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159节

  这种涉及到钱粮的问题,他们两人也不敢随便应话,弄不好那可就是何腾蛟的下场,为天下耻笑了。毕竟,很多事情还是需要讨价还价的。

  而朱慈见状,沉吟片刻,问道:“李卿,堵卿,当前大军的犒赏和抚恤事宜进展如何?”

  李邦华拱手答道:

  “陛下,犒赏和抚恤事宜已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各地将士的抚恤金和犒赏银已陆续发放,如今无不士气大振,军心安定。江南的地方治理和防务部署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堵胤锡紧接着亦道:“在陛下的部署下,武昌,承天等大城的重建正在湖广迅速展开,尤其是屯堡和工坊的建设,都已取得初步成效。流民的安置工作也在紧张进行,虽有清军破坏,但臣等皆已及时安排应对。”

  堵胤锡早前跟随朱慈亲征,第一时间得知了“武昌之战”的捷报,而后便按照朱慈的指示,迅速安排手下的官员开始为湖广北面的屯堡建设做准备。

  但这些事务涉及到了大量物资的分配,还有招募流民,以及商社站点的管理,农兵的训练,工坊的建设等诸多问题,甚至南京的衙门和官员,也需要参与其中。

  屯堡是朱慈加强基层控制,掌握地方人口的根本,围绕着屯堡发展起来的商社站点,以及农兵,更是他开拓财源,威慑地方乡绅,保证粮草徭役税收的基础。

  但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屯堡虽然可以实现朝廷对人口的极度控制,实现战时的集权,将整个民间的资源动员起来,投入战争,以谋取军事上的胜利,但也会尾大不掉。

  因此,这必须要中央和地方双管齐下,而且只在重要的战场,适度展开,李邦华和堵胤锡这两个大臣,如今最重要的职责之一,便是屯堡的事务了。

  毕竟,屯堡还涉及徭役和农兵,同时军队在其中的影响力也相当之大,若是管不好,那就是一只挣脱了牢笼的怪物。

  当然,朱慈也是有意如此的,这样李邦华和堵胤锡这两个能臣干吏,才能拧成一股绳。

  而现在,朱慈听罢,点头赞许:

  “二位爱卿辛苦了,江南和湖广的安定繁荣,是我大明抵御清军的基础。屯堡和工坊的建设,务必加紧推进,这不仅关乎养兵屯田,更是确保百姓安居乐业的的关键。”

  “还有一事。”朱慈缓了缓语气,又道:

  “朕想要借着在江西和湖北扩建工坊的机会,把后方的这些工坊部署,都重新调整一番,包括武器工坊在内,原本的所有大型工坊,全都分割出几个工坊,相互竞争。

  否则,用不了多久,这些工坊生产出来的东西,就不堪一用了,仅仅靠体系内的考核和审查,还是不够的,竞争必须要加强。”

  朱慈从南京建政到现在,只有不到三年,但朝中的各种官僚主义的问题已经开始死灰复燃,愈演愈烈,工坊中贪污腐败,以次充好,裙带关系等等问题同样越来越严重,他不得不在这些情况大幅恶化之前,就开始着手预防。

  “江南各地的那些大型工坊分割之后,仍旧隶属于工部管理,但工部也需要改革,那些事情不能和以前一样,随便找个侍郎管理。现在除了武器工坊之外,其他的工坊也要开始想办法盈利才是了。”

  朱慈心中明白,当前大明财政状况并不乐观。由于多年天灾人祸,关内关外又连年战乱,国家财政亏空严重,税收严重不足,导致地方府库空虚。

  而现在,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时机已经成熟,朱慈正在筹划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拉拢郑家,加强海外贸易的控制,并在全国各地设立税卡,增加商税收入,同时还有钱庄的设立等等。

  朱慈想到这里,随即又扭头看向了李邦华,问道:“李卿,现在江南和福建各地的海上贸易情况如何?郑芝龙现在守规矩了吗?”

  但李邦华闻言,当即叹了口气,皱眉道:

  “陛下,郑芝龙在海上的势力十分庞大,朝廷难以干涉,如今依旧垄断了出海的大部分贸易。他虽然名义上效忠大明,效忠陛下,但其行事多有私心,若不加以约束,恐怕不只是福建,江南的海上贸易征税,同样会困难重重。”

  朱慈知道,他想要控制海上贸易,就必须先控制郑芝龙,为此多次重用郑森。但现在看来,想要治这个老狐狸,除了从郑森,郑鸿逵这些人下手之外,还必须在江南扶持新的海上贸易商,打破垄断,才能确保朝廷在海上的利益。

  李邦华看朱慈脸色微变,又继续说道:

  “此外,商税方面也遇到了地方富商乡绅的抵触。他们借口商税繁重,不愿缴纳,甚至联合抗税,或者就是故意拖欠,而地方的许多官员,税吏对此也无计可施。”

  朱慈听了,眉头皱得更紧了,他比李邦华,堵胤锡等官员更了解“商税”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当前解决军费问题的猛药,更关乎到大明今后的经济改革。

  但地方富商乡绅的抵触却让他感到头疼,这些富商和乡绅,甚至原本就是两位一体的角色,在地方上势力庞大,往往能够左右地方的治理,他们的联合抗税并不好处理,甚至是对朝廷权威的挑衅。

  而堵胤锡悄悄瞥见朱慈脸上的神情变化,随即补充道:

  “此外,还有钱庄的推行,也颇为不顺,钱庄的设立本是为了方便百姓,回收金银,防范钱货的囤积,但由于不得民间信任,大部分商贾和士绅,都不愿将钱存入钱庄……”

  不过,钱庄的问题就容易解决得多了,朱慈设立钱庄的目的除了促进商业之外,更多的是为了套取其中的金银,满足朝廷的各项开支。

  但由于百姓和商贾的不信任,导致钱庄的推广和运营十分困难。

  不过,这些问题朱慈通过朝廷担保,动用行政力量,将军队的军饷,朝廷官员的俸禄,还有军需后勤等采购全部转移过去,便可以一步步提高钱庄的信誉。

  毕竟,现在大明的军队基本上已经不存在缺饷欠饷的问题,并成为了乱世之中,最为强大的一支消费力量。

  不过,朱慈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看向了李邦华和堵胤锡,问道:

  “这些都关乎着我大明的未来,二位爱卿有何建议?”

  李邦华在这些事情上,早就老练得不行,只不过问题没有爆发出来之前,他也不好说什么,如今朱慈一问,当即道:

  “陛下,臣以为,可以在江南扶持新的海上贸易商,与郑芝龙形成制衡,否则市舶司便无用武之地了。

  同时,将对地方富商乡绅的管理全面纳入晋升考核,征收欠税的成果,也同样如此,必定能确保商税收入。此外,钱庄方面,则可以通过朝廷的担保,提高钱庄的信誉,吸引百姓和商贾存款。”

  朱慈点头表示赞同,道:

  “李卿所言极是,海上贸易必须打破垄断,商税和钱庄也需加以规范和提升。”

  堵胤锡作为地方大臣,则主要是在工坊和屯堡方面,进行补充道:

  “陛下,当前湖广的治理和防务部署也至关重要,尤其是屯堡和工坊的建设。屯堡不仅可以养兵屯田,还可以为地方百姓提供庇护,增强地方的防御力量,工坊则为北伐提供了兵甲装备,军需器械,极大提升大军的战力。”

  朱慈听罢,心中不由得感慨自己没有看错人。李邦华和堵胤锡两位大臣果然是朝中栋梁,他们不仅洞悉当前局势,更能提出真正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屯堡和工坊的建设务必加紧推进,这是我们抵御清军的基础。流民的安置工作也需加快,确保他们有地方可去,有饭可吃,这才是朕治理天下的根本。”

  朱慈知道,流民的安置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些流民大多因战乱失去了家园和生计,流离失所,生活艰难。如果不能妥善安置,北伐也会受到影响,甚至会滋生出下一个李自成来。

  李邦华和堵胤锡听罢,心中感慨不已,他们知道,朱慈不仅是一个英明的君主,更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好皇帝,这也是他们当前尽心竭力的原因。

  堵胤锡站起身来,拱手道:“陛下,臣还有一事禀报。”

  “哦?”朱慈看着堵胤锡神色不同,当即警惕起来。

  “据臣的观察,当前湖广各部大军的训练和军纪问题,依旧存在不少隐患。军饷贪腐,后勤克扣,欺压新兵,以及地方营兵不满待遇低等问题,皆严重影响了将士的战力。”

  朱慈听到关于军队的问题,不禁眉头紧锁,立即问道:“只是湖广吗?”

  堵胤锡听朱慈那么问,就知道自己没禀报错,深吸一口气,缓缓道:

  “陛下,军中现在又开始出现了将领贪污军饷,将士们得不到军饷,士气低落的问题。此外,因为大军迅速扩张,后勤补给不足,还出现了将士挨饿的情况。而且,新兵入伍后,常被老兵欺压,影响军心。”

  而这时,李邦华也出言道:

  “陛下,堵阁老所言属实,臣近来也收到不少奏报,皆反映此类问题。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必会影响到军队的战力。”

  这些问题在古代军队中并不罕见,腐败和克扣常常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堵胤锡将这些情况一一呈报,显然是希望引起朱慈的重视,并期待能够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毕竟,军队的事情,现在文官已经不占据主导权,但督抚大臣,依旧有监督权。而因为军队的快速扩张,许多老问题又开始死灰复燃了。

  朱慈听罢,脸色凝重,军队的战力是抵御清军的关键,他必须严肃处理这些问题。

  他看向堵胤锡,问道:“堵卿觉得,此事该如何处理?”

  堵胤锡闻言,立马拱手抱拳道:

  “陛下,臣以为,必须对贪污军饷者予以严惩。同时,教导队,军务司,后勤司都必须着重整顿,以加强后勤管理监督,确保将士们有充足的粮食和物资补充。

  而对于军中长期存在的欺压新兵现象,也必须严加惩处,严肃军纪。此外,臣以为,若朝廷财税改善,地方营兵的待遇也需适当提高,否则对于军心来说,也是打击。”

  堵胤锡所提的军队隐患问题,乃是历史积弊。而大明末年,由于财政困难,将领们贪腐成风,军饷拖延甚至长达数年,这导致将士们的生计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军纪松弛,训练更是无从说起,直接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

  而地方营兵待遇低下,生活艰苦的问题,也一直都存在,甚至朱慈主政以来,都没有妥善解决,但这些问题再不不及时解决,势必会削弱地方治理的效果。

  朱慈听完,点头表示赞同道:

  “堵卿所言极是,军队的战力是我们抵御清军的基础,而军饷和后勤,是训练的基础,更是战力的根本。这些问题必须严肃处理,贪污军饷者必须予以严惩,后勤补给必须加强,欺压新兵者也必须严加惩处。

  至于地方营兵的待遇问题,朕也会想办法处置,但这关系到几十万将士,牵连甚大,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得出妥善方案的。”

  当外部局势趋向于稳定的时候,便是革除内部积弊之时,朱慈等这个时候,已经等很久了。

第195章 各方反应

  随着朱慈在岳阳府城的临时行宫中一步一步盘活整个南方的局势,清廷在北面,也随即加紧调整部署,多尔衮同样在为军队的粮草和军饷发愁。

  不仅如此,他还得解决多铎,阿济格,豪格,济尔哈朗等满洲亲贵在政治上的咄咄相逼。否则,对于多尔衮来说,那就不是失去权力的问题了,而是要丢掉性命。

  在原本历史上,陕西各地的绿营军起义平定之后,多尔衮派豪格领兵南征四川,豪格借着击杀张献忠的机会,以极小的损失便击败大西军主力,并成功将西军残部驱逐到云贵,可谓是立下了赫赫功劳。

  但他二月凯旋回京,三月便被多尔衮构陷削爵,事后还遭到了幽禁,并最终于同年四月莫名其妙死在了狱中,就如同当年的阿敏一般。

  若是多尔衮在这个时候失势,他的下场绝对不会比原本历史上的豪格好到哪里去,这一点对于满清的这几个亲王来说,都是毋庸置疑的。

  不过,多尔衮在“山海关大战”中的表现,已经为他攒下了巨大的政治资本,入关之后的跑马圈地,更让他在八旗中下层收获了大批簇拥。

  而在此后灭顺攻明的战争中,更是由于他的准确判断,多铎攻破潼关,不费一兵一卒夺取西安,阿济格连战连胜,一路追击,最终李自成死在九宫山,鼎盛一时的顺军四分五裂。

  但多铎,阿济格两人又因为战场指挥不当,先后在凤阳和九江遇挫,多尔衮作为满清摄政王,直接登顶清廷的权力巅峰。

  毕竟,他的及时反应和准确判断,是推动清廷鲸吞华北,西北的关键,而多铎和阿济格两人在战场上的失利,则更多是两人在战场上的军事指挥问题。

  换言之,当多尔衮决意亲自领兵南征的时候,他的威望也随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多铎和阿济格两人都因为此前止步凤阳,九江,威望受损,尤其是多铎,在荆门州之战,长沙之战,荆州之战前,在八旗军中,已经成了败给南兵的笑话。

  那个时候,多尔衮可谓是寄托了满清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几乎所有人的希望,完完全全就是灭明的保证。

  但随着南征湖广的失败,他的威望也受到了严重打击。这次战败不仅损伤了八旗军的士气,更是让清廷内部暗戳戳的权力斗争,直接浮出水面。

  在清军主力败退回北京之前,多铎和阿济格,这两个在军事上同样威望甚高的兄弟,便开始对他发难,企图夺取多尔衮窃取的,原本属于顺治的权力。

  不过,两人的计划最终都没能成功,甚至刚刚开始,就胎死腹中了。

  阿济格虽然未曾在战场上遭遇大败,在入关前,军事才能也是当前满清的几个王爷中,最为卓越的,但在政治上却毫无头脑。

  多尔衮仅凭几句恭维挑拨的话,便使得他甘心顺从,将矛头转向了豪格和济尔哈朗,以及多铎。

  毕竟,从某种程度上来,多铎是阿济格更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在皇太极的多年分化下,两人关系并不好,这使得多尔衮得以分而治之,稳固自己的地位。

  而无论是阿济格,多铎,还是豪格,济尔哈朗,始终都未能获得汉臣的支持。

  多尔衮入关以来主持的大规模抬旗运动,加上满八旗在两次南征中的巨大损失,使得清廷中的汉臣势力日益壮大,已经成为多尔衮的重要依仗。

  而在这样的局势下,汉臣与满臣之间的矛盾同样不可调和,这也成为了多尔衮在朝堂全力斗争中,可以利用的筹码之一。

  但此时,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洪承畴依旧是多尔衮最信任,也最为重用的汉臣这个文武双全,曾任明廷督师,对南北局势,风土人情都有所了解的大汉奸,现在成为了多尔衮手下最为得力的谋士。

  当然,除了洪承畴以外,随着局势的恶化,祖大寿这个老头子,关宁军降清将领们的老上司,因为与祖泽清,吴三桂等关宁旧部的密切关系,也得到了多尔衮的特别重用。

  这一点,他倒是和皇太极一样,为达目的,不拘一格。

  此时,睿亲王府内,多尔衮单独召见了洪承畴与祖大寿,屋内气氛十分凝重,便是空气中,也似乎弥漫着一丝紧张的气息。

  “洪承畴,明帝如今在襄阳,兖州都停止了袭扰,但在海上却加强了兵力,登莱不胜其扰,你认为这是为什么?”多尔衮缓缓问道,但语气中却自始至终透露着他对未来局势的不安。

  洪承畴闻言,沉思片刻,答道:“王爷,当前鲁南,豫南,川北的局势均错综复杂,尤其是明帝朱慈此人,行事深不可测,老奴也对其了解不深。”

  多尔衮听了,点了点头表示赞同,他虽然败了,而且深以为耻,但并不否认朱慈的强大,随即示意洪承畴继续。

  “依臣看来,明帝朱慈乃是雄才大略之辈,如今得了喘息之机,可以缓缓备战,必定不会坐以待毙。若是老奴猜得不错,明帝很快就会组织大军北伐,如今在襄阳,兖州暂停攻势,在海上袭扰,恐怕都是为了北伐做的准备。

  若是如此,王爷也应当早作准备,以免到时明帝三路北攻,咱们会措手不及。”洪承畴一字一句分析道,语气中带着几分担忧。

  多尔衮听罢,深吸了一口气,他其实也是这么想的,朱慈北伐的意图并不难猜,但如何应对,就是真正的难题了,他不禁皱眉问道:

  “洪承畴,应对明帝北伐,你有何良策?”

  洪承畴俨然是早有准备,闻言当即昂首挺胸,扬声答道:

  “明帝北伐,必定来势汹汹,兵马也定然在十万以上,而战场已经到了鲁南,豫南一带,若是我大军战意盎然,那便可能主动出击,给明军一个迎头痛击。

  但在当前的局势下,老奴以为,我朝难有足够的备战时间,若是条件允许,应当先与明帝议和,乱其战心,为我大军恢复元气,备战迎敌,争取时间。”

  “议和?”多尔衮有些惊讶,下意识扭头看向了洪承畴边上的祖大寿,发现对方似乎早有准备。

  而洪承畴见状,当即继续道:“祖大人在南方有旧友,其子又在南京,大可以好好利用一番,甚至还能将龙渊救出虎穴,让祖大人父子团聚。”

首节上一节159/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