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汉昭唐 第170节

  董卓捋须颔首,笑道:“孤至坞期间,朝廷上下能安然无事,皆赖王子师之功。”

  王允在董卓主政期间,一直恭顺董卓之意,在迁都长安这件事上,几乎是王允一手操持。故董卓格外信任王允,很多事都会问过王允的意见,如朝廷官吏委任上。

  董卓在击退关东联军,还车驾于关中时,封王允为温侯,食邑五千户,为诸公卿之首。而王允则是受之有愧,遂仅受领两千户。

  随着车驾缓缓驶入北掖门,被阴暗所笼罩时,董卓不知为何心跳忽然加速。

  马背上,吕布则是神情渐冷,目光愈发凛冽,紧握手中的长戟。

  车驾驶出门道,城门忽然被守门军士关闭。

  董卓猛地回首望去,心中顿生不妙,呵斥道:“为何关闭掖门?”

  话音未落,却见藏于城门两侧的禁军杀出,左为程普,右为李肃,各领十余名甲士。

  “奉诏诛杀国贼!”

  程普面容凶狠,挥持长槊,奋勇当前,将董氏侍从一矛刺死,继而刺向车驾上的董卓。

  “啊!”

  董卓内有坚甲,长矛穿刺不中,程普仅能刺伤董卓手臂。而董卓手臂中矛,为了躲避其余长矛,后撤步间不慎摔到车驾下。

  周围禁军冲杀而来,董卓挣扎起身,见护卫自己的吕布落在后头,高声惊恐:“我儿奉先何在?”

  吕布高居马背上,从怀里取出诏书,扬声说道:“诏令在此,董卓欺君罔上,残害忠贤良将,今诏令司徒王允、中郎将吕布等,诛杀国贼!”

  董卓目眦欲裂,咒骂道:“吕布狗子怎敢如此!”

  “董贼受死!”

  吕布策马持戟冲击,将抽剑自卫的董卓一戟戳翻。

  “啊!”

  鲜血飞溅,董卓捂着胸膛,胖躯渐仰而倒。双眼仰望天空,眼里充满了不屈,死不瞑目。

  吕布策马持戟,虎视众人,厉声说道:“董卓已死,余者不问!”

  “明公啊!”

  主簿田景见董卓被杀,扑在董卓尸体上,哭泣说道:“吕布狗子,怎敢弑君杀父!”

  吕布脸色大怒,持戟刺死田景,厉声说道:“董卓为国贼,而我姓吕,今日诛之,当是为国讨贼!”

  “德谋,将董贼身亡消息,告诉于王公,请他主持大局!”

  “诺!”

  程普神情严肃,翻身上马,向司徒府奔驰而去。

  司徒府,为了避免走漏风声,王允以宴会之名,将朝廷公卿邀至府上。

  “王君,今可是身体不适?”

  见王允精神恍惚,心思不宁,司空淳于嘉问道。

  王允摇了摇头,说道:“今有未了之事,不知其祸福,故为之忧虑。”

  “不知王公为何而忧?”蔡邕问道。

  见蔡邕开口相问,王允摇头不语。

  作为王允的共谋者,黄琬、士孙瑞默默饮酒,心思同是难宁。

  不知过了多久,却见程普神情喜悦,披甲按剑,在众人疑虑的目光中,直入大堂。

  见到程普,王允赶忙起身,问道:“大事济否?”

  “禀明公!”

  程普朝王允拱手,并为了让众人晓得实情,昂声说道:“奉天子之诏,受明公差遣,中郎将吕布与普率兵已诛董卓。今国贼董卓已亡,恳请明公主持大局!”

  “董卓死了?”

  王允神情激动,确认问道。

  程普说道:“董卓连同其左右属吏尽数被杀!”

  “好!”

  王允仰头大笑,说道:“董卓已亡,汉室将兴!”

  “恭贺司徒,诛杀国贼!”

  堂内公卿虽初闻如此惊人的消息,但却也很快反应过来,从席上齐刷刷而起,朝王允躬身行礼。

  见众人行以大礼,王允心中渐是志满,汉室若无他,诛杀董卓,迟早将亡于贼人,而他当效霍光,匡扶社稷,中兴天下。

  “来人,将老贼曝尸街头,不得掩埋!”

  “诺!”

  “皇甫义真何在!”王允吩咐道。

  “卑职在!”

  王允望着出列的皇甫嵩,说道:“今由君率兵攻打坞,务必尽诛董卓族人!”

  “诺!”

  皇甫嵩饱受董卓欺压,今见董卓被诛,王允让他报复,自是乐意奉令。

  “哎!”

  见王允欲将董卓一脉赶尽杀绝,蔡邕忍不住叹了口气,神情露出哀戚之色。董卓虽说是国贼,但对蔡邕尊重万分,今身死族灭,容不得蔡邕不为之感慨。

  众人无不为董卓身亡而喜,而人群中唯有蔡邕哀叹,王允眼尖瞄见,呵斥说道:“蔡伯喈,董卓为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汉臣,宜当同喜,而君怎能为贼而叹!”

  蔡邕迟疑了下,说道:“王公,董卓于公为国贼,但于邕有私遇之情。今邕为国贼身亡而喜,为仆举主身亡而叹!”

  闻言,王允勃然大怒,说道:“君念私情而忘大节,若人人效之,岂不贼人遍野。公私之间,当公为先,而私为次。君因私而忘公,恐不是为董氏余孽?”

  

  “来人,将蔡邕交于廷尉治罪。”

  “诺!”

  程普犹豫了下,便将蔡邕押解下去。

  堂内众人虽有意救援蔡邕,但见王允正在气头上,欲过些时日劝王允赦免蔡邕。

  “今董卓已亡,劳诸卿随我入宫,拜见陛下。”

  在王允意得志满,率先出堂。而诸卿紧随其后,前往未央宫拜见刘协。

  在王允的主持下,朝廷中董卓余孽被清空;皇甫嵩打下坞,尽诛董卓全族男女;袁氏门生为泄仇恨,将董卓大卸八块。

  因王允有诛董杀贼之功,刘协拜王允录尚书事,总摄朝政。

  王允拥有总摄朝政之权后,表吕布为奋威将军,假节,仪比三司;张虞岳父王宏为右扶风,宋翼为左冯翊;皇甫嵩为征西将军,李肃迁为中郎将,程普迁为骑都尉……。

  除以上朝廷之臣外,王允遣张种安抚关东诸侯,并表张虞为右将军,假节,开府仪同三司,都督并州军事。

  在王允整顿朝纲之余,张虞今时完成冀、幽停战的目的,正在班师路上。

  在途径巨鹿郡时,张虞与袁绍麾下的友人董昭会面。

  军营,大帐内。

  “自雒阳一别有数年之久,今时再见张君,已为统御并州之雄主。昭昔居河北时,便多有听闻君侯姓名,惜今时才能拜会。”董昭拱手说道。

  “天下混乱,音讯隔绝,道路闭塞。”张虞说道:“昔在上党时,虞便欲邀公仁入晋,仅可惜不知公仁音讯!”

  当初张虞为了求贤写了不少信,其中便有考虑是否邀请董昭。但考虑到董昭与自己关系一般,便没有写信于董昭。

  而袁绍入主冀州,董昭则被袁绍征辟为参军。因巨鹿郡动荡不安之故,袁绍又让董昭兼任巨鹿太守。

  “君侯兵出三晋而威河北,箭落双雁息冀州兵戈,昭深感钦佩。”董昭说道。

  “公仁谬赞!”

  张虞笑吟吟,说道:“得赖袁车骑谅解,孤方能调和河北兵事。但仅恐因我插手冀州之故,袁车骑将深怨于我。”

  自那天箭落双雁之后,袁绍一刻都不想多呆,留下义固守安平,便率兵撤离前线,回程征讨黑山贼,

  而张虞名声则是因调解袁绍、公孙瓒二人成功,其名声进一步响彻河北。今毫不夸张地说,河北士民谈及袁绍、公孙瓒二人必聊及张虞。

  董昭沉吟半响,说道:“实不相瞒,袁车骑恐已将君侯视为大敌。”

  “今袁车骑已视我为仇寇,不知公仁今怎敢来见我?”张虞问道。

  董昭愕然了下,笑道:“昭与公有旧友,今途径巨鹿,昭不敢不见。况袁车骑心胸宽广,怎会因私事而记恨于我!”

  张虞摇头而笑,他与袁绍接触时日不短,对袁绍性格有所了解,袁绍仅是外表宽厚而已,实则气量不大。其所表现出的大度,更多是袁绍装出来,而非刘邦那种天生心胸辽阔之辈。

  董昭私自来见他,如果被袁绍得知,说不准真会被袁绍记恨上。而董昭若不想被袁绍记恨,张虞必须过得很惨,袁绍得意之下,才会放过董昭。今董昭不信,或许等董昭在袁绍麾下待久了,便会知道袁绍真实面容。

  在张虞与董昭聊天之余,郦嵩不经通报,便快步入帐。

  “君侯,长安惊变!”

  “何事?”张虞问道。

  郦嵩看了眼董昭,见张虞无意避讳,欣喜说道:“王司徒联合吕布诛杀董卓,今朝廷已由王司徒所掌。”

  说着,郦嵩将书信交于张虞,说道:“王司徒封君侯为右将军,假节,开府仪同三司。”

  “恭贺君侯!”

  张虞得知董卓身亡,嘴角先是上扬;浏览书信时,见王宏被授予右扶风,而他被授开府之权,心中愈发大喜。

  关中、河东,怕不是在望?

  “为国贼受诛而喜,为君侯升迁而贺!”

  董昭嘴里说着恭喜的话,心里却是掀起巨浪,如今董卓被诛身亡,而掌握大权之人居然是王允,王允可是和张虞有姻亲关系。

  日后天下强者,莫非是张虞乎?

第216章 迎立天子,暗藏利弊

  得知董卓身亡的消息,张虞便拜别董昭,便欲尽快赶回晋阳。

  中途唯有因张燕挽留,张虞方才暂歇一日,与其沟通联幽而遏冀的战略。而之间上千里的道路,张虞花了十天左右的时间,在五月之时返回晋阳。

  当张虞回到晋阳时,王允次子王景作为使者,今已在晋阳等候张虞多时。

  州府,张虞坐在榻上,神情中虽透露出一丝疲惫,但更多是喜色。

  张虞语气愉悦,笑道:“董卓祸乱朝纲,我欲图谋久矣。今叔父诛杀董贼,肃清朝纲,匡扶汉室于危难,是为大喜之事。朝光从长安而来,不知可有叔父口令或天子诏令?”

  王景与王盖不同,王盖有王允之风,行事严肃刻板,而王景因少年受宠,行事略轻佻些。而今父亲诛杀董卓,他成为权臣之子,脸上已是笑容满脸。

  王景笑道:“父亲得闻姐夫出兵三晋,平息幽冀兵戈,大为欣喜。今念姐夫辅汉有功,遂让我奉诏出使,册封姐夫。除册封姐夫之外,另外便是父亲有意让姐夫出兵,征剿河东牛辅。”

  “之前我便有出兵河东之念,仅忧叔父尚在董卓麾下,故迟迟不敢有所动作。今董卓已亡,出兵河东,清除余孽,当为我本分之事。”张虞笑吟吟,说道。

  河东人口有数十万之众,另有堪比聚宝盆的盐池,其户籍之殷实,县邑之富饶,可非遭遇兵马蹂躏的河内郡能比。

  张虞窥视河东之心,在他决定以并州起家之地时便有。今即便不用王允吩咐,他都会率兵杀入河东郡,夺取进驻关中地区的跳板。

首节上一节170/20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