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高卿和徐卿刚刚所言,若是要北伐,恢复江山,就得先重建朝廷,稳住人心,之后才是从财税军需,兵马名将这几个方面下手,徐徐图之。本宫说得对吗?”
“殿下文韬武略,洞察天下大势,所言极对!”马士英也不管是不是问他,当即拱手奉承道。
史可法,高弘图,徐弘基,刘孔昭等人见状,心中对马士英更是鄙夷,如此趋炎附势的小人,太子殿下可别被他蒙蔽了。
“殿下说得对,国不可一日无君,如今的当务之急,便是殿下要速速登基,如此方能号召天下,收拾大局!”史可法偷偷拉住还想说什么的高弘图,然后立即进言道。
他现在十分担心朱慈下一刻又改了主意,要继续北伐,那可就糟了。
高弘图虽然有着强烈的进取之心,但他也不是不识大体的人,刚刚听到了江北各部如此不堪之后,此时也不敢再高呼即刻北伐了,史可法担心的事情,他也同样担心着。
“臣附议,请殿下速速前往南京登基,号令天下,收拾大局!”高弘图紧接着道。
“臣等附议,请殿下速速前往南京登基,号令天下,收拾大局!”一众文武大臣见状,也纷纷附和道。
只要皇太子殿下不坚持北伐,即刻前往南京登基,他们愿意做出任何让步。这个时候北伐,分明就是送死啊!
但谁也不敢说这样的话,否则一定会被群起而攻之。
朱慈自然注意到了史可法和高弘图两人的小动作,但他并不是真的要即刻北伐,而是要借此把所有人逼到角落里面,然后顺理成章地夺回一个战时皇帝该有的军政大权,再徐徐图之。
“如此也罢!”
朱慈深深叹了口气,但就在一众大臣悬着的心刚刚放下的时候,他又突然站起,厉声喝道:
“既然你们要本宫先前往南京登基,再徐徐图之,那从今往后,朝中的政务人事,财税军需,凡是有关北伐的一切事宜,都必须放在首位,本宫都必须一一过目,亲自裁决!”
感谢书友粤垦路大壮的打赏。
第48章 入主南京
四月底,朱慈带着南京朝廷当前的一众实权大臣议定并亲自部署了江北防线,解决了这一迫在眉睫的要务之后,又领着他们祭拜了凤阳皇陵,然后才开始起驾南下,准备登基,继承大统。
堂堂大明王朝,连一支可用的强兵都没有,北伐之事,如今自然是无从谈起了。
毕竟,没有兵马作为后盾,高弘图所谓的减免田租,收拢人心,以及猜测中的山东,北直隶义军群起,喜迎王师,便都只是毫无根基的空中楼阁罢了。
董学礼所部虽然只有两千兵马,但他的背后是十几万顺军,在李自成山海关大败之前,便是四大总兵中实力最强的高杰,也不敢贸然北上。
不过,出兵北伐虽然暂时搁置了,但朱慈也借着这次虚张声势,将南京朝廷的重心,真正转移到了整军备战,北伐复国之上。
这其中的关键,便是他这个不久之后的一国之君,是否真正掌握了朝廷的军政大权。否则,所谓的北伐,便只能是一个永远落不到实处的口号。
同时,他也是借着这个机会,告诫南京群臣,今后建言献策,务必实事求是,不要再言大明尚有数十万雄兵之类的笑话了。
不仅如此,朱慈还乘胜追击,立刻提拔了一批能臣干将,以示君恩。
周世显,陈福,常登贵,林永安,以及一开始突围出北京城的另外二十二骑,这些原本地位不高的从龙元勋和南京众臣中,表现得最为忠心的史可法,位高权重的徐弘基,反应敏锐的马士英等人,也直接得到了提拔重用。
而此前表现平平,既没有和史可法一样数次带兵北上勤王,也没有徐弘基那样的深厚资历,更没有马士英这么敏锐,抓住了转瞬即逝的机会,反而是在拥福拥潞上横跳的那些大臣们,便毫无意外受到了冷落。
当然,其中的不少人,今后朱慈也都是要用的,只不过现在他还得敲打一番,让他们知道今后面对新君的时候,要如何做。
除了这些北上的大臣之外,那些从淮安府转移南下的宗室们,朱慈也专门派出了常登贵和林永安领兵护送。
常登贵和林永安两人之前都因为被留在了淮河北岸统领殿前军,没能和陈福一样,参与平逆,更没能喝上血酒,朱慈此番便是要给他们机会表现的。
前者是一早就跟着他的人,而且还是一个极好的副手人才,朱慈不可能冷落,而后者,懂得漕运,也了解运河和江南的不少商贸内幕,今后还有大用,同样需要再给些功劳,才好继续提拔。
福王朱由崧和凤阳镇守太监卢九德勾结谋逆的消息传来之后,滞留在淮安的宗室们,此时都如同惊弓之鸟一般,不敢有任何异动。
常登贵带着殿前军的三百余兵马来到了卢九德给滞留淮安的宗室们安排的庄园之后,很快就制服了庄园中的守卫,然后亲自带人进去查抄脏产。
从北面南逃的那几个宗室,身边仅存的十几个家仆原本还想反抗的,但被常登贵直接活劈三人之后,便都安静了下来,乖乖躲到了角落里。
常登贵和林永安带来的士兵们见状,也不再畏手畏脚,他们接到的命令是来查抄逆臣家产和逮捕同党的,便是杀人,也名正言顺。
只不过,由于心理惯性,常登贵不动手,他们也都不敢罢了。
等到常登贵和林永安带着手下人抄家,将一箱接着一箱财货往外搬的时候,这些家仆就好像是担心自己看到了什么不该看的东西之后,会被灭口一样,全都不约而同地把脸扭到了墙边。
而那些宗室们,看着倒在园中的家仆尸体,心中都十分后悔当初接受了朱由崧的好意,搬进了和卢九德交好的盐商园林之中,他们此时面对查抄脏产的军士,根本就是百口莫辩。
看着自己从封地带来的银子被搬走,那些宗室一开始还有放声大哭,甚至是以命相搏的,但全都常登贵以妄图谋反的名头喝住,然后被军士们架走了。
朱慈不着急给福王定罪,还要找证据,论公道,便是等着这个时候了。若是早早就定了罪,结了案,那他还怎么借题发挥啊?
这些宗室从封地好不容易带了些金银珠宝逃出来,少的也有好几万两白银,多的甚至超过十万两,还有许多珠宝,在失去了田地之后,他们基本上就打算靠着这笔钱度过余生了。
毕竟,当今朝廷,早就靠不住了。
可如今,这笔钱突然被当成了脏产没收,不是要了他们的命吗?
但常登贵一顶通贼的大帽子扣下来,又有圣旨加持,在他的示范和暗示之下,其他的甲兵也都是气势汹汹的样子,甚至对着那几个跟着一起闹事的太监大开杀戒,这些软骨头的宗室们,又还有哪一个敢放肆?
于是乎,一直等到常登贵和林永安押着他们和那些缴获的脏产一起南下的时候,他们还在叫嚷着要去告状,要向皇太子殿下讨回公道。
紧接着,他们的家产就在被转移的过程中,一不小心随着侧翻的船只,全都沉入了洪泽湖之中,常登贵和林永安虽然尝试打捞,但最终什么都没找到。
而这一次,王府的那些家仆们,全都被动员起来打捞了,一个个都看得清清楚楚,那船确实沉下去了。
至于朱慈,在南下到浦口,受到南京礼部率百司迎接的时候,才终于收到了这一消息。
于是乎,他当即下了一道旨意,安抚这些如今身无分文的宗室们,以示皇恩,同时还每人赏了一百两银子,并承诺了会在南京给他们修建新的府邸,安排他们入住。
至于他们哭着喊着要面圣讨的公道,朱慈自然要给的,宗室的脸面也是他的脸面,他当着那些大臣们的面,不可能狠狠摔到地上。
当然,查,是肯定要查的,一旦查出来,严惩也必须是要严惩的,朱慈还当着一众大臣的面,直接下了旨意,态度可谓是十分坚决严厉,只是没有安排具体的人去做这件事而已。
很快,先一步回到南京的魏国公徐弘基便率领一众勋贵渡江来迎接了,朱慈在浦口大营登船,数百艘大小船只横渡长江,浩浩荡荡,宛如从天际而来。
过江之后,船队停在了观音门燕子矶,朱慈在舟上接见南京百官。然后,便是三劝三退,最终朱慈碍于局势,勉为其难,同意登基了,并策马前往孝陵和懿文太子陵拜谒。
五月初一,朱慈率殿前军从朝阳门浩浩荡荡进城,一个月前的那三千余纤夫此时都装备上了甲胄刀枪,又在凤阳城的军营中训练了小半个月的鼓号队列,此时可谓是铁甲森严,队列整齐。
朝阳门城楼上的京营士兵们看着这支号令统一,气势威严的入城兵马,全都惊讶得张大了嘴巴,他们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军队。
而道路两旁,此时已经挤满了围观的百姓,甚至沿街的民宅酒楼上,都站满了人,一个个正探头张望,想要一睹皇太子殿下的真容。
只是,当这些久不经战事的百姓们,看到面前铁甲铮铮,刀枪如林,气势如虹的军队,一时间全都怔住了,还是此起彼伏的步鼓军号声,又把他们给震醒了。
朱慈骑在马上,很快穿过了城门洞,他看着人头攒动,密密麻麻一直延伸到西面皇城城墙的街边,无数双充满好奇,畏惧,敬畏的眼睛,此时都在看着他。
从今以后,这个世界上不会再有什么福王,弘光帝了,这将是一个新的大明,新的时代!
感谢书友粤垦路大壮,千寻暮晨曦的打赏。
第49章 新班底
徐弘基,赵之龙这两个南京守备的大员指挥着麾下的兵马,小心翼翼地维持着秩序,生怕有任何意外发生。
不过,他们看着骑在马上,神采飞扬的皇太子殿下,以及随着皇太子殿下领着身后披坚执锐的骑兵中军出城门洞后,街道两边,全部跪地高呼,喊声震天的百姓,又不觉得自己还需要小心什么。
如此神武伟略之君,如此庄严肃穆的场合,可不是什么狼狈的落难太子,又哪里会有宵小胆敢犯上作乱?
两人在凤阳府衙内,都领教过面前那位此刻正骑在马上,看起来儒雅温良的皇太子,真正的面目,心中除了敬畏,还是敬畏!
而此时同样正在迎接皇太子殿下入主南京的史可法,高弘图,张慎言,姜曰广等文臣,也同样是心中敬畏不已。
“敬”的是朱慈大明皇太子,未来大明之君的身份,“畏”的则是这个未来马上天子这些日子和如今展现出来的帝王气势。
不过,除了敬畏之后,史可法,高弘图等人心中也是喜忧参半。
一方面,他们都知道当前的危局,只有这样具有雄主气魄的君王,才能力挽狂澜。而朱慈身披战甲,策马行进,统领大军的样子,完完全全符合他们心中对于中兴之主的想象。
但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希望朱慈太过独断专行,更担心对方任用奸佞,特别是此时跟着一起进入了南京,正得意洋洋的马士英。
此前的一番直言进谏,已经让马士英获得了平步青云的政治资本,他得到了朱慈的赞许之后,如今正坚定的一步步往孤臣的方向奋斗。
而这些自诩忠良,一心为公的文臣们,不仅仅对朱慈重用奸佞感到担忧,对于他重视武人,以至于冷落了文臣,更是忧心忡忡。
若是如此发展,将来大明必会重蹈汉唐亡朝覆辙,生出武人割据的动乱来!
远的暂且不说,就单单是跟着入城的高杰,黄得功等人,此时便是趾高气扬,虽然对皇太子殿下毕恭毕敬,不敢有一点违逆,但对于他们这些文臣,完全没有了此前的恭敬畏惧。
高杰经过那日的策问鞭挞之后,连背后对朱慈阳奉阴违,也得再三考虑,根本没有一开始还想私吞兵马的那种胆气。
不过,作为江北四大总兵中的从龙第一功臣,他此时对于那些姗姗来迟的文官,依旧没有任何敬重的意思,除非那是朱慈下令派来整军的。
而现在,高杰看着百姓们跪地高呼的样子,看着威严整肃的殿前军队列,以及骑在马上,身披鎏金山文甲的那个背影,心中更不敢有任何一点不敬。
甚至,他每每想起当初被李本深和邢氏成功劝止,心里还有些庆幸。不然,他现在恐怕根本没有机会和周世显,陈福,常登贵那三个从龙元勋一教高下了。
想到这里,高杰偷偷瞥了一眼身前的三人,他很清楚自己若是想更进一步,就必须在军功上胜过那三人了。
至于和他并驾齐驱的黄得功,刘泽清,刘良佐等人,高杰并不放在眼里,便是曾经忌惮的黄得功,此时他也不觉得能掀起什么风浪了。
从龙救驾这种事情,慢了一步就是慢了一步!
周世显,陈福,常登贵三人,面对街道两侧,无数百姓的跪拜和注视,此时都高傲的昂着头,脸上满是兴奋和骄傲,这便是他们跟随皇太子殿下,一路披荆斩棘,历尽风雨,带出的大军。
曾经的犹豫,彷徨,踌躇,此刻都化成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他们此时都毫不怀疑,跟着皇太子殿下,能够中兴大明,恢复北国江山。
陈福心中更是高潮澎湃,眼中好像看到了将来封狼居胥,马踏燕山的辉煌。
不仅是他们这些高官将领们,这个时候,赵正东也带着手下的那队纤夫,走在进城的队伍中,他身上已经披上了一重银白色的铁甲,高举着一面大旗,面对着潮水一般涌来的呼喊声,同样激动地昂起了头,脸上的横肉上,都跳动着兴奋。
在他身后那个军容严整的旗队中,古德富手中举着长枪,他的目光始终注视着那面代表着“殿前军”的旗帜,听到两边百姓的山呼海喊,他其实双腿有些发软,但心中更多的是激动和喜悦!
而殿前军全军将士,无不沉浸在这样的气氛之中,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离开北直隶和山东,更是第一次以这样昂首挺胸的威武姿态,进入京师。
第一次享受这样的待遇,这种激动,兴奋,骄傲的心情,使得他们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心中更坚定了誓死效忠大明的决心!
在百姓潮水般的呼喊声中,朱慈骑马经朝阳门入东华门,谒奉先殿,而后又出西华门,最终以南京内守备府为行宫,暂时处理朝中的公务。
此时,南京的宫殿还在修缮,登基大典也还在筹备之中,距离最终登基,还有一段时间,但江北的军务,南京京营的整合,却刻不容缓,各部大臣也都在等着新的任命。
第二日,为了部署御敌,运转朝堂和筹备登基大典,朱慈依照之前和大臣们商议的结果,在行宫南京内守备府颁布了南京朝廷各级官员的暂时任命。
原左都御史李邦华为东阁大学士,遵先帝遗诏,兼太子太傅,兵部尚书,入阁办事;原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为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入阁办事;原户部尚书高弘图加东阁大学士,仍兼户部尚书,入阁办事;马士英加东阁大学士,兼右都御史.
与此同时,南京原本的各级官员也做了些许调整,魏国公徐弘基晋升为左柱国,掌管左府印,知经筵,原詹事府詹事姜曰广为礼部左侍郎,以张慎言为吏部尚书,以刘宗周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其他衙门官员也同样先后作了安排。
按照李邦华,史可法,高弘图,马士英等大臣的意思,这是要让“正人”占据要津,如此才能使得新朝有新气象,时局真正得到改善。
当然,如此分配,除了人尽其才外,实际上还是因为朱慈要兼顾北都从龙随驾重臣和南京一派的势力,同时以江北新扶持的心腹平衡朝局,以免朝中的局势脱离自己的控制。
朱慈自然不是朱由崧这样的软骨头,他手中有兵马,又没有依赖群臣救驾,驾驭群臣完全不在话下,如今的安排,既然已经让不少人都得以如愿以偿,也平衡了朝廷的力量,确保了朝局将来一段时间的稳定。
而文官暂时安排妥当,组成了内阁和各部的新班底之后,就轮到了军事上的安排了。
原本历史上的“江北四镇”,因为朱慈的到来,除了高杰之外,都没了所谓的拥护之功,同样也就没了原本的威风,加上朱慈麾下大军的威慑,现在如今一个比一个乖,都在等待朝廷的安排。
朱慈根据当前的局势和江北各部的实力,在驻防地上,稍稍做了一些改变。
四镇中实力最为强悍的高杰所部,驻扎在凤阳府北面的州县,以及徐州府,手下兵马较强,也忠心耿耿的黄得功被分配在了淮安府,两人互为犄角,结成江北的第一道防线,抵御来自北面的敌人。
而刘泽清则是调到了驻守庐州府,同时分兵凤阳府西南,暂任凤阳总兵的陈福领着兼并了路振飞巡抚标营和凤阳标营的一个新营,两人共同防范来自河南方面的敌人,甚至刘泽清部署在凤阳府的那支兵马,必要时候,也要接受陈福的指挥。
至于巡抚淮扬的路振飞,此时则是负责统一供应江北各部大军粮草,协调民夫,修缮各州府城防,同时督粮各地民兵。
而实力最弱,原本历史上还直接率麾下大军投降的刘良佐,则是被调到了江南的镇江府,名义上自然是为了更好的给他补充兵员,恢复实力。
至于扬州府,应天府,则成了殿前军的驻防地,这支兵马已经初具规模,而且有了基本训练,朱慈打算亲自统领,此时由已经成为京营营官的常登贵,暂时领着训练。
第50章 重建京营
这些文武官员的任命,诏书上虽然都写明了只是暂领,但无论谁都知道,不出意外的话,等到新皇登基之日,便是他们转正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