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141节

  “等到将来我大军北伐,看起来是一场场的攻城战,但最关键的,其实还是围点打援,最重要的是和清廷主力在城外平野上的一场场大战。”

  “哈哈哈,说得好!”朱慈一面点头肯定,一面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赞赏道:

  “咱们的百战老兵还不够多,这也是咱们大军的短板之一,但很多时候,事情是无法尽善尽美的,能让将士们提前感受战场,参与实战,便已经足够了。

  至于剩下的那些,还是要靠训练场上的苦练。朕此前便说过了,若是训练场上流的汗不够多,那战场上必定要流更多的血来偿。”

  堂上的一众将领听了,全都出言支持,便是堵胤锡和吴晋锡两个文臣,也同样如此,他们全都赞同加大士兵训练的强度,以免各部又成了当初那些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的弱兵,乱兵。

  其实,这里面许多人对于整个练兵体系的理解,是不足够的,他们之所以觉得可行,只是因为他们选择了相信朱慈这个带着他们不断走向胜利的一国之君。

  毕竟,无论是基于《练兵纪要》改良和设计的新兵训练小册,还是重建“五军都督府”,以及已经推行,取得了巨大战果的“骑兵方阵”训练,满朝文武,全军上下,对于这个年的圣天子,都极为佩服。

  当然,陈福,常登贵,林昌锋,甚至就是堵胤锡等人,在被朱慈用他那半吊子的近现代军事知识熏陶了一年多之后,见识和眼光,其实早已经大大提升。

  只不过,他们因为接受的都是些不成体系的知识和理念,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指导,一些都还是朦朦胧胧的状态。

  其实,陈福,常登贵,林昌锋这三个一直跟在朱慈身边的大将,都有这样的感觉。只不过碍于本身的文化和认知水平,根本无法表达出来。

  毕竟,朱慈在这方面的积累本身也十分有限,仅凭一己之力,是无法推动大明军事的跨越式发展的。

  当然,许多东西原本就已经有了积累和雏形,往往都只需要一个引子,一次胜利,便能实现突破,就如同“骑阵”一样。

  而在确定了局势基本上都在掌握之中,甚至清军的调动和部署,也一切如常之后,朱慈也随即发布了新的军令。

  他环视一圈面前的诸位大臣,沉声道:

  “传朕军令,襄阳方向,天武左营和天骑军继续保持袭扰,破坏清军的粮道。同时,严防清军的任何侦探和反击行动。若是遇到清军的大队骑兵反击,不要恋战,设法引入山区埋伏,最好是能抓到一些俘虏,从他们嘴里撬出清军的最新情报来。

  另外,荆州方面,让李过务必小心出战,一切以固守荆州城为重,朕会派出兵马在外围袭扰清军,延缓清军的攻势。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黄蜚和张名振两人率水师在淮北和山东的袭扰,想要动摇多尔衮的决心,促成清军内部形成北撤的舆论压力,就看他们打得怎么样了。”

  而朱慈说罢,随即又看向了周世显,对着他道:

  “王体忠那边,尽快重新取得联系,多尔衮一旦动摇北撤,朕便要立刻围攻武昌,他若是举旗反正,朕不仅不计前嫌,还会给加官进爵,论功行赏!”

  随着湖广战局的扭转,朱慈的野心和战略,也很快发生了变化,他现在已经将战略重心放在了收复武昌之上。

  只要夺回武昌城,那清军在整个湖广,都将处于劣势,长江防线的缺口,也将堵住。至于四川方向,清军取得的进展,只要重庆在手,朱慈并不担心。

  毕竟,由四川南下,一统江山,原本就是罪无可奈何的方法,行军难度之大,成本之高,远超东路和中路。而朱慈在云贵,更是早有部署。

  .

  二月三日,荆州城东面,临近傍晚,冷风在长江北岸的平野上呼呼吹过,多尔衮领着一队马甲,正在巡视。

  他眼见局势不对,已经开始抽调兵马北上,现在正有大队甲兵和民夫,押运着铁甲弹药,还有帐篷器械往东面的潜江而去。

  长江水道依旧是洞庭湖水师控制着,鄱阳湖水师此时已经北上汉阳,武昌一带,袭扰破坏两岸清军的联络,但没有深入汉江。

  这使得多尔衮和准塔一样,无法利用长江运输粮草辎重,调动兵马,只能是动用民夫,先将辎重运到潜江。

  与此同时,为了确保粮草辎重的安全,多尔衮还不得不安排了大量的护卫兵马,以防不测。

  常登贵说得没错,清军现在之所以迟迟没有行动,其实就是因为已经丧胆,无论看什么,都像是朱慈的诡计,都好像有阴谋。

  等到多尔衮回营的时候,谭泰早就已经领着骑兵来迎接,并亲自向多尔衮汇报了荆州城内,忠贞营各部的最新动向,特别是四面的城头上,近几日突然间又多了十几门红衣大炮,还有数十门小炮。

  谭泰作为多尔衮的心腹,基本上统筹了荆州的战事,他除了派出整整一个甲喇的骑兵前往荆州城北面和西面的平野驻守警戒,还在荆州城东面,部署了五百多马甲,并且是他自己亲自统领。

  在此期间,这些八旗马甲自然免不了对城墙上的明军不断挑衅辱骂,想要引诱对方出城反击,但都被城头上发射出来的炮弹逼退了。

  守城的忠贞营将士十分冷静,并没有轻易上钩,若是出击,往往都能出其不意。只不过战场之上,在兵力劣势的时候,这样出其不意的机会并不多。

  多尔衮也早已经料到了这一点,他带来了十几万大军,单单是八旗马甲就有数万,城中的明军又如何敢出来应战?

  退一步说,李过即便是此前还存着侥幸心理,派出侦察的塘马哨骑,甚至是伏击的骑兵,现在恐怕也早已经撤回去了。

  至于所谓的“发炮射击”,在驱散挑衅骑兵方面,确实有些作用,但效果十分局限,只是用来提振士气的。

  多尔衮听完谭泰关于城内明军动向的最新汇报之后,微微点头,除了城头突然新增的红衣大炮之外,其他的事情都在他的预料之内。

  这个时候,岳州府城的明帝依旧按兵不动,荆州城内的李过,也没有出击,满清大军云集荆州,毫无用武之地,反而是明军水师,又开始了行动,还一度使用战船上的大炮,轰击武昌和汉阳两城。

  这些事情都使得多尔衮压力越来越大,他必须兼顾整个战局,而淮北和山东等地传来的军情,更是让他在军中渐渐失去了威信,现在多铎的威望已经越来越高。

  不过,现在的局势,多尔衮还能控制得住,但他也很清楚,若是想彻底扭转当前的不利局势,他必须要攻下荆州。

  而满清大军中,自然也有经验丰富的几个炮手,经过这几日的侦察,他们大致确定了城头上那些红衣大炮的射程。

  于是乎,满清大军主力最终在距离城头八里左右的地方,扎下了十几个坚固的营盘,并充分吸取了荆门州之战的教训,在营盘周围足足挖了两道深深的壕沟,壕沟中布满了尖木。壕沟之后,则是一道厚实的土墙,上面布置了弗朗机炮和岗哨。

  不仅如此,清军的每一个营盘的大门两侧,都设置了望楼和箭塔,大门正对进去的位置,还有一道土墙,上面架着两门弗朗机炮。每座大门之前,拒马和壕沟同样是必不可少的,门前的木板在入夜之后,还会撤下。

  而营盘的周边,清军还会布置铁蒺藜和鬼箭,以及陷阱深坑,用来防范明军的夜袭。

  如此坚固的营盘,即便是朱慈领着岳州城内的明军主力,和当初在荆门州的时候一样,神不知鬼不觉突袭而来,也根本没有偷袭得手的可能。

  毕竟,仅仅是营盘周围的两道壕沟,朱慈就得用成百上千的将士去填,但他根本没有这样雄厚的兵力。

  要知道,在清军占着兵力优势的情况下,一旦突袭没能得手,那小丑就是明军了,甚至明军会遭到灭顶之灾。

  多尔衮看着这些坚固的大营,一直躁动的心,渐渐恢复了平静。入夜之后,清军十几个大营皆是灯火通明,军中那些被强征而来的民夫正在连夜打造清军攻城所需的器械,壕桥,云梯,尖头木驴,车,数以百计。

  而除了部分正在营地外围警戒值守的甲兵伏路军之外,清军大营内,大多数士兵此时都在营盘内休息,他们要为明日过几日开始的攻城大战养精蓄锐。

  多尔衮的中军大帐内,攻城的军议正在激烈展开:

  “经过这几日的侦探,已经能基本确定,荆州城的北门和东门城楼上,除了驻守的明军甲兵之外,每个城楼上,至少还有上千民夫的身影,他们虽然没有装备甲胄,但基本上手持木棍刀枪。

  这些青壮若是接受过明军的训练,恐怕会给咱们的攻城行动,带来不小的麻烦。另外,城楼还有土墙上,明军除了火炮之外,还有檑木,石块,撞杆,狼牙拍和夜叉檑,准备得十分充分.”

  谭泰一口气说完荆州城守军的准备情况之后,不动声色地瞥了一眼多尔衮和多铎两兄弟的反应,马上又接着道:

  “而荆州城南面,护城河与长江河道距离太小,咱们若是从那里进攻,很容易遭到两面夹击。”

  “此战明军水师无法发挥实力,南面的情况无碍大局,本王主攻的是城东和城北,明军在城内的兵马应该超过两万,还有数以万计的民夫,这才是对咱们最不利的地方。”

  这几日,尼堪也一直在侦探各个城头上的明军守备情况,即便是平常时候,东,西,北三面城墙上的明军兵马都在两千以上,兵力十分充足。

  “现在,若是还要攻城,最好的办法就是集中一处,不断用火炮轰击,若是摄政王不惜人命,倒是能在两个月内,攻破荆州城最外围的两堵土墙。”多铎随即出言道。

  经过半途而废的长沙攻城战之后,他现在对自己攻城的实力非常自信,甚至觉得只要架上火炮轰两三个月,必能攻下荆州。

  “豫亲王,你攻城的经验最为丰富,这荆州城,你觉得最快能什么时候攻破?”多尔衮当即出言问道,现在局势越来越紧张,他也顾不得太多了。

  而多铎虽然想要夺了多尔衮的权,但这种时候,他也没有藏着掖着,这关乎着大清的国运,他也必须倾尽全力。

  多铎闻言,面色如常,当微微挑动的眉头,还是暴露了他的心中的喜悦,他随即中气十足道:

  “荆州城的城防十分复杂,并不是传统的城墙,而是凤阳的那种坚城,这一点诸位也看到了,现在明白本王当初在江北,面对的是什么局势了吧?

  面对这样的城墙,压根没有轰塌某段城墙,就能攻破整个城池的捷径,必须陆续轰塌三段城墙,才能实现破城,但三道城墙,而且上面还有那么多火炮,想要攻破,简直难如登天。”

  “那到底需要多少日,才能攻破荆州城?豫亲王您倒是给个准信啊!”谭泰看多铎还在那里夸夸其谈,瞥见多尔衮脸上越来越难看的神情,当即问道。

  “那得看谁指挥此战了,若是不懂门道之人,恐怕半年都攻不下,若是经验丰富者,或许两个月,最迟三个月,便能大功告成!”

  多铎随即也图穷匕露,直接说出了自己的目的,他就是要亲自指挥这次破城,夺了多尔衮南征湖广的唯一大功。

  现在局势越来越坏,特别是淮北,山东传来的不利军情,已经动摇了军中许多大将的决心,他对于多尔衮的妥协,十分有信心。

  而事情果然不出他所料,大帐之内的满清诸将听后,对此并没有什么异议,只是对于攻城的时候,如何分配兵马,要求仔细商议。

  多尔衮此时面对多铎的要求,也不得不配合,在亲自确定了各部的攻城任务分配之后,随即对着多铎和一众大将下令道:

  “三日之内,攻城所需的火炮必须全部进入各个炮阵,并在第二日午时之后,开始试炮。

  豫亲王,各部攻城炮击的详细安排,你全权负责,若是战场上有意外情况发生,可根据最新军情,先做出修正,然后本王再做定夺,荆州城必须尽快攻下,越快越好。”

第177章 猛攻荆州

  四日后,荆州二月初七的清晨,天还没完全亮,清军十几座大营便几乎同时开始了生火做饭,昏暗的天色下,星星点点的火光中,一道道炊烟从营地中升腾而起。

  连绵十几里的清军营寨内,到处都是人喊马嘶的喧闹声,各部的战鼓军号声,更是不绝于耳,回荡在平野之上,气势十分浩大。

  而此时,在多铎的部署下,清军的数百名哨骑正在荆州城东,城西,城北三个方向往来呼啸,不断挑衅,但城头上的明军并没有给出任何反击。

  这极大地鼓舞了满清大军的士气,甚至隐隐还增强了清军士兵们胜利的信心,似乎城中的明军已然丧失了反击能力,只能坐以待毙一般。

  不过,城头上的明军并没有畏惧,更没有因此而士气低沉,他们只不过是习惯了清军的袭扰,根本不当一回事,更不想继续浪费炮弹火药而已。

  否则,他们早就操作城头的火炮,对城下这些抵近挑衅的清军哨骑发动突袭了。

  经过荆门州之战,荆州之战后,明帝亲军的强悍战力,已然声名远扬,荆州城内的忠贞营守军备受鼓舞,同时也早有准备。

  因此,在满清十几万大军围城的危急时刻,他们对于曾经畏惧如虎的清军,已经毫不畏惧,军心非常稳固。

  而清军的攻城兵马,特别是那些看到北面传来的军报,已经想着北撤的将领们,看到守城明军稳如泰山,不慌不忙的部署和反击,反而是再度军心动摇了。

  在昨日午时,城北方向,清军便已经提前开始了试炮,数十门火炮轮番轰击,声势浩大,这才又挽回了一些军心。

  毕竟,这个时候,荆州城内的忠贞营守军,不过一万多精锐,但城外的清军,是他们的十倍不止。

  在多尔衮,多铎为首的一众清军将领们看来,这一仗明军根本没有胜的希望,荆州城破是迟早的事情。

  他们现在唯一缺少的,就是时间。唯一可能发生的意外,就是明帝朱慈!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朱慈已经通过战场上的胜利,在忠贞营的将士们心中,种下了信任的种子,无论是最底层的士兵,还是领军的大将,他们都相信只要荆州城有难,陛下一定会率领援军来救。

  与此同时,忠贞营的全体将士,乃至荆州城中的百姓们,都很清楚:一旦城破,他们所有人都将难逃一死!

  而与之相对应的,多尔衮为了避免各地随征的那些绿营军造反,不仅得调派了八旗兵前往督战,还要通过控制将领家属等方法,加强了对绿营军的控制。

  他为了尽快攻下荆州城,班师回朝,已经在荆州城外布下了天罗地网。朱慈若是领兵来援,那便是自投罗网。

  而城破之后,荆州的明军溃兵就算策马突围,也不可能逃得掉,单单是三面城门,他就部署了近万马甲,同时防备着明军的突袭。

  城东方向,此时集中了多铎麾下的八旗精锐,还有五千多绿营军,这是他调来的攻城主力,用以消耗明军的守备力量,突破最外围的那道土墙。

  清军营地内,经过近万民夫昼夜不停地打造攻城器械,地上已经堆满了制作完成的攻城器械,还有大量打造器械的木料。

  随着大军出动,清军阵列中,一辆辆刚刚被打造出来的盾车,车,尖头木驴,还有一架架壕桥,云梯便已经被推到了阵前的空地上。

  多铎也随即给各部下发了攻城的具体安排,而各旗的都统领命之后,纷纷召集麾下的将领,开始部署。

  他的目标是以最小代价,最快速度攻下荆州城,并在淮北,山东的局势无法控制之前,将大军撤回,因此舍不得伤亡,便是不可能的了。

  这一次,清军的作战计划可以称得上“简单粗暴”火炮轰完盾车冲,盾车冲完挖壕沟,周而复始。而那些绿营军和强征的民夫,便是多铎实施此战术的底气。

  经过前面半个月的侦探和半日的试炮,清军的炮兵现在已经发现荆州城东面城墙,最薄弱的位置,并在火炮阵地部署的时候,进行了调整。

  此时,多铎的大纛正立在荆州城东偏北的位置,护军的五百多骑兵全副武装,列阵在他的身后,一众将领更是面目严肃。

  而他的面前,大约三百步左右,火炮阵地上,三十几门红衣大炮三字排开,大部分都是在北京新造的大口径火炮。

  “王爷,您说明帝还敢来救荆州吗?”屯齐从身后浩大的军阵中收回目光,对着多铎问道。

  “哈哈哈,我大清十几万强军汇聚于此,明帝来与不来,又能改变什么?”多铎看到自己部署的攻城大军,信心爆棚,哈哈大笑道:

  “不管他来不来,都阻止不了本王攻破荆州城,若是敢来,不过是再多死伤几千上万尼堪兵马而已。”

  相比起岳州府城的明帝,多铎此时更担心淮北和山东的局势,还有南阳,最近也传来了许多关于明军袭扰的军情。

  在多铎看来,只要明军没有兵力优势,明帝便不可能继续翻云覆雨,就像他和多尔衮领军在长沙和岳州两地的时候,明帝便不敢来攻。

  所以只要等到他攻破荆州,大军北撤,淮北和山东的明军袭扰,便不值一提了。

  “屯齐,传本王的军令,各部准备,两刻钟后,开始攻城。”多铎随即又对着屯齐命令道。

  “哲!”屯齐当即领命道。

首节上一节141/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