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53节

  天武左营的将士们呼喊着冲杀了出去,双方的距离很快就缩短到了二十步,几十步宽的耿军阵中最后射出了数十支的重箭,然后又随即朝着明军阵线抛出了数以百计的短斧,铁骨朵。

  “嘭嘭嘭”的响声中,呼啸而来的箭矢插满了团牌,不少团牌都被那些短斧和铁骨朵砸裂,古德富身旁的一个甲兵被铁骨朵击中了他的肩膀,整个人都被带着摔倒在地,发出了一阵惨叫。

  与此同时,两个从阵后上前的火兵立马将他拖走,紧接着另外一个早已经披好甲胄的战兵立即挺着长枪,补上了他的位置。

  明军看着冲上来的耿军,也随即扔出了短斧,铁骨朵,然后挺身杀出,如同狂风暴雨般凿入了耿军的盾牌阵线之中,锋利凶猛的刀枪棍棒疯狂挥舞,砸向了最前面那些举着盾牌的耿军刀盾兵。

  望台上的朱慈此时正目不转睛地看着战场,他眼中是严阵以待,如墙推进的天武左营阵线,以及数千甲兵冲锋时带起的飞土黄尘和其中无数若隐若现的甲胄头盔。

  两股钢铁洪流瞬间撞在了一起,甲胄金戈碰撞的声音轰然响起,耿继茂的家丁源源不断冲杀上来,攻势迅猛无比。

  明军阵线上,一面面举起的盾牌之后,猛然刺出了一支支锋利的带血长枪,其后的士兵动作如一,众志成城。

  孙达手中的盾牌有力地挡住了面前那个耿军家丁的突刺,他身后的古德富踏步上前,手中的长枪趁机刺出,枪头直接刺穿了那个耿军胸前的甲胄,发出了刺耳的金属摩擦断裂声。

  就在这时,那个被古德富刺中的耿军身侧,一个战兵趁虚而入,挺着长枪就想朝他刺来,但刚刚往前踏出一步,就被赵正东扔出的短斧“嘭”的一声,斧刃直接劈到了脸上。

  那个耿军家丁猛地往后倒去的同时,一蓬鲜血飞溅而出,然后整个人“轰”的一声砸在地上,脸早已经被短斧砸烂,直接气绝身亡,然后被冲上的耿军甲兵淹没。

  随着战斗的持续,双方不断冲击着对方,又不断被对面的长短兵器击退,明军和耿军的阵线都开始变得混乱起来,甚至是犬牙交错。

  不过,整个阵线依旧在一种动态之中不断维持着,阵线就算被暂时突破,也很快就会被夺回修复,耿军家丁每每需要突破,都需要面对天武左营战兵们数支长短兵器的持续攻击,根本防不胜防。

  而这些都是殿前军的将士们在训练场上训练了上千次的动作,混战之中士兵们其实大多脑子一片空白,完全就是凭着肌肉记忆在行动,听到鼓号便能直接反应,看到敌人就能立即列阵迎战。

  两军对冲,生死就在一瞬之间,这个时候所有士兵都只是阵线上的消耗品,随时可能战死,一张张破碎的盾牌,一支支折断的兵器,还有无数头盔在两军阵线上飞舞,然后又噼里啪啦,掉落地面。

  原本冲势迅猛的耿军没想到会遭此一击,面对密密麻麻的长枪,不少人本能地往一旁躲闪,但那里依旧是突刺而出,劈砍而来的锋利兵刃,耿军的冲锋在天武左营迅猛反击下渐渐失去了锐性。

  耿仲明的精锐家丁不过两百多人,而殿前军足足出动了三个千总部,两千多甲兵,他们的装备和战斗力并不比这些家丁弱多少,且要胜过普通的耿军战兵。

  在兵力的优势下,殿前军逐渐取得了优势,他们手中的长枪和大刀如同死神一般,不停收割着这些敌人的生命,便是举盾的战兵,手中的戚刀在近距离格杀中,同样杀伤不小。

  阵线前堆满了耿军士兵的尸体,这些倒在地上,肠子内脏流了一地,垂死哀嚎,但又未死的耿军士兵还在不断挣扎着。

  一场又一场人仰马翻的战斗在两军阵线上继续进行着,耿军损失惨重,第一次面对这样强悍的明军,他们根本无从适应,更没有时间反应。

  很多时候,根本不等他们反应,一支支锐利的枪头便已经迎面而来,不少人要同时应对超过三四支武器的攻击,原本严整恢弘的耿军阵线,在巨大的伤亡下,很快大乱。

  这个时候,后阵一些反应迅速的耿军在马上迅速抛射出了箭矢,但这些零散射出的轻箭对于全身披着两重甲的殿前军战兵而言根本不值一提,有一些被射中了甲胄的战兵根本不管,依旧继续奋战。

  随着耿军各阵线的伤亡不断增大,特别是耿仲明麾下家丁的败退,整个战场的局势,也随之明确下来。

  望台上的朱慈看着节节败退的耿军,心中无比激动,他知道自己其实已经取得了此战的胜利,殿前军和京营都没让他失望,打出了定武一朝对清野战的首胜,随即下令道:

  “全军出击,歼灭这支清军,朕要抓住耿仲明,耿继茂父子!”

  感谢书友“粤垦路大壮”的打赏

第88章 耿军覆灭

  耿仲明看着眼前正狼狈溃败,已经被打得毫无战心的麾下兵马,心中莫名泛起了一阵胆寒。他从来没想过,南方的明军能有如此战力,这已经超出了他的认知!

  一开始,他以为对面只是一支战力颇强的普通明军,兵力虽然是他的两倍以上,但战力恐怕不及他麾下精锐的三成。

  毕竟,此时汇聚在江北的这些兵马,当初不过都是些败军,乱军,甚至流寇,平民而已,几乎全都是被李自成赶到江北的,能有什么战斗力?

  更不用说,明帝就在军阵中,那些文臣大概率也在,有文臣临阵,必定会插手指挥军队的作战,那他还有什么好怕的?

  因此,就算是刚刚,亲眼看到了明军严整不凡的军阵之后,耿仲明也不认为自己不能击败对方,只是预感会费些劲罢了。

  清军对明军的胜利太多了,这是多年的战场胜利塑造出来的信心,耿仲明压根不把殿前军和南京京营放在眼里。

  但殿前军和南京京营的反击,却是狠狠地敲醒了他,从前锋遭受重创,火枪对射的一败涂地,到两军甲兵阵战,他的兵马根本占不到一点便宜,便是冲阵的家丁,也因为兵力劣势,损失惨重。

  等耿仲明回过神来的时候,他才恍然发现,不到一个时辰的时间,自己就已经接连败了三次,麾下兵马的阵线正不断后撤,明显有了招架不住,甚至是完全溃败的趋势。

  看着已经损失了超过两成的冲阵大军,还有岌岌可危的阵线,耿仲明心中不由得一颤,鼻子急促的喘着粗气。

  一直到这个时候,他才想到了开战之前,明军哨骑潜到边上,耿继茂所领的骑兵被死死牵制在两翼等等暗示着明军实力的预兆,随即便是一拍大腿,心中无比懊悔这特么的,老子早该想到了啊!

  不过,多年征战沙场磨砺出来的坚定意志,还是使得他迅速压下了心中的不安和焦躁,猛地扭头扫视了一圈面前的战场。

  “败了,真的要败了!”

  耿仲明凭着多年的战场经验和已经接近本能的思维,立刻就对战场的局势做出了判断,咬牙切齿间,紧握缰绳的手不由得微微颤抖。

  而在意识到此战已经不能取胜,甚至会一败涂地之后,他并没有丝毫犹豫,当即扬鞭策马,带着护卫在身边的剩下几十个家丁,调头往西面奔驰而去。

  与此同时,他也派出了塘马,向耿继茂和留守在湖对面的八旗兵,传达撤退的命令,准备带着麾下仅存的这些骑兵,撤到多铎所在的亳州城,那里有数万战无不胜的真满洲大兵可倚仗。

  耿继茂这个亲儿子,耿仲明要带走,那些清廷派来监视,此时正留在北面看护大炮的八旗兵,他也是一定要带走的。

  要知道,那可全都是货真价实的真满洲大兵,但凡死一个,他今后都有可能被多尔衮追责!

  这些八旗兵出于对他的信任,以及护送红衣大炮的任务,刚刚并没有直接跟来。耿仲明毕竟已经投清十几年了,满清对他还是十分信任的。

  当然,比起这几千汉人兵马,对于那些被安排来监军的真夷来说,很明显大炮要更珍贵。

  毕竟,死几个汉人兵将,他们并不会受罚,但若是红衣大炮损坏了,问题可就大了!

  而对于此时的耿仲明来说,保住麾下仅存的这部分兵马,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一时的战场得失反而没那么重要。

  明帝总不可能领着这支兵马追击到亳州吧?

  若真的是那样,对他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到时候不仅轻敌冒进的罪能抵,说不得还能趁机立下大功。

  换言之,战局发展到这个地步,早已经无可挽回,耿仲明也早就不抱任何希望了,甚至是极度悲观起来。

  别说是麾下这两三千陷入了混战的老本了,能把部署在两翼的那几百骑兵带走,他便已经觉得是大幸了。

  这支明军,实在是强得可怕!

  除了真满洲八旗兵,他想不到关内还有哪支军队能轻易击败对方。

  耿仲明到底是身经百战,很清楚此时只有骑兵才可能撤出战场,他行动迅速,甚至丢下了原本派往战场东面的数十骑兵,抓住了最后的撤退机会。

  要知道,在这样南北两面,河湖密布的平原野地,他想要跑也不是那么简单的,稍微犹豫,便极有可能被拦截。

  但耿仲明还不知道的是,胡茂祯此前和耿继茂打了个平手,是因为根本没有出全力,如今早就领着数百骑兵,在等着他来了。

  与此同时,朱慈已经将武勇营第三千总部派出,原本部署在两翼的四个局骑兵,也开始对耿军展开了全面大反攻。

  中路阵线上,殿前军的将士们已经杀红了眼,挥舞着手中的各式兵器,不断攻击连连撤退,甚至转身逃跑,把后背完全暴露在他们眼前的耿军。

  乱战之中,败退的耿军溃兵不停有人倒下,声嘶力竭的喊声不绝于耳,混杂着青草的泥土里,流淌着一滩滩鲜血,被激战中的士兵踩得坑坑洼洼。

  殿前军接到全军出击的命令之后,相当一部分在战斗中早已占据优势的队列迅速进行了阵型收缩,然后在各自军官的指挥下,开始按照训练时的要求,改变阵型。

  这些以“鸳鸯阵”为基础的大阵,在这个时候便充分发挥了这种阵型的灵活性,殿前军各部很快就从原本严密的大阵中分化出了数个小阵,以便分头追击溃败的耿军。

  赵正东带着他麾下的旗队冲在了全军的最前面,古德富,孙达,陈涛等人都在阵中,便是胡老七,此时也已经换上了一把腰刀跟上。

  他们的耳边不断传来地上伤员的凄厉惨叫声,脚下是黏糊糊的染血泥土,但整个旗队还拥有战斗力的二十几人,却似乎什么都没听到,什么也没感觉到一般,眼睛死死盯着背对他们逃跑的耿军溃兵。

  眼见耿军溃兵跑得实在太快,古德富随即领着几人一起拔出了腰间带上别着的铁骨朵,“呼呼”几声响起,八个铁骨朵先后半空中划过一道弧线,尖啸着砸向了他们面前的耿军溃兵。

  三个耿军溃兵被砸中,惨呼了一声,随即踉跄倒下,其他天武左营的将士见状,也纷纷拔出了腰间带上挂着的武器,稍稍一顿,然后蓄力猛扔出去。

  “呼,呼,呼!!!”

  “啊,啊,啊”

  耿军溃兵的惨叫声此起彼伏,又有七人被铁骨朵,短斧之类的重器,甚至是飞舞的尖刀击中,倒在了地上。

  “杀啊!”

  赵正东腰间带上的武器早就在刚刚的近战中扔完了,见状大喝一声,魁梧如狗熊般的身躯猛冲而出,直接撞了上去,古德富,胡老七等人也紧随其后。

  他们挥舞着手中的武器,凶狠地砍杀着倒在地上的耿军溃兵,原本就被血水染红,尸体遍布的地上,再度血雨蓬飞,刚刚倒地的耿军溃兵迅速被杀死。

  这个时候,中路军阵后方的耿军甲兵见势不妙,也连忙转身溃退,可谓是丢盔弃甲,一泻千里。

  而原本凶悍的耿军督战队,如今也已然不起作用,甚至跑得更快,所有的人都加入了溃军的队伍。

  在殿前军和京营发起全面反攻之后,耿军兵完全就是败如山倒,地上倒满了耿军士兵的尸体。

  而随着耿仲明溃逃,两翼掩护的骑兵撤出战场,特别是主帅的旗帜消失,阵线上原本还在抵抗的部分耿军士兵,也纷纷加入了溃败的末班车,但为时已晚。

  这个时候,他们哪里还跑得过从两翼合围上来的明军骑兵?

  这些反应迟钝的甲兵很快就被明军的骑兵兜住了,马背上明军骑兵挥舞着手中的刀枪,毫不留情地将想要突围的耿军溃兵杀死。

  朱慈兴奋地看着殿前军的追击,林昌峰亲自领兵,此时还没有停下来,在他的带动下,殿前军各部士气不断高涨,正在拦截中路的那些耿军战兵。

  骑兵的机动性和居高临下的攻击,使得他们在战场上占尽了主动,可以选择最有利的时机进攻,对付失去了阵型和骑兵掩护的步军,根本就是易如反掌。

  若不是朱慈留在阵中的骑兵不多,无法实现完全包抄合围,耿仲明能带走的人马恐怕还将更少。

  此时,耿仲明部署在中路的甲兵已经被明军团团包围,除了少数率先溃逃,跑去取了马的之外,其余的人都没能逃脱。

  而这些人也几乎都接受了战败的结果,大部分见势不妙,并没有作困兽之斗,纷纷想要放下武器投降。

  但殿前军的甲兵早已经杀红了眼,他们追上了这些无处可逃的溃兵之后,根本不等后者投降,便立刻杀死了对方。

  朱慈看着平野上倒下的满地尸体,心中是按耐不住的喜悦,有了这几千颗剃发绑辫的人头,他足以向天下证明自己有能力击败清军。

  凤阳,扬州,南京,甚至是淮安,庐州,徐州的城头,都可以摆上几百颗,美化装饰一下过于单调严肃的城防,顺带着激励军心士气,鼓舞抗清斗志!

  “传令大军清扫战场,让常登贵去把耿仲明的炮夺过来,同时传令胡茂祯,拦住耿仲明和耿继茂,别让他们跑了!”

  朱慈扭头看着西面漫天而起的烟尘中,那片晃动的马股正变得越来越小,随即下令道。

  随着两声“摔钹”先后响起,步军的各旗总,各小队长纷纷领着身边的战兵,回到了出战之前的阵列位置,各部号旗也都纷纷归位,弓箭手张弓搭箭,在原地警戒。

  耿军虽然损失惨重,但必要的戒备依旧不能松懈。

  在殿前军的军律中,“摔钹”第一声是各旗队的甲兵回到本旗队,第二声便要求各部以局为单位,以纵队形式回撤。

  与此同时,原本从两翼发动反攻的哨骑,并不在回撤之列,他们将继续追击耿仲明的溃兵。

  不过,此时的战场依旧是一片混乱。

  军令在这种情况下,一时之间还无法迅速传导到每一个地方,部分追击的甲兵已经停下,开始回撤,但部分甲兵却依旧在奋力追赶砍杀耿军溃兵。

  这便是此时的战场实况了,想要令行禁止,根本不可能!

  平野之上,鼓号声之后,明军的各级军官正在大声呼喊着下达最新的命令,而许多刚刚停下追击的甲兵,还沉浸在激烈血战之中。

  他们手中的刀枪虽然已经停下来了,但精神依旧亢奋,不少人都在追击的过程中冲乱了,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队长,旗总,百总在哪里。

  这些从某种意义上都是经历过战场的老兵了,他们并没有被血腥吓到,在听到了代表着收队的“摔钹”声响起之后,顾不得清理一下身上的血迹,纷纷开始通过一面面竖立的三角令旗和熟悉的面孔,回归自己的队伍。

  至于地面上横七竖八的尸体,散落一地的兵甲武器,代表着军功的战利品,一时间根本无人理会。

  而随着各部陆续都回到了自己的位置,各千总部主官在一声唢呐响起之后,纷纷来到了中军旗帜之下,每个人都是一脸激动。

  这一次战斗,意义非凡,它证明了大明的军队可以在野战中击败清军,而且还是势均力敌,没有兵力优势,更没有天时地利,甚至是被清军突袭,仓惶迎战的情况下。

  这无论是对于殿前军,南京京营,还是对于江北各处还在坚守的大军来说,影响都无疑是巨大的。

  在林昌峰的命令下,中军当即响起了一声铜锣声,这些在这场战场上拼死奋战,最终击败了强敌的将士们,才终于可以坐下休息。

  此时,朱慈已经走下望台,来到了战场之上,身后跟着林昌平,张煌言等人,他微笑地看着面前这些满脸血污,心情激动的士兵,一边握手慰问,一边对他们的表现点头给予肯定。

  面对皇帝陛下的亲切慰问,正在集结休整的殿前军和京营将士们,更是激动不已,一个个兴奋得高呼起来。

  “万岁!万岁!万岁!!!”

  “万胜!万胜!万胜!!!”

  平野之上,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漫山遍野都回荡着欢快的气息,明军的各色旗帜在微风中不停摇动,似乎正在响应着这些士兵的欢呼。

首节上一节53/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