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为了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臣提议派兵进入这些地方,剿灭匪徒,缉拿罪首,换江西一个朗朗乾坤。如今固然是非常时期,但亦可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将那些态度最恶劣的族长村长抓起来,严厉处罚,以起警示作用,还百姓一个太平.”
大殿中的一众文官武将一听,立马就明白田见秀话里的意思了。不过,他们都没想到田见秀手段能那么狠辣,而且是在陛下的面前直言,但这样确实是名正言顺,杀一儆百,江西的那些乡绅恐怕马上就不敢放肆了。
要知道,当前朱慈手下十几万大军,江西,湖广各地又已经被朝廷派去的各级官吏接管控制,这些乡绅根本闹不出什么事情来,但他们大事做不了,小事却层出不穷,特别是当前大明通知乡村,完全依靠乡绅的情况下。
朱慈作为大明的皇帝,殿中的文臣武将们,也都是叱诧风云的人物,怎么可能吃这个亏?
“嗯,田卿所言极是。”朱慈笑着点了点头,然后缓缓道:
“江西的乱局,确实该整治整治了,但治理天下,一定要以德服人,以仁行事。贤绅,劣绅,一定要仔细甄别,绝对不可滥杀。
另外,大军处理完那些为祸地方的乱兵之后,若是不小心将那些乱民打散了,无比让他们加入村堡,并且要平等对待,他们现在受了蛊惑,恐怕也是此前朝廷失信了。”
而随着朱慈吩咐完民政的事情,这场小规模朝议的重心,又重新回到了整军备战上,其中最重要的备战一事。
李邦华作为内阁首辅,统筹一切大小事务,随即又朝着朱慈拱了拱手,汇报道:
“经过五军都督府审议,兵部在征求过户部,工部等各方的意见之后,最终确定了大军北伐备战的草案。
首先是大军的扩张,殿前中军增设骁骑军,增加两个满编的骑兵营,一个架子营,战马由武昌大战的缴获和辽海购进的战马拨给,天骑军补充至原本的编制满员,而殿前左军,右军则是将原本的架子营补充满员,忠贞营左右两军各增加一个营伍。
与此同时,京营,左镇,还有岳州团练营,长沙标营整编的右镇,江北二镇等各部兵马整训补充之后,这十八个营的兵马将开赴襄阳,川南前线,协同地方驻军部署备战。
而中军的天武左右两营,如今部署在武昌府,左镇主力尚且在九江府,忠贞营在襄阳,荆州,防范南阳,汝宁等地的清军,右镇的大军驻守岳阳,长沙休整,可随时调动,水师已经进入汉江,控制关键的渡口。
在各部满编和部署完成之后,我朝部署在南直隶,湖广,川南的各部大军,野战总兵力将达十一万三千余,若是包括地方营兵,水师,这三地的水陆野战兵马,将超十五万,即便是精锐兵马,也将对清军八旗主力占据兵力优势。”
常登贵听罢,随即问道:
“川南地势险峻,清军还控制着保宁,那里的兵马不宜部署太多,但也不能太少,如今陈福领兵在川南,连同忠贞营右军,也不过三万人马,恐怕兵力难以北伐,西军余部刚刚整编,可靠与否,还很难说。”
“常提督说的是。”李邦华点了点头,又继续道:
“但继续在川南增兵,恐怕粮草后勤难以维系,而且川北的地形限制,兵马在精不在多。而且,他们两部大军的战马,皆取自川西藏地,于山地中行动自如。
到时候,我大军还会在郧阳和襄阳派出兵马策应,主要作防御牵制之态,迫使清军分兵河南,无法判断我军的具体行动。
而李邦华话音刚落,高弘图也突然说道:
“现在各部大军中,仅仅是新兵就补充就将超过五万,还有各地的营兵和卫戍部队,并且无论是哪部分的兵马,都已经陆续开始了训练,每日耗费巨大,各部兵马的补充都是户部和兵部协同,周密计算过的,如今已是我朝之极限。”
朱慈听罢,微微点头,环视一圈后,缓缓道:
“陕甘绿营都是精华,吴三桂,岳乐等人,实力强悍,清军在川北,汉中的防御确实不容小觑,但在南阳,就无法倚仗天险了,只要朕在这个地方用兵,他们便必须将兵力倾斜于此。”
林昌峰见状,也出言道:
“陛下所言极是,湖广地势平坦,又有河道疏通,便于运兵运粮,理所应当是北伐的最佳进攻基地,多尔衮一旦看到我大军在那里动员,一定会中计。
而四川,如今俨然成了鬼蜮,川南又是一片乱局,供养如此大军也是极限,那些鞑子绝对想不到陛下还在那里安排了三万大军。”
“没错,若是朕真的要与清军决战,确实应该从南阳或者是兖州出兵,大军不仅可以相互策应,还免去了数十万民夫的征召,以及千万粮食的损耗。”朱慈听罢,出言赞同道。
五军都督府和户部如此布置兵马,确实就是为了能够节约用兵的成本,减少人力损耗。而且,这也正是他的计策,看起来是主攻方向的,其实只承担了牵制清军的任务。
但陈福和高一功想要攻到汉中,或者西安,需要翻越崇山峻岭,难度可想而知。而且还必须在途中击败驻守陕西的清军主力,不然也只能是徒劳无功而已。
而就在这时,郑鸿逵突然出言道:
“陛下,郑提督虽然南下福建了,但洞庭湖,朋友和两部水师,依旧可以好好利用,等到了我大军北伐的时候,他们可作为一支奇兵,继续北上辽海。
到时候,整个北直隶,山东沿海的清军,都将笼罩在我朝水师的威胁之下,清廷必将要分兵把守北京,天津。如此一来,我大军兵锋突入陕南,甚至是中原腹地时,清军必然不能全力以赴。”
张名振,黄蜚所部的水师实力虽然远胜于清军水师,但真正能上岸野战的兵马不多。不过,若是有了洞庭湖,鄱阳湖的水师增援,他们的战力,还将更上一层楼。
不过,从湖广,江西到松江,登莱,天津,三岔河口毕竟海途遥远,这四支水师,数千艘船的袭扰,占用的船只运力十分巨大,朱慈还需要平衡海贸,大军运输,并不能全力从海上袭扰。
朱慈点了点头,道:“张名振,黄蜚两部水师,还是照常北上袭扰,但洞庭湖和鄱阳湖水师,在大军北伐前期,暂且不要行动。十几万大军的行动,水师必须协助运输军粮资治,咱们的运力不足以支撑这样的行动。
而且,这样的行动更多的是牵制清军的兵力,威慑清军的行动,也不值得出动如此之多的水师同时北上。北伐大军的军需后勤,才是最重要的,有了此前的教训,多尔衮必定在登莱,天津留驻了兵马。”
“陛下所言极是,臣明白了!”郑鸿逵闻言,当即拱手抱拳应道。
而郑鸿逵话音刚落,朱慈便话锋一转,又对着李邦华道:
“说一说湖广和江北的村堡农兵训练情况吧!”
第203章 遥遥领先
随着江北,湖广,江西各地村堡的建设,五军都督府下属的在册农兵,如今已有五万之众,江北的农兵体系发展最久,最为完整,湖广的规模更大,江西则是小范围推广,并且因为土地归属的问题,遇到了很多困难。
而如今,在朱慈的部署下,兵部和五军都督府正计划在各地农闲时期,抽调军官,对这些农兵进行整训,为今后的扩军,储备兵源。
不过,当前的生产力条件下,这些农兵在夏秋季节,农闲的时间极短,想要进行长期整训,便要充分利用冬季的那次农闲,并在平常发挥那些退伍军官的作用,提前训练基本的队列。
毕竟,随着朝廷大军逐渐恢复了数十万的规模,北伐战事的筹备,徭役民夫的征召也愈发频繁,人力日紧,各地的农兵也不得不开始承担部分徭役。
而且,在当前的局势下,农兵说不定什么时候也是要上战场的,若各地的主力大军全部出击,营兵作为辅助性军事力量参战,他们将会成为地方驻守的关键力量。
朱慈在最近一年时间里面,只是对麾下的各部大军,进行了简单的扩充和整编,而且总兵力还不足以支撑全面北伐。同时,他暂时也没有计划对军队编制进行大规模改革,只是增加了骑兵在军中的比重。
要知道,除了张名振,黄蜚等部水师北上登莱,辽海,袭扰牵制清军之外,华北平原的地形已经决定了北伐大战的最终形式大兵团运动战,亦或者是运动战中的阵战。
辽阔平野之上的大兵团作战,需要明军在武器,后勤,战术,调度等各方面,都进行调整和改进,从而增加军队的综合战力,但这种事情还急不得,需要实战的检验,从而进行有效改良。
现在,明军并没有能力发动进一步进攻,清军也是同样如此,无论是朱慈,还是多尔衮,此时都在养精蓄锐,积累实力。
但明清双方面临的局势完全不同,现在大明已经输得起了,而大清却是再也输不起。
换言之,局势到了如今的地步,清廷除了击败北伐的明军主力之外,已经别无选择了。
否则,根本不需要朱慈,便是外藩蒙古的那些大汗,还有北地各地的汉人军头,也会纷纷起兵反清,甚至,清廷内部,也少不了一场内战。
要知道,若不是清廷的强悍武力,外藩蒙古绝对不可能称臣,单单是清军入关的这几年时间,外藩蒙古便已经叛乱了数次,其中多铎还亲自领兵出塞镇压。
而各地的汉人军头,甚至就是吴三桂,尚可喜,金砺之流,大部分也不是完全没有退路,他们其实无不在观望着局势,就如同王体忠,王得仁一样,等待选择的机会。
满清只不过是一个依靠武力高压维持统治的半奴隶制政权,一旦失去了武力,随时可能崩溃。
不过,如今时机未到,朱慈的重心还在扩充军队和增强大军战斗力之上,特别是为了应对平原野地作战的特点,他必须给大军补充足够的战马和火器。
在此之前,明军除了斑鸠脚铳,大规模装备的火枪主要是葡萄牙殖民者带来的轻型火绳枪及其改造版,也就是鸟铳。这种类型的火枪因为轻便,单人易于操作,威力也不俗,在此时的东亚十分流行。
不过,轻型火绳枪在多山的南方地区和海上固然好用,但在北方的大平原上,对付重甲骑兵,就威力不足了,更无法和斑鸠脚铳和鲁密铳相比。
周世显部署在北京的锦衣卫密探已经传回了最新的军情,多尔衮在传教士的协助下,已经开始组织工匠,仿造重型火绳枪。
在大平原的决战中,明军的火器部队若是没有装备重型火绳枪,恐怕在火枪对射的时候,将会处于严重下风。
朱慈为此已经下令工坊以最快速度生产除斑鸠脚铳之外的火枪,户部,工部和兵部也根据现有的资源,给出了新的生产方案,以大明现在的财力和工坊的生产力,一年时间足以生产出三千支重型火绳枪。
而且,他还借助澳门的葡萄牙人,加快了火器的革新。
不仅如此,在这些葡萄牙人的协助下,朱慈通过加强广东的水师,成功在南洋的海上贸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东亚的葡萄牙人原本在各方势力的沉重打击之下,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朱慈及时送来了巨大的政策优惠和贸易机会,直接让他们重新焕发了生机。
当然,郑芝龙凭借着多年的积威,以及在日本积累的关系,在对日,对朝的贸易中仍旧一家独大,但张名振在得到朱慈的明确指示之后,也已经开始以大明皇帝的名义,用册封朝贡为借口,插手通往琉球,日本,朝鲜等地的商贸。
随着时间的推移,江南,湖北,江西,福建各地的秋收陆续开始,各部新兵的训练也进入了加强阶段,无数钱,粮,人丁正沿着长江水系和东南沿海的海上航线,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战场前线。
凭借着中央朝廷的强力支持,通达的水路,不断修缮的官道,各地工坊生产出来的货物迅速占领了每一座驻扎着重兵的城池,甚至形成了强势的垄断地位,卷烟等一类消耗性的货物,还通过锦衣卫,大量走私到清廷的控制区。
而那些民间私人小工坊生产出来的产品,则几乎只能在本地小范围销售。毕竟,仅仅是各地的税卡通关费,衙役和行会的敲诈勒索,那些小作坊就根本无法承受。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就算是当地关系广,人脉深的缙绅,到了邻近的州府,恐怕也无法和那些盘踞地方多年的地头蛇竞争,甚至吃了亏,还得客客气气走人。
当然,朱慈并没有想着全面官营,他只是为了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为北伐战争筹集足够的军费,而不是要摧毁民间的手工业,商业。
否则,到了最后,随着摊子越铺越大,各地方的官僚越来越难以控制,最终获益的,便只能是依附于这个体系上的官僚,而非大明的百姓。
时机还远未成熟,这些建设,都需要适可而止!
不过,由于十几万野战大军,武器装备,各地维稳,新兵训练等等的巨大开销,都超过了朱慈和朝中大臣们估计,而江西借着剿灭乱兵的机会,又免不得一番杀戮动乱,部分村堡的建设最终比原计划有所缩减。
当然,朱慈倚仗着强大的军力和深入县城的各级官吏,深入乡村的农兵体系,已经在各地建立起了强有力的统治,效果颇为显著,江西各地对于“剿匪”并没有过激的反应。
毕竟,清军如今为了满足军队所需,四处横征暴敛,甚至是直接强抢。相比起来,朱慈对待这些乡绅,可就太过善良了!
他已经凭借着海上贸易迅速增长的巨大获利,工坊迸发出的巨大生产力,以及钱庄,商社,还有各地正在恢复的商业,税卡,以较为温和的手段,将治下的大多数资源,以更加高效的形式用于战争。
这使得他的军队在后勤补给,武器装备和训练强度上,已经胜过满清八旗军,如此日积月累之下,战斗力超过八旗马甲,也指日可待。
而随着早前的技术积累慢慢发酵,“应天兵器局”也传出了好消息,更加适合运动战的六磅炮,已经研制成功,并通过了军队的接受检验。
朱慈听到这个消息,便有些迫不及待了,随即吩咐林昌福,安排人马,他要亲自去兵器局的火炮工坊视察。
他这段时间处理政务,本就有些心烦意乱,如今正好去看看这些大家伙,并看看“应天兵器局”当前的发展情况,是不是真的如同奏报中的那么好。
林昌福得令,随即调集了数百御营将士,亲自领队,拱卫着朱慈策马往城北火炮工坊的方向而去,“应天兵器局”的火器工坊基本上都集中在那里。
他们很快便到了南京城北,一座两重高高的围墙围起来的工坊,单单是大门外,便有三道关卡,左右两侧还有两座小型的望塔和箭塔,三十几名全副武装的战兵正在执勤。
这里是当前大明最大的火器工坊,不仅仅是火炮,火枪,火药也在这里生产,确保了殿前中军,左军,右军,还有京营的大部分军备供应,自然需要严加防守。
而且,由于事发突然,朱慈并没有提前泄露任何自己要来视察的消息,工坊内的官员们,也完全不知道皇帝陛下要来,自然无法提前做好迎驾的准备。
他本来就是打算来一次“突然袭击”的,这样才能看到最真实的“应天兵器局”。
在朱慈这个位置的人,平日里最难的,便是看到基层的真实情况,
当御营的将士策马来到大门前通报的时候,还没亮出腰牌,门前领头的哨兵伍长,便直接吓了一跳,里面派人去向上官请示,同时也下令打开了大门。
这些士兵虽然在南京驻守多年,但基本上都是第一次得见朱慈的尊容,他们跪在道路两侧,根本不敢抬头,生怕有什么冒犯之举。
而穿过外面那一道围墙之后,林昌福直接留下了御营的大部分兵马,在原地警戒,他则是带着数十将士,拱卫着朱慈进入戒备森严的火炮生产工坊内部。
若是其他大臣来巡查,检查其实要更加严格,甚至没有任何通融的可能,但朱慈不同,尽管他还是下令林昌福全力配合了。
朱慈很快进入了这个火炮工坊,里面足足有九百多名工匠,还有数千名杂役后勤人员,而连同周边的其他火器工坊,产出的火枪火炮等各类装备,占了当前定武朝廷的三成左右。
“应天兵器局”此时还是按着当初张煌言和几个兵部官员的划分,分为了“火炮”,“火枪”,“弓弩”,“刀枪”,“盔甲”,“盾牌”等等十几个工坊。
如今,不仅仅是各种冷兵器和弗朗机炮,虎蹲炮,鸟铳等老式火枪火炮,在备料充足的情况下,大明的本土工匠已经可以制造出各种海外流入的优良火器,并在一定程度上推陈出新。
朱慈早在三年前,便计划好了将来大军扩张,尤其是从防御型军队转变为进攻性军队之后,所要装备的新型火枪火炮。
这几年虽然因为实战的检验,他的计划有所改动,但工坊在兵部从澳门挖来的手艺了得的师傅,以及先进的管理制度孵化下,生产出来的产品,直接取代了澳门的火炮厂。
新型的管理制度,初级流水线生产方式的组织,分工协作,新工匠的培训,以及灵活的薪酬激励制度,这些关乎火器生产效率和进度的事情,已经通过管理改革,确确实实提高了工坊的生产力。
而当年兵部的官员出发前往澳门时,朱慈便吩咐了对方一定要多买一些武器制造,兵法军阵相关的书籍,这些书籍如今也开始发挥作用。
他当初便打算将那些从澳门买来的武器制造书籍翻译成汉字,然后再印刷成册,为建立专门的工匠学堂,批量培养工匠做准备。
现在,工匠学堂已经初具雏形,这些书籍也已经在工坊中广泛传播,而工坊中的各类型生产工艺,都在各种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到了收获的时候。
换言之,当前大明的工匠不仅会打造新式火器,而且并不是以往那种依着葫芦画瓢,相当一部分具有学习能力的,已经明白了里面的科学理论,知道不同火炮的口径比,甚至是模数,并有能力在结构上优化发展了火炮技术。
这便是朱慈这个上位者利用自己的优势,对科学体系在大明加速确立的推动。
在不久的将来,大明将会凭此对满清,甚至是收复汉地河山之后,对北面的俄国人,东南的荷兰人,都形成碾压性的武器优势。
朱慈进入工坊之后,直接找到了工坊的主管官员,在这些主管官员的陪同下,亲自视察了六磅炮,四磅炮,还有攻城用的其他火炮,甚至是炮架,火炮专用的定装炸药等等的生产过程。
如今,整个“应天兵器局”的所有工坊,都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的记录和创新体系,并开始依据成文的记录和科学的制造方法,建立起成体系的实验系统。
当然,武器制造的具体问题,朱慈其实并不懂,但他知道科技发明的本质,其实是一个概率问题,只要环境和条件是对的,随着实验的深入,实验次数趋近于无限大的时候,便迟早会成功的。
他作为大明的皇帝,确实无法直接指挥科学的发展,但却可以创造出合适的条件。如今看来,成果已经慢慢产生,再过三五年,十数年,一切可能就会进入新的阶段。
而朱慈在例行巡视了一圈,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后,便直接前往火炮试验场,准备观看新型六磅炮的试射,这才是他此行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