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如此,林昌峰和林昌平两人很快就控制着跑开的五匹良马回到了朱慈身边复命,而常登贵此时也已经从马厩里面出来,只是一脸忧心忡忡的样子。
“殿下,马厩里面只剩下两匹马能用了。”
“只剩两匹了?”朱慈闻言有些惊讶,但听到城北和城西传来的炮声,他不再犹豫,迅速做出了决定:
“把多余的甲和武器全部放到这七匹马上,现在立刻回火药局会合其他人,然后去东直门。”
“诺!”围在朱慈身边的七人同时拱手抱拳应道,然后便又立即朝着皇城北面的地安门,策马而去。
计划中的马虽然没有找到,但时间却已经不等人,朱慈必须要在东直门内侧等着,一旦西面和北面的城门被顺军攻破,他就得立刻行动。
他手上的这点兵力,想要成功突围,就必须要卡好时间,不容得有一点闪失。
一方面,太早了不行,驻扎在城东的顺军还没开始往城北转移,很容易就会被巡逻或者埋伏的哨骑发觉。
另一方面,若是太迟了,同样很危险,城外的顺军在经过刚刚破城时的混乱之后,极有可能恢复了正常的秩序。
要知道,李自成在城东虽然没有城西和城北部署那么多兵力,但也扎下了几座大营,一两万大军必然是有的,这也就意味着沿线部署着数以百计的哨骑。
朱慈现在只有一人一马,就算是把那七匹新马算上,也只有他和另外六人一人双马,能不能突围出去,只能是搏一搏了!
第5章 崇祯的价值
夜幕下,“哒哒哒”的马蹄声在青石板铺成的宽阔大道上回响,朱慈一行十二人,十九马,很快就从地安门飞驰而出,沿着街道一路向北,准备在地安门北面的鼓楼绕道,然后直奔东直门。
御马监里没有找到计划中的二十匹马,但又不是一无所获,最终找到了七匹新马,这也就意味着队伍中还有五人,只能是一人一马,极有可能沦落为突围的炮灰。
如此一来,这支临时拼凑起来的护卫小队,便不免有些军心浮动了。
若不是朱慈此前已经树立了一个战时太子该有的威信,那七匹新马,也全都用来驮兵甲武器了,军头常登贵又忠心耿耿,此时恐怕已经有人趁乱逃走了。
要知道,在这种生死攸关的时候,这些京营的士兵们可没有什么封建主义大无畏牺牲精神,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引起难以预料的后果。
不过,朱慈还是留有后手的,他昨天离开皇宫之前,便已经让心腹太监出宫行动。
只是,对方有没有将自己的命令传出,以及这道他并不抱什么希望的命令,有没有得到执行,他就完全没有把握了。
不然,他也不会到现在,都没有向常登贵等人透露出任何相关的消息。
大饼确实要画,希望一定要给,但绝对不是随便乱画,张口就来的,如果画的饼近在眼前,很容易就能验证,而事情又不在自己的控制之内,那就是自寻死路了。
要知道,朱慈此时的威望还远远不够,只要还在顺军的重重包围之中,他便不能犯任何决策上的错误,让这些临时汇聚起来的护卫对他产生一丝一毫的怀疑,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这个就是人心!
很快,前方探路的常登贵便带人折返回来了,事急从权,他并没有下马行礼,而是直接勒停了胯下之马,对着朱慈拱手抱拳,激动道:
“启禀殿下,驸马都尉周世显,此时正在鼓楼候驾,他带马来了。”
朱慈听罢,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当即挥手道:“好,快带本宫过去!”
与此同时,原本停在路边等候的另外八个护卫,也随即策马扬鞭,朝着鼓楼奔去,他们本来低落的士气,在听到常登贵说出“有马”二字后,立刻就高涨了起来。
朱慈昨日弄清楚了自己的处境之后,便将原身在宫中积攒的财物交给了服侍自己的两个太监,让他们分别拿着自己的信件去给巩永固和周世显,然后自行逃命。
这两人一个是崇祯的妹夫,一个是崇祯的准女婿,两个都是大明王朝的驸马都尉,在京城中,也都是有些本事和人脉的。
现在看来,信件至少是送到了周世显的手上,而且周世显这个锦衣卫百户,太仆寺少卿的儿子,是有真本事的,能利用老爹的人脉和关系,弄到马。
“世显,本宫就知道你一定会来!”朱慈翻身下马之后,立刻朝着鼓楼下,跪在地上的周世显走去,然后直接扶起了对方。
“你到哪里弄来的马?好大的本事啊,本宫刚刚从御马监来,连那里都没有马了!”
“臣,臣昨天晚上找人,找人从御马监借,借来的.”周世显一脸尴尬,吞吞吐吐道,城南的马场早已经被掏空,他也是没办法,才出此下策,走了捷径。
“.”朱慈听了,一时无语,御马监被御林军和太监们劫掠一空,怕不就是你这个“曲线找马”的小子起的头。
“殿下,臣无能,只弄到了三十四匹马,两辆马车,恐怕只够陛下和娘娘临幸了。”周世显见状,赶紧岔开话题,看起来十分激动,而且听这话的意思,是还想去救驾了。
“父皇已经决意殉国,他最后的遗诏,便是命本宫突围南下,继承大统,中兴大明。”朱慈一脸凄怆道。
他并不打算回去救崇祯。
一来,这个时候,崇祯已经杀妻弑女,回去救人早就来不及了。而杀妻弑女之后,崇祯又不敢自杀,早就不知道往哪边逃了,他回去不一定找得到人。
二来,到了现在这个时候,若是折返回去,就算最终能找到了崇祯,到时一番拉扯解释,恐怕突围的时间就要耽误了。
最重要的是,到了南京之后,如果还是崇祯来当政,朝堂必定一片混乱,若是因此误了满清两路主力西征李自成,留给南明的那前前后后,只有不到一年时间的战略窗口期,局势恐怕就真的是无可挽回了。
换言之,无论是对于大明的半壁江山而言,还是对于朱慈来说,活着的崇祯皇帝,都是一个负资产,而英勇殉国,可歌可泣的崇祯皇帝,才会使得大明这艘破船,拥有更大的品牌价值,并为朱慈南下继承大统,赚下大大的政治资本。
而且,一山不容二虎,一个朝廷里面,怎么可能同时存在两个和和气气的话事人?更别说崇祯此人,还生性多疑,优柔寡断了。
所以,朱慈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他的最佳选项里面,都没有回去救崇祯这一条,也几乎没有救下崇祯的可能。
如果早穿越十天半个月,时间上还有这个可能,但现在,他自己都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回去就是送死。
不过,他拥有至高无上权力,指挥众人的法理来源于崇祯,对手下的人,他自然得是大孝子,还得和崇祯是父慈子孝,生死离别的那种,感天动地的父子君臣情。
而周世显被他一顿忽悠,也根本不怀疑有他,随即就把自己召集来的家丁,锦衣卫,还有京营的兄弟十二人,包括自己在内,全都交给了朱慈。
崇祯皇帝既然已经殉国,那朱慈这个皇太子,就是大明的新皇帝,同时也是他的君!
周世显虽然想要回去救坤兴公主,但事情紧急,特别是他也不知道坤兴公主如今在哪里,便只能是暂时放弃,等到突围出京,南下应天之后,再从长计议。
朱慈知道坤兴不会死,现在周世显回去虽然能找到人,但想要带着一个断臂的女眷突围,千里南下,却是绝对不可能的了。
“世显,有朝一日,本宫一定带着大军杀回来,光复京城。”朱慈拍了拍周世显的肩膀,随即便示意对方上马,跟着他往东直门方向去。
“但现在最重要的是突围南下,只有到了南京,重建大明,咱们才有这个能力。否则,就只能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周世显听罢,心中纵有不舍,但还是当即唱了一声“喏”,然后便立即下令手下人将多余的马分给了常登贵手下的京营甲兵。
而常登贵则是在朱慈的示意下,将那五匹马背上驮着的甲胄兵器分出了一部分,装备周世显带来的十二人,他们身上除了一两件甲胄之外,其他的装备并不充足。
这一番分配之后,两支原本就大部分出身京营的人马,关系瞬间融洽了起来。
不仅如此,皇太子殿下居然还留有后手,无论是常登贵这批人,还是周世显这批人,在看到对方之后,原本悬着的心,都瞬间安稳了不少,朱慈在他们心中的形象,也更加高深莫测。
朱慈很清楚,只要自己带着这队人马经历一番关乎生死的突围,这二十四人,将会真正成为自己的心腹,誓死追随,永不背叛的那种,南下也便有了保障。
不过,就在他准备下令前往东直门的时候,周世显忽然记起了自己刚刚在路上看到的一个人,随即便向朱慈请示起来。
“你是说左都御史李邦华刚刚出现在了文信国祠堂外面?”朱慈闻言,心中顿时一惊。
“没错,臣见过几次孟翁,绝对不会认错。”
“你现在过去,时间还来得及吗?”
朱慈很明显心动了,若是能带上这个出任过两京兵部尚书,两京左都御史,以一人之力,劝退左良玉数万乱军的老臣,到了南京之后,很多事情会好处理得多。
“如今事态紧急,本宫不能和你一起去,否则军心必乱。若是时间还能赶得上,世显你带着几个心腹,去把人请来;若是赶不及,那就算了,世显你是皇亲,于本宫而言,同样是左膀右臂,国之栋梁,不容有失。”
周世显听罢,心中一阵感动。他自然明白朱慈的话,要知道,他原本可是招揽到了几十人,结果因为威望不足,控制不住这些兵马,逃了大半。
偌大的北京城内,确实还有几百上千能用之兵,但如此局势之下,人心早就乱了,根本无法控制。
这种时候,朱慈如果临时改变计划,带着所有人绕道文信国祠堂,护卫中必然有人心中起疑,若是分兵,更会出乱子。李邦华虽然是个全能重臣,带走会有大用,但并不值得他冒太大的险。
“殿下,臣带两人去,最多迟一刻钟就赶回。”周世显拱手抱拳道,受到朱慈的影响,他的目光十分坚毅。
朱慈点了点头:“好,接到孟翁之后,立刻就去东直门,本宫在那里等你们!”
第6章 二十五骑
在原本历史上,北京内城失守的消息传来之后,李邦华心灰意冷之下,对着文天祥的木主作了三个揖,接着便写下一首绝命诗说:“堂堂丈夫兮圣贤为徒,忠孝大节兮誓死靡渝,临危授命兮吾无愧吾”,然后投缳而绝。
可以说,这是一个用命来证明自己忠心和气节的老臣,在满城先投闯,后降清,毫无底线可言的明末官僚中,可谓是一股难得的清流!
而如今,朱慈煽动的蝴蝶翅膀,已经使得很多事情发生了改变,常登贵,林昌峰这些历史上不知名的小人物如此,周世显,李邦华这些皇亲国戚,经略大臣,同样是如此。
但因为事发突然,他并没有太多时间筹备突围的事宜,整个过程显得十分匆忙和草率,便是南下重建朝廷的班子,也完全没来得及组建。
所以,当朱慈听到周世显的禀报,立刻就有了要带着对方一起南下的想法,李邦华对于他这个皇太子来说,可比崇祯有用得多了。
这点政治敏感度,他还是有的。
同时,朱慈也很清楚自己突围南下之后,将会面临的巨大困境,南方同样有他的敌人,那个至高无上的皇位,早就已经有人垂涎。
他虽然有着皇太子的身份,在法理上是大明王朝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但他现在手下只有二十四骑,在明末官僚体系中,几乎毫无地位可言,周世显算是皇亲,可地位同样不高。
因此,朱慈南下之后,还得想办法拉拢各方势力,为自己所用,否则,很难迅速组织起足够的力量扩军备战。
而德高望重,文武全能,和南京的留守官员,甚至是京营出身的黄得功等人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李邦华,便是他十分重要的倚仗,甚至能毫无争议地压倒南京群臣。
东直门西面的大街上,李邦华看到英姿勃发,虎虎生风的朱慈,一时激动得难以自已。
他也是见过皇太子骑马射箭的,但没想到对方披甲之后,居然如此有威严,眉目宛如鹰虎一般,气势逼人。
“老臣参见殿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朱慈当即上前将李邦华扶起,一脸欣慰道:“孟翁能和本宫一起南下,实乃我大明之幸也。”
“殿下这是折煞老臣了.”李邦华闻言,当即又要跪下。
“孟翁的气节操守,值得本宫如此尊称,何来折煞之说?”朱慈摇了摇头,然后又道:“现在局势危急,不是说这些的时候。”
李邦华到底是历尽千帆的老臣了,他也很快就从惊奇中恢复了过来,看了看朱慈,又看了看围在他身边的二十几骑,小心翼翼地开口试探道:
“殿下此番是要.突围出城吗?”
朱慈看到李邦华如此神情,哪里还不知道对方心里想什么,这可是一个知兵的老臣,执掌过京营,十几万人马都治理得卓有成效,对于他二十几骑就想要突围出城的想法,自然是觉得异想天开的。
“本宫奉父皇之命,趁乱突围出京,南下应天继承大统,还请孟翁随本宫南下,辅佐本宫中兴大明,恢复河山。”
朱慈语气十分坚决,随即也和刚刚对周世显一样,将崇祯要殉国的决心,说了出来。而想要说服李邦华这样的老臣,他自然还得再借一借崇祯的名。
其实,李邦华并非固执己见的人,也绝对不迂腐。
早在二月,他便秘密上书,请求崇祯皇帝固守京师的同时,仿照永乐旧例,让太子到南都监国。
而好几天没有得到崇祯的回复之后,他又请求把定王,永王分封到南直隶的太平,宁国二府,让他们拱护南京。
崇祯皇帝收到奏疏之后,其实是动了心的,但最终还是因为不愿背负丢弃祖宗社稷的罪名,想要大臣在朝堂上主动提出,以便今后出现争议的时候甩锅而错失了时机。
要知道,这朝堂之上的衮衮诸公,可全都是人精啊,谁又愿意承当这个责任?
于是乎,李邦华的提议都没能落实,一直到李自成攻破昌平,兵临北京城下,时局再也无可挽回。
但现在,崇祯要殉国,他作为臣子,必须要有一个足够大的台阶下。否则,他自己都过不了自己那一关,更别说让其他人闭嘴了。
如果说别人不在乎所谓操守,那一生廉洁奉公,为了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李邦华,恐怕就是真的在乎了。
所以,这个“托孤大臣”,李邦华必须要当,而且也只有当了“托孤大臣”,他才能在南下之后,执掌大权,为朱慈实现政治目的出力。
政治上的事情,名正言顺是最重要的,否则一定会处处受到掣肘,特别是朱慈的权力,原本就来自于明廷的法统。
李邦华听罢,其实也明白了朱慈的意思,但他还是有些犹豫。蝼蚁尚且偷生,他又如何一心求死呢?
而且,他通过刚刚周世显的话,以及对周围这十几个京营将士的观察,已经看出了端倪,至少这个皇太子殿下在操控人心,驾驭部下方面,能力是极强的,否则根本控制不了这些临时召集起来的丘八。
崇祯皇帝他太了解了,王承恩又是个老实人,而王之心,朱纯臣等人,心思全不在忠君报国之上,再加上驸马都尉周世显这个不该出现的人出现,事情已经很明朗了。
李邦华管过京营,知道那些小军头和老兵油子有多难管控,但若是能让他们服气,这些人远比那些所谓见多识广的中高层将领,更加可靠。
“殿下,突围出京,若是没有劲旅护卫,恐怕就只能是羊入虎口,有去无回了!”
李邦华犹豫一番,最后还是想听听朱慈的计划,他始终觉得仅靠这点人马就想突围出京,太异想天开了,根本不可能。
其实,担心的又何止是他?周世显同样心中不安,甚至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只是还想再搏一搏那一线生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