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能,朕只能在将来治你欺君误国之罪,你吴氏一族得为你身为礼部尚书而误国误民承担代价!”
朱厚看着吴一鹏,不怒自威而道。
吴一鹏咬了咬牙:“回陛下,臣不能保证!”
吴一鹏这话一出,在场参加廷议的大臣皆愕然看向了吴一鹏,有的还露出了讥笑之色。
“你既不能保证,那还说这样的话,做什么?”
“你是朝廷的礼部尚书,不是倭人的礼部尚书,不要虽无卖国之名,却有卖国之实!”
“身为九卿,更不要拿你们礼部的小账,来算朝廷的大账,还说什么国库亏空只是户部的事,跟你们礼部无关,但天下兴亡的责任,难道就只是户部的责任吗?”
朱厚饬训起吴一鹏来。
吴一鹏听后已是额头见汗、脊背发凉,忙叩首道:“臣愚钝迂腐,认识狭隘,实在不配为礼部尚书,臣乞休,万望陛下成全!”
说着。
吴一鹏就叩首啜泣起来。
朱厚倒是更加严厉:“你这是要挟朕?”
“臣不敢,臣是真愧怍于心,不敢误国误民!”
吴一鹏回道。
“朕要是你在廷议上说的不对就准你乞休,天下人会怎么看朕,岂不是意味着朕不让人说真话?”
“要是朕驳斥一次,你们就乞休一次,那朕这个天子还怎么当,是不是以后还不能驳斥了?”
朱厚连声问道。
吴一鹏道:“陛下恕罪,臣未考虑得周全,愿收回刚才之言!”
“起来吧。”
“朕不但不因你言语失智不谨而罚你,还会因你愿意在廷议时说真话而赏你。”
“传旨,赐银五百元!”
朱厚说后就吩咐了起来。
让廷议的大臣畅所欲言,朱厚决定还是应该鼓励一下的。
毕竟他还要靠他们做事,如果连廷议不鼓励其说真话,哪怕是不好听的真话,那执行起相应政策来,就会大打折扣。
只是廷议时,可以大胆发言,但廷议一旦决定,还敢阳奉阴违或者明着阻挠国策,那就不能客气了。
吴一鹏这里刚站起身来,听朱厚这么说,自然惶恐惊讶地忙又下拜谢恩:“臣领旨谢恩!”
同时,吴一鹏心中倒是真有些愧疚起来。
而在场诸臣则愕然不已,接着,在看向天子时,也多了些敬服之色。
朱厚除了不想让廷议变成只会揣测圣意而只说天子爱听之言的决议机构而没有准允吴一鹏乞休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现在朝廷成功派出船队巡视东洋,意味着成功推行了皇商制度,那意味着朝廷收入会大增,如此,接下来就有财力进一步改革整顿内部。
只是改革整顿方面,朱厚打算这次先从吏部着手。
吏部关系着天下官僚的推举任免,是吏治的核心,吏治不清,别的整顿都会变质。
关键是,他也不能再靠换一个吏部尚书来保证吏治清明,而是应该从吏制根本上动手。
毕竟将来难免会有不靠谱的人做吏部尚书,不从根本上动手的话,那此人对天下吏治就会产生新的麻烦,比如为了追求表面上的公平和避免更多的非议,而整个抽签选官制度,那就真会让天下吏治看上去更公平,但却造成更大的危害。
而要动吏部,自然得先稳住其他部衙,以免被其他部门的事牵扯精力。
所以,朱厚也基于这个原因,让吴一鹏留了下来。
“你们继续议吧。”
廷议诸臣拱手称是,接着,阁臣林俊就提议道:“既如此,臣认为,这两百万石粮,还是按兵部的提议比较好。”
“臣附议!”
“臣附议!”
首辅杨一清、刑部尚书张璁等皆附和起来。
第364章 改革吏部,停捐纳!
因廷议诸大臣,大多支持兵部尚书李承勋的提议,最终,这两百万石粮食的赔罪粮,也就被决定抵为兵部发去九边的军饷。
朱厚对此结果自然是满意的。
更让他满意的是,这说明廷议诸大臣已大多数开始公心为国。
只是有边臣关系背景的廷议大臣,对此颇为不满地看了李承勋一眼。
但也仅仅只是不满,没谁敢再直接站出来,对抗皇权和对抗整个廷议中支持此决议的大多数官僚们。
至于日出町如何统治。
在各部衙在围绕派驻官员数额与兵马数额争论,廷议最终则根据各部衙妥协后的结果决定,设一名宣抚使,以右佥都御史的官,任此职;再设一名宣抚副使,以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的官,任此职,下领五千陆战马步兵,三千水战备倭兵。
对于只想尽可能节省开支的官僚们而言,他们能不再违抗圣意,而愿意派官兵外驻,已是难得,自然在确定派驻人员额度上,为节省军费支出,是争取能少就少,也就在朱厚鼓励说真话的前提下而争论许久后,才最终只决定派八千人规模的军队。
这对他们而言,八千规模的花费,至少还能接受,而如果再加五千一万,似乎就要认为天子不顾民情国情了。
朱厚对此也能接受,在他看来,反正现在倭国那边能组织起来的兵力规模也有限,再加上还各自为战,大明这边又有装备优势,八千规模的常驻军事力量不说彻底控制倭国,但自保和威慑倭国各地大名是没问题的。
至于派驻的官员,廷议诸臣也围绕着派人去这么远的海外地方任职,是该算作贬黜去极边之地还是算作重用展开了争论。
最终,朱厚自己定了任命方式,说既然是以朝廷京官身份去,那就不能算贬黜去极边之地,而属于重用,只是去海外任职,的确会因为艰难险阻太多而让人畏惧且觉得与流放区别不大,乃至比流放还严重,毕竟流放至少还是在中土,活着回乡和落叶归根的希望更大,所以就由吏部预推改为官员上本自荐,再由吏部预推,天子再决定是廷推后任命还是直接任命。
而至此,关于东洋的事务,就只剩下,大友氏请求大明阻止大内氏入侵的事。
朱厚则是直接让内阁票拟准予,且让霍韬明告大内氏,如果不愿意停战,大明就会直接派兵讨伐大内氏,且这笔支出最后还得由大内氏承担。
“朕为天下之主,自当使天下海晏河清、升平无事!”
“所以,不但要准予霍韬阻止大内氏兴兵,还准他便宜处事,调停倭寇其他无故征伐之事,若能及时阻止的就及时阻止,不能阻止的就上奏朝廷。”
朱厚也就在御书房说起此事,又加了几句。
杨一清等拱手称是。
而朱厚在让内阁票拟准予巡视大臣调停东洋事务之后,就为有意整顿吏部的事,问起了财政上的情况:“皇商进货缴纳的税款起运没有,缴纳了多少税款?”
“回陛下,据南京户部奏,已起运五百余万税银。”
杨一清这时回道。
原来,自朱厚设皇商制度后,就让户部部议设定皇商关税制度,而补朝廷为保障皇商商路而增加的开支。
而且关税的征收是在皇商进货时就征收,所以,在皇商出海时,就完成了关税缴纳,相当于朝廷在皇商把货卖出去之前就拿到了一年海贸之利的分成。
这笔税款也就提前按照起运比例,押解进京。
朱厚听后就想到眼下外朝欠债已达三百多万元,便问道:“加上倭人赔偿的两百万石粮食,还清债务后,大约还剩多少?”
“还剩两百来万元银元。”
杨一清回道。
朱厚听后颔首:“如此看来,不但可以扭转寅吃卯粮的困境,还能有剩了。”
“此皆陛下善治之功。”
杨一清这时回道。
朱厚听后颔首,又说道:“但不能就此就安于现状,关税还得再增加为好,才只能起运五百万,说明走私还是没有彻底禁绝,要继续加强海上监管力量!不过,眼下倒不急于这事,而是应该着实对吏部进行整顿改制,不然吏治就会难以持久保持清明!总不能一直寄希望吏部尚书足够有威望魄力?且若吏治不能一直清明,海上监管力量再强大也形同虚设。”
“所以,朕意得用这笔钱先整顿吏部,首先要做的就是停捐纳和改吏为官。”
“吏部作为六部之首,不能继续为吏员把持了。”
“另外,如果需要增设官职,也当增设,由原吏和观政进士补充,如果不足,则以考选的方式从实政学堂毕业者中选。”
朱厚说出了自己要改革吏部的想法。
于是,杨一清等阁臣便奉旨给吏部颁布了改革的谕旨。
吏部尚书赵璜在收到谕旨后,没有反对,而是颇为感慨地说道:“只有陛下这样的中兴之朝,才能推行这样的改制啊!”
“可这样的改制,也让吏部短了捐纳银收入不说,还会让大户们失去了靠捐纳送子弟为官而操纵地方吏治的机会。”
“即便我们敢推行,底下官吏和大户们也会不满,而百般阻拦的。”
文选司郎中王学夔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赵璜道:“阁老他们会在御前提这些问题的,我们只管通知下去,准备部议就是。”
王学夔颔首:“也罢!不出意外的是,他们肯定会把需要的官职多报上来,原本只需一个人干的活,非得报成要三个官员才能干。”
赵璜道:“本朝正开启中兴盛世,岁入大增,增加官额,而使野无遗贤,乃是好事!”
而杨一清等的确在御前也说起了吏部这样改,是在削天下大户的权势、削减吏部官吏收入的事,也提出了这样会让吏部虚报许多增设的官员额度来。
“陛下,捐纳制度始于景泰朝,乃是天下大户夺天下吏治的方式。”
“现在骤然断掉,他们恐会在地方唆使盗贼闹事,破坏地方的安宁,而逼着朝廷增加官员,增加开支,最终迫使朝廷冗员的问题出现且加重!”
“同时,吏部也会因为断了捐纳收入,而促进此事,虚报出更多需要添设的官职来。”
杨一清就在御前提出了这些隐忧。
朱厚听后点了点头,说道:
“朕不怕冗员,就怕无人想做官,只想花钱让自家子弟,乃至奴才通过捐款去做官,操控官场,而自己在家里做夜天子,不把官府乃至不把朝廷放在眼里,至于冗员造成的财政问题不用担心,朕会想办法!朕既然敢增官,自然敢为朝廷殚精竭虑以增财源!”
第365章 停捐官制度后,大户们的无奈!
因朱厚这么说,杨一清等也就没再多言。
而吏部这边也正式开始就需要增设多少官员进行部议。
朱厚知道,大明不缺四品以上的大官,但很缺六品以下的小官。
从中央到地方都缺。
地方不必说,像南浔镇这种十万人家的江南大镇,基本上都处于缙绅自治状态,没有派官治理。
而中央各部除一个尚书和左右侍郎外,下面各司就只有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主事一人。
再下面就只有吏。
但吏也严重不足。
毕竟大明这么大的帝国,又建国这么久,各部衙的事务都增加了不少。
仅吏部所需要准备引荐起复的丁忧致仕或别的原因致仕的官员就比国初多了不少,还有报名选官的举人拔贡也比国初多了不少。
很多时候,也就不得不添设员外郎和主事和吏员。
不过,因为大明朝廷夙来财政不足的缘故,所以在增设官吏方面都特别谨慎,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增添。
但朱厚现在不一样,他的嘉靖朝财政收入大增,且他又知道外部还有许多资源可以转化为国家财富。
所以,朱厚不怕增设官僚、加强官僚会给财政造成压力这一问题,也就停捐纳增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