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的背景颇为复杂。
在历史上,他原是鲁王阵营的支持者,官至左副都御史,曾奉命出海前往日本乞求援兵,共伐满清。
然而,黄宗羲的此行未能成功,心灰意冷的他最终归隐家中,不再任职。
如今的黄宗羲依旧忠于大明,并渴望在新朝中谋求一官半职,为朝廷效力。
“陛下所设想的书院,怕是要改变整个大明的学术和官僚体系。”张煌言若有所思地说道:
“你我这些人,倘若能够参与其中,或许还能在乱世中搏得一席之地。”
“是啊。”黄宗羲点头同意:
“书院不仅仅是讲学之地,更可能成为新思想的发源地。如今朝廷对文人的重视,已然超出预期。
陛下显然意识到,唯有文化的振兴,才能真正改变一个朝代的命运。”
“不过,不论如何,我们都要保持清醒。”张煌言低声道:
“书院虽好,但毕竟还是官方机构,入仕即意味着要遵循朝廷的规矩。”
“这倒也是。朝廷规矩森严,稍有不慎,便可能卷入政治斗争之中。”黄宗羲叹了口气:
“但如今这局势,想要完全置身事外,恐怕也是不可能的了。”
两人相对沉默,望着酒楼外川流不息的人群,心中都清楚,书院的设立,既是皇帝推动文治武功的一环,也是新的权力格局的开端。
毕竟,那个曾经强盛的大明再次崛起,鞑虏终究被逐出了关外。
明帝国再度立于东方,可是,黄宗羲心中却十分清楚,如今的大明,早已不再是当年的大明。
几年的变迁,让百姓心中的旧大明不再显得那么值得怀念。
如今,民众看重的是新帝朱慈统治下的“新明”,这个国家已经在迅速蜕变,朝着一个更有效率、更稳固的方向迈进。
不过,黄宗羲与东林党之间的积怨深重,这使得他与钱谦益这些昔日的党魁人物素来谈不拢。
而被朱慈亲自点名召至南京,黄宗羲不禁感到一丝意外。
然而,张煌言的主动示好,又让他与这位昔日的同僚重新热络起来。
至于为何陛下会特意将自己请来,黄宗羲也并不十分清楚。
几天以来,他耳闻目睹了许多关于新朝改革的传言,这让他渐渐明白了其中的缘由陛下的许多施政理念,竟与他自己的一些学术构想不谋而合。
这种默契,让黄宗羲对这位从未谋面的年轻皇帝产生了一丝认同感。
在一场酒席间,黄宗羲试探性地问道:
“那‘读书会’是否有人数限制?书院出来的官员,是否与书院保持着密切联系?陛下难道不担心他们结党营私?”
张煌言淡然一笑,端起酒杯抿了一口,说道:
“如今这天下,乃是天下人的天下。即便真有结党之举,陛下也不见得会太在意。
陛下的旨意既出,言出必行,不容置疑。”
他放下酒杯,继续说道:
“不过这限制仅限于书院内部。若是出了书院还敢私下结党,恐怕就不会有这么好的结果了。
到那时,不论是读书会还是其他任何形式的集会,都逃不过督察司的耳目。”
黄宗羲听后不禁笑了笑,道:
“如此灵活的结社制度,倒真是有趣。看来陛下还是有所顾虑,怕局面一旦失控,便会难以收拾。”
“这只是我的猜测,具体的情况,我也不甚清楚,”张煌言解释道,但随即又补充道:
“不过从各省的形势来看,情况大概也不会相差太远。”
说到这里,张煌言似乎想到了什么,便转而说道:
“王夫之如今也在南京,改日我摆一席宴席,大家可以好好见见面。
‘船山先生’可是颇得陛下的赏识,他资历深厚,说不定陛下已经提前和他说了一些重要的消息。”
黄宗羲点了点头,心中对此颇有兴趣。
他举起酒杯,敬了张煌言一杯,接着两人的话题也逐渐转向了其他事务。
在这番畅谈之后,黄宗羲心中不免起了几分触动。
朱慈设立书院、倡导学术讨论,并允许学者议政论政,这正与黄宗羲对朝堂改革的期望不谋而合。
他长期以来主张的,正是要打破陈规陋习,让有识之士能够在学术殿堂中自由探讨国是,影响朝政的走向。
而如今,这种局面似乎正在悄然成型。
黄宗羲深知,若能借助书院这一平台,将更多有识之士引入政治讨论中,便有可能推动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改革。
书院中的官员通过议政讨论,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而在实际的朝堂决策中发挥影响力。
这样的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决策的合理性和效率,更能避免权臣专断、君主独裁的弊端。
但黄宗羲也明白,书院的这种政治影响力,必须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否则,一旦学者们过于深入朝政,势必会引发权力的争夺和矛盾,甚至可能走向结党营私的危险境地。
朱慈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才会允许学者们在书院中自由讨论,却严格限制他们在朝外的活动。
“陛下的用心,的确深远啊。”黄宗羲心中感叹道。
他明白,朱慈并不是一位保守的君主,相反,他的每一个举措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战略思考。
以学术为纽带,以书院为平台,不仅能够培养一批忠诚于朝廷的新型官员,还能通过知识的传播和讨论,引导全国的舆论和思想走向。
这样的局面,既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又能够避免权力的过度集中和滥用。
黄宗羲心中的感触越来越深,自己或许可以在这个新朝中找到一席之地,通过推动书院的改革,影响朝政的方向。
毕竟,朱慈似乎并不排斥来自学者的意见,甚至有意通过学术来平衡朝堂中的权力结构。
这一晚的谈话,不仅让黄宗羲对新朝的改革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他对自己未来的角色充满了期待。
或许,这正是他一直期望的机会在这个新的政治格局中,他将有机会真正参与并推动改革,为国家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黄宗羲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比王夫之更为激进,他的许多观点,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变革的核心。
这也是朱慈特意召见他的原因,黄宗羲的思想,正是朱慈重整大明、实现改革所需要的智慧火种。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强调天下是百姓的天下。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则提出了超越封建宗法制度的民主思想。
这些观点直接颠覆了传统的君权至上观念,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此外,黄宗羲的法治理念也非常超前,他主张“天下之法”应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限制君主的权力,确保百姓的基本得以保障。
这个思想为朱慈的集权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暗示必须通过建立公正的法律体系,来实现权力制衡。
更为激进的是黄宗羲关于宰相制度的设想。他提出应重新设立宰相及其下属机构,并明确指出“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这一思想不仅强调了宰相与官僚机构的独立性,更进一步主张朝廷应为全天下服务,而非为君主及其家族谋利。
这种制度构想意在将国家管理从家族利益中剥离出来,真正实现为民服务的官僚体系。
黄宗羲甚至进一步提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即皇帝的判断并非绝对正确,他不应自以为是,而应将是非交由“学校”。
这一“学校”并非简单的教育机构,而是类似于现代舆论中心与议会的权力制衡机构。
黄宗羲的“学校”设想,虽理论上尚不成熟,但已经为后来更加成熟改革,提供理论准备。
然而,历史的悲剧在于,这些富有远见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施展空间。
晚明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并不具备推动这些思想落地生根的土壤。
而如今,朱慈的目标则是通过设立书院,利用教育的力量来培育国家的精英阶层,保留并传播这些思想的火种。
随着文明的进步和政治制度的逐步改革,这些思想有朝一日将真正对新朝的政治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甚至改变整个国家的治理方式。
在当前内忧外患的局势下,朱慈深知,集权是不可避免的现实需求。
没有集权的保障,任何初步的法治尝试都难以实施,而法治的推进则是实现真正民主的前提。
只有逐步推进“法-治”,让法律独立于皇权之外,才能为未来的制度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接下来的重点就是六部的改革和中央官制的调整。
朱慈计划将法律从皇权的控制中逐步剥离出来,使其成为独立的力量。
这一步尤为关键,如果法律无法独立存在,那么任何限制皇权的措施都将形同虚设。
朱慈很清楚,政治承诺本质上是脆弱的,君主的言辞和决策可以随时更改。
然而,道统不同,道统是文化和思想的支柱,一旦君主违背了道统,社会便会产生巨大的震荡。
朱慈的目标不仅是改革现行制度,他还希望重塑大明的“道统”,为未来的统治构建更深远的文化和思想基础。
为了实现这一点,朱慈不仅要通过行政手段推进改革,还要借助书院和思想家的力量,通过学术和教育在思想层面重塑国家的精神面貌。
黄宗羲、王夫之等人的思想正是他所需要的“道统”支柱,作为君主,他不仅要在政治上实现集权,更要在思想上建立起对未来的掌控。
这种双线作战的策略,是朱慈面对内外危机时的应对之策。
一方面,通过集权稳固内部,压制地方割据势力,另一方面,通过思想和学术的引领,为未来的制度变革奠定理论基础。
无论是军事上的胜利,还是思想上的突破,朱慈都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逐步实现他对大明的长远规划。
朱慈的改革将不仅仅停留在权力结构的调整层面,他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法治的完善、道统的重塑,建立一个更加稳固且长治久安的国家体制。
第295章 关外敌情
多尔衮和济尔哈朗率领满清残余部队撤回关外后,与驻守辽东的关外八旗军会合,重新聚集了一支接近两万人的队伍。
他们为了迅速补充兵力,还强行从东北各少数民族中征集了一些人丁。
但其中真正能战的精锐不过一万五千余人,其他的都是十五六岁的新兵和五六十岁的“老兵”,还有一些被临时抓来的少数民族壮丁,根本无法胜任真正的战斗。
除此之外,他们还从掳掠走的几十万百姓中强制征发了五万多包衣兵。
这些人缺乏实战经验,几乎没有野战能力,顶多能用于守城。
此外,还有沈永忠等部的绿营军一万余人,这些兵士战斗力稍强,出身于东江军,类似于尚可喜、孔有德手下的东江兵,都是战斗力相对强悍的部队。
但是,面对这样的形势,满清已经失去了外藩蒙古的支持。
蒙古部落早已不愿再为清廷出力,甚至暗中觊觎,想着什么时候来劫掠一番,报当年的仇怨。
他们深知,如今满清内部空虚,早已无力支撑,更别提还想着征伐四方。
多尔衮在撤退途中破坏了北直隶北部地区,又破坏了辽西走廊。
而辽东已经是一片荒芜,经济凋敝、田园荒废。
他们甚至将战火烧到了朝鲜,趁乱进行掳掠,劫夺了大量的火器和粮食,以为靠着这些战利品,便能暂时高枕无忧。
然而,朱慈岂会让多尔衮如此轻松地脱身?
他更不可能给满清任何喘息的机会。
经过长达半年的精心筹备,朱慈已经集结了五万余大军,准备从山东出发,渡海直抵辽东,意在一举击溃满清的残余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