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在他犹疑未决、不敢决战之时发起攻击,便可彻底击败清军。”
朱慈闻言,目光中闪过一抹锐利的光芒,神情坚定:
“正合朕意!此时此刻,便是锋芒毕露之时!
我大明不可再隐忍退让,须以雷霆之势示强,让鞑子感受何谓畏战,何谓怯战,何谓不战而逃。”
他的语气逐渐高亢,仿佛已将满腔的豪情倾泻而出:
“让这些蛮夷看看,今日的大明军早已不是从前的弱明军!
我汉家男儿,岂容他人轻侮?!”
军营内,朱慈与张煌言一边巡视,一边继续商议军机大事。
每过一处,朱慈总要亲自询问士兵的状况,或是查看武器装备,或是与老将士寒暄。
那些将士们见到皇帝如此关切,无不士气振奋,纷纷用力捶胸行礼,誓言死战到底。
而朱慈的巡视也并非单纯激励士气,他敏锐地观察着军中的细节,从粮草储备到伤兵护理,从弓箭配备到火炮的装填。即便是一根断裂的长枪,他也会停下脚步询问缘由。
张煌言见状,不由感慨:
“陛下关怀备至,士卒皆受恩泽,此番决战,必然能激发他们的血性与斗志。”
朱慈微微一笑,目光坚定地说道:
“战局已到了这一步,不可再有半点懈怠。我不仅要胜,还要胜得干净利落,让清军从此闻我明军之名,便胆寒心怯!”
巡视完毕,朱慈与张煌言返回大帐,再次研究接下来的战术安排。
战场的形势虽然复杂,但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如果能够乘胜追击,彻底击溃清军主力,这一战将奠定明军反击的大势,也会让清廷从此无力东山再起。
此时此刻,朱慈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要用这一场胜利,向天下宣告,大明复兴的号角已经吹响!
朱慈微微偏头,目光落在张煌言身上,神情略显凝重,语气低沉却坚定:
“可问题是,究竟打哪里更为妥当?东面山岗西麓的那两座荒村,从地形上来看更具战略意义,易守难攻,但若久攻不下,朕忧虑士气受损;
而西面的两座荒村虽防守薄弱,易于攻取,却难以形成足够的战略优势。如此权衡,实在难下定论。”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关系到全局,稍有差池,便可能使战局陷入被动。
朱慈尽管胸中已有腹稿,却深知决策容不得半点偏差,便将目光投向身经百战的张煌言。
张煌言早已料到陛下会有此问,胸有成竹地拱手答道:
“陛下,西面的那两座荒村,清军的防守一直较为松散。此前我们为避免提前决战,只是佯攻试探,未动真格。
若此刻迅速发起猛攻,一鼓作气拿下那两座村子,不仅能展现我军锐不可当的战斗力,更能重挫敌军士气。
如今清军本就士气低迷,若是再经此一击,只怕他们会畏惧不前,不敢再与我军对峙下去。”
张煌言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深思,继续说道:
“多尔衮虽精于用兵,但也深知这支八旗兵是满清的根基所在。他绝不会冒全军覆没的风险与我们拼死一战。
因此,臣以为,眼下关键并非选择攻取哪处荒村,而在于向敌军展现我大明军队的决心、斗志与力量。
只要让清军生出畏惧之心,最终的胜利必然属于我军!”
朱慈闻言,眉头渐舒,沉吟片刻后缓缓点头:
“嗯,玄著,你所言甚合朕意。
朕先前所虑,乃是攻下西面两村后,是否能在战略上形成足够的牵制力。但听你如此一说,朕倒豁然开朗。
此战之重,不在于得地几许,而在于以攻势鼓舞士气,以气魄慑服敌军。如此一来,便须派出最为精锐之士,务必一战而成,打出我大明天威!”
张煌言见陛下解开疑惑,心中也是一片畅快,他立即上前一步,再次抱拳说道:
“陛下英明果断,臣深感佩服!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此战若成,清军必退,此乃天赐良机!”
张煌言追随朱慈多年,亲眼见证了这位年轻帝王如何从一座孤城起步,整合南方力量,成为抗清事业的中流砥柱。
他深知,唯有不断的胜利才能凝聚忠诚,唯有优势才能扩大优势。
眼下,正是再立大功的良机,张煌言心中燃起一股豪情,暗暗发誓,一定要为陛下赢下这场关键之战。
解决了心头的疑虑,朱慈顿感轻松。
他环视中军大帐,看到将士们忙碌而井然的模样,心中满是对胜利的期盼。
他绕着营地巡视了一圈后,忽然一拽缰绳,策马出营,向东面山岗而去。
夜色渐浓,军营中火光点点,映衬着朱慈坚毅的面容。
他坐在马上,身后十数名护卫紧随,一行人沿着山路疾驰,营地的火盘与帐篷在视线中迅速向后退去,耳边风声呼啸。
朱慈只觉得胸中一片舒畅,竟生出几分豪迈之感。
东面山岗的地势高耸,驻扎于此的明军重兵正严阵以待,朱慈到达营地后,亲自巡视了防线,与守军将领细细探讨阵地布防之策。
他一边听着将领的汇报,一边目光如炬,望向远处的荒村。那些隐隐约约的灯火,便是清军的所在。
“明日之战,朕要亲自督阵!”朱慈语气坚定,声音如金石落地。
朱慈深知,作为一名帝王,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关乎千军万马的生死,他的气度与决心,正是整个军队的旗帜与灵魂。
战前的每一刻,他都在用自己的行动向将士们传递信念:这场战斗,我们必胜!
随着夜色逐渐加深,东面山岗上的明军士气也在陛下的巡视中逐渐高涨。
将士们在火光中忙碌着,整装待发,为明日的决战做好最后的准备。
第348章 关键一战
作为当今天下公认的君主,无论是辽东的胜利,还是之前关内的辉煌战绩,在大多数普通士兵看来,这一切都离不开皇帝陛下的英明决策和卓越指挥。
“陛下用兵如神”几乎成了军中对朱慈的统一评价,这也让这位年轻的帝王的威望在明廷中央军乃至所有抗清势力中达到了顶点。
策马行至东面山岗,朱慈缓缓勒马停下,他仰头望向夜空,那一轮残月冷冷地悬挂在天际,映衬着夜幕下朦胧的山野。
他的目光随即转向西方,俯瞰眼前辽阔的营地星星点点的篝火如满天繁星般散布,连绵纵横数里,仿佛天地间尽是他的军队。
目睹这一壮观景象,他的心中不禁涌起了万丈豪情。
“这一战之后,天下必定尽归我大明!”朱慈暗自思忖道。
他非常清楚,凭借当前的威望与实力,哪怕是困守福建的郑芝龙全面反叛,也翻不起任何风浪。
至于手握不过三四万人马的顺军余部,早已不是当年割据西北的强军了。
朱慈笃定,此战大胜之后,他将以王者之姿向天下各路势力昭示中央集权的不可撼动。
从朱慈的角度来看,这不仅是军事上的恢宏胜利,更是政治上的巧妙布局。
各地的军事将领,无论是李过、高一功,还是孙可望、刘文秀、李定国,李来亨,此后都只能是听命于中央的武将。
任何试图染指中央权力的野心家,都是对新生王朝秩序的挑战。对于这样的挑战者,朱慈毫不犹豫地选择严惩。
翌日清晨,朱慈在帐中制定了新的作战部署,并下令张煌言具体执行。
他的目标很明确:拿下北面和西侧的两个荒村,为全局战事奠定胜机。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他特意调集了重兵六墩红衣大炮、二十墩四磅炮等重火器悉数到位,甚至从东面山岗抽调了常登贵,马宝麾下的精锐百总率队增援。
这些突击部队将成为整个作战计划的核心力量,务求以雷霆之势迅速拿下荒村,震慑清军,为明军打出压倒性的军威。
这两个荒村位于明军防线前不过三里地,由清军贝勒巴林率部驻守,巴林素来以防御缜密著称,但此番部署却过于自信。
由于明军此前多次佯攻未果,他误以为荒村的防御体系固若金汤,甚至产生了“明军久攻不下”的错觉。
实际上,这两个荒村的战略价值极高,它们相距不远,可互为支援。
村中驻扎了两千包衣兵和一千八旗兵,而八旗兵中大部分是善用火器的汉八旗火枪手。
此外,每座荒村还配备了四门火炮,借助村内残存的断垣残壁构建防御体系,这些兵力和装备让巴林信心满满,他相信自己的布防足以挡住明军的任何进攻。
然而,他忽略了明军此时已不再是单纯的试探性攻势。
这一次,朱慈调集了重火器和精锐主力,势在必得。
而在两个村庄后方,还驻扎着四千满八旗骑兵,这支部队是多尔衮布下的机动力量,无论是主动突袭、阻击掩护,还是必要时的战略撤退,都可以依令而行。
他们是这片战场上的隐匿威胁,一旦明军推进到关键位置,这支骑兵便可成为决定战局的利刃。
然而,明军早已通过侦察得知这一布置。
尽管关于满清驻军和骑兵的具体数量并非十分精确,但通过不断的佯攻与试探,明军大致掌握了这支骑兵的部署情况,这为接下来的计划提供了重要参考。
与此同时,朱慈下令更多哨马靠近侦察多尔衮大军的营地,进一步加深对敌情的了解。
他摆出了决战的态势,试图通过这种姿态制造心理压力,同时命令张钧和林昌峰加大对东面山岭几处战略要地的进攻,以牵制清军的注意力。
“传令下去,陛下要求明日午时之前攻下那两座村庄。不必节省火炮弹药!”张煌言身穿戎装,亲自赶赴前线督战。
他的语气冷峻而果决,传令哨骑不敢有片刻耽搁,飞速奔赴各军传达命令。
很快,已经进入战场位置的明军各部迅速整队,随着号角与战鼓声响起,前锋方阵率先开始行进。
这次行动,朱慈调集了足足六千步骑大军,外加一个专门的火器营,用于对敌火力压制。
此外,还有五千骑兵专门用于牵制清军后方的骑兵,这一切安排显示出明军为这一战做了充分准备。
旷野之上,明军的长矛方阵在阳光下闪耀着寒光,宛如涌动的钢铁林海。
随着阵列不断推进,火器营紧随其后,后方则是装载火炮的马车队伍,隆隆炮声即将奏响,明军兵威如潮,气势非凡。
张煌言也抵达了前线阵地,眺望着村庄后方那片黑压压的清军骑兵。
他眉头微皱,眼中闪过一抹警惕。这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若处理不当,很可能在关键时刻对明军形成致命威胁。
此时,满清大军的中军大营内,多尔衮的脸色阴沉如水,他的桌上堆满了急报,这些从前线送来的情报让他的眉头越锁越紧。
“明军又开始调动了……”他喃喃自语,指尖敲击着桌面,显然在思索着如何应对。
洛尔已被派往盖州北部,负责牵制那里的明军,同时防范常登贵所部趁机发起袭击,失去了这位老将的协助,多尔衮必须依赖其他将领。
然而,眼下敌情复杂,明军步步紧逼,他一时间也难以找到完全的破局之策。
战场局势随着明军的推进而愈发紧张,清军骑兵虽然表面上按兵不动,但暗中早已开始调整队形,以备应对明军的进攻。
村庄后方的清军骑兵中,数位八旗将领也在低声商议,他们的眼睛紧盯着明军的阵型,等待多尔衮的命令。
张煌言站在阵地前线,冷静观察着敌情,他的目光扫过那片黑压压的骑兵阵列,心中已有一套对策。
他很清楚,必须尽快摧毁前方的两个村庄,逼迫清军骑兵主动出击,而不能让这股机动力量保持观望状态。
“炮兵准备,锁定目标,逐点压制!”张煌言果断下令。
清晨的薄雾尚未完全散去,明军的大炮已经开始咆哮,六墩红衣大炮依次开火,巨大的炮声撼动山谷,整个荒村瞬间被炮火笼罩。
断垣残壁被炸得粉碎,火光映红了天际,村中清军阵营一片混乱。
片刻后,明军火炮齐鸣,震耳欲聋的炮声中,前方的村庄腾起滚滚浓烟,清军的防线顿时出现了骚动。
在炮火覆盖的同时,明军的步卒迅速展开攻势,长矛方阵如同潮水般推进,直逼村庄防线。
刘斌和陈亮率领的突击部队迅速推进,他们身穿精锐甲胄,手持锋利的刀枪,以迅猛之势冲入敌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