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252节

  到了当年的十月底,朱慈在南京远处便接到了张煌言从登州发来的急报。

  报中提到,辽东清军调动频繁,疑似分兵他处,形势十分异常。

  朱慈立即意识到,清廷极有可能派兵进攻朝鲜,一方面补充粮草,另一方面也是想要征集朝鲜的火枪兵。

  但具体的作战部署依然不明。

  他虽然可以推测清军的总体意图,但无法准确判断具体的攻势何时发动、由何人领军、以及出动多少兵马。

  在这个时代的战争中,情报的传递极为迟缓,许多情况往往难以及时获悉。

  战前的情报收集更是困难重重,即便通过塘马哨骑勉强探得一些动向,也很难准确掌握敌方的真实兵力和武器装备。

  战争的迷雾使得决策者时常陷入黑暗,只能依靠模糊的推测和有限的信息作出应对。

  不过,朱慈早已料到满清不会甘心退缩。

  多尔衮在退回关外时,虽然拼凑了两万余军力,但其中一半以上皆为老弱残兵,新兵居多,战斗力有限。

  相比之下,朱慈的军队虽经集结训练时间不长,但士气高昂,兵员素质相对较好。

  而且,由于朱慈的大明政权已经逐渐稳定,财政状况也有所好转,军中的武器装备和物资补给也比清军更加充足。

  此时的多尔衮正在孤注一掷,想通过打击朝鲜来缓解自己在关外的危机,甚至意图利用战利品进一步稳固满清在东北的根基。

  然而,朱慈的步步紧逼,迫使他必须分散兵力应对,这使得他难以集结足够的军力来维持全线的防御。

  朱慈的计划不仅仅是击溃多尔衮的残部,他更希望通过这次辽东远征,彻底摧毁满清的势力根基。

  为此,他特意选用了训练有素的水师,准备渡海而攻。

  战局瞬息万变,而朱慈的远征计划虽然准备充分,但也充满了风险。

  辽东的地势复杂,加之敌我双方信息不对称,随时可能出现意外情况。

  但只有彻底解决满清问题,才能为大明的复兴扫清最后的障碍。

  而就在辽东局势紧张之际,远在北方草原的蒙古势力也开始蠢蠢欲动。

  外藩蒙古不愿再受清廷压迫,趁着清军被迫分兵的时机,悄然集结兵力,准备再次进犯满清控制下的领土。

  多尔衮此刻的局面,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内外夹击之下,他手中残余的兵力再也无法支撑全面防御。

  这是击败满清的最佳时机。

  他命令张煌言抓紧时间,加速远征部队的集结,同时不断派出哨探,进一步刺探清军动向。

  随着局势的逐步明朗,朱慈已经下定决心,要在辽东战场上,一举灭掉满清。

  不敢,辽东的局势始终复杂多变,尤其是与朝鲜隔海相望,距离遥远,且辽东与关内之间尚有大片荒无人烟的地区,信息传递往往滞后,许多情报无法及时获知,只能等事情发生之后再做判断。

  如今,清廷已经在辽东展开了一系列的部署。

  多尔衮逐渐加强了他对辽东的控制,但复州、盖州等地的防御却仍然只能依靠少数正规野战军,以及一些被迫协助作战的包衣奴兵。

  粮草供给始终是个难题,前线补给十分紧张。

  这些依附清廷的地方势力,早已成为八旗军的一部分。

  清军的主力已经在之前的战役中溃退入关,这些人对再次入关的希望近乎渺茫,但他们依然选择留在清廷旗下。

  只是,依靠这支临时拼凑而成的军队,能否抵挡住朱慈麾下大军的突袭,恐怕谁也没有把握。

  可以说,当前的局势远比几年前更加危急,甚至可以说是危机四伏。

  朱慈的水师依旧强大无比,尤其是在投放兵力方面具备显著优势,一旦清廷稍有不慎,极有可能面临全面崩溃的危险。

  正因为深刻意识到了这一点,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才不得不加快脚步,提前两个多月将兵力部署在复州、盖州一带,试图尽早占据战略优势。

  而另一方面,朱慈早已筹划了对辽东的全面进攻,并且部署了与多尔衮所率的清军八旗主力展开决战的计划。

  明军目前士气如虹,调集各地徭役民夫,发放粮草和赏钱,全国各地征集来的十几万民夫正全力以赴,修筑工事、准备粮草,整个决战的准备工作几乎未遇到大的阻力。

  可以说,明军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只等决战的号角吹响。

  在这次战役中,张煌言的中军再次被列为主攻部队之一。

  朱慈对各地防务安排得当,他从各军中抽调精锐兵力,组成了一支新的部队,以此增强正面作战的力量。

  这支新军既能承担主攻任务,也能在关键时刻提供支持。

  至于常登贵和陈福所部人马,朱慈则将他们安排在侧翼,承担牵制清军包抄的任务,同时充当决战时的预备队。

  由于中原大战消耗了大量兵力,朱慈手中的兵力已无法按编制对辽东发起全面征讨,因此他必须进行兵力重组,以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

  为此,朱慈特别强调了火器的运用。

  他计划将大军中的火器部队与弓弩手、步营战兵进行紧密配合,采取协同作战的方式,通过多兵种的优势互补,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这一策略不仅是为了弥补兵力不足,更是为了应对清军的野战能力。

  朱慈深知,清军在野战中的战斗力极为强悍。

  如果贸然深入敌境,尤其是在辽东盖州以北一带,他对明军主力的发挥仍抱有一定的顾虑。

  辽东的地理环境复杂,尤其是盖州以北的山区地带,地势险要,气候恶劣,作战条件极为不利。

  朱慈虽然掌握了局部优势,但也不得不谨慎行事,他需要确保大军的后勤补给不被切断,同时还要时刻警惕清军的反扑和包围。

  毕竟,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并非等闲之辈,他们麾下的清军虽经多次战败,但残存的八旗精锐仍具备一定的战斗力。

  尤其是在防御战中,清军善于依托地形展开持久战,这让朱慈不得不更加慎重。

  而朱慈不仅仅是在应对清军的防御部署,更是通过一系列的军事和政治措施,逐步削弱清廷的控制力。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通过削减包衣势力的权力,挖掘辽东地区的潜在支持者。

  在战争中获得更多的内应和情报支持,才能为即将到来的决战铺平道路。

  这一战,明军终究是占尽优势的,

  只要朱慈能抓住时机,正确运用手中的资源,便有机会彻底摧毁清廷在辽东的势力,将大明朝的版图重新延展至东北。

  这场战役的胜负,关系到大明能否彻底复兴,也关系到朱慈能否真正实现他心中那伟大的国家愿景。

  如今,朱慈的部署堪称天衣无缝,每一步进攻防守的策略,他都和手下将领反复斟酌推敲,力求稳妥,不急于求成。

  现在,时间站在他这一边,拖得越久,对他越有利。

  经过长期的努力,大局已经逐渐转好,形势愈发明朗,清军极有可能在这样的消耗战中被拖垮。

  因此,真正着急的,反倒该是清军,而不是他。

  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统帅,多尔衮自然深谙这一点。

  他非常清楚,明军在中原大战后,短期内不具备动员十万以上大军的能力。

  眼下,在山东至辽东一线,双方已经对峙了将近三个月,兵力的部署不断调整。

  但除了李霄林率领水师攻占了辽东的旅顺口,以及渤海的几座岛屿外,双方的主力都未见任何实质性的攻势。

  其中的原因很明显:这一战,朱慈可以承受失败,但多尔衮绝对不能。

  若朱慈失利,大不了来年重整旗鼓再战。

  然而,多尔衮若败,不仅军事声望扫地,且他积累的种种罪责将一并算在头上,甚至连他的地位与性命都可能不保。

  因此,多尔衮为稳固后方,紧急征调了十余万被掳的百姓,在盖州与复州外围修筑了大量防御工事。

  这些工事包括羊马墙、拒马枪、陷马坑等障碍,还布满了鹿角木和铁蒺藜,防线严密。

  为应对明军的野战进攻,多尔衮在最为重要的盖州城外设立了十座大营。

  每座大营的外围都挖掘了一条宽达二丈的壕沟,壕沟的内侧加固了木质城墙,并以沙土夯实。

  城墙上开凿炮眼,砖石内壕中安置火炮,层层防御。

  而壕沟的外侧则竖立着密集的木桩,这些木桩之间用长钉相连,构成坚固的防线。

  木桩外部,还铺设了竹签、荆棘和铁蒺藜,堪称铜墙铁壁,几乎无懈可击。

  与此同时,朱慈凭借水师的优势,以沿海占领的岛屿为跳板,持续通过侦察哨兵和密探刺探清军的布防情况。

  经过一个月的侦察,明军高层也对多尔衮的防御工事有了一定了解。

  面对如此严密的布置,想要通过突袭一举击溃清军,无异于痴人说梦。

  因此,明军的指挥官们不得不重新调整战术,决定将主要战力集中在野战上,力求在开阔地带与清军展开正面决战。

  朱慈十分清楚,在这种局势下,强攻多尔衮的防线无异于自取其辱。

  多尔衮固守的策略,使得他的防线如同一堵无法穿透的铜墙铁壁,而朱慈并不打算贸然发动攻势。

  相反,他决定继续拖延时间,进一步消耗清军的兵力和资源。

  时间对他来说是一把最有力的武器,而多尔衮所面对的压力只会与日俱增。

  为了继续施压,朱慈命令水师不断骚扰清军的补给线,切断他们与后方的联系,迫使清军在防御工事之内困守待援。

  与此同时,明军也在积蓄力量,调整阵地,逐步拉近与清军的距离。

  朱慈并不急于发动决定性战役,清军的后勤补给一旦出现问题,他们的阵地再坚固,也无法长时间支撑下去。

  多尔衮同样明白这一点,他的防线虽然牢不可破,但粮草补给却成了他心头的大患。

  清军无法长期维持如此规模的防御工事,后勤压力越来越大。

  尽管他拼命调拨物资,但面对明军的不断骚扰,清军的补给线随时可能崩溃。

  而一旦补给断绝,这些防御工事就会成为清军的囚笼,将他们困死在坚固的阵地内。

  多尔衮无力改变局势,他不得不继续在防线内坚守。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明军的包围圈只会越来越收紧,而清军的处境则会愈发艰难。

  朱慈并没有急于发动总攻,他要让多尔衮在无声的战场上慢慢溃败,直到无法支撑为止。

第296章 渡海

  登州府城内,临时帅府气氛凝重,沉默的空气中弥漫着战前的紧张。

  朱慈居于主位,身旁站立的张煌言、张名振、常登贵、陈福,以及新提拔的马宝等军中重臣,无一不神情肃穆。

  每个人都知道,接下来的战局关系到辽东的命运。

  随着皇帝兼主帅朱慈迈步走入议事厅,所有人自觉起身,鞠躬行礼。

  朱慈目光犀利,挥手示意众人落座,便走向了长桌中央。

  桌上铺开一副精细的山河关隘图,标注了辽东、辽中的山川河流、城池关隘和主要道路。

  张煌言上前一步,手持细长的竹枝,指向了复州城以北的战略要地,开始汇报局势。

  “陛下,诸位将军,前线战报传来,李将军所部在长生岛取得了重大胜利,歼灭岛上清军百余人,缴获战船二十余艘,现已完全控制了该海域。

  清军多次企图反攻夺岛,三次试图渡海,但都被水师有效阻拦,未能成功。”

  李霄林麾下的水军势如破竹,上万战兵、千余艘船舶如铁桶一般封锁海面,使得清军屡屡受挫,毫无立足之地。

  张煌言继续道:

  “半月后,决定战局的会战将在复州城打响。我们将采取南北夹击之策,分别从复州、盖州两路出击,逼迫清军主力决战。”

首节上一节252/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