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咏倒是没有让家奴去驱赶这些人。
因为从这老妪喊出他乳名开始,他就意识到不对。
但他也不能把这老妪接进家里来。
因为他知道,他一旦把这老妪接进来,就相当于,他承认了这老妪可能是他亲娘,然后就会坐实他一直没认亲娘、抛弃亲娘的事!
到时候,不用一天,全京城就会传遍他抛弃亲娘的事!
可他如果不把这老妪接进来,也会让他没有认亲娘、抛弃亲娘的事继续发酵,进而变成不是事实也是事实了。
贾咏知道他无论怎么做,都已经是死路。
但他没想到的是,会有人这么整他。
他不得不先悄悄从后门溜了出去,来到了费宏这里,向费宏哭诉起这事来,且道:“元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谁不知道家母曹氏在鄙乡颐养天年,何时又出来个老妪说是我亲娘啊!”
“要整人也没有这么整的吧?”
“这完全是不讲道理啊!没有这样强行给人安不孝罪名的,如此下去,谁受得了!”
贾咏继续对费宏痛诉起来。
费宏只是喟然一叹:“这事,是孩子没娘啊!”
“怎么讲?”
“还请元辅解惑救我。”
贾咏不由得对费宏拱手作揖起来。
费宏道:“有人为拿皇长子威胁陛下,不惜让他人说皇长子乳母曾氏是其女儿的事,你知道吗?”
“还不知道。”
贾咏摇头。
费宏道:“你知不知道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的确发生了,有人做了这样不讲规矩的事,也就让天子也跟着不讲规矩了!规矩这东西,不能随便破坏啊!”
贾咏听后明白了一些,忙道:“是谁这么做的呀?”
“光禄寺卿熊一、太仆寺卿陶谐,还有神宫监太监刘。”
费宏回道。
贾咏听后瘫倒在了椅子上。
因为前两个人能调进京,是他在管吏部时推举上来的。
“你自认倒霉吧,收敬礼时也不看着点,把这几个乱来的人收进来,迫使陛下也跟着乱来,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你自然也得跟着受罪了。”
费宏说道。
贾咏听后从椅子上滑跪在了费宏面前:“元辅救我满门啊!求您向陛下说说情,让他不要这么乱来啊!”
“我怎么说情呢?”
“说不了的。”
“他们先不讲规矩,陛下只能也不用规矩内的法子惩办他们,进而让天下人都知道这皇纲国法虽然约束着他们,但也保护着他们。”
费宏说后就让人送走了贾咏。
贾咏一脸沮丧地回到了家。
而彼时。
熊一和刘在被押到诏狱倒也互相遇见了,刘也就忙朝熊一喊道:“熊公,这算怎么回事啊,朝廷怎么乱来啊,平白给我们安一个不认亲爹亲娘的罪!”
熊一这时则苦笑起来:“还用问吗,肯定是曾氏那件事被陛下知道了,也用这样的法子对付起我们来了。早知道会这样,我们就不该这样做!真正不讲规矩的乱来,陛下反而可以把我们收拾的更惨,比如这次,让我们直接背起一个忤逆不孝的罪!”
第322章 后宫复安,开始出现开海声音!
嘉靖五年,三月二十七日。
这天临近晌午时分,大地皆染金色。
虚惊一场的后宫诸人,也总算是恢复了昔日的安宁。
两宫太后就依旧如往日一般,常来坤宁宫看皇长子和皇长女,也会带着两孩子一起去御花园逛。
在朱厚也来看两孩子时,两宫太后就正含笑看着,皇长子与皇长女在御花园里追逐着春光里幻化出来的翩跹蝴蝶。
而两孩子正追逐的起劲,让跟着各自后面也跑着的宫人脸上又紧张又欢喜,而不停喊着:“慢点儿!”
朱厚见此也忍俊不禁,并不由得背起手来,没有让人去打扰,只站在假山后,问着皇后关于让太医诊断皇长子有没有因为失踪一事而受惊吓的事:“陈御医怎么说?”
朱厚口中的陈御医乃是陈宠。
自从陈宠在上次周太医被害事件中,表现出很好的医德与医术,也让皇长女在发烧后顺利退热,且接下来更是因其调理而没怎么发烧后,朱厚就让他做了太医院院使,进通政司右通政,为御医。
因为陈宠祖上就是小儿医世传之家,而擅长儿科,所以,即便他是御医,但主要职责还是给皇嗣皇女们看病。
姚皇后回道:“陈御医说没有大碍,只是这段时间老要找曾夫人。”
“过段时间应该就会好许多。”
朱厚说了一句,就又问道:“周太医的女儿周医术现在如何?”
朱厚为了提高后宫医疗水准,在周太医还在世时,就让其从王府收养的孤女中,选一聪明者为养女,且也授其医术,以备将来为内廷诸女眷问诊,后来朱厚入京即位,便也让其选入宫中,以尚宫局女史身份从医。
周太医便将该女取名为周白术。
不过,周白术虽然很早就开始学医,但目前还只是给宫女看病,并不直接给后宫诸贵人看病,且直接受皇后节制听用。
朱厚现在开始问起周白术,姚皇后也就笑着回答说:“已经精进了不少,宫中好多宫人都称赞她医术不错,敬称她为周姐姐呢,给兴明书院收养的孤儿进行义诊时,她开的方子也得到了陈御医的肯定,陈御医甚至认为她对时疫的医治之法比他都要好一些。”
“是吗?”
朱厚笑了笑问道。
姚皇后笑着回道:“想来与她问诊的人多有关,从宫女到兴明书院的孤儿,眼下犯了时疫都是找她,她自然对时疫的诊治更有把握些。”
朱厚听后忽然意识到,自己要想提高大明医学水平,还是应该让太医们多实践为妥。
据朱厚所知,大明的大夫在被选为太医之前,会被外派去给军民问诊,然后根据各自治疗的成绩进行考核,以确定是否有资格进入太医院。
但这些大夫在进入太医院成为太医后,就会因为只给贵人问诊,而缺少通过广泛问诊以精进医疗水平的实践机会。
而名医很多时候,是需要大量临床病例去喂,才能喂成神医的,毕竟无论医死医活都是经验。
朱厚觉得自己有必要改革一下这种太医制度。
让太医院的太医也能继续给广大民众问诊,乃至靠大量临床问诊经验,让这些太医的医疗水平可以持续进步,乃至试出新的医疗方法来。
毕竟让太医的水平时刻进步,也更利于他自己抵抗疾病和延续寿命。
话说。
朱厚自周太医被害后,就加快了太医院的改革步伐。
他已经下旨将抄没入官的京师衍圣公宅邸改造太医官署,而以保护为名,将太医们与家人全部集中到了衍圣公宅邸居住。
衍圣公宅位于紧挨皇城的小时雍坊。
太医们在这里居住,既能更快入宫问诊,也更方便被锦衣卫盯着。
但现在朱厚一想到还是应该让太医有机会接诊外面的病人,也就有了以太医的名义设公立医馆的想法。
不过,朱厚目前只是有这么一个想法,具体怎么做,他还得再想想,再和御书房大臣们以及御医们商议商议。
因下午要到左顺门朝会百官。
朱厚也就先放下了这事,而在用过午膳后,就选择了步行来左顺门。
虽然朱厚也没有像朱元璋一样,早朝也天天上,但朱厚基本上午朝没有推掉过。
他这样做也是让外朝除御书房大臣之外的朝臣,有一个可以见到他的机会,而避免内外相隔。
朝臣们也对于皇帝会勤于午朝的行为而感到非常高兴。
对他们而言,这已比好几任皇帝勤勉了。
眼下午朝,最被君臣关注讨论的事自然仍然是海禁的事。
尤其是如今谢家被灭门、皇长子差点失踪、好几个沿海大户背景的官员与吏部左侍郎贾咏等下狱的事,更是让满朝大臣都清醒的认识到,朝廷严加禁海这事已经让朝廷与沿海大户的斗争进入了白热化。
对于大学士林俊而言,他也通过这些事情,知道沿海大户已经因为朝廷严加禁海,而不惜掀桌子也不愿意放弃海利,所以才灭了谢家的门,乃至开始拿皇嗣做文章。
当然。
林俊也知道,沿海许多大户也根本无法让利,毕竟他们很多都是靠走私维系富足的生活。
特别是闽浙一带。
因为林俊自己就是闽地大户。
所以,他很清楚严加禁海,只会让沿海许多大户无法生存。
但林俊自然也明白,天子也没有打算妥协,而不让官府严加禁海,反而也跟着掀桌子,制造出忤逆不孝的事端来强制将熊一等下狱。
如此一来。
林俊也就明白,自己这些的沿海大户不能再指望皇帝妥协,而让国朝既禁海又不严加禁海,只能为了大局和乡里的安定,主张开海。
要不然,自己这些沿海大户只会死的更惨,天子也会被逼得作出更极端的事来。
君臣之间就会彻底互相仇视起来。
届时,天下难免人人不安。
更关键的是,他林家这种同谢家一样承上起下的沿海顶层乡宦,也可能会落得谢家一样的下场,要么因为把压力向下转移而被底下的沿海大户与海寇灭门,要么因为不敢得罪底下的沿海大户与海寇,对抗朝廷,然后被天子灭门。
总之。
林俊意识到,再不开海,别的人家不说,他林家是很可能里外不是人,进而落得个家破人亡的。
所以,林俊在朝会时,主动提出道:“陛下,大学士第被灭门,皇嗣被威胁,皆是禁海太严之过!闽浙多山少田,而民多赖海贸为生,故严加禁海只会导致更多的动乱出现,故老臣认为,当开海以顺人心,而救黎庶,成长治久安之业!”
第323章 出现第二个朱纨,感谢朱元璋!
朱厚在林俊这么说后,心里很高兴。
因为严加禁海执行到现在,总算是有大臣开始主张开海了。
不过,在开海的声音彻底大过禁海之前,朱厚还得继续慎重,不易轻易表露出观点,而使得小人借机生事。
故而,朱厚则在这时问道:“是吗,但朕记得,阁老之前是主张禁海的,说禁海乃祖制,自是不能改,还说禁海本身也并不是害民之制,只是执行禁海的酷吏骄兵会害民。”
林俊知道,他这么说,是在打自己昔日的脸。
但他也不好明说是陛下你不肯让皇权虚设、执意严格执行禁海祖训,才让我不得不顺势开始主张开海。
所以,林俊只得露出一脸愧怍说:“老臣昔日是说过这话!但当时老臣说那话,是误以为禁海造成沿海地方民怨沸腾,真与朱纨、汪等海防官兵胡作非为有关,但后来钦差查明两人并非胡作非为后,才明白民怨沸腾的本因不在于两人,而在于禁海之祖制本身已不合时宜,而需要更改。”
朱厚这时又开口说道:“但据朕所知,当时怪罪朱纨、汪的可不只你一人,比如御史梁世膘,他们都是误以为民怨沸腾只与朱纨、汪禁海时可能胡作非为有关吗?”
“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