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310节

  清军骑兵的指挥官们终于坐不住了,他们看着明军步步紧逼,火器营的轰炸逐渐撕裂了村庄的防御,意识到再不行动,生怕陷入全军覆灭的危局。

  “传令!准备迎战!”清军的一名旗主挥手下令。

  然而,多尔衮却选择了按兵不动,他深知明军这一行动的用意,也知道明军步兵和火器营的优势在正面战斗中难以撼动。

  他低声道:

  “不要轻举妄动,等他们深入,再出奇兵。”

  在朱慈的指挥下,明军的步步紧逼使得清军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而两军之间的较量,已不仅仅是兵力的比拼,更是耐心的博弈。

  双方都在等待着一个关键的时机,而这个时机,将决定这一战的成败。

  常登贵在石门关一战击败赛格后,迅速率军退守关内,他深知此役虽胜,但自身部队损失不小,若被清军侦查得知实际情况,恐将陷入新的危机。

  为了掩盖战后疲态,他派出三百精锐骑兵担任哨马,不仅频繁巡逻,还故意摆出咄咄逼人的态势。

  如此一来,洛尔率领的清军驻地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只能困守营内,不敢贸然出击。

  与此同时,巴明在战场南面的荒村布防,试图遏制明军猛将陈福的进攻,他的兵力已经被牵制,根本无力支援其他战线。

  而巴明麾下的贝子穆尔虽能奉命行事,但显然缺乏独当一面的能力,在这个节骨眼上,完全无法胜任重要任务。

  就在这时,清河周边接连传来急报。

  清军驻地南面与东面同时告急,情报直言朱慈的大军最近调动频繁,疑似在为大决战做准备。

  更令人不安的是,明军的皇旗已然出现在前线,昭示着朱慈亲自坐镇,为部下士气注入强大信心。

  实际上,朱慈的部署正中清军诸将的软肋。

  多尔衮及其部下虽为满清大军的核心,却迟迟未能下定决心:是选择与明军在此决战,还是选择撤军?

  尤其是盖州城的处境更让人举棋不定救与不救,这道选择题令满清将领陷入深深的纠结之中。

  目前的战局,对清军显然极为不利。

  撤退意味着不仅要提防明军的追击,避免过多损失,还必须在撤军途中妥善安排盖州的防御工作,以确保这座城池能够作为一颗“钉子”,继续对明军形成威慑,阻碍其后续行动。

  这也是多尔衮早前制定的方略:若能乘胜追击,则全力扩大战果;若战局不利,则迅速退守海州,稳住主力,利用盖州坚城牵制明军,为未来的反击留下一线生机。

  然而,赛格在大片岭关的惨败彻底打乱了多尔衮的计划,上千精锐前锋几乎全军覆没,使得八旗兵的士气一落千丈。

  这些曾经引以为傲的铁骑,如今屡战屡败,几乎丧失了主动进攻的信心,整个军队被动地等待明军的下一步行动,难以自定方略。

  尽管如此,多尔衮还是在诸将中保持着表面的镇定。

  他知道,有些次要的事务已经在此前的军事会议上定下了方案,只需按部就班执行即可。

  但关键性决策,如是否对明军发起主动攻击、如何处置盖州等问题,随着战局的变化,变得愈发复杂难决。

  会议中,气氛沉闷而凝重。

  许多将领虽有意见,但囿于当前的颓势,不敢贸然提出激进建议。

  洛尔的沉默,巴明的掣肘,甚至赛格的失利,都令满清军心动荡不安。

  多尔衮深知,倘若不能迅速扭转这种局势,清军恐怕会陷入更大的困境。

  与此同时,朱慈一方的明军却士气高昂,随着皇旗的飘扬和主帅的亲临,明军士兵深感振奋,他们在各个阵地上主动调动兵力,频频出击,试图进一步削弱清军的防线。

  明军士兵的喊杀声与清军的惨叫声混杂在一起,战场气氛极为惨烈。

  朱慈心中明白,此刻的胜利不仅取决于战场上的实力比拼,更在于心理上的博弈。

  他要利用清军的犹豫不决,将敌军的士气彻底击垮。

  这一切,正如朱慈和他的谋士们所料。

  清军内部的矛盾和恐惧已经显现,而盖州这座孤城也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

  若能彻底击破盖州,明军的胜利几乎可以确定;反之,若清军守住此地,他们还有反扑的可能。

  战局胶着,决战的阴影笼罩着两军。

  然而,此刻的主导权,显然已经开始向朱慈倾斜。

  巴林原本信心十足,但目睹明军如此凌厉的攻势后,神情顿时慌乱,他指挥部下拼死防守,试图利用村中的火枪兵和火炮进行反击。

  然而,清军的反击收效甚微,明军凭借强大的火力和精密的配合,迅速瓦解了清军的防线。

  整个战斗持续了不足两个时辰,明军便成功占领了两座荒村,清军死伤惨重,包衣兵几乎全军覆没,而八旗火枪兵也只剩下寥寥残兵。

  巴林见大势已去,只得带着少量亲卫逃离战场。

  这场战斗的胜利,不仅让朱慈再次稳固了北线战局,也彻底击碎了清军的心理防线。

  荒村之战后,明军士气大振,清军则一蹶不振。

  朱慈站在山岗上,眺望着战场上的残迹,心中激荡着胜利的喜悦。

  他明白,这不仅是一场战斗的胜利,更是王朝复兴的重要一步。

第349章 炮火连天

  与此同时,多尔衮站在帐中,目光凝视着远方的荒村,心中充满了无尽的犹豫。

  他深知,眼前的局势异常复杂,任何一个错误的决定,都可能让清军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

  南侧的几个荒村如今已成为明军的眼中钉,如果不采取措施,很可能会成为明军攻击的突破口,从而让整个防线崩溃。

  如果增援成功,清军便能有效挫败明军的进攻,恢复部分士气,并让他们意识到,面对清军的反击并非没有胜算。

  而一旦局势恢复,清军的威慑力便能迅速恢复,甚至可能反过来给明军带来巨大的压力,迫使他们暂时后撤。

  然而,若增援失败,局面将彻底失控。

  派出的援兵一旦陷入明军的包围圈,战场上的混乱便会如滔滔洪水般席卷而来,那些本该保卫整个军阵的清军将士,可能会成为明军冲击的突破口,导致全军陷入无法收拾的困境。

  这是多尔衮无法容忍的风险,毕竟,满清的八旗兵仅有一万余人,且都是朝廷的根本支柱,死一个少一个,实在不容有失。

  自从开战以来,清军的损失已不容忽视。

  满蒙八旗兵已经阵亡四五千,这样的伤亡足以让满清内部的权力结构产生剧烈震荡。

  即便是多尔衮这样位高权重的统帅,也明白,过度的损失会引发朝中高层的强烈不满,甚至可能导致一系列的政治后果。

  这种情况下,每一场战斗都变得愈加沉重,决策的每一步都关乎整个清朝的未来。

  多尔衮的眉头紧锁,心中依然没有下定决心,如果不派兵支援,明军很可能不会善罢甘休。而直接撤退将意味着给敌军留下一个巨大的突破口,若明军选择死战,撤退的清军便会陷入尴尬的境地,留下断后的部队,结果只会更加惨重。

  此时的清军已不容再承受一次重大失败。

  站在帐中深思的多尔衮,突然听见身后传来巴明的声音。

  “王爷,明军的阵势与之前截然不同。”巴明低声说道,神情中带着一丝警惕。

  “哦?”多尔衮回头,看向巴明,目光锐利。

  巴明的警觉性一向很高,若他已感到异常,那问题便不容小觑,巴明接着说道:

  “这次明军进攻的阵势极为严密,特别是那些骑兵,数量远超以往的进攻。

  我已确认,那面‘张’字认旗正是朱慈麾下的张煌言,他是明帝手下数得着的猛将,擅长攻城破阵,曾在沧州斩杀洪承畴麾下的部将,又率军攻破北京,威名赫赫。”

  多尔衮听后,心头不由一紧,他和洛尔、阿津等将领一样,对张煌言颇为忌惮。

  张煌言不仅战斗经验丰富,且攻守兼备,他的出现无疑增加了此次明军进攻的威胁。

  而这一次,张煌言的进攻方式与以往不同,明显显露出他对清军防线的深度分析和精准把控。

  “张煌言……”多尔衮低声念叨着,眼中闪过一抹凝重:“他的确不好对付。”

  巴明继续说道:

  “我在外面仔细观察过,明军的方阵依旧整齐有序,甚至还派出了数百名精兵在四周骚扰,不断朝着村口射箭放枪,压制我方的士兵。

  这些士兵战斗经验极为丰富,单兵作战能力强,动作灵活,常常充当大军前锋。如果他们能够接近我们的大营,恐怕将给我们带来不小的麻烦。”

  多尔衮心头一凛,明军的这股小股部队,显然是被精心挑选出来的特种兵种,他们擅长快速机动与骚扰作战,能够在敌军未反应过来的情况下,迅速打乱敌阵,制造混乱。

  若清军的防线稍有松懈,便可能被他们撕开一条裂口,甚至引发更大规模的溃败。

  “看来,我们必须要有所准备了。”多尔衮终于下定决心,口气坚决道:“派出增援,务必阻止明军的进攻。”

  说着,他转向一旁的军师和将领们:“从南侧的四个荒村开始,必须迅速派遣兵力进行压制,哪怕要付出一定代价,也不能让明军突破防线。”

  然而,多尔衮心中依然不免有些疑虑。如果明军真的如巴明所言,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那么这场阻击战就不仅仅是简单的增援行动,而是一次背水一战。

  但他也清楚,若不派兵增援,那不仅仅是兵力的损失,更是士气的崩溃。

  若让明军攻占南侧,带头破阵,那将对清军全军上下的士气带来巨大的冲击,甚至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战局的彻底崩溃。

  “传令!准备增援部队,务必阻挡明军的进攻。”多尔衮终于下达了命令。

  他的心情虽然依然沉重,但此刻的他,已无退路可言。

  .

  一阵马蹄声从远处传来,快速而急促,巴明猛地抬头,目光穿过阵地,朝着前方望去。很快,他看到派出去的哨马如飞而来,速度之快显然表明了事情的紧急。

  哨马在距离营地不远的地方下马,动作干净利索,几步爬上了屋顶,随后快步走到巴明身前,恭敬地汇报道:

  “贝勒,左村约有三四千明军,右村大致相同,侧翼的骑兵估计有六七千之众,而且还看到了十几墩火炮。”

  巴明听后,微微皱了皱眉,目光又转向远处的明军阵地。

  望着那边,果然,随着哨马报告的信息,他能看到远处明军阵中密集布置的火炮,几门大炮已经被集中到军阵的中心位置。

  虽然距离远,巴明的视力并未能清晰地看出具体是哪种炮,但从火炮的排列和调动的速度来看,这支明军无疑是经过严密部署的,显示出一股不容小觑的气势。

  而让巴明感到震惊的,除了火炮的迅速集结外,更令他震动的是明军方阵的效率。

  刚刚,明军的阵列还在匆忙行进,而现在,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他们已经整齐划一地停下,距离村庄仅有一百五十步左右的地方。

  这种效率和迅速的阵形调整让巴明不由得心生一丝忌惮,他不由自主地倒吸了一口凉气。

  “快,派人去告诉摄政王,让他派兵来支援守村,特别是明军的骑兵,务必在我们阵地外侧阻击成功,千万不能让他们绕到我们背后来。”

  巴明的眉头紧紧锁住,显然已经意识到明军即将发动进攻,自己的兵力极为有限,必须做好准备以应对可能到来的激烈战斗。

  他手下目前只剩下两千人,且其中一千是包衣兵,不擅长正规战。而一旦明军突破阵线,村中的火枪兵便难以发挥作用。

  荒村的地形狭窄,四面被残垣断壁围困,火枪的优势在这里几乎被削弱,剩下的,只有士兵的勇气和个人战斗力。

  那些曾经威风凛凛的方阵,几乎毫无用武之地。

  巴明深知此地作战的困难,他目光灼灼,指挥更加果断:

  “命令炮手准备,立即开炮!”他顿了顿,转身吩咐道:“但火枪兵必须等到明军进入六十步内才能开火,务必保持冷静,稳住村子。其他的事情,我们无需干涉,能守住阵地才是最重要的。”

  就在巴明下达命令的一刻,明军的前锋已经抵近村庄七十步的位置,开始不断骚扰清军阵地。

  意图通过挑衅和火力压制逼迫清军露出破绽,以便进一步打击清军士气,同时消耗他们的弹药。

  这种战术既巧妙又危险,清军若没有做好准备,恐怕会陷入被动。

  然而,巴明并不急躁,依然沉着冷静。

  他知道,明军的这种骚扰方式不过是试探,而他的清军阵地经过了严格布置,只要稳住,不轻易出击,明军便难以轻易撼动。

首节上一节310/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