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凭借着火器的强大威力和严密的阵型,迅速打破了清军的防线。“兵败如山倒。”这句话在战场上屡屡应验,而此刻,赫尔木指挥下的包衣兵队伍正陷入了深深的溃败之中。
随着军阵前列遭受重创,包衣兵的心态瞬间崩塌,原本紧密的阵形变得支离破碎,士兵们像被抽掉了脊梁骨般失去了斗志。
大多数的包衣兵完全不再听从指挥,整个队伍像是被撕裂成无数个散乱的部分,开始自发地逃散。包衣兵实际上就是那些跟随主力部队走在最前线的“棋子”,只有在顺境中,他们才会发挥一些作用例如在胜利的浪潮中,跟着冲锋、捡人头,甚至是扩大战果。
然而,当形势对他们不利、士气崩溃之时,他们往往成为最容易溃散的部分。
要知道,包衣兵缺乏坚定的战斗意志,他们的心态与清军的正规军队有着本质的不同,尤其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任何一丝恐慌、任何一点压力都足以摧毁他们的抵抗力。
此时的赫尔木,目睹着自己的部队在短短几分钟内崩溃,他的心头顿时升起一股无法言喻的焦虑。
尽管他极力尝试下达命令,想要稳住阵脚,但眼前的局面已完全失控。包衣兵和八旗骑兵一起混乱地向后撤退,部分骑兵甚至被裹挟着无意间冲向了敌人的火力范围。
虽然八旗骑兵的战斗力本应不容小觑,但此刻的他们也变得束手无策,战斗力下降得惊人。然而,明军并未放过这一绝佳的机会,见敌方阵型开始大规模崩溃,接下来的行动完全进入了他们的节奏。
随着中军的旗令再次传出,紧随其后的是一声尖锐的军号,响彻战场。明军的弓箭手们早已准备就绪,数千支弓弦一齐振动,箭矢像狂风骤雨般划破天空,发出了阵阵“嗖嗖嗖”的声响,紧接着,数千支箭矢几乎同时朝着清军的阵地中心倾泻而下。
弓箭的精准打击与火炮、火枪的轮番轰炸交替进行,简直是天崩地裂般的攻击。在这种密集的火力压制下,剩余的五千多名包衣兵已经彻底失去了反抗的能力。
弓箭的杀伤力虽然远不如火炮和火枪,但在这种高密度的齐射之下,包衣兵的阵型已完全崩溃,战斗意志早已荡然无存。即便是那些穿戴着铁甲的包衣兵,面对如潮的箭雨,也无法避免心态的崩溃。
箭矢虽然无法穿透铁甲,但这种恐怖的气氛以及无休无止的攻击,使得他们的士气跌至谷底,恐慌蔓延至每一位士兵的心中,最终加速了整个军队的溃败。
此时,甚至连八旗骑兵也被这股恐慌情绪裹挟,一些本应冲锋的骑兵也变得犹豫不决,失去了往日的灵活与果敢。战斗的节奏被打乱,清军的阵型已经彻底瓦解,面对明军步步紧逼的攻势,赫尔木根本无法指挥他的部队进行有效的反击。
明军并没有停手,反而加快了进攻的步伐,中军阵地的战鼓再次响起。此时,明军阵前的三排火枪兵悄无声息地从横阵变为纵阵,阵中间空出了几条宽约三步的通道,似乎正是在为即将来临的冲锋做准备。
借着箭矢的掩护,陈福亲自率领着麾下的八千骑兵从两翼发起了猛攻。紧随其后的是中军背后两翼的奇兵队,合计一万三千名精锐战士,他们组成纵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清军的阵型两侧冲击而来。
这一突如其来的攻击,将本已四分五裂的清军阵型彻底打乱。明军的奇兵队经过数年的严格训练,迅速完成出阵行动,并且以最迅捷的速度冲向了清军的骑兵。
这些骑兵本该凭借机动性占据优势,但在此刻却显得束手无策。清军的骑兵虽多,但由于包衣兵的溃散,许多骑兵的机动性大大降低,且士气严重低迷,根本无力应对陈福所率的骑兵冲击。
陈福身先士卒,亲自带领队伍迎敌。他骑马疾驰,挥剑斩击,迅速突破了敌人的防线,眼前的包衣兵和八旗骑兵几乎毫无还手之力,任凭他冲击。
在陈福的带领下,明军骑兵如猛虎下山,轻松杀入了清军的阵营。一刀一枪间,八旗骑兵和包衣兵在陈福的进攻下仿佛羊群般倒下,溃散得无力抵抗。
尽管部分八旗骑兵仍然奋力挣扎,但面对强大的骑兵冲击,他们很快便被彻底击溃。眼看战局逐渐倾向明军一方,赫尔木只感到眼前一片昏暗,所有的指挥思路似乎都被击碎。
此时的清军战斗力,已经与明军拉开了不小的差距。如果没有两白旗等精锐部队,或许朱慈甚至不需要如此费心设计埋伏和精心布置的战术,凭借当前的战力优势,他完全可以直接发动进攻,最终赢得这场战斗的胜利。
但即便如此,朱慈依然没有掉以轻心。他知道,战争中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决定最终的结果,哪怕是最微小的失误,都会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
此刻的胜利,虽然近在眼前,但他依然保持着冷静与警惕,目光如炬,紧紧盯着前方那仍然未完全崩溃的清军阵地。
如果说两军摆开阵势,正面交锋,八千对五千,凭借着八旗骑兵的机动性与强大冲击力,赫尔木还是有信心维持一定的战斗力。
至少不会像现在这般,完全陷入溃败,连一点有效的反击都无法组织起来。眼前的局面,远超任何人的预料,赫尔木深陷其中,根本无力回天。
前线的八旗骑兵已经完全陷入混乱,士气低迷,根本无法再构成任何有效的防线。赫尔木心中充满了焦急与不甘,他原本打算重新组织巴牙喇的骑兵,发动反击,恢复局势。
但没等他发出指令,眼前的局面却突然变得更加糟糕。溃散的骑兵潮水般涌向他,前方的指挥部已经无法控制,连带着赫尔木也被这股混乱的浪潮吞噬。
此刻,他终于意识到,局势已经完全失控。赫尔木的心头瞬间涌起一股难言的怒火,他握紧了马缰,想要重新振作,但周围的骑兵已经被恐惧和混乱笼罩。
原本精心组织的八旗骑兵,此刻仿佛一团散沙,根本无法再组成一个有效的阵型。此时,赫尔木深知自己再不做决定,就将彻底丧失控制。
他咬牙决定,带着身边的十几个巴牙喇和几十名骑兵,选择撤退。继续与敌军对峙只会白白送死,不如转身撤退,找机会重新组织力量,保存实力,等待下一次反击的机会。
然而,令赫尔木感到意外的是,明军并未像预期的那样乘胜追击,反而在明明已经占据上风的情况下,选择了止步。
明军并未果断推进,反而留给了赫尔木喘息的空间,这一切似乎都与多尔衮的预想相悖。原本以为一旦诱敌深入,便能一举包围并消灭敌人,但现实却狠狠打了多尔衮的脸。
多尔衮站在军帐内,目睹了赫尔木狼狈撤退的场面,心中怒火腾腾。他本是想通过诱敌深入的策略,打个漂亮的战役,然而,结果却是自己的兵力几乎全军覆没,损失惨重,连基本的反击都无法组织。
怒气填满了他的心头,愤怒、懊恼、甚至有些许的羞耻感席卷而来。但他并不急于发泄这些情绪,因为他清楚,眼下的情况需要一个冷静、理性的决策。
不过,当前的多尔衮并非单纯因为失策而愤怒,而是因为他对自己手下的两万八旗骑兵充满了极大的自信。他本来充满自信,只要这支骑兵展开近身战,明军根本不可能挡得住。
尽管明军的实力确实很强,防御也异常严密,但他始终坚信,凭借自己这一支训练有素的精锐骑兵队伍,敌人再强也不过是一块硬骨头,终究能被他一举粉碎。然而,眼前的局面却令人焦虑。
赫尔木的撤退并非他所预想的那样顺利,也许明军的主将已经识破了自己的计谋,又或者是因为明军的指挥官对八旗骑兵的野战能力产生了足够的畏惧,因此选择了不追击。
这种情形,显然让多尔衮意识到问题的复杂性。
毕竟,这并不是单纯的骑兵对抗骑兵的较量,明军的应变能力以及对战局的掌控能力,也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对方。
但多尔衮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他深知,战争的胜负并非全凭一时的阴谋计策,而是要依靠实力来压倒一切,面对敌军的防线,他相信自己绝对的兵力优势能够最终获得胜利。
他轻蔑地笑了笑,对赫尔木的失利并未表现出过多的关切。随后,他转身指示手下,要求立即开始行动。
他的命令很简洁,也很直接:五个甲喇额真统兵,立即出击,围攻明军,务必一举突破敌人的防线。这一次,多尔衮不再犹豫,他决定给敌人一个彻底的打击,亲手拿下这场战役,结束目前的混乱局面。
赫尔木虽然狼狈撤退,但他深知,当前的局面不仅仅关乎他自己的荣辱,甚至关系到整个清军的战局。
尽管眼前的失败让他有些气馁,但他并没有放弃,撤退并不代表战斗的结束,而是暂时的调整和重整,只有在合适的时机,重新集结力量,才能够再次向敌军发起挑战。
但多尔衮的计划则显得更加直接和无情,在他的心中,这一场战斗已经进入了最后的阶段。他相信,凭借自己的骑兵力量,围攻这支明军的防线,将是一次毫无悬念的胜利。
他不再理会眼前的任何细节,直接下令三面包围,力求一击制胜。清军的攻势如同猛虎下山,雷霆万钧,阵列中,除了主力部队的千余包衣兵和数千八旗骑兵外,还有更多的包衣兵以肉盾的形式充当先锋。
明军阵前,朱慈冷静地凝视着清军的前进,内心却掀起了波涛。眼下,他正处于极为艰难的局面中。
清军的阵形,犹如铁壁般逼近,而自己的军阵虽然在兵力上看似占优,但在面对骑兵的冲击时,却显得十分脆弱。特别是清军那一万五千多包衣兵,虽然战斗力较弱,但却足够充当“肉盾”,为后续的八旗骑兵提供掩护。
他们的进攻并不是为了直接击败明军,而是为将清军骑兵引入合适的距离,最终在明军阵地前展开致命一击。清军的目标清晰,那就是通过不断的试探、骚扰,迫使明军阵地暴露出弱点。
正因为如此,朱慈下令将所有的火力集中在前方,以密集的火力压制包衣兵的前锋,阻止他们过于靠近。
然而,尽管明军的火力一度占据上风,清军的数量和压力始终如阴影般存在。清军的真正目的是引敌深入,为后续的决战铺路。
包衣兵在前方,四千八旗骑兵在两翼支援,整个进攻阵形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暗藏杀机。就在明军精疲力竭之时,清军似乎毫无畏惧,继续以包衣兵为先锋,逼近明军的阵地。
清军的每一轮进攻,都如同急风骤雨般,狠狠地击打在明军的防线之上。虽然明军一度占优,但面对清军如此猛烈的攻击,他们只能不断调整阵型,分散火炮、火枪兵和弓箭手,试图加强对清军攻势的抵挡。
明军阵中的骑兵虽然数量不少,但在面对清军骑兵的压迫时,已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两翼的数千明军骑兵,本应在此时起到掩护作用,但如今,他们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战力,反而因为缺乏强有力的火器支援,逐渐成为清军骑兵的突破口。
若没有强力的火炮和步兵支援,仅凭这数千明军骑兵,很难在这片开阔的战场上与清军的骑兵展开有效对抗。
第365章 以假乱真
看着局势愈发紧张,朱慈不得不调整指挥,重新布置兵力。
对于清军的快速推进,朱慈心中早已有了决断,他不得不分散兵力,以火炮和步兵的密集火力应对清军的骑兵压迫。
而此时的清军,已经准备好发起最致命的一击。
多尔衮并未给明军任何喘息的机会,他深知,战斗的主动权在自己手中,不容有任何拖延。当清军部队推进至明军军阵约两百米的地方时,便下令整理阵型,准备发起新的攻势。
这一次,清军不仅仅是用包衣兵为前锋,还将八千八旗骑兵置于阵后,准备随时支援。清军阵列中的前排,依旧是那些举着盾牌的包衣兵,负责为后排的弓箭手、火枪手、长矛手和刀盾手提供掩护。
这些包衣兵并不具备过强的战斗力,但他们身上搭载的盾牌,却是极其坚固的防御武器,可以有效地抵御来自明军的箭雨和火炮。
随着这些包衣兵的推进,后排的弓箭手开始接连发射箭矢,而长矛手和刀盾手则准备在敌军近距离时发起冲击。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战斗的激烈程度不断增加,八旗骑兵已悄然进入战斗状态,准备随时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然而,尽管多尔衮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依然对这些包衣兵的战斗力感到不安。毕竟,尽管这些包衣兵已经接受过一定的军事训练,但与真正的精锐步兵或骑兵相比,依旧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因此,在下达了进攻命令后,他紧接着给出了一条军令:凡临阵退缩,回顾者,后者尽杀之;不杀者,以同罪论处!
多尔衮的眼中闪烁着冰冷的光芒,如果他们在战斗中退缩,便会直接影响整个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甚至可能导致清军在关键时刻的溃败。
很快,清军的盾牌阵从西、南、北三面如潮水般向明军的阵线逼近,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压迫之势。每一面阵线背后,都有刀枪如林,气势磅礴,仿佛一张巨大的网,悄无声息地包围了敌人。
而在进攻的方阵两翼与后方,八旗骑兵整齐排列,严阵以待,随时准备为主力部队提供支援。这些骑兵的步伐沉重而有节奏,每一次马蹄踩踏地面的声音,宛如战鼓的节奏,震动着整个平原,也让明军的将士们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迫,阵地中的紧张气息几乎瞬间达到了顶点。
随着清军越来越近,朱慈毫不犹豫地下令发起火力反击。尽管明军的火力并不如清军那般集中,且缺乏足够的骑兵支援,因此只有通过坚决的反击,才能在敌军的攻势中找到一线生机。
“轰!轰!轰……”随着一阵震耳欲聋的炮声,明军阵中的火炮率先发出了怒吼。
在清军盾牌阵线推进至约八十步时,明军的数十门火炮齐声开火,炮弹如暴雨般倾泻而下,猛然砸向清军的前阵。
炮声和爆炸的震动弥漫开来,尘土飞扬,烟雾四起。紧接着,两千多名火枪兵同时开火,火枪的声音如同撕裂空气的尖锐呼啸,弹药带来的火花四溅,几乎瞬间就撕开了清军的防线。
与此同时,成群的箭矢也跟随而来,射入清军阵中,犹如狂风中的雨点,几乎覆盖了整个战场。然而,尽管明军的火力十分猛烈,但清军的反应却不曾停滞。
盾牌阵依然稳步推进,前列的长枪手、刀盾手紧随其后,步伐稳重而有序,仿佛一堵无法突破的钢铁墙。而在后方,弓箭手则停下脚步,开始弯弓射箭。数千支箭矢如暴雨般倾泻下来,猛烈地冲击着明军的阵线,发出了阵阵清脆的响声。
随着箭矢的到来,阵中的明军将士发出一声声痛苦的惨呼,伤亡逐渐加重。清军在遭受火力反击的同时,依旧稳步推进,随着阵地不断向前推进,包衣兵的牺牲也越来越严重。
前排的包衣兵不断倒下,死伤惨重,尤其是在被火炮击中之后,阵型一度陷入混乱。然而,在清军指挥官巴牙喇的严酷督战下,包衣兵并没有因此而崩溃,反而迅速恢复了进攻的节奏。
巴牙喇高声指挥,命令部队保持阵型,绝不允许任何士兵临阵退缩,他们依然凭借人数上的优势,稳步向前推进。
当清军距离明军阵地大约三十步的距离时,战场上弥漫的白烟已经几乎遮蔽了视线,明军的阵地也陷入了一片混沌之中。
在这白烟中,突如其来的爆炸声再次响起,数千颗铅弹、石弹飞窜而出,沉重地砸在了清军的盾牌和盔甲上,甚至有不少包衣兵在炮火中倒下。两翼的八旗骑兵也有十几个在战斗中受伤,整个阵地的推进速度短暂放缓。
不过,这一切并没有阻挡清军的进攻。明军的火力虽然暂时减缓了清军的推进速度,但在巴牙喇的指挥下,清军的进攻并未停止。
随着前线的白烟逐渐散去,朱慈再次下令进行反击,他命令位于阵前的火枪兵重新组织队形,由横阵转为纵阵,准备应对即将到来的决战。
同时,几千名战兵从白烟中冲出,像是一柄利剑,迅速穿透烟雾,以严密的阵型朝着清军的盾牌阵线冲杀而去。
在明军的反击下,清军的阵地同样发出了轰隆的战鼓声,八旗骑兵迅速从两翼策马冲出,犹如狂风暴雨般压向明军的阵线。
与此同时,清军的包衣兵也放平了刀枪,猛地冲破了盾牌阵,直扑明军阵地。两军的力量开始交汇,整个战场变得愈加混乱,箭矢飞射,兵器碰撞,喊杀声不绝于耳。
尽管清军的包衣兵在组织和军纪上存在不小的漏洞,但他们依靠着数不清的伤亡推进,凭借人数上的优势,依旧将明军的防线压得越来越紧。火枪的轰鸣声、火炮的爆炸声、箭矢的飞射声交织在一起,战场上弥漫着血与火的气息。
两股钢铁洪流终于在战场的中心碰撞在了一起,整个平原似乎都被这场巨大的碰撞震撼,犹如一场席卷而来的风暴,席卷一切。战斗的形势愈发复杂,硝烟弥漫,战场上仿佛一片血海。
朱慈紧握缰绳,眼神凌厉,指挥大军奋力向前冲击。在清军包衣兵阵型稍显混乱的那一刻,明军骑兵部队迅速发动了攻击,出奇制胜的速度让对方措手不及。
明军的步兵如潮水般涌向前线,仿佛雷霆一击,瞬间让清军的包衣兵节节败退。朱慈指挥得当,迅速占领了主动权,一度将敌军压回了盾牌阵线。
随着清军阵中的包衣兵被明军步兵压制,局面看似一度有所倾斜,但这时,八旗骑兵从包衣军阵中跃然而出,迅速穿插到明军阵中,对正在进攻的明军骑兵进行围堵和牵制。
明军骑兵阵线被清军骑兵纠缠,暂时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战兵虽试图依托阵型形成防线,却在清军的重重打击下逐渐显现出破绽。
他们本是坚固的防线,可面对清军骑兵和包衣兵的联合攻击,兵力劣势已无法避免,阵线开始出现动摇。
这一刻,朱慈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他意识到,尽管自己一度占据上风,但清军的骑兵优势已逐渐显现出来,尤其是在没有火器的支撑下,步兵在与骑兵的直接对抗中显得异常脆弱。
战局的变化完全出乎了他的预料,若不尽快调整战术,可能很快就会陷入被动的局面。而与此同时,多尔衮在自己军阵的后方冷冷地注视着这一切,心中却充满了自信与满足。
他看着明军步兵阵线的逐渐崩溃,嘴角微微上扬,心底涌上一阵狂喜。对于他来说,这一刻不仅仅是战斗的胜利,更是多年等待的报复。
他知道,明军一开始以为几千包衣兵的冲击就能摧垮自己的阵地,殊不知他们不过是掉入了一个巧妙设计的陷阱。
“明军的节节败退,简直就像是一场预演。”多尔衮冷笑着想道。
对于满洲骑兵来说,近身肉搏是他们的强项,纪律与勇气构成了他们的杀手锏,而这些,正是汉军所无法比拟的。正是在这样的优势下,满洲勇士们才能在正面交锋中击溃明军,取得压倒性的胜利。
“这才是战场上真正的胜负!”多尔衮眼中闪烁着战意,他的命令铿锵有力道:“所有骑兵准备,冲锋!”
他立刻挥鞭而去,向前方的明军阵地推进。此时,剩余的八千八旗骑兵也开始集结,准备随着多尔衮一同投入到这场决定胜负的关键攻势中。
清军的进攻如同猛兽出笼,气吞万里,刚刚还在顽强抵抗的明军阵地,这时已经完全失去了原本的抵抗力。
陈福亲率的明军骑兵在清军的猛烈攻击下首先溃败,他们原本是明军的骨干力量,但面对清军八旗骑兵的压倒性优势,他们的阵型一度混乱,士气瞬间崩溃。
那些原本奋力支撑的战兵,也在骑兵的压制下不得不开始撤退。此时的陈福来说,他心中涌上的是一种无法言喻的焦虑和无力感。
尽管他拼尽全力指挥骑兵组织反击,然而在八旗骑兵的强大压力下,明军骑兵如纸糊般的防线开始崩溃,随着清军不断推进,越来越无法收拾。
那些本应成为反攻主力的明军骑兵,一个个倒下,或被射杀,或被追上砍杀,溃退的速度越来越快。清军的骑兵依然在追击,挥舞着利刃,一路追杀溃败的明军骑兵,丝毫没有放过任何一个被甩在后方的敌人。
那些试图逃脱的明军步卒,如同锋利的刀刃所划过的迹,正在逐渐消失在追兵的追击中。明军的阵线不再是一个完整的防线,而是四散的破碎片段,步兵们背对着追来的骑兵,根本无力反抗,只能继续在滚滚尘土中踉跄后退。
陈福看着越来越多的明军战士倒下,自己麾下的骑兵也一个接一个地被斩杀,心中泛起了不安和动摇。他深知,如果此战不能取得胜利,那么整支明军将陷入极大的困境,甚至可能因此丧失对辽东战场的控制权。
此时,他只能寄希望于远处的援兵,然而,这一切似乎已经太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