地,甚至意外夺回了宿州城。

  但两人都没有派出重兵驻守宿州,此时宿州城周围,已经没有民夫可以征召,以宿州城当前的破损程度,多铎一旦出兵来攻,明军根本守不住。

  当然,这并不影响高杰和黄得功向凤阳邀功,路振飞也将此战视作振奋人心的好机会,亲自为两人写了捷报。

  不过,除了一开始闪击的胜利之外,高杰和黄得功在面对八旗悍将准塔时,就没有再占到什么便宜了。

  准塔如今麾下虽然只留下了两千多骑兵,但归德,亳州相距不远,他亲自领着机动兵马驻守在了商丘,无论高杰和黄得功袭扰那里,他都能及时截击。

  一千八旗马甲,足以在此时的中原大地上,驰骋往来,无人能敌。准塔欺负的,就是没有强悍骑兵的汉人!

  而且,归德和亳州的主要县城内,还有数千此前投降的明军,顺军协防,坚守不出的情况下,高杰和黄得功也没有办法。

  但在这样持续不断的袭扰下,清军想要继续从河南输入粮草民夫,支援江淮的战事,便困难重重了。

  准塔虽然敢出击,可也不敢追得太远,他最重要的任务,是守住归德,亳州,确保多铎后路无碍。

  而这就给武装山东义军之后的路振飞,支援开封府的抗清义军,创造了可能。

  在路振飞的计划中,原本在山东曹县一带的抗清得到了军备支援后,完全可以进入开封,开辟新的战场,不断袭扰驻守地方的薄弱清军。

  如此一来,清军想要调动兵马围剿,还得先协调两省,等到清廷协调完,江淮的战事恐怕已经结束了。

  朱慈是算着时间的,多铎只要领着大军过淮,开始围攻凤阳,那他想要撤兵,分兵,都得谨慎考虑。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鲁南,鲁西,开封等地愈演愈烈的袭扰和游击战,一定会削弱他继续强攻的决心。

  甚至,就是此时驻守庐州的刘泽清,也积极了起来,开始派出亲信,联络汝宁府的地方乡绅豪强,鼓动他们抗清。

  不过,刘泽清在汝宁府西面,大别山东麓的那些土寨豪强心里,根本没有威信,就算是倚仗大明朝廷的旗号,也几乎没人理会他。

  但他积极推动此事,本来就是为了让朱慈不调动他北上,直面清军,因此就算是热脸贴了冷屁股,也依旧乐此不疲。

  刘泽清知道凤阳城要爆发大战,也大抵猜到了多铎可能全军南下,到时候庐州就算不在多铎进攻的序列,朱慈也一定会让他出兵袭扰南下扬州的清军。

  相较而言,汝宁府就安全得多了。

  如今,多铎虽然还没有过淮,但刘泽清的那一片“赤胆忠心”,又那里容得他在如此危局之下,置身度外?

  为了显示自己的耿耿忠心,他还多次上书,请求出战汝宁,进军南阳和开封,并提了一些诸如增兵牵制,筑堡推进等看起来老成迂腐,但也没什么错误,就是目前而言,没有一点实际可操作性的建议。

  朱慈一眼就看出了刘泽清的小心思,对这个避战怯战的大将,已经不抱任何希望,否决对方提议的同时,责令其坚守庐州府,派出兵马加强庐州北面的哨骑侦探。

  相比起来,黄得功和高杰两人领着麾下所有家丁北上,甚至步军精锐也出动了,三人的抗清意志,高下立判。

  这个时候,“淮北大胜”的余威仍在继续影响着定武朝廷的政局,便是凤阳城内的文官们,也几乎不再避战了。

  高弘图,吕大器,史可法,马士英几人都忙得不可开交,不断有随驾凤阳的官员,从南面送来粮草军需的乡绅贵胄造访吹捧,商议战后大事。

  他们似乎对于局势,第一次充满了信心,然后就纷纷开始暗中串联,筹划起了战后的头等要事科考。

  这可是文官们拉帮结派,巩固势力的大好机会,如今定武朝廷正是百废待兴之时,用人的地方太多了,积累势力的机会,也太多了。

  朱慈不把他们留在南京,便是担心这些人影响到李邦华在后方筹备军需粮饷,如今看来,果然没错。

  当初刚刚北上之时,他们避战怯战,妄图求和,现在局势不过稍微好转,军心士气稳住了,他们便开始想着如何拉帮结派,日后好击败对手,争斗上位了。

  且不说这些阁老,朝中掌握实权的侍郎们,便是路振飞这样不好名利的,阎应元这样的新秀,都有人来巴结了。

  毕竟,明廷内外,也不是什么人都能接触到凤阳城里的阁老们,对于许多人来说,此时驻守紧要地方的官员,便是香饽饽了。

  如果把他们留在南京,李邦华这个内阁首辅,恐怕就是众矢之的,不知道有多少人要在背后给他使绊子呢!

  但无论凤阳城内的人心如何,战争的脚步并不会因此停止,尤其是凤阳城内的这些文官们,在两军之中基本没有影响力的时候。

  实际上,不管凤阳城里的临时朝堂上,这些官员表面上多么忠心为国,众志成城,背地里如何暗流涌动,徐州,淮安,扬州这些地方,有多少文官乡绅开始牵线搭桥,谋划升官发财,随着多铎大军席卷南下,诸多琐事,都迅速被淹没在了日益紧急的战事筹备之中。

  明清两军,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大决战,转眼之间,就要开始了!

  这一次,多铎领着清军主力,并没有在任何地方浪费时间,图赖率领的前锋大军,更是直接奔袭来到了怀远,并在荆山南面的平野上扎下大营。

  除去留守后方的准塔所部和近期损耗的少数兵马之外,多铎总共统领了近三万满蒙八旗,两万汉八旗,以及孔有德麾下的近三千人马,精锐兵力超过五万,那些随军的包衣兵,还不在这个范围之内。

  而准塔带来的山东,北直隶投降明军,多铎从河南收服的顺军,明军,总兵力也超过了五万,其中披甲近万,刀枪悉数装备。

  除去这些兵马之外,多铎不仅带着淮北各城掳掠来的民夫,还从鲁南,鲁西,豫东抓了数万民夫补充,这些人此时也正在南下的路上,运送着辎重粮草,火炮军需。

  在西征大顺之后,多尔衮面对定武朝廷,也变得更加谨慎起来,压上准塔一部后,满清已经可以说是竭尽全力。

  而原本独领一军,驻守五河的尼堪,汇合原本袭扰清河等地的清军后,也领兵西进,来到了与凤阳城相对的淮河北面。

  此前,多铎是怀着侥幸心理,不想打硬仗,所以东奔西走,企图钻到空子,如今重新正视起了朱慈,自然老老实实,稳稳当当推进了。

  不仅如此,清军虽然也因为运送辎重,河流阻隔的原因,大军暂时没有推进到凤阳城外,但图赖和尼堪两支兵马,依旧凭借着骑兵优势,在主力大军还没抵达之前,就对淮河南面的凤阳城周边,展开了全面侦察。

  朱慈在这些地方都有所部署,还缴获了耿军的两千多匹马,虽然成体系的骑兵队伍没有迅速组建起来,但马兵却是多了不少,不断组织骑兵出击,拦截渡河的清军哨骑。

  清军马甲虽然强悍,但兵力毕竟处于劣势,很难对付得了明军的袭扰,图赖也担心贸然出击,会中了明军的埋伏,导致军心动摇,因此十分谨慎。

  至于凤阳城外的田地山林,明军早就已经完成了收割和砍伐,乡野的百姓,也早已经迁移到城中协助防守,清军除了摸清楚周边的地形之外,基本毫无战果。

  图赖和尼堪折腾了一圈,最终发现只是在白费力气。

  而且,清军骑兵只要一过凤阳,进入南面的山区,就会被庐州和凤阳的明军哨骑两面夹击。甚至,还有附近被组织起来的山民,利用地形,层层堵截。

  复杂的山丘地形,再加上周围江河的阻隔,清军在这些地方根本就是寸步难行,原本想要侦探庐州,扬州的情况,但此时翻越不了濠塘山,他们连定远县都无法抵达。

  一时之间,清军前锋根本就是焦头烂额。

  这种情况下,除非多铎领着主力抵达,能在包围凤阳的同时,对庐州,滁州等地等地发动大的攻势,否则南下侦察,就只能是白白折损兵马而已。

  图赖到底是身经百战,他面对明军的反击,很快调整了策略,一面和对方哨骑战,一面将侦探的重点放在了凤阳周边,甚至还劝住了尼堪,两人一直静静等候着多铎领着的主力南下。

  其实,若是没有那些火炮和辎重,还有十余万民夫,多铎南下的速度会十分之快,但这些都是攻下凤阳城的关键,多铎不带,便是白来了。

  在清军的逼迫下,十余万民夫,无数骡马,还有近十万清军,成群结队,以每日六十多里的速度,沿着涡水西岸南下,花了足足七天,才走到怀远。

  这样的行军速度,已经算是相当快了,但还是有上千民夫因为持续赶路,倒在了路上,不少尸体顺着涨水的河道,直接漂到了凤阳城北面的河岸。

  四月的最后三天,清军各部兵马从西北方向,陆续抵达怀远县。

  涡水沿岸,旌旗相望,烟尘滚滚,人马络绎不绝,一门门数千斤重的红衣大炮在牛马和苦役的牵引下,缓慢前行,但不少还是压坏了运输的木车,或者是车轮陷进了泥土里,挡住了后方大军前进的通道。

  无数骑兵,步军,民夫只能绕行,烟尘弥漫的道路上,整个行进的队伍因此变得弯弯曲曲,密密麻麻,如同蝼蚁一般的人群,看起来更是混乱不堪。

  清军主力抵达之后,随即绕着荆山和怀远县城,扎下了数以万计的营帐,从涡水南下的上百艘小船,也集结在了河口交汇处,周围驻扎着数千八旗兵,还有不少直接对着河道的火炮。

  这个时候,凤阳城里的水师已经出动,那些火力猛,航速快的小船,不断攻击着靠近河岸的清军,并且已经盯上了清军这支几乎没有任何战力,只能运输物资的小型船队,做出了随时进攻的样子。

  多铎不敢拿自己费尽心力才凑出的水师开玩笑,随即下令这支船队暂时北撤,进入更加狭窄的涡水干流,并在河口交汇处设置障碍,布设火炮,重重防御。

  二十几万人马渡淮作战,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在浮桥架设起来之前,他必须足够小心。

  而随着清军主力抵达,图赖和尼堪也终于得以放开手脚,派出数千骑兵,在凤阳四面,甚至是南下到定远等地,不停袭扰。

  这一方面是为了扫清障碍,为主力大军渡淮做准备;另一方面,这也是因为多铎要以此威慑明军,向朱慈示威,他兵强马壮,完全有实力拿下凤阳城。

  感谢书友“粤垦路大壮”的打赏。

第92章 破防的清军

  多铎在努尔哈赤的几个儿子里面,虽然算不上能打仗的,但麾下猛将如云,强兵数万,淮河支流众多,纵横千里,涉水渡河这点小事,还根本难不倒他。

  朱慈虽然有骑兵,还有能在已经涨水的淮河中行进如风,不断袭扰清军的水师,但也根本无法完全堵截清军的小股骑兵同时从不同位置渡河。

  几乎是一夜之间,多铎便派出了数千骑兵,带着三日的干粮从荆山到新城村河段,分成了十几股,想要迅速强渡。

  不过,淮河的桥梁早已经全部被拆除,北岸的渡口此前也全都烧毁,多铎虽然摆出了一副势在必得的姿态,但依旧改变不了需要重修渡口的现实。

  于是乎,原本士气昂然的数千八旗马甲,就这样空耗了一日,因为周围的树木早就全都被明军砍光了,清军得到更远的地方寻找木材。

  若不是多铎提前准备了一些,恐怕就不止是空耗一日这么简单了。

  而朱慈派出的水师,在这时候频频出击,冒着清军部署在河岸的火炮阵地,不断干扰清军的渡河行动。

  不仅如此,天骑营和京营的步骑大军,也在河岸边对零散偷渡的清军展开了阻击,步军甚至架起了佛郎机炮,朝对岸正在重修渡口,想要渡河的清军轰击。

  淮河荆山到新城村段,大部分只有两百多步宽,便是算上火炮阵地的距离,靠近岸边的清军,也完全在明军的射程之内。

  清军虽然提前打造了不少盾车,但依旧遭到了不小的打击,最终只能也把炮拉来,双方随即隔着淮河,展开了激烈的对轰。

  在殿前军和水师的联合阻击下,清军行动受阻,多次突袭都被连连击退,但殿前军的骑兵有限,朱慈也只是要消磨一下清军的锐气,阻击两日后,便撤离了。

  而清军最终损失了三百余骑,两百余步军,还有数门火炮,又耗了两日,才终于得以顺利渡过淮河。

  但多铎怎么也没想到,朱慈居然下令殿前军撤退的时候,在西面河岸布下了数百颗用料充足,个大实惠的地雷炮,清军骑兵刚一上岸,就有人直接踩爆了。

  在接连十几声爆响,几十清军骑兵被炸死炸伤之后,清军前锋的士气明显受到了打击,许多骑兵一时之间,都不敢纵马疾驰了。

  很快,渡河的清军开始驱赶着抓来的民夫探路,但这个法子根本没用,单人踩上去并不以形成足够的压力,打燃火石,最终还是得骑马趟路,这使得清军又折损了几十匹马。

  不过,这些地雷炮用的基本上都是古法老工艺,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不仅触发不灵敏,火石的引燃也十分不稳定,最关键的是点火率只有不到两成,可谓质量堪忧。

  但也正是因为低劣的质量,清军即便是已经派人探过了路,不少地雷炮还是无法被发现,然后在下次被骑兵踩踏的时候,突然打火点燃,“轰”的一声炸开。

  于是乎,时不时突然发生的爆炸,使得渡河的清军人人自危,精神高度紧张,甚至不少人产生了心理阴影,只敢牵着马继续行进。

  当然,这样的小把戏,对清军造成的实际杀伤并不大,但却气得多铎,博洛,屯齐等人咬牙切齿,恨不得撕碎了朱慈。

  而随着清军主力渡河,其在淮南的兵力,也迅速占据了绝对优势,双方实力差距太大,朱慈不愿意消耗手中宝贵的骑兵,随即下令天骑营撤入城中,水师继续寻机袭扰。

  清军渡河之后,立即就在涂山南麓占据了一块平地,想要就地扎下了一个营寨。

  但涂山附近,同样早就被明军砍光烧光,整座山除了山顶部分,一棵树都没有,清军想要立营,还得从其他地方寻找木料。

  一直到渡河的第二日傍晚,凤阳城西南,正西两个方向上的平野之上,清军的五座大营,才基本落成,派出去收集木料柴火的散兵,甚至要骑马,弄得这些清兵抱怨连连,一个个心里都憋着气。

  不过,这些八旗兵的军事素养还是很高的,朱慈随后又多次派出骑兵袭扰,都没有取得任何突破。

  到了第二日申时末,清军主力开始大规模渡河,数万兵马从搭设好的十几条浮桥浩浩荡荡而过,数十座大营也从凤阳城的西南,正西往南面,东面蔓延。

  凤阳周边的平野之上,成千上万,密密麻麻如同黑点一般的民夫和包衣正拿着工具,在挖掘壕沟,架起木栅栏。

  而怀远方向,正有无数兵马源源不断开来,一些浮桥正在被加固,准备用以运输红衣大炮,而边上的火炮阵地上,轰隆隆的声音接连不断,明军水师尝试袭扰,但最终还是被击退了。

  与此同时,凤阳北面,尼堪正统领清军,按照原本计划在凤阳城北面扎下了五座大营,驻扎两个甲喇的八旗兵,还有五千多降军,和淮南的清军一起,对凤阳形成了四面包围之势。

首节上一节57/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