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明白的是,为何到现在,别的地方都还没有出现卫所军官联合地方势豪之家造反而响应自己这边的消息。
这让他方淮也不得不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即认为军户改革会挑起很多卫所军官和势豪之家不满,而起兵作乱。
因为,他原以为,如他和房梁这些人一样觉得已经受不了朝廷重振军户地位的方式的人应该不少才是。
所以,他才选择了配合房梁一起起兵,拥立益王。
但他没想到事实却是,他们当了出头鸟不说,还又成了唯一的出头鸟。
其实,军户改革,别的地方,许多军事地主的确也很不满,怨怒程度不比他方、房等人少。
可这不是他们先起了兵嘛。
所以,许多军事地主就选择了也观望。
他们不得不选择观望。
谁让朝廷现在财力雄厚呢?
最近发生的为永淳公主选驸马一事,更是让他们认识到有钱的陛下就是不好对付,连未来的驸马仪宾都已经通过收养孤幼的方式提前养好。
同时。
天子依旧大力收养遗孤的方式,也让他们知道,这会让官军更加敢战。
毕竟,战死后家中子女就会有直接由天子收养,这无疑连战死沙场的后顾之忧都没有了。
没错!
让对军户改革不满的人不得不忍着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皇帝嘉靖现在控制的财力实在是太雄厚。
而现在,嘉靖的财力还在持续的壮大中。
且说,徐阶在历经七天的跨海出行后,终于到达了倭国日出町。
他在到达这里后,长呼了一口气,且不禁微笑起来。
他庆幸自己安全无恙地到了这里。
而接下来,当他看见这里土地肥沃、林木茂密,且感到这里的气候也颇为适宜时,他内心也不得不对当今皇帝嘉靖更加佩服了几分。
他没想到天子真的对倭国这么了解!也真的知道倭国有个叫日出町的地方会这么适合发展农商!
但同时,徐阶也知道这意味着,大明朝廷会靠对日出町的开发,而再次增加一笔不小的岁入!
这样一来,天子的统治力就会变得更强!
而他们江南的缙绅大户乃至天下的缙绅大户,将会更加难以违抗嘉靖皇帝的意志。
但徐阶知道,他即便明白这些,也不能改变这些,只能顺势而为,还得主动在天子统治力更加强大的事业上尽自己的力。
谁让他是大明的官员,是当今天子的大臣呢?
身为臣子,他要想进步,就不能不从帝意而行事。
所以,徐阶即便知道他开发日出町,会在利于社稷苍生的同时,不利于天下士族,尤其是江南的士族,他还是选择了认认真真开发日出町,为朝廷增加在海外的收益。
故而,徐阶在到达日出町后,就开始让随自己一同来的官员幕僚招募倭人垦荒建造港口,同时还让自己从江南带来的老农教这里的人种棉种桑。
徐阶打算用倭人更廉价的劳动力为大明朝廷屯田种植绵桑,再教他们用大明的轧棉技术与制丝技术,而产出棉花和生丝,这些纺织原材料,则以更低价的方式,销回国内加工。
这样一来,国内种植桑棉的地主无疑会利益受损。
而国内种植桑棉最多的地主就是江南地主。
所以,这会让江南大地主损失最重!
可徐阶管不了这么多,他现在,只能先让朝廷的利益最大化,准确地说是让皇帝嘉靖的利益最大化。
王时中和童瑞两位曾经的朝中文臣大员,因为“李福达之案”,也被流放到了这里充军。
徐阶倒是没有让他们真的当兵,而是将他们留在了自己的身边。
王时中也因此在随徐阶一起到日出町后,就也对徐阶问道:“你真打算让这里成为汉家之地,进而为朝廷增加大量岁入?”
第404章 局势被嘉靖掌控,清流不得不做循吏!
“难道我还有别的选择吗?”
徐阶笑着问了一句。
王时中则叹了一口气说:“可这里已是国朝直统区,真要是欣欣向荣起来,给朝廷带来大量收益,会让天下士人在陛下面前更加无骨力的!”
“是啊,我本以为,这倭国只是银子多、贼寇多,没想到,他们可垦为良田的肥土也不少。”
“现在看来,天子的确是圣明的,知道开边比守成好处大。”
“可守成则士人更受敬重,开边则天子威福更重。”
童瑞跟着说了起来,且说着就看向徐阶:
“顺带着,士人中,清流夙儒也将不复以往之贵,而出将入相,或才会成为人臣之望,而使天下重现汉唐之追求也!”
王时中跟着颔首:“没错,要不然,如今徐佥宪这样的探花郎,也不会好好翰林养望之地不待,主动跑到这里来做一方封疆,还要为朝廷主动夺江南大户之利,逼迫江南的大户改桑棉之田为稻田。”
徐阶不由得再次笑了笑:“两位也别打趣晚辈了!但两位说的也没错,如今局势,是天子在掌控,非缙绅也!晚辈若不这样做,只怕就真要被笑话成腐儒了。”
徐阶刚说完,就见前方有挂着大明国旗“北斗旗”数艘大帆船路过日出町。
彼时。
更是有随行开浪小船在临时搭建的码头靠了过来。
接着,小船上就有明军士兵背着信筒跑到了徐阶面前:“我们千户来问,可是徐佥宪等到了这里?”
徐阶回道:“正是,你们这是做什么去?”
“回佥宪,我们这是运第二批白银回朝。”
这明军士兵回道。
徐阶听后点了点头。
这明军士兵接下来则将信筒从身上取下来,递给了徐阶说:“我们霍佥宪有公文给徐佥宪,说是请如果日出町安置不了太多倭人,可都送去石见,现在石见依旧很缺矿工。”
徐阶接过信筒来,拆开信筒,取出了信,且一边看一边说:“我知道了,你回去吧。”
这明军士兵便坐船离开了。
而在这明军士兵坐船离开后,王时中就喃喃自语道:“又运白银回国了!陛下这是真有可能靠开边成千古第一仁圣之君啊!”
“没错,陛下爱民如子,一有银子就会造福万民!而现在,海外又真的有这么多银子,只怕是真能成为尧舜之君。”
童瑞跟着说道。
王时中说到这里就苦笑起来:“虽然士人为官后都立志说欲致君父为尧舜,可真看见君父有望成尧舜之君,却难免有叶公好龙之状。”
“那就只能真好龙,不能假好龙。”
“像徐佥宪一样,不再追求做清流,让天子礼待自己,使之配得上自己称其一句可为尧舜,而当顺势主动为循吏,为其驱使,真让天下成尧舜之世。”
童瑞说到这里,就叹道:“只可惜彭泽、马录等辈太卑鄙,竟害得我们如今受其牵连而流落于此,不然若是在朝中,我们只会比张孚敬辈更忠心!”
王时中点了点头,凝神看着海面说:“袁石首把天子教的这样厉害,天下人的确没想到,只是,不知道杨新都到现在会有多后悔他当初的决定!”
在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的时候,徐阶则已回了之前明军组织倭人在这里给他临时搭建的日出城和抚院衙门。
而徐阶刚到衙门,就见一群倭人中的地侍跪在这里。
徐阶颇为惊愕,忙问留守佥院的千总郜科:
“这是这么回事?”
郜科回答说:“他们是受募倭人中的地侍,他们来向我们表达感谢之意,感谢佥宪来后就给他们设立医馆、还分田地、甚至还教他们耕种桑棉,让他们摆脱战乱之苦。”
徐阶听后微微拧眉沉思,接着又笑着问:“恐怕不只这些吧?”
“他们还想为佥院效力,获得为佥院苗字带刀的资格。”
郜科回道。
徐阶在来倭国之前,就恶补过倭国的情况。
所以,他知道倭国的地侍就是倭寇乡间农民中有名望的人,相当于大明的乡贤,而苗字带刀就是有姓氏有佩刀权力的意思。
但倭国等级比大明还森严,所以非武士贵族是不能苗字带刀的。
而地侍要想苗字带刀,成为武士贵族,就要依附领主,获得领主的赐官赐姓。
徐阶也就知道这些人来肯定也是因为想进步,要官要地位来的。
“让他们都进大堂来吧。”
为此。
徐阶就吩咐了这么一句,而先进了佥院大堂。
不多时,这些倭人地侍也就陆续进了大堂,跪在了徐阶面前。
“佥院用粮食赈济我们,让我们摆脱战乱之苦,还让我们有田可耕,我们感激涕零!愿为佥院国人众!”
国人众就同于大明国内的家丁。
这些地侍一来就含泪向徐阶表达了感激之意,也表示想为徐阶的家丁走狗。
但徐阶可不敢在倭国做大名,也不想在倭国做大名。
一是他的权力是来自于大明天子。
他要真敢割据,天子会讨伐他,国内统治阶层也不会容他。
毕竟大明与倭国国情是不同的,数千年的历史经验,让国内从上到下的人都不喜欢分裂,都害怕割据政权出现。
二来在倭国做大名,尤其是做这种只有一町的小大名,还不如在国内做缙绅的收益大,尤其是不如将来成为公卿所带来的权力快感大。
毕竟,在大明要是成为了阁臣公卿,是可以参与决策百兆子民命运的。
所以,徐阶在这时就对通译吩咐道:“告诉他们,要感谢就感谢当今的大明皇上,是当今的皇上隆恩浩荡,才让本官来这里任宣抚使,宣抚他们,让他们可以安身立命。”
徐阶的话在通过通译的嘴传达到这些地侍耳中后,这些地侍就都惊呆地张大了嘴。
主要是礼乐崩坏的倭国,已经很久没有出现把皇帝真放在眼里的地方实权大臣。
所以,这些地侍会非常惊讶。
“至于他们要想获得苗字带刀的资格,那就得接受教化!”
“首先,忠孝仁义之操守要有,忠是要忠于大明天子,孝是要孝顺父母,仁当仁爱弱幼,义乃无害他人之心,只有相助他人之德。”
“其次,要说华夏之言,书华夏之文,不得再做蛮夷!”
“最后,要易风改俗,摒弃夷道,小到衣冠要改,大到礼仪要改。”
“只要能接受者,本官自会请圣旨为其赐姓,且先准其佩刀,而使之能为天子教化夷民。”
徐阶说着就又对通译说:“让他们想想,如果同意遵从教化、效忠当今大明皇上,就跪到左边,如果不同意就跪到右边。”
这些地侍在听后皆跪到了左边。
这主要是因为现在倭国礼崩乐坏。
上层倭人都不把天皇、幕府放在眼里,在各令制国,以下克上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朝叛夕降更是司空见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