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深知这一点,他的目标不仅是收复这些失地,还要通过控制这些地区,为帝国的长期安稳奠定基础。
尽管朱慈目前以南京为都,继续统治新朝,但从长远来看,北京仍然是未来大明王朝的理想京师。
如果未来不能以北京为中心,东北、蒙古乃至华北的控制力将大大削弱,作为国土防御的前哨,北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且,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北京的战略地位远远胜过南京,尤其是在维护东北和蒙古地区的统治时,北京的地理优势无可取代。
实际上,到了十七、十八世纪,即便是汉人建立的王朝,如果丧失了东北、华北和西北这三块关键区域,便等于失去了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基础。
这种失误是任何统治者都无法承担的,也是历史所不会宽恕的。
更深入地讲,整个民族的生存和繁衍,乃至文明的延续,都是基于对这些重要领土的控制。
如果这些地区失守,不仅意味着领土的丧失,还预示着文明的衰亡。
只有确保民族的生存与延续,其他的文化、经济和制度建设才能具备延续的基础。
否则,一切都将成为无根之木,终将随风而逝。
因此,朱慈的战略不仅仅是简单的领土扩张或军事防御,而是关乎整个民族未来的生存之道。
他深知,唯有守住这三块战略要地,才能真正保障新朝的长治久安,也才能为后代留下一片安稳的疆土。
当然,其中的策略和手段还需要仔细商议。
历史的大部分时间,虽然都是血与火的交织,生死相搏几乎成了常态。
但人类发展的根本,不正是为了让这一切逐渐得到规范,变得更文明、更有秩序吗?
华夏之所以能够不断崛起,甚至成为东方文明的主体,不仅影响了周边的亚文明,也为世界提供了除欧罗巴文明之外的另一种可能性,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成就。
如果有朝一日,如今荒无人烟的东北地区重新繁盛,千百万汉人重新在此定居,蒙古也在火枪火炮的震慑下变得安分守礼。
西北的疆土得以彻底稳固,安南、吕宋这些南方的地区纳入版图,朝鲜与日本也成为友邦附庸,那时南京确实会是天下中心。
这一切都必须顺应时势而变化。
至于安南、吕宋,乃至马六甲这些南方海域的战略要地,未来或许能成为华夏进一步扩展的焦点。
大明曾耗费巨大的资源,成功将云南、贵州、四川南部这些偏远地区汉化,奠定了中原对边疆的控制。
因此,继续向南扩展,将这些区域纳入中华版图,不仅符合历史发展的轨迹,也为新朝的兴盛树立了榜样。
作为一位来自后世的统治者,朱慈深知,他可以在自己掌权的时代为王朝的复兴定下基调,奠定长远的基础。
而至于更遥远的未来,则无需过多忧虑,管理太多反而可能不利于王朝的稳定和长久发展。
不过,这些远大的计划毕竟还是后话。
眼下,朱慈首要任务是稳固关内的两京十二省,确保真正的统一和稳定,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后续的扩展与治理才能顺利进行。
“陛下,臣以为,无论未来如何,当前的关键在于尽快架空郑芝龙,否则后患无穷。”周世显听完朱慈的想法后,立即直言相劝。
因为这不仅仅关乎国家的未来,更直接关系到朱慈能否安稳地坐稳皇位。
朱慈微微点头,沉思片刻后说道:
“李过的品性朕是了解的,他可能确实有意服软,即使手中仍握有兵权,生事的可能性也不大。
但是郑芝龙的情况就复杂得多了。他若继续掌控海上力量,始终是个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必须逐步架空他的权力。”
朱慈的眼神逐渐变得坚定:
“将郑芝龙的部属分散调派到南洋,东南等边疆地带,去开疆拓土。
同时,用军官学堂培养的新锐军官逐渐替代他的旧部,三五年内,郑家的残余势力必然会逐步瓦解,名存实亡。”
周世显闻言,心中松了口气。
陛下的计划既审慎又有远见,不急于一时的成败,而是以逐步蚕食的方式消解郑家的影响,这无疑是确保王朝长治久安的最佳策略。
“陛下英明,这样一来,郑芝龙即使心有异志,也会因为部属被分散调离,而难以发作。
至于李过,若他真的无意争夺权位,臣以为可以暂时留用,让他继续为朝廷效力。”
朱慈略微点头:
“李过确实可暂为所用,毕竟,他对朕也算忠诚,手下部队纪律也不差。若能通过实际利益和权力交换,让他安心为国效力,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不过,若是他真的有异动,朕也不会心软。”
周世显听着,心中对未来的局势稍感安心。
眼前的难题虽多,但朱慈的谋略让他觉得,若能按计划执行,未来的局势或许并不难以掌控。
重要的是,朝廷现在必须全力确保关内的稳定,并逐步削弱那些潜在的威胁,才能为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接下来,朱慈的目光转向了地图上的辽东和西北地区。
那些地方是帝国未来的关键所在,而收复这些失地,将是他建立不朽功勋的重要一步。
“辽东和西北,都是必须要夺回的关键地区。”朱慈轻声说道,仿佛自言自语。
对他而言,不仅是简单的收复失地,而是对整个大明帝国的重新定义,是对新朝崛起的最好证明。
“陛下所言极是,”周世显附和道:
“收复辽东,不仅可以确保北方边境的安全,还能极大提升士气。西北之地也关乎帝国的战略大局,若能稳固这些地方,大明必然重新崛起。”
两人相视而笑,未来的挑战虽多,但他们都充满了信心。
只要步步为营,一步步推进,终将实现他们心中那宏伟的复兴大业。
“郑芝龙心机深沉,若到时形势所迫,他或许会妥协,但朕绝不可轻信他。
不过,朕也要扶持孙可望、李定国这些人。只要掌握住权力和财源,想要从中掺沙子并不难。”
周世显听罢,连连点头。
他经过这些年的历练,已不再是当初的那个青涩青年,能力自是不缺,但他越发意识到朱慈的深谋远虑,远超他最初的预期。
这位帝王,深不可测,难以捉摸,权术谋略更是让人敬畏不已。
尤其是朱慈对李过与郑芝龙的态度,看似坦诚无比,实际上却将所有人都蒙在鼓里,包括周世显在内。
周世显仔细回想朱慈平日的言行,心中不由得多了一分警惕与敬畏。
站在朱慈面前,望着他那面无表情的脸,周世显心里感到一丝忐忑。
经过长时间的相处,他已然摸清了这位年少帝王的性格与行事风格。
表面上温文尔雅,甚至流露出一丝仁慈与柔和,实际上却是深谙权谋之道。
周世显隐隐约约意识到,朱慈似乎在寻求一种新的平衡。
他希望通过较为温和的手段来处理棘手的政务,甚至试图树立一种新的政治准则或制度。
他在许多方面所做的努力,似乎都在朝这个方向推进,这是周世显通过细微的观察和蛛丝马迹得出的结论。
然而,九五至尊的皇位如何容得下犹豫与仁慈?
大明的历史中,多少帝王因犹豫不决而断送了江山社稷。
若不在关键时刻果断出手,杀伐决断,斩草除根,最终恐怕被推翻的就是自己。
周世显深知,这个道理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是亘古不变的铁律。
许多时候,朱慈说出的话与真正的意图并不完全一致。
说一套,做一套,往往是帝王的手段。
正如世间许多政客一样,许多话只是说出来听听,真正要做的事却常常不明说。
这其中有许多无奈,也有利益考量。
毕竟,即便是朱慈,这个天下权柄最为集中的人,也不得不屈从于现实的种种限制,变得“务实”起来。
周世显略微抬头,看了看朱慈那依旧沉稳的脸色,心中虽有许多思绪翻腾,却仍不敢多言。
与这样的皇帝共事,既能成就一番伟业,也随时可能被抛弃或牺牲。
沉默片刻后,朱慈轻描淡写地说道:
“这个暂且不论,等他们都到了再说。”
果不其然,朱慈的回应依旧保持着他一贯的态度,周世显对这一答案并不感到意外。
在权力的角逐中,朱慈总是选择将棋局摆得再大一些,等待时机成熟,再出手制胜。
“陛下深思熟虑,确实不急于一时。”周世显恭敬地应道。
他明白,在这盘大棋中,朱慈步步为营,每一招都在等待最好的时机。
无论是对郑芝龙的牵制,还是对李过、孙可望等人的扶持,背后都是精心策划的布局,绝非一时心血来潮。
两人继续讨论着眼前的局势,朱慈虽言简意赅,但每一句话都充满深意。
周世显听着,既在揣摩朱慈的真实意图,也在暗自思索着如何在这场博弈中保全自己。
权力的角逐从未有终点,每一步都可能决定生死成败,而眼前的朱慈,已然是这片天地间最为强大的玩家。
他虽然年少,但早已显露出远超同龄人的智慧与果断,即便身处深宫高墙之内,依然能掌控局势、统驭群臣。
“朕已经考虑许久,郑芝龙若真有异动,便是自寻死路。
至于郑家的那些人,无论再如何忠心本族,终究敌不过利益的诱惑。
而且,朕还有郑森这个关键的角色在福建坐镇呢!”
朱慈语气坚定,眼中闪过一丝冷厉。
“陛下所言极是。”周世显低声应和。
他内心却越发明白,朱慈并不会轻易被任何人左右。
“那么,陛下打算何时开始行动?”周世显试探性地问道。
“时机还未成熟,暂且按兵不动。”朱慈淡然一笑,仿佛胜券在握。
第288章 王朝的安危
周世显并非毫无分寸之人,这些年在朝廷中的历练让他察言观色的能力大有长进,早已学会在适当时机止步。
他自然不会继续劝说,反正真正到要动手的时候,只需找一个适当的借口,师出有名即可。
朱慈见状,微微一笑,随即换了话题,问道:
“对了,刚才你说有事要禀报,是不是之前朕让你写的‘新朝要事论’?”
新朝将立,天下初定,不仅是那些具备政治影响力的文人们需要讨论国策,就连各部大臣也必须对未来新朝的各项政策和规划展开深思熟虑。
哪些问题是当下最为紧迫的?哪些又需要立即列为国策?这些都是他们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周世显听到皇上的提问,立刻神情一肃,恭敬道:
“是的,陛下,臣确实有些要事向陛下汇报。”
他略微顿了一下,继续道:
“臣想说的,便是文人鼓噪的问题。”
“哦?”朱慈神色如常,仿佛早已预料到这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