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汉昭唐 第165节

  “云中军屯马邑、河阳军屯野王、高平军屯壶关、护国军屯晋阳。护国军由吕范代我都督,中郎将张辽统高平军,云中军由中郎将郦嵩统率,中郎将张杨统河阳军。”

  “至于下属都尉、校尉,待我一一考核、委任。”

  张虞环顾堂内文武,问道:“不知诸子可有异议?”

  众人倒无异议,仅是多有看向吕范,没想到吕范能超越郝昭,代张虞执掌护国军的将领。毕竟郝昭跟随张虞已有十年,论亲近之关系,肯定是郝昭更能得张虞信任。

  其实吕范之所以能后来居上,赢得张虞的信任,与吕范主动请缨出任督军,以及为张虞请到卢植有很大关系。故张虞此番才越级提拔吕范,代他执掌护国军。

  而郝昭的话,依旧深得张虞信任。今被拜为都尉,统率两千步骑,为张杨副将。

  另外许褚、高顺为都尉,从属于护国军,之前投奔张虞的赵云,被接替张辽统率甲骑,并领千骑,亦属于护国军。

  护国军与河阳、高平二郡情况一样,五千步骑中四千步卒,一千骑卒,步骑比在4:1;而云中军例外,因临近边塞之故,胡人兵马颇多,其步骑比能有3:2,或是五五分。

  四军中的步兵虽被称为步卒,但张虞却打算能否为单人配一驮马或是橐驼,以提高军队的运载能力,及快速行军的能力。而弓箭不用多说,张虞决意一人一弓。

  仅从四军的装备配置上看,张虞完全是奔着精锐兵马的模板去打造。故四军如能形成战斗力,北方诸侯中能为张虞对手者,将少之又少。

  

  见众人对人事无异议,张虞从案几上抽出一张巾帛,让人交到钟繇手上。

  “元常,一军五千人,其所需兵械尽在帛上,不知能否凑齐四军用度?”张虞问道。

  “弓一张,弓弦三根,矢三十支,驮马或是橐驼一匹,环首刀一把,长矛一杆,另有绳索、匕首、斧头……十人中披甲者六人。”

  看着张虞为单兵标配的兵甲,钟繇不禁倒吸口凉气。

  十分弓,十分马,六分甲。以两万人计算,便是一万两千副甲,一万五千匹驮马或橐驼,两万张弓,六万张弦,六十万根箭。

  这般豪华的装备,怕不是只有禁军才会这般配备,今下怎能拿得出来?

  钟繇苦笑说道:“君侯,并州兵库中,弓弩或许有两万张,长矛两万杆不成问题,余者之物需筹备。但马与甲胄二物实在紧缺,难以做到君侯所求。”

  “二物中,因并州临近边塞,马或许能勉强凑出,但甲胄实在困难。今需广募铁匠铸造兵甲,而其所费时间之长,至少一两年之久,才能为君侯凑满所需甲胄。”

  因知晓甲胄铸造费时费力,张虞安抚说道:“我已授并州治政之权于卿,今一切由元常规划。可先为护国军凑满甲兵,再为云中、高平二军,河阳军可末之。”

  河阳军因临近中原,其军以守备河内为先,必要时才会随张虞出征,故可最后供给甲、马。而护国军因是有陷阵营的底子,所需补充的物资倒是不多,关键是云中、高平二军。

  见张虞这般言语,钟繇起身行礼,承诺说道:“各郡自有工匠,今可让各郡自备甲胄。而繇让太原铸造铁甲,以来供给三军锐士。诸郡并力而行,力求年末为君侯凑齐四军所需器械。”

  “善!”

  见钟繇如此保证,倒是让张虞安心不少。

  随着时间来到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天下纷争的形势必然会继续加剧。

  盘踞在陕北高原上的匈奴,在河北恶斗的袁绍、公孙瓒,以及关中的董卓,将是自己出兵的方向。

  而今年的功绩能否漂亮,就看今下的扩军工作情况。若是兵马可用,自己西征匈奴,东稳河北,怕是不成问题!

第209章 天子非亡国之君

  “咳咳!”

  卢植咳嗽几声,说道:“天下纷争混乱,济安能记得老夫,并遣贤士驾车邀我至晋阳居住,老夫当感激不尽。”

  卢植与张虞的交际很少,仅在张虞出任禁军校尉时,卢植作为尚书,与张虞有公务上的往来。之后张虞因在外出兵讨贼,卢植几乎没怎么和张虞联络。

  卢植到上谷隐居,本以为学生公孙瓒会厚待自己,然不料公孙瓒根本没鸟他。而今以重礼迎他之人,反而是仅有数面之缘的张虞。

  张虞神情谦和,拱手说道:“卢公为今世大儒,我朝之重臣,国家垂危之际,公抗衡董卓而出走,虞钦佩不已。”

  闻言,卢植叹了口气,说道:“言语冲撞,匹夫之勇,不值效仿!”

  说着,卢植问道:“不知济安欲何时起兵讨董?”

  吕范能把卢植忽悠到晋阳,除了吕范能说会道外,关键是吕范透露张虞有意起兵讨董,今因无把握成事,便欲请卢植到并州,一同谋划起兵事宜。

  卢植为涿县人,在上谷隐居,有躲避董卓追杀之念,亦是想离家乡近些。今正是听了张虞讨董之事,这才千里迢迢到晋阳。

  张虞沉吟少许,说道:“卢公,虞初安并州,兵马正在筹备。董卓手上有强兵数万,合老弱有十万之众,不可力敌。故虞联络朝野诸公,欲行内外呼应之事,两路兵马齐征关中。”

  “哦?”

  卢植面露好奇,问道:“不知济安与谁联合?”

  张虞厚着脸皮,说道:“王司徒为我妻子叔父,今他在朝中招揽义士。另有车骑将军朱公伟,我与他谋划用兵,他屯兵于中牟,从函谷入关中;而我余从太原起兵,下河东,兵入关中。”

  张虞当真是说谎话不脸红,他都是被动选择,而非主动联络。若不是朱来找张虞要兵、粮,张虞根本不会想着和朱联手讨董。

  “好啊!”

  卢植兴奋而拍大腿,说道:“我本以为袁绍有讨贼之念,不料其名托讨贼,意在兼并冀州。今观天下,唯有济安与公伟有匡扶社稷之心。惜我年事已高,身体日沉,不能随军出征!”

  张虞亲自为卢植倒酒,笑道:“卢公今尚能饮酒半石,何言身体日沉!”

  “我与济安年岁相仿时,我能饮酒一石,今年岁大了,已不复当年酒量。”卢植感慨道。

  “不知济安欲何时用兵?”卢植关心问道。

  张虞说道:“今王司徒尚未有消息传来,虞暂不敢动武。”

  “那济安往后有何打算?”卢植问道。

  张虞沉吟半响,说道:“自永和羌乱以来,羌胡盘踞河南地,上郡、西河、北地相继南迁,昔塞上富饶之所,被东羌与匈奴所据。朝廷自顾不暇,难以统管。数年前,匈奴攻杀单于,起兵反叛,虞侥幸退之。”

  “故入关讨贼之前,虞欲西征匈奴,清平胡乡,拯救汉民,渐复郡县。”

  “恢复河南地?”

  闻言,卢植微愣了下,说道:“官府迁民南下,历经多年战乱,恐河南地已无汉民,遍地为羌胡种,恐事难成尔!”

  张虞握腕而叹,说道:“河南地,秦王灭六国而据之,后虽被匈奴所据。但世宗皇帝令卫青收复,为我汉土已有三百年之久,今朝沦陷于胡人之手!”

  “虞每读史书,无不为之惋惜,叹朝廷怎忍弃祖宗之业而不顾。今我初有兵马,讨董尚有不足,然今西征匈奴,尚有余力。”

  卢植神情肃然,说道:“若济安令匈奴臣服于汉室,必能令天下侧目。”

  “关东诸州郡,群豪互相征伐,兼并郡县城邑,乃贼子之所为。若收复故土,讨降羌胡,当能让天子心悦。及南迎天子车驾,则济安有再造汉室之伟业。”

  张虞口中的河南地,即后世的鄂尔多斯高原以及陕北高原,因位居黄河‘几’字型的南岸,故以河南地称之。而汉朝的北地、上、西河三郡的建制便在河南地,从西向东分布。

  三郡在东汉中后期便因羌乱被打烂了,郡治不断南迁,以至于收缩到关中边缘。因汉民大量南逃,三郡人口早已不复西汉时期几十万之众。

  今想恢复三郡无疑是痴人说梦,故张虞所为倒是简单,出兵打服匈奴,将河南地中最大的一股势力控制住,先恢复西河郡。而上、北地二郡的恢复估计要到关西平定,且张虞有余力才能恢复部分的县城。

  “恐需劳卢公指点!”张虞笑道。

  “济安若有所求,可遣人前来知会。”卢植豪爽说道。

  见卢植这般言语,张虞总算暴露此行拜访目的,说道:“卢公为当世大儒,并州自郭有道之后,再无出世之大家。虞恳请公能否开学授经,教化我并州士民。”

  卢植思虑了下,说道:“讲课授经,倒非难事。仅是近来身体不便,难以精讲授学。”

  “我闻公曾授学讲经,不知可有得意门生,今可邀他前来,代公传授经学,而公出面指点疑难。”张虞说道。

  “得意门生?”

  卢植回忆良久,说道:“涿郡高诱品学兼优,通读《孟子》《孝经》《淮南子》等儒经,更是遍访名师,为幽州少有之学士。若高诱至晋阳,倒是能为我分忧不少。”

  “劳公书信一封,虞遣人驱车迎之。”张虞说道。

  “善!”

  其实卢植讲不讲课,对张虞而言无所谓,他所看重的不过是卢植的招牌。然以卢植的性子,他是容忍不了当吉祥物,成为张虞的政治工具。而今让学生高诱到太原,帮卢植讲课授经,岂不两全其美。

  拜会完卢植,张虞回到晋阳,则抽空与刘和见了一面。

  “和拜见君侯!”

  因有刘虞的教导,刘和行举得当,加之外表浑圆,甚是讨喜。

  “坐!”

  张虞邀刘和坐下,笑道:“州府事烦,虞饱受案牍之劳,今让侍中久等多日,耽搁君回幽州脚程。”

  “无事!”

  刘和笑呵呵,说道:“今大雪封路,出行不便。我欲在晋阳多待上几日,等大雪消融,再行归燕。”

  

  张虞与刘和闲聊了下,便切到正事上。

  “君从长安而归,不知可是天子有口谕转告大司马?”张虞问道。

  因知道并州与幽州为盟友关系,刘和倒没隐瞒,坦白说道:“陛下思念雒阳,有东归之心,故命和潜行出京,联络关东义士,看能否兴兵讨董,迎天子于雒阳。”

  “天子岁数几何?”张虞忽然问道。

  刘和思索了下,说道:“虚岁十二!”

  张虞感慨说道:“先帝驾崩时,天子不满十岁,便天性聪慧,惹人怜爱。今虚岁十二,便知寻觅忠臣,匡扶国难,实属难得,乃天下之幸。”

  刘和深以为然,说道:“陛下年少好学,常能举一而知三,晓利弊之事,有明君之风。”

  刘协算是所有亡国皇帝里最倒霉的,历代亡国皇帝很多是折腾一番才亡国。而刘协从登基开始,便被董卓控制,再被郭李二人争夺,后面被曹操所控制,最终将皇位禅让与曹丕。

  刘协非亡国之君,亡国之君或在灵帝。

  张虞说道:“陛下既有东归雒阳之念,我与大司马将必倾力救驾。”

  “劳君侯了!”

  说着,刘和迟疑了下,说道:“陛下因王司徒迎合董卓言行而疑之,不料王司徒竟韬光养晦,蓄谋董卓,倒是让陛下错怪了!”

  王允为了成功诛董,其所执行之事无不是为董卓考虑。而董卓见王允如此识趣,一直忠心为他效力,虽略有猜忌,但依旧是引为心腹。而王允因谄媚董卓,倒是让不少人鄙夷,其中便有刘协。

  张虞感叹说道:“王司徒为诛董卓,忍辱负重,不负汉室!”

  “然也!”

  刘和说道:“待和归燕,便恭候君侯书信。及令号一发,大司马必出兵助之。”

  “善!”

  张虞沉吟少许,提醒说道:“大司马为幽州牧,理应执掌幽州大小军政之事,然大司马却将军务委托于公孙瓒。公孙瓒今率幽州之兵逞凶于河北,此是为恶虎。”

  “故以我之见,君回到幽州,当尽量招募兵马,为大司马掌军,以免恶虎噬人,而君无力相抗。”

  “多谢君侯提醒,我当回禀我父!”刘和感激道。

  公孙瓒之所以能在乱世前掌握那么多的兵马,根本在于刘虞的提拔。

  刘虞上台之后,解决了乌桓之乱,裁撤幽州大量兵马,仅留下精兵万人。而因公孙瓒武力出众,勤勉做事,刘虞便将精兵万人授予公孙瓒。而公孙瓒凭借这股兵马,在幽州境内一家独大,成为仅次于刘虞的二号人物。

  因提拔之故,刘虞可算作公孙瓒的恩主,而公孙瓒受限于这层关系,倒是对刘虞恭敬。但恭敬归恭敬,在乱世开启之后,为了他的霸业,公孙瓒不顾刘虞的反对,强行与袁绍开战。

  到现在为止,刘虞与公孙瓒矛盾渐渐凸显,不仅是碍于手上没兵,另外对公孙瓒还抱有幻想,因而才没和公孙瓒翻脸。

  而公孙瓒至今不与刘虞撕破脸皮,除了考虑到刘虞的名声崇高外,他还需要刘虞为他提供兵粮。毕竟幽州属于刘虞,郡县长官听刘虞的政令,而非他公孙瓒的话!

第210章 公孙瓒打得什么仗啊?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二月。

  大陵城南,浓烟滚滚,铸造声铿锵作响。

首节上一节165/20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