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承明 第26节

  “陛下即便怪臣,臣也无可争辩。”

  “这的确是臣的罪,不该在这个时候起致仕之念。”

  “但臣的确是风烛残年之人,且早已难以坚持,臣本欲待陛下进京就请辞的,但想到,陛下大位未登,天下未安,才咬牙撑到今日。”

  “如今,臣见陛下英明睿智,已足可独断天下事,且真的又突发旧病,才敢重新有致仕之念,并未敢有弃君之心啊!”

  杨廷和摸着胸口,涕泗横流地于朱厚面前,诉说着。

  而朱厚这时则说:“既如此,朕也不强逼元辅,但元辅乃元老重臣,承天下所望,朕又刚即位,怎好在这时放元辅走,而使天下误以为是朕不容元辅,不欲用元辅以开新政也?!”

  “故朕请元辅不必致仕,暂且带职留京养病,待病愈后再回内阁就是。”

  “臣乃衰朽之人,留京也是无用。”

  杨廷和苦笑着回道。

  朱厚道:“有用!元辅在京师,天下人心就在!”

  “陛下高看臣了!”

  杨廷和故作地无奈笑着说。

  “然陛下眼下根基的确未稳,天下也还未真正大治,臣此时的确不宜抛却陛下和社稷苍生,而自归林下。”

  “故臣愿从陛下之意。”

  “但请陛下恩准臣移交首辅之权,不预机务。”

  接着,杨廷和这时又说了几句。

  朱厚想了想便颔首:“既如此,朕便准卿之请,使卿以太傅之官暂留京师,待病愈再回内阁预机务!授卿三公之位,一为安天下人心,二为全朕尊崇元老大臣之意,还请勿辞。”

  “臣谢陛下!”

  “愧领皇恩!”

  杨廷和这次强撑着身子从榻上跪了起来。

  相比于继续做首辅做得罪人的新政,他更愿意领一个有名无权的太傅之官留京养病。

  朱厚也没有再阻止他行礼,且在杨廷和躺了回去后:“朕就不久扰元辅养病了,只请元辅安心养病,早日回内阁,朕等着你为朕疏理国政呢!”

  “不必起身送朕。”

  “臣失敬!”

  朱厚说着就站起身来,看向了跪在地上的杨廷和家人,问道:“谁是杨慎?”

  这时。

  跪在朱厚面前一中年人回道:“回陛下,臣便是翰林修撰杨慎。”

  “抬起头来。”

  “是!”

  接着,朱厚打量了一下这位历史上写出《临江仙》的大才子,然后嘱咐说:

  “令尊的病,你要好生请医照料,如果缺什么药,外面找不到,就来宫里要!另外,令尊的病情,一有情况,你要及时向朕汇报!”

  “翰林院,你就不必天天去点卯了,先把令尊照顾好吧,把令尊照料好,比写多少文章都管用。”

  “臣谨遵圣谕,并叩谢陛下全臣尽孝之心!”

  杨慎行了大礼,也抿嘴眼红了起来。

  朱厚这才离开了杨宅。

  一离开杨宅,朱厚才收住了郁郁寡欢的表情,而淡然地对魏彬吩咐说:

  “宣梁阁老平台奏对!”

  而朱厚在离开后,杨廷和这里就躺在榻上,瘪嘴流泪地感慨说:

  “多好的陛下啊!”

  “比当年的孝庙还要关切阁臣!还希冀与为父君臣共治,我杨某人何其有幸,也能再有刘、李、谢三公之恩遇!”

  “慎儿,你说,为父如此对待这么一位圣君仁主,是不是太过了,有不忠之嫌?”

  杨廷和头一次不是很自信地问起他的长子杨慎来。

  杨慎想了想,而神色坚毅地回答说:“父亲没有不忠,恰好,正是因为父亲太忠了,所以才不得不暂时如此,毕竟父亲不能真在陛下为安民而不得不改制时阻止陛下改制,那样只会让陛下和父亲君臣之间不能和洽相处。”

  “是啊!”

  “当今陛下励精图治、仁善爱民、虚心纳谏,可就是太仁爱了,也太勤政笃学了!”

  “陛下真会在乎那些流民,我是没有想到的。”

  “关键是,连罗整庵的那些离经叛道之学,他都知道。”

  杨廷和点了点头,且一提到有为变法做理论基础的文官罗钦顺,就沉下了脸,随后又咬牙道:

  “只怕,王阳明的那些妖言邪道,他也知道了!”

  “你给南京那边的御史打个招呼,让他们弹劾罗整庵,把他和那些王晋溪的奸臣放在一起,让他致仕,至少要调到南京去!不能让他继续留在京里任堂官!”

  “还有,那个王阳明,他的功劳虽然埋没不了,但人不能让他来京师!”

  杨廷和用不容置疑地口吻说后,又道:“派人下个帖请梁阁老来。”

  杨慎这时回道:“南京那边已经派人去打招呼了,对于王阳明,儿子也早已把不让他进京任职的意思传了下去,只是梁叔厚,父亲真要请他来吗?”

  “不请不行,他是个厚道人,现在这清田改制的人,只能让他担着!”

  “他不担也得担!”

  ……

  在今天之前,梁储没想到自己会这么快就有被平台召对的机会。

  但这事的确让他碰见了。

  他因而在朝云台门走来时,忍不住在心里感叹:

  “杨廷和果然还是不愿意改制啊,哪怕在已经没理由拒绝改制的情况下。”

  “只是,这样一来,我就又要成首辅喽!”

  “可此时当这首辅,一不小心就容易流下千古骂名啊!杨新都啊杨新都,你不愿意改制直接谏阻陛下就是,干嘛卸担子给我呀!你就那么怕背个不是真爱民的骂名?”

  自上次杨廷和丁忧结束回朝,梁储让出首辅之位后,他自己许久没再以首辅身份立于朝堂之上。

  但对于此时的梁储而言,他也不想得到这个首辅之位。

  云台门。

  当心里郁闷的梁储到了这里,看见朱厚垂手而坐时,也忙振袖大拜,然后立在了他面前。

  对于梁储而言,现在能够看见如此一位稳重且勤于问政于大臣的天子,严肃地坐在自己面前,还是很令人欣慰的。

  毕竟他作为清流文官,也更喜欢端方谨厚的天子,而不喜欢离经叛道的天子。

  “阁老,元辅现在病了,朕的新政就只能靠你来掌钧了。”

  朱厚则在梁储站立在自己面前后,开口说了这么一句。

  梁储听出了朱厚语气中的失望与殷殷期盼之意。

  他知道,陛下这是希望有一位股肱老臣为他辅弼朝政、调和阴阳、扫尾善后的。

  梁储素来不喜欢拒绝别人,也不希望辜负别人。

  再加上,他知道杨廷和一党的很多人都不满他曾经和王琼、江彬等眉来眼去,如果他再得罪皇帝,只怕会更惨。

  而他若做首辅,那就算陛下说的要继续清算,他也可以用首辅之权,把自己排除清算名单之外。

  但也正因为他没有杨廷和那样清正,与江彬、王琼等人明确界线,所以他的人缘虽然好,可清誉却不及杨廷和。

  于是,梁储忙道:“陛下,臣衰朽不堪,又多毁语,恐难为陛下起辅弼之能。”

  朱厚道:“阁老不必自谦,也不必自毁,昔日皇兄锐意戎政,故难免寡恩于民,而使武弁为祸于城乡,阁老为稳朝局,难免忍辱负重,所为之事,纵有他人不解的地方,朕也是能理解的,阁老如今只尽心辅佐朕,洗心革面就是。”

  “因为朕眼下只能靠阁老了。”

  “元老大臣里,如今朝中,除元辅外,也就是阁老能为朕分忧了。”

  朱厚又说了一句,且问道:“难道阁老也要弃朕而去,觉得朕不堪辅佐?”

  梁储不由得两眼一红,忙作揖大拜:“承蒙陛下不嫌臣老迈昏陋,臣岂敢再存舍君舍国而悠游林下之心?自当为陛下尽于王事,只是若元辅痊愈,还请陛下准臣让首辅之位于杨公。”

  朱厚笑着颔首。

  他相信梁储一旦在他的王朝当久了这首辅,会越当越香,而到最后舍不得让出去的。

第35章 小心天子一怒,杖毙午门

  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三日。

  礼部尚书毛澄等言,大行皇帝大丧礼成,服已毕,陛下嗣登宝位之初,万几所系,伏望以宗庙社稷为重,少节哀情,于西角门视事,文武百官行奉慰礼。

  朱厚因而下旨以二十七日视朝,令礼部具仪来闻。

  于是,礼部尚书毛澄等具上仪注。

  朱厚御批从之。

  接着,内阁奉旨连发两道上谕。

  第一道:准杨廷和辞去少师、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官职,留京师养病,加授为太傅、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

  第二道:加授少傅、太子太傅、谨身殿大学士梁储,为少师、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

  这意味着内阁首辅变成了梁储。

  而杨廷和则以正一品的虚职留京养病。

  梁储成为内阁首辅消息不胫而走之后,便在朝野之间引起轩然大波。

  廷议时,充当杨廷和得力干将的齐大鸾因而倍感失望,便对同党御史王钧说:“谁不知梁顺德是老好人,活菩萨,以至于他儿子闯了大祸,朝中从上到下没一个愿意深咎于他,如此之人当国,就不会尽扫群小,只会能宽则宽!”

  王钧也同意梁储当了内阁首辅,不会对对江彬一案搞扩大化,故也跟着点首,且叹息说:“只是可惜太傅于这时病倒,才让他梁储有当国掌理国政的机会!”

  “是啊!”

  “幸而陛下聪哲,非常倚重信任太傅杨公,故使杨公生封太傅,享文臣之极,待杨公病愈,便是以三公之位重掌国政,那时,陛下与太傅君臣共治,海晏河清犹可待。”

  齐大鸾跟着说了起来,言语间仍然充满对杨廷和可以复出重掌内阁的期待。

  杨宅。

  梁储也希望杨廷和能够早日复出。

  所以,在杨廷和下帖子请他过府一叙后,他就立即来了杨廷和这里,还对杨廷和说道:

  “我只能勉强支撑,内阁首辅的椅子还得公您来坐呀!”

  “公早些好起来吧。”

  杨廷和则在梁储这么说后,无奈一笑:“眼下公只能辛苦些了,安心留在朝堂上辅弼新君要紧,毕竟陛下初登大位,需要元老股肱稳朝纲啊!我如今病了,公要是也要走,谁来为陛下担起这江山?”

首节上一节26/4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