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此战之后,切不可再徐徐图之了,一定要速速练出大军,北伐鞑清,剿灭闯逆!”
“鞑子虽然已经准备南下,但南直隶尚有十数万之兵,只要沿江据城而守,节节抵御,必能将其击退。”马士英见朱慈生气,根本没理会高弘图的嘲讽,慌忙出言解释道。
“若是能等到西路清军与闯贼两败俱伤,说不定南下之清军将会不战自退,到时候江南恢复太平,陛下定能收拾大局,徐徐图之,练出强兵。”
“马阁老说得对,臣就是这个意思!”史可法此时也慌了,赶紧解释道:
“臣一直主张徐徐图之,朝廷量力而行,便是担心税赋太重,害苦了百姓。”
他们一方面不希望朱慈北伐,极力贬低南直隶诸军的实力,另一方又因为争权夺利,不断攻讦主张练兵北伐的高弘图,甚至是暗搓搓指摘李邦华,此时根本就是陷入了自我矛盾,只能不断解释,企图让自己不那么难堪。
这种时候,即便是竭力避战的史可法和马士英,也知道必有一战了,他们只希望闯贼能和西路清军同归于尽,然后江北的大军据城而守,打退南路清军的进攻,让后者知难而退。
对以两人为首的避战求和派来说,只要能保住江南这块最繁华的土地,保住自己的权势,北面的大片疆土,数以千万计的百姓,全都可以牺牲。
这些避战派,对于清军十分畏惧,并不认为南直隶的大军能够击败后者,只能是幻想着通过与清军和平谈判,达到偏安江南的目的。
但这不过是痴心妄想罢了,若是没有强军保卫,清廷怎么可能会看着江南的花花世界,无动于衷?
李邦华见史可法和马士英都没了底气,知道时机已经成熟,也当即出列,拱手进言道:
“陛下,东平伯所言确实在理,若无数百万之饷,数十万之兵,北伐恢复,实在不妥!
但如今最为紧急的,并不是筹集数百万军饷,养出数十万强兵,出兵北伐,恢复山河,而是筹集军饷粮草,组织兵马,击退南下之清军。”
“十数万大军开拔,饷银确实是个难题?”朱慈点了点头表示赞同,随即又皱眉道:
“可若是再加赋税于百姓,恐怕南方各省,将会民不聊生。”
“陛下圣明,南方各省百姓已经苦不堪言,确实不应再为兵事加赋。”马士英见朱慈的神色一直到李邦华说话,才有所缓和,赶紧奉承道。
而总是慢人一步的史可法听了,也赶紧道:“陛下体恤百姓,乃是圣君之举。”
“不必加赋。”李邦华语出惊人,瞬间吸引了一众大臣的注目。
而他却依旧神情泰然,顿了顿,然后缓缓道:
“朝廷之财政目前确实欠缺,但江南欠税数以千万计,这次出兵守淮退敌,关乎朝廷安危,大明社稷,那些欠税,理应征收一部分了。”
“这倒是个好法子,这些欠税积年累月,确实该收回一部分了,但一定不能逼迫过甚,以至民怨沸腾,以近十五年为限,将一百万欠税额度摊派下去即可!”
朱慈借机将事情迅速敲定,他知道李邦华是看准了时机,才提这个朝中几乎全部大臣勋贵,此前都强烈反对,认为不妥的筹饷法子。
“此事可还有异议?”
底下一众大臣勋贵,皆无话可说,谁也不敢在这种时候,说反对的话,否则就和刚刚马士英,史可法一样,自讨不快,甚至惹怒龙颜了。
而朱慈见状,扫了一圈,然后又缓缓道:
“大军北上退敌之钱粮,现在是暂时解决,但退敌之法,诸位良臣,可有妙策?
刚刚高卿进言,要朕移跸中都,北进山东,但你们都不赞同,朕并不是不纳良言的昏君,你们既然不赞同,那也应该给出个退敌的法子来才对!
若是单单只会反对,这也不行,那也不对,朕要你们这些大臣何用?还不如多养几个甲兵,还能为朕杀虏退敌。”
“陛下即使不北进山东,也该移跸中都,御驾亲征,如此方能振奋我大军士气,成功御敌!”高弘图退而求其次,当即又拱手拢袖道。
“臣也以为当是如此!”李邦华也出言支持。
除了朱慈亲自出马,他并认为还有谁能驾驭得了江北诸军。若是换成其他人领兵,据守江北的各部,一定会被清军逐个击破。
大明将领们各自为战的脾性,他太明白了!
而随着李邦华表态,常登贵和陈福这两个朱慈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将领也豁然开朗,对皇帝陛下御驾亲征的想法,表达了支持。
他们对付清军,其实心里也没有底,手下的兵马虽然已经练了半年,但够不够据城而守,击退清军,还是个未知数。
见此情景,刘良佐,刘泽清两人同样出言表示了赞成,刘良佐甚至还想领兵随朱慈北上,摆脱当前逐步被架空的处境。
第68章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朱慈敲定御驾亲征的准备事宜,并确定了随征的一众文武大臣后,立即下诏,命李邦华,高弘图,周世显等人负责转运江南各府库中的存粮,并设法征收士绅多年来累积的欠税,筹措大军开拔所需的饷银。
至于具体的用兵退敌方略,在这样满是庸才的朝堂上,根本就商议不出个所以然来。
这满朝文武,特别是此时身居高位的各部尚书,侍郎,都察院御史和勋贵们,确实大半都是誓死不降的忠臣,但并不能称之为能臣,更几乎都不知兵。
马士英,史可法,刘泽清等畏清如虎的避战保和派就不说了,便是高弘图,张慎言,黄道周,陈子龙等大臣,也不过是勉强能做事罢了。
下朝之后,定武朝廷的一众大臣除了少数得意洋洋之外,大多愁眉苦脸,三五成群,议论纷纷离开了紫禁城。
他们都为当前的局势感到担忧,生怕执意亲征的朱慈战败被清军擒住,定武一朝就此覆灭。
马士英快步追上正在唉声叹气的史可法,态度十分恭敬,看起来就像是那些钦慕史阁老的书生一般。
他自从意识到朱慈是真的下定决心要北伐,而不是为登基造势,虚张声势,占据道义高点之后,便忧心忡忡起来。
鞑子若是能这么轻易击败,局势还能到如今的地步吗?
与此同时,随着朝中的各个要位逐渐充盈,李邦华稳坐首辅之位,高弘图更是越来越受恩宠,而他却越来越显得多余之后,马士英一番权衡,立刻转而讨好起了史可法。
“史阁老,不必叹气,只要仗一打起来,陛下见识到了鞑子兵的厉害,便会明白咱们的苦心了!”
“我是担心陛下的安危啊,若是清军知道了陛下就在中都,一定会兴兵来讨,到时陛下如何突围,万一城破,岂不是重蹈靖康之覆辙?”史可法越说越激动,甚至引起了周边官员的注意。
马士英闻言,立即做出嘘声的动作,心中暗暗骂了一声蠢货,但面上却是同样的愁容:
“史阁老高瞻远瞩,乃是我朝真正的栋梁,只可惜陛下被那些奸佞的妖言蛊惑了,以为鞑子好对付,非要御驾亲征。”
“陛下毕竟年少,对时局认识不清,又心怀壮志,仁孝忠义,自然是想着为先帝复仇,恢复江山。”史可法感慨一声,又摇了摇头道:
“可清军兵力如此强盛,以南直隶的十数万兵,如何能敌?若是能与之议和,争取个十年二十年,休养生息,徐徐图之,练出强兵之后再北伐,岂不稳妥?
清军到底是北人,不识水性,又难以适应南方气候,他们占据北方或许轻松,但想要南征渡江,便是痴心妄想而已。
历朝历代,莫非如此,高弘图那家伙也是熟读史书的,怎么就不明白呢?”
避战保和派之所以成为避战保和派,便是因为存在这样不切实际的幻想了。
“是啊,从晋到宋,历朝历代,哪一个北伐成功了?但哪一个不能自保数百年?”
马士英当即赞同道:
“甚至,便是中原生乱,乘虚北攻,得一时之功绩,也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很快又会被打回江南。”
“现在说这些也没用了,陛下已经被那些沽名钓誉之徒蒙蔽,如今最要紧的是确保陛下安危。”史可法语气坚定道。
“只要不让陛下过淮,进退还是掌握在我朝手中的。咱们既然随驾御敌,便是拼了这条命,也绝对不可再让陛下冒进,做出失措的事情来。”
马士英说罢,又朝着史可法拱手道:
“届时,我等定皆紧随史阁老,不让那些奸佞再兴风作浪,为了陛下,为了大明江山社稷,为了天下黎民百姓,我马士英便是丢了头上这顶乌帽子,也在所不惜。”
“到时候,陛下见识到了清军的兵锋,便明白咱们的苦心了。”
史可法赞许地点了点头,似乎对马士英有些刮目相看了。
如今,因为朱慈成功平逆,没有了马士英出卖他纳投名状的事情,两人之间实际上并没有迈不过的槛。
而李邦华也取代史可法,成了马士英要斗下台的目标。这两个早有联络,又政见相同的人,自然而然走到了一起。
而且,史可法心中同样也有个首辅梦,若是朱慈能认清局势,转而与清军议和,那李邦华,高弘图等人,必然失宠。
“只怕,到时候又要折损数万之兵,而江北的人心士气,恐怕也会自此跌落谷底。”
“奸佞当道,我朝之祸啊!”
马士英低声叹了一句,然后又立马对着史可法恭维道:
“等到铲除了这些奸佞,陛下不再被蒙蔽,史阁老必能荣登首辅之位,我等必定与史阁老一同,竭力辅佐陛下,重振大明。”
史可法若是能当上内阁首辅,马士英便有把握,三个月内取而代之,将其弄下台,同时收拾掉朝中的北伐一派。
而另一边,朱慈在结束朝会后,特地留下了李邦华,高弘图,周世显三人,此时正在交代南京留守和后方钱粮转运的具体事宜。
内阁首辅,兵部尚书李邦华自然被是留守南京的不二人选,后方的钱粮转运,留守卫戍兵马的约束,江南地方的安定,都需要他来具体负责。
至于高弘图和周世显,朱慈则是都要带上的。
要知道,便是到了凤阳,那些避战保和派的官员,也会抓住一切机会,弹劾攻讦主战派,扰乱正常的战略安排,这些可都是明廷大臣们的传统了。
而周世显麾下的锦衣卫此时已经渗透进南直隶各州府,特别是江北各地,归德方面的许定国,一直都是锦衣卫重点监视的对象,朱慈需要第一时间了解各地的情报。
不过,等到朱慈和他们商议完大小事情,准备让几人退下的时候,高弘图又忽然弓腰,朝着他拱手拢袖道:
“陛下,臣以为除了江南备战之外,还应派遣使官招谕朝鲜,以成北面牵制之势,清军毕竟势大,若无北面牵制,恐怕不妥。”
“不妥?”朱慈微微皱眉,“高卿你此前还扬言要朕派兵北进,此时怎么就不妥了?”
“彼时非此时,若是臣不坚持,恐怕陛下想要御驾亲征,也绝不可能了!”
高弘图说罢,叹了口气,然后又道:
“臣与李阁老共事已有半载,每日处理机要,商议军务,筹集钱粮,到底也是学了点皮毛的,自然清楚我朝如今兵马疲弱,鞑子军力强盛,正面野战完全不能与之匹敌。
只是,臣担心朝中偏安之势一成,今后北伐恢复的大业,就要被彻底荒废了,所以才每每高呼。
陛下没了中原的千万百姓,还是大明的君,可他们若是没了陛下,便要成鞑子的奴隶了!”
“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天下事便是这样,才能有起色!”
朱慈拍手称赞,但他话锋一转,随即又道:
“但朕要纠正你一点,朕是天下百姓的君,若是没了中原的千万百姓,不能恢复关外故土,朕又有何面目坐在皇位之上,当这大明之君,朕绝对不可能放弃朕的子民!”
“当初闯逆围城,北都的文武百官也以为事情不可为,全都丧失了斗志,束手就擒,但陛下却丝毫不惧,这才了如今的江南练兵,图谋北伐。”
李邦华听罢,也拱手抱拳,缓缓出言道:
“如今形势固然危急,但事在人为,有陛下这样的圣君御驾亲征,还怕不能击败清军,北伐兴复吗?”
“李阁老说的是,陛下有勇有谋,运筹帷幄,便是此战败了,我朝也定能再次复起。”高弘图接着道。
“败?哈哈哈!”朱慈不由得笑出了声,“高卿,你一直说北伐北伐,朕还真的以为你没想过败呢!”
“臣当然想过我朝大军会败,但同样想过我朝大军能苦战退敌,凯旋而归。
鞑子又不是天兵天将,只要方略得当,我朝大军也定能将他们击败!”
高弘图这段时间很明显受到了朱慈和李邦华的感染,言语中的激昂之气更盛。
“北上杀敌,虽败犹荣,便是死也得其所,龟缩江南,怯怯鼠辈,那才真的是贻笑大方。”
“说得好,朝中缺的,就是这样的胆魄。所以,朕才要御驾亲征,才要亲自领兵北上,朕不仅是要守住江淮,更要打一场胜仗。”
朱慈看着面前的三个臣子,目光坚毅,语气沉稳:
“否则,看着他们这幅畏清如虎的样子,朕今后还有何脸面去见父皇,去见列祖列宗。”
感谢书友“粤垦路大壮”,“啊小娘子别跑啊”,“一个平平无奇的帅哥”,“F风太急”,“恶煞斯巴达”,“随郢”这两天的打赏。
另外,推荐书友写的一本书《明末:我,李自成,重夺天下!》
简介:此地何名?九宫山!
九宫山内,一个来自后世的灵魂在李自成的身体里睁开了双眼。
从这一刻起,历史的车轮骤然偏离。
一曲属于闯王,属于大顺,属于历代农民反抗者,属于全天下所有汉人的战歌就此奏响!
现在写李自成的书很少呀,而且这个书友是老作者了,大家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