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交战了几个回合,一直到阿济格身后跟来的上千八旗马甲也加入了战场,才将他们逼退。但这个时候,林昌峰也领着天骑军其他兵马赶来了。
朱慈的目标就是阿济格,而且他很清楚鹿门山撤回襄阳,南阳都不算远,自己必须在首轮对决中,就取得优势,否则战机就没了。
这就是战场,在该拼近全力的时候,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直到将敌人的核心战力,全部消耗完。而在该保存大军有生力量,完成战略目标的时候,也必须得保持战略定力,忍住敌人的诱惑。
而阿济格见明军骑兵被暂时逼退,刚刚松了一口气,正准备派出塘马去联络北路的多尔衮,让对方务必迅速撤军,同时安排好伏兵,林昌峰便已经又带着骑兵冲杀了上来。
在清军原本的计划里面,白河与汉江的交汇处,一直到双沟口,都是设伏的好地方,特别是后者,明军的追兵一旦过河,再想撤就没那么简单了。
但阿济格万万没想到,明军骑兵居然这个时候就追上了。若是如此,他必须向多尔衮求援,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而与此同时,朱慈已经在襄阳城附近,发起了新的攻势。他不仅调派了天骑军,还加派了骁骑军的两个营,并派出战兵在北面策应,掩护攻击大军的侧翼,逼迫多尔衮出兵,进而使得对方无力南下。
在汉江平野上,清军骑兵自然有着机动性优势,但明军骑兵的机动作战能力,也没有到不堪一击的情况,更不要说明军还有水师的掩护,进可攻,退可守。
面对同样骑马机动的明军战兵,清军的骑兵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占据优势,再加上大军正在撤退,襄阳城附近也不是预设的主战场,清军的战心十分不稳。
多尔衮自然察觉到了这一点,他不得不开始安排骑兵轮番掩护,且战且退,所幸他麾下的八旗马甲养精蓄锐已久,战力相当强悍。
除此之外,他还不得不冒着伤亡增加的危险,以数百马甲的代价,直接击退了明军的攻击,随即下令陈泰领着一支兵马南下增援阿济格,他亲自领着其他大军撤退。
这种局势下,他自然已经不敢让南一魁,董学礼等绿营军将领压阵,这些家伙若是带兵出战,指不定立马就原形毕露,甚至直接反正了。
常登贵亲自坐镇北面的牵制行动,他的战场洞察力早已经不同寻常,从多尔衮亲自压阵,八旗马甲攻势凌厉的这一部署中,便看出来了其中暗藏着的蹊跷。
而他如今按照朱慈的命令,故意加紧攻势,便是为了要让恐惧在清军中蔓延。到时候,南面的清军若是大败,这里的清军主力,也会自己先乱起来。
毕竟,多尔衮这种时候,不敢直接撤,但也不敢全力南下,否则这一来一往之间,军心将会更乱。
常登贵要做的,便是想方设法,让多尔衮更加难以抉择,进而贻误战机。
在北面,东面的汉江河道上,洞庭湖水师不断的炮击,常登贵也指挥明军骑兵同时突袭,这使得从鹿门山一路狂奔了四十余里,北撤到襄阳的部分清军,当即出现了混乱。
而南面传来的军情,此时正在后面依旧紧紧咬住阻击兵马的明军主力骑兵,都加剧了清军撤退士兵心中的惶恐和不安,混乱随即迸发。
大军撤退的路线,多尔衮自然早已经派人侦察清楚,经过这段时间的实地考察,他对附近的地形也十分熟悉,但终究还是败给了混乱的大军。
而朱慈在南面,也很快就收到了哨骑传回的军报,知道多尔衮暂时无法派出兵马增援,而后当机立断,下令除了炮兵之外,各部大军立马对鹿门山北面的清军,发动猛攻。
随着阿济格留在北面的清军马甲,大部分都已经南下加入战场,骁骑军按照新法整训出来的骑马火枪兵,以清军意想不到的作战方式,在战场上大放异彩。
骁骑军成立时间晚,朱慈虽然从天骑军中抽调了不少骨干增援,但骑兵的实力,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轻易增强的,分水岭大战的时候,其表现就大不如天骑军。
不过,在殿前军如今已然过剩的火枪加持下,骁骑军经过大半年的整训,终于诞生了明军中的第一个专业的,成建制的骑马火枪兵营。
他们手中的火枪,无论是威力,还是射程都远超弓箭,身上的甲胄也足以抵挡清军的骑弓,在几轮齐射下,十分轻易就便打乱了清军原本就不整齐的阵型,然后又迅速转移,为天骑军的突击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明清两军的骑兵在汉江东岸的平野上,当即展开了激烈的大战,阿济格见朱慈投入如此规模的骑兵,当然也意识到了情况不妙,也随即下令把骑兵全部投入,只留下了一千余八旗马甲作为预备。
他必须击退,而后迅速撤退,如此才能诱敌深入,给多尔衮在北面的伏击,创造机会。
不过,由于骁骑军不按常理出牌,刚刚的几轮火枪齐射,已经使得阿济格的部分兵马陷入混乱,清军此时并不算占着兵力优势,在对战中很快落入了下风。
但阿济格指挥这样的大战,早已经得心应手,他手下的八旗马甲,更是浪战的高手,大部分对明军并不算畏惧,仅以两三百人马的代价,就顶住了天骑军发起了两轮冲击。
而随着双方几乎投入了大部分兵马,惨烈的厮杀也随即在平野之上,以旋风之势展开,双方派出的兵马开始全面交战,在平野上不断交换着伤亡。
在这种情况下,阿济格始终没有投入最后一支骑兵,他虽然成功阻挡住了明军的攻势,但也无法有效反击。
林昌峰则是一直在寻找清军的漏洞,但阿济格的部署十分严密,甚至依靠运动战,将原本因为骁骑军的突袭,大量伤亡造成的漏洞,都暂时弥补了。
阿济格看着己方不断倒下的兵马,心急如焚,他现在只能寄希望于多尔衮不要公报私仇,甚至是不要犹豫,立刻发兵南下,发起进攻,否则他的伤亡还将进一步扩大,这里面的,可都是他的嫡系马甲。
朱慈也同样希望多尔衮不要犹豫,时间拖延越久,西路军攻下汉中,也就越简单,而天骑军在水师的掩护下,很容易就能撤回来。
不过,就算多尔衮没有上当,直接放弃南下增援,领兵北上,朱慈也不担心。多尔衮到这个时候,还需要全身而退,那就太高估自己了。
只是,那样的话,他就必须付出更大的伤亡,才能取得原本计划中的最大战果,这是朱慈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现在,北面的清军主力,已经有相当一部分陷入了混乱,暂时没有组织起反击的能力,他们很难立即加入到南面战场,林昌峰在局部战场上,依旧会占据一定的优势。
阿济格看着面前已经陷入混战的两军,原本信心满满的样子,早已经不见了踪影,只要一想到多尔衮,多铎都败在了明帝的手下,他便忍不住担心自己也会落得如此下场。
很多时候,人就是这样的,不见棺材不落泪,阿济格的所谓信心,也是在战场上建立的,自然会在战场上崩溃,他现在甚至怀疑这是明帝设下的圈套。
“阿玛,多尔衮那边的塘马还没有来,咱们继续打,还是.”劳亲显然要比阿济格更胆小,他眼珠一转,随后又继续道:
“现在战况如此焦灼,明帝手中必定还有其他兵马,单单是南面的明将,手中就一直有数千还没投入战场的骑兵,极有可能就是为了在关键时候,迂回包抄,断了咱们后路的,明帝如此奸猾,这里面怕不是又有什么阴谋?”
“阴谋?”阿济格闻言,眯了眯眼,然后又抬起远镜,看了看南面,林昌峰大纛所在之处,但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这应该不是什么阴谋,明军作战向来如此。而且,这样的地形,明军若是出兵迂回包抄,咱们立刻就能发现。”
不过,阿济格刚刚说完,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随即又话锋一转道:
“但事情或许真的没那么简单,你说说看,明帝会有什么阴谋?”
“这个.”劳亲被这么一问,明显顿了顿,然后才紧接着便道:“阿玛,我觉得是明帝已经察觉到了咱们的计划,可能将计就计,目的就是要围歼咱们。”
劳亲原本只是因为胆怯,不想继续打下去,所以直接瞎掰了一个必须撤退的借口。不过,他自己都没想到,自己居然误打误撞,直接道破了朱慈的战略目的。
而阿济格闻言,再看看眼前的战局,不由得眉头紧皱起来。他随即想到了朱慈极有可能是想要利用多尔衮需要保存实力,怯战的心理,直接各个击破。
毕竟,若是明帝早有准备,必定知道自己亲自坐镇南路的事情,而明帝应当也是知道他和多尔衮之间的矛盾的。
若是如此,局势可就复杂起来了,他也不能完全按照战场上的法则,去作战了。
“你说的有几分道理.”阿济格其实很清楚劳亲心里害怕,但他听完对方的建议之后,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最终还是下了决心。
他麾下的这数千骑兵,就是他所有的政治资本,若是全部押在这里,那可就太便宜多尔衮了。而且,如果这里面真的有朱慈的阴谋,那战局其实已经没有回旋的余地。
但无论如何,他和多尔衮如今还在兵力上占着优势,只要他能摆脱明军追击,至少确保主力撤回南阳城,还是不用担心的。
“劳亲,你带兵先走,阿玛去会一会这些尼堪骑兵,我倒要亲自试一试,明帝麾下的这支兵马,到底是不是真的如此之强!”阿济格说罢,不等劳亲说什么,便立即朝着自己的巴牙喇头子招了招手,让对方集结兵马,准备再次亲自出战。
第231章 全线溃败
清军此番主动撤军,是放弃了原本作为战场前线阵地的鹿门山大营,直接回师襄阳,甚至是南阳,这使得阿济格面对林昌峰的追击,不得不小心应对。
而阿济格军中的巴牙喇甲兵们,面对他的严令,也根本没有任何推脱的借口,更不敢有任何一点推脱。
那个巴牙喇头子只能硬着头皮,迅速集结了周围的千余大军,准备跟着阿济格去试探明军马甲的兵锋,他知道阿济格这是要把麾下最后的精锐给押上了。
但对此,这个巴牙喇头子一方面觉得阿济格过于冒险,另一方面又对此次冲锋,抱着莫名的期望,他对跟随了十几年的阿济格,还是很有信心的。
阿济格一开始只是派出部分马甲,不断袭扰战线,阻击天骑军的冲锋,并抓住其中的破绽,进行反击。
天骑军虽然占着兵力优势,每每都没有让阿济格占到便宜,可也根本无法取得进展,这给了阿济格极大的信心,他很快便将麾下的精锐集结起来,准备发起一场大的冲锋。
通过刚刚的试探,他自认为已经摸清楚了明军骑兵的实力,反击完全是可行的。
林昌峰一直在观察战场,他原本发现阿济格最后还留着一支骑兵没有出动,心中颇为失望,但依旧把麾下最后的四个千总部骑兵,留到了现在,等待战机。
他平日里虽然猖狂,但对付阿济格这个战场老将,根本不敢大意,生怕一个不小心,对方一招就直接化被动为主动了!
而在这样的宽阔的战场上,天骑军一时半会也无法发动骑阵,除非清军自己冲上来,距离短到他们无法迅速迂回,而且最后的预备部队也已经投入战场。
毕竟,骑阵虽然凶猛,但代价却是牺牲了机动性,而后者又是八旗马甲的优势,一旦那些清军骑兵抓住了这一漏洞,后果不堪设想。
这其实也就是他一直留着这四个千总部骑兵,迟迟不动的原因了。
但林昌峰万万没想到,阿济格在袭扰取得初步战果之后,居然自己就领着最后的一支预备骑兵,直接冲上来了,这说明对方到底是没有把他放在眼里。
而如此一来,林昌峰除了出动最后的这支骑兵,也别无选择。
天骑军的这支预备骑兵,早已经准备就绪,他们以千总部为单位,迅速排成了三行骑阵,同时以另外一个骁骑军的骑兵千总部为掩护,必要的时候截击清军。
阿济格虽然不怕明军的骑阵,但他麾下的骑兵对此却十分畏惧,面对传言中凶悍无比,杀伤了无数八旗马甲的恐怖骑阵,他们虽然有抵挡的意志,但却没有抵抗的能力。
当然,阿济格作为战场上的老将,在看到明军骑阵冲来的时候,便当机立断,迅速改变了主意。他立马下令冲锋的骑兵转向两翼,但最终只带出去了大半兵马。
至于剩下没来得及迂回到两翼的骑兵,很快就被天骑军的骑阵击溃了,甚至还有两百余溃兵波及到了后方正在混战的八旗甲兵,天骑军一轮冲锋就杀伤了阿济格麾下数百兵马。
而他见此情景,也不敢再继续鏖战,立马率兵继续迂回,想要摆脱明军骑兵的纠缠,撤出战场。
在没有亲自试一试天骑军的骑阵之前,阿济格根本没想到对方居然真的那么强,哪里还敢继续硬拼?
只能说,这就是不见棺材不落泪了。要知道,分水岭一战,岳乐麾下的近万骑兵在山谷中,依旧被天骑军骑阵几乎全歼了,这一战才过去没多久。
其实,阿济格也不是没设想过在战场上寻找破解明军骑阵的办法。
而想要破解骑阵,其实只有两个办法,一是直接击败面前冲来的明军骑阵,但这根本不可能,至少阿济格在亲眼所见之后,已经没了这个信心。至于第二个办法,就是迂回两翼,再寻找战机了。
但设想是一回事,真正执行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阿济格在设想中,自己能完成其他人无法完成的突破,结果慌忙撤退。
而迂回两翼,再寻找战机也是同样如此,他甚至还低估了天骑军的实力,后者如今已然借着刚刚获得的战机,迅速突破,并凭借着兵力优势,在战场上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
如此一来,阿济格原本准备直接突破的这次冲锋,根本就是还没开始,就彻底失败了。
但阿济格也不愧是战场宿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战场洞察力,远不是岳乐等人可比的。
阿济格在这种关键时候并没有犹豫更多,随即下令大军直接往北,同时自己亲自领着一队迂回出来,还有战力的骑兵压阵,接应后撤的其他兵马,以免混乱扩大。
林昌峰看着北面清军的动向,自然知道他原本想要直接把清军南路精锐围歼的计划落空了。
但随着阿济格领兵后撤,他在南面的战略目的已经初步达成,随着天骑军的不断追击,正在交战的两支兵马在这一天日落之前,逐渐从鹿门山北麓,杀到了双沟口南面。
阿济格部清军在这次撤退中,损失了两三千精锐,士气大受打击。
而他在汉江东岸和天骑军对峙了一夜之后,第二天便选择了迅速后撤。
整个夜间,甚至一直到了第二天清晨,双方都相互提防着撤了军,还同时派出了数百马甲相互监督,两边都担心对方突然发难,多尔衮更是从襄阳城抽调出了一支骑兵从北面迂回,最后才确保了阿济格所部骑兵能顺利撤出战场。
洞庭湖水师在汉江的截击阻拦,大大妨碍了清军骑兵的行动,而南面战事的结束,也使得多尔衮无法迅速投入兵马,协助阿济格。
毕竟,这个时候,他想要从襄阳城撤军都难,更不要说迅速增援阿济格了。
不过,朱慈在确认阿济格所部清军主力真的撤退到双沟口镇之后,也随即下令大军放缓攻势,并让林昌峰领着天骑军稳固战场,派出兵马绞杀掉队的清军散兵。
他原本就不打算和清军主力决战,现在得了便宜,自然要顺势而为,只要多尔衮能留下更多兵马在襄阳,那他就完全不担心战果不够。
这个时候,常登贵也早已经领兵在襄阳城外不断袭扰,随着清军的撤退,襄阳城中的大批百姓,还有清军抓来的民夫,纷纷趁乱逃出,正需要救助。
多尔衮的撤军虽然受到了阻击,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加快了速度,这也就使得他原本要带走的许多辎重,还有随军民夫,甚至是兵马,都不得不留在襄阳。
而随着清军主力在击退了常登贵等各部兵马的袭扰之后,抓住各种机会,分成数批,躲避着洞庭湖水师的阻击,小心翼翼从襄阳城撤出,多尔衮迅速突围,增援汉中的企图,也最终落空了。
毕竟,多尔衮根本不敢让麾下的大军迅速撤退,而是下令阿济格在北面组织防御和阻击,直到各部基本撤出后,才带着主力大军北撤,生怕明军骑兵会将他们各个击破。
但等他领着大军仓惶撤到了新野,才突然发现明军主力根本没追上来,但明军的水师和骑兵,却已经沿着汉江,布下了严密的防御。
多尔衮看完前锋送来的军报之后,面无表情地递给了谭泰,稍稍平缓了一下正在急喘的气息,正要开口,北面不远处的官道边上,突然传来了一声地雷弹爆炸的轰响,一股白烟伴随着凄厉的惨叫声炸起。
这一突发事件使得原本正在急速北上的清军队列,不由得为之一滞,甚至还发生了些许混乱和震动,但在军官的弹压下,又很快恢复如初了。
多尔衮万万没想到,他不过是拖延了十几天,明军的哨骑就在南阳城以南,新野周围的平野官道上,以及官道周围,埋设了那么多地雷弹,他此前还想着用民夫探路扫雷,以免因为地雷爆炸,造成大军太大伤亡,进而引起军心的不稳。
但明军不知道是用了什么法子,居然能让这些地雷弹踩而不爆,这让得他提前抓来的数千人肉扫雷民夫,直接失去了作用。
一时间,清军整个北撤的道路上,无论官道还是平野,根本没有任何安全的地方,数万八旗军更是人心惶惶。
当然,这其实并不是什么高科技,而是“长沙兵器局”废物利用了质量不过关的遂发机,导致了许多地雷明明已经被踩,弹根本无法顺利点火。
朱慈此时自然已经开始下令火枪工坊,抽调出一批优秀的工匠,专门研究燧发枪,但结果至今还是不如人意。他们做出来的燧发机良品率太低,同时在造价和性能上,还无法达到大规模列装军队的要求,更别提是大规模取代火绳枪了。
但在充分激发了主观能动性的“长沙兵器局”工匠团队中,便有曾经造过地雷的工匠,突发奇想,向上请示了用这些废弃燧发机,制造地雷,并获得了同意。
这些事情在以前,可是完全不敢想象的,但如今已然都成为了常态。
于是乎,原本作为燧发枪的引火装置,因为点火率不高,可靠性和耐用性都无法保证,准备废弃的燧发机被大批量造了出来,甚至因为性能上要求不高,成本也十分低廉,瞬间成为了地雷引火的利器。
要知道,比起钢轮和盘香,燧发机作为一次性消耗品的地雷引火装置,固然昂贵了不少,但却有着出其不意的效果。
而第一批造出来的地雷弹,使用的还是原本的废弃燧发机,也算得上是废物利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