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承明 第380节

  但他心里却是乐开了怀。

  因为,他现在开始看见,这些代表缙绅大户利益的反对派官僚开始互相撕咬了。

  而这一切,都与他表现出了强大的皇权震慑力有关。

  朱良担心他这个皇帝会像处理河南等地的钦差遇害案一样,对付浙地缙绅大户,而选择了背刺自己同年好友王学夔。

  为乡党利益选择了牺牲朋党。

  这让朱厚在查缉谋害张鹤龄真凶与震慑各地不满张鹤龄的缙绅大户的事上,无疑省去了很多麻烦。

  他不用再以耗损大量钱粮为代价,而调兵去浙江了。

  同时!

  缙绅大户们也会因此进一步注意到,他们除非在本地谋害张鹤龄这些人,否则就别想着在别人的地盘做这事,不然就要冒着被背刺的风险,可在自己本地谋害,又得小心天子一怒之下,直接处罚当地整个缙绅大户群体。

  不单独对付你某个具体的缙绅大户,而是把你当地的缙绅大户当成一个整体来惩治。

  这就是天子!

  这就是皇权!

  你只能对付某一个具体的人,但人家能对付你整个阶层!

  所以,朱厚对此非常高兴。

  “有没有,查一查就知道。”

  朱厚说到这里就对王学夔吩咐说:“自去诏狱待着吧,别怪朕没给你体面。”

  “是!”

  王学夔含泪应了一声。

  接着。

  朱厚这里则也开口说道:“刑部朱良没有说错!寿宁侯和建昌侯在南方放低息贷助民,让许多缙绅大户不满,但朕愿意相信,不满的只是少部分缙绅大户,毕竟天下缙绅大户,不少当家人都是熟读圣贤书,只得君子当重义轻利的道理!”

  “所以,朕相信,大部分缙绅大户应该是支持两位国舅放低息贷而使民间利息降低、使小民不再因荒年利高而最终不得不卖田卖地、卖儿鬻女的。”

  “诸卿以为然否?”

  朱厚说着就问起诸朝臣来。

  诸朝臣,无论是真心的,还是违心的,皆在这时不约而同地回答说:“陛下圣明!”

  朱厚听后站起身来:“所以呀,朕对接下来大明越来越强盛、百姓越来越富足的中兴愿景能否实现的事,是越来越有信心!”

  “因为,国朝已立百五十年,也崇圣人教化也有百五十年,天下读书之声已遍及四海,知礼好仁之缙绅数量也远超国初可比,可谓人人知礼!要不然也不会连带着两位国舅也好以助民为乐,如此,朕也就相信天下会越来越兴旺发达。”

  “朕也希望诸卿也有这份自信!”

  “相信朝廷是众正盈朝,相信天下多君子,相信自己正逢中兴之世!”

  “不要因为看见朝廷既强禁军,又惠宗室,还停告纳,免竹木抽分与匠银,扩增官员,就觉得朝廷财政开支太大,而势必让这样的中兴盛世之业不能长久。”

  “但事实上是,这才刚刚开始。”

  “因为朕刚收到霍、张所报,国朝新得之石见银山,足可年产银千万两以上!”

  “因而,朕也决定,在将来放更多银元去民间,于民方便,促民经营生产,使天下更加繁荣!”

  “所以,朕才让你们要自信!”

  “要相信,天下之大,将不会只有一个石见银山,所以,今朝也并不会只是恢复到古之尧舜时的盛景,或许还会远盛于古!”

  朱厚后面的话,没几个朝臣在认真听。

  因为当朱厚说出“有年产银千万两以上的银山,还要放更多银元以低息贷的方式到民间后,朝臣们都被这话给震懵了。

  欲国家大盛者,自然是震惊之余,感到欣喜不已,心里对朝廷能不能持续增加收入的担忧顿时消失不见。

  而本就不满天子让张家两外戚在南方放低息贷而夺缙绅大户之利使其不能兼并小民产业、逼更多小民为奴的朝臣们,则在震惊之余,更为愤懑懊恼。

  如果是以前那种模式,即朝廷因为没有强大财力而组建强大水师进行对外扩张,也不能对外垄断海贸,更不能助力小民越过越好,使其一直只维系在一个基本的生存线上,而稍微遇见天灾人祸就得卖田卖地、卖儿鬻女、卖身为奴的话,那他们缙绅大户就可以垄断海贸,同时通过控制大量廉价的国内劳动力,而把这大量的石见白银都赚到自己手里!

  然后,他们可以再用这些白银在国内继续兼并,兼并到富可敌国!到足可以收买整个国家的官僚的地步,到能用财势控制整个国家为止!

  而在听到石见银山产银量这么高后,他们相信自己缙绅大户是能靠这个做到这点的。

  因为本来大明岁入白银也就四百万两!

  四百万两甚至还只是理论上,大多时候能有个三百多万两进太仓就不算逋赋严重了。

  所以,他们知道真要是用原来的统治模式,他们没准真能有不少缙绅大户可以在几年或者十几年内达到富可敌国的地步。

  但可惜的是,现在不是这种模式。

  现在这银山是在朝廷手里,海贸也在朝廷手里,而皇帝也正打算把大量白花花的银子低息放到穷人手里去。

  这对他们而言,简直是在造孽!

  他们不敢想象,这么多白银到了百姓手里,会是什么后果。

  无疑是,小规模的天灾人祸不足以让百姓家业大败,大规模的天灾人祸也不足以让其卖儿鬻女、饿殍遍野。

  可这样一来……

  只想悠闲萧洒地当老爷而不用费心经营的地主们,还怎么用有限的财富得到大量婢仆?

  怎么还能利用经济上的绝对优势,去享受那种平民在自己面前放弃自尊卑躬屈膝的人上人生活?

  所以……

  站在缙绅大户角度、自私自利的朝臣们越想越觉得这种情况要是在将来实现会非常可怕!

  他们宁愿没有出现这座银山,而让朝廷尽快出现入不敷出的境地!

  但这么多白银,对于支持改革和出身小地主和自耕农小商贩家庭的官员而言,却是他们继续支持朝廷这样改革的强心剂。

  他们的确更有信心的去支持天子这样做了!

  他们也更愿意相信,自己可以不用去贪污受贿、不用溜须拍马、不用舍弃良知,而只用靠自己寒窗苦读以来所养成的勤勉习惯,与在各级考试中脱颖而出的天分,就能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优渥富足!

第388章 百官领俸,嘉靖朝财力充盈!

  嘉靖六年六月。

  因世风渐崇奢侈,百官举债者也增多,而国朝又改了漕运制度,使得京师的商业繁荣程度直接关系到南方商贾运粮布等物资北上的积极性,而影响到粮布等物价,和供销铺的官帑收益。

  所以,朝廷在去年开始决定,百官俸银分半年发放一次,不全部集中在年终全部发放。

  故而,虽正值暑热时节,但因在京官员要来户部关领俸银,所以这一天户部外面一大早就人头窜动,排起了长龙队伍,到正午也未见疏少。

  “礼部主客司主事丁汝夔!”

  丁汝夔望着脖子也不知排了多久,总算是在衣服快湿透之时,排到了关领俸银的地方,且挥汗如雨地报上了自己的名字,然后就把自己的官凭递给了户部发俸的官员。

  户部发俸银的官员在看了官凭后就报了一声:“主客司主事丁汝夔领俸!”

  户部吏员王堂负责礼部的俸银发放,也就神情不悦地将丁汝夔的俸银递给了丁汝夔。

  每位官员的俸银,户部都是已提前装好的,而且装好在了印有户部衙号与俸银额的布袋上。

  所以,王堂也就不用点算,直接将正六品的官俸给了丁汝夔,随后就让他在花名册上签字。

  丁汝夔见王堂面色不喜,知道可能是近来朝廷改革吏制,让他这种势豪之家出身的吏员利益大受影响,特别眼下天子又说国朝每年要因石见银山增银千万两,只怕也就更加不快,而知道将来胥吏把控朝廷部衙的日子将不远矣。

  丁汝夔是个自尊心强且敏感的人,别人不给他好脸色,他也不会给别人给好脸色,甚至还因此跟着认真点算起自己的俸银来,不理会后面领俸官员的催促,只在毒日头底下,将银元一一拿出来清算。

  “怎么少了五块银元?”

  “你们户部之前出的凭条上,写明了我这次要领五十银元俸银加奖金的。”

  “但现在只有四十五!”

  丁汝夔清算完后就问起发饷的户部郎中牟泰来。

  牟泰听后接过了丁汝夔的俸银布袋,也认认真真地点算起来。

  牟泰在数了后,也发现只有四十五块银元,便看向这王堂:“这是怎么回事?”

  户部吏员王堂张口结舌,不知该如何作答。

  因为丁汝夔是当面清算,他也不好推说是丁汝夔偷藏了五块银元,然后诬告户部贪赃。

  牟泰自然也不好看在都属一个衙门的份上,给王堂面子。

  而才领了俸的一些官员在听后也清算起来。

  一时,不少倒是发足数的,但还是有两个官员也过来说,他们也被克扣了三五块的银元。

  原来,这是户部官吏故意做的手脚,随即选了一些中下级官员,而对他们的俸银适当克扣给几块,利用很多官员粗心不在乎这些银元多寡而不清算,或者待回去后才会反现的情况,而达到吞没一些官帑到自己腰包里的目的。

  这样,即便事后有官员发觉,也可以买通科道言官,让他们推说是这些官员在诬告户部,在故意闹事。

  当然,如果有细心的官员当面点验有误,户部也会有托词,说是底下的人不小心点验错了,要不然也不会这么随机到只有少部分人发错。

  而且,在以往发官俸的时候,因为常常发不足,且发的种类又多,比如有时候会用胡椒苏木、布匹折俸,所以许多官员也就懒得验算,再加上漂没官帑也是官场普遍现象,基本上官员之间也懒得揭发,揭发反而是不守规矩,逼别人也认真。

  自然缺斤短两也就成了习惯。

  户部官吏也因为路径依赖依旧这样做。

  但毕竟现在不同,官俸皆发朝廷法定货币银元,定俸也用银元定,有没有克扣,当场清算出来就很容易。

  另外,偏偏丁汝夔也是细心人也就当面揭发了这件事。

  “部郎容禀,可能是小的粗心,点验错了!”

  王堂说着就也向丁汝夔赔礼道歉:“还请主事见谅!”

  丁汝夔呵呵冷笑:“真的只是粗心吗?”

  王堂没有回答,只低垂着头,同时嘴唇抿得很紧,心里恨极了丁汝夔。

  牟泰这里也忙向丁汝夔拱手:“我们户部这就为主事补全,至于他是粗心还是有意侵吞官俸,我们户部也会向陛下奏明!还请主事先容我们把俸银发完,毕竟天热,后面的人等久了只怕会承受不住暑热。”

  丁汝夔听后倒也给了牟泰面子,走到了一边,待户部给他补全俸银后,才签字提着俸银离开了。

  同时,户部也给其他没发足俸银的官员补足了俸银。

  而丁汝夔虽说没多计较,但还是在走出来后,朝排队的官员们都喊了喊:“大家领俸银时,务必记得当场认真点算一下,防止没有被发足俸银,我刚才就出现了被短发五块银元的情况!”

  后面还不知情的官员听后纷纷议论起来。

  “居然还有这样的事,之前就有人反应过,户部发俸银时没有发足,但因为是关领回家后才发现,也就被户部搪塞过去了。”

  “既如此,我们可要认真一些才好!”

  户部王堂等官吏不禁因此黑了脸。

  丁汝夔这里则因此得意地笑了笑。

  而手里沉甸甸的俸银,也让他更加得意起来。

  朝廷现在能发足百官俸银,还能分两次发放,让他认识到大明的国力的确是在蒸蒸日上,自己这些寒门出身的官员的前景只会越来越好。

  即便是眼下,自己这些人也可以靠充足的官俸养活自己。

  但他并没有因此知足,只暗想礼部要是也能像吏部一样,为自己部衙的官员分房给食就更好了。

首节上一节380/4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