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承明 第222节

  要是直接发钱给庶民,只恐引起的怨愤和指责以及诟骂会更多。

  桂萼就因为在巡查途中,通过巡检所的哨探得知,有他路径之地的附近士子聚集在一起,为被处决的一位高僧净通,在一座寺庙里举行追悼会,还在会上诟骂他和舒晟这些官员,诽谤朝廷。

  桂萼便亲自带兵包围了这座寺庙,且抄了这寺庙,也把所有士子都抓了起来。

  随后,桂萼就看见这些士子为净通写了墓志铭。

  为此。

  桂萼对这些士子沉声问道:“你们为一个妖僧鸣不平,还要给他写墓志铭,在墓志铭里还诽谤朝廷、污蔑朝廷命官,你们的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吗?”

  呸!

  一士子则直接啐了桂萼一口,骂道:“奸党,你们纵容权贵与民争利,还杀僧灭道,制造恐怖,简直乃我儒门之耻!”

  “你们谁是追悼妖僧的主谋?”

  “谁是这墓志铭的主笔?”

  桂萼没有理会这士子,只沉声问了起来。

  没有士子回答。

  桂萼则在这时指着刚才骂他的那名士子:“把他就地廷杖一百!污蔑上官,诽谤朝廷,严打期间,自当从重处置!”

  那士子当场就被军士摁在了石桌上,挨起板子来。

  不多时,这士子就被当场打得断气。

  桂萼接着就又问道:“还是没有人出来承认吗?”

  这些士子皆不答,有的已经开始发抖。

  “那就继续打!”

  桂萼大喝一声,指着一名抖得最凶的士子:“先把他拖出来,廷杖一百!严打期间,同情妖僧,自当从重处置!”

  “我说,是我们书院的山长青斋先生!”

  这士子不得不大声说了一句。

第209章 设观风整俗使,整治士怨

  这时,一被称作青斋先生的儒士站了出来,凛然走到了桂萼面前来:

  “墓志铭的作者正是我,不过,他们不是我组织来的,是自觉来追悼净通大师的。”

  “因为他们都对本乡权贵袁氏与民争利而不满,公身为兵宪,不为我等士民做主,反甘为权贵爪牙,真不怕天怒人怨吗?!”

  桂萼没有回答,只让身边文吏给那因为怕死而招拱的士子写了供状然后让其画了押,接着就拿着墓志铭文章,指着这叫青斋先生的儒士说:

  “人证物证已在,既通反贼,那就把他就地砍了!”

  “是!”

  桂萼麾下兵丁就立即将这青斋先生摁跪在了地上。

  这青斋先生则大声喊道:“桂安仁,你为何不答话!”

  咔嚓!

  这青斋先生当场人头落地。

  “青斋先生!”

  在场士子不少痛声大喊起来,也有不少当场面色惨白。

  桂萼只冷冷地一笑。

  他没打算答话,甚至都没算批评这些儒士只把食利者当民。

  因为他知道,立场不同,说什么都是白说。

  在他的记忆里,从议大礼开始,反对者就先开了杀戒,首辅杨廷和第一个扬言不从者为奸臣,当诛!接着,在武定侯府,护礼派就先动了刀。

  所以,对于桂萼而言,哪怕皇帝优容反对者,他也不会优容。

  他作为士大夫之一,只会比皇帝还严酷对待自己同阶层中的不同政见者。

  毕竟,对方即便将来得势后要原谅谁,也只会原谅皇帝,而不会原谅他们。

  ……

  ……

  嘉靖二年八月初十。

  万岁山上,枫叶正红。

  来到山顶的朱厚,双手叉着腰,放眼眺望着暑热已尽的紫禁城。

  这座眼下属于他的紫禁城,正被晚霞笼罩着。

  璀璨雄伟。

  蔚为壮观。

  而让他更觉壮观的是,满载银元的车辆,而宛若如两条长龙一般,在紫禁城内穿行的场面。

  一条从北上东门往北上西门而去,这是要将外朝国库和权贵们还来的银元装入内库。

  一条从北上西门往北上东门而去,这是要将外朝国库又借的银元装入从内库运出去。

  这让朱厚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有很多银元正在社会上流动,而产生着相应的价值。

  “皇爷,朱六来了新的密奏。”

  当朱厚登山望远回来后,秦文就送来了新的锦衣卫密奏。

  朱六在密奏里奏报了关于觉安和妙善被抓的事。

  故朱厚看后非常高兴,抚掌而道:“很好!告诉北镇抚司,这两人一到京师,就立即审讯!朕要从他们口中得知关于朱致格的一切以及他们出现在辽王府的所有动机。”

  “是!”

  而朱六除了密奏了关于觉安和妙善的事外,也还奏报了湖广地方关于袁宗皋放低息贷、以及吏制改革和严打的反应,言湖广宗室、士绅皆对这些事怨气甚大,骂袁宗皋是与民争利,还说桂萼是酷吏当诛,更言朝臣执政皆是奸臣,下如此严打的旨令,让湖广民不聊生。

  朱六还附上了一份湖广地方士子写的匿名揭帖,揭帖上写满了痛斥桂萼甘为权贵爪牙,使袁宗皋得以与民争利的话。

  啪!

  朱厚将这份揭帖重重地拍在了御案上,面色阴沉,没有多言。

  湖广士绅会颠倒黑白,把自己让袁宗皋放的低息贷说成是与民争利,让朱厚也不得不承认,地方食利阶层的无耻度,实在是让人不禁叹服,大有自己是民,底层百姓不是民的意思。

  内阁其实也收到了许多反应袁宗皋与民争利的奏疏,不仅仅是说袁宗皋与民争利的,还有说梁储与民争利的。

  当然,朱厚和内阁大臣都心知肚明的是,越是有这么多地方官员乡绅反应袁宗皋、梁储在与民争利,就越是说明他们没有拿着皇帝借给他们的钱在放高利贷,而是真的在放低息贷。

  不然,不会造成这么大的反应,很明显是袁宗皋、梁储这样做影响了人家的利益。

  毕竟地方大户很多靠的就是放贷剥削庶民以实现兼并的,现在朝廷放低息贷,解放民众生产力,促进银元货币流通,简直就是给底层庶民增加被地方大户吃掉吞并的难度!

  而许多地方官员明显在立场上也是站在地方大户一边的,所以才会积极的把地方大户的怨气准确上报给朝廷,说地方民众反应袁宗皋和梁储与民争利。

  毕竟,这些官员也担心低息贷继续下去会出现在自己家乡。

  何况,他们的家人也会借助他们的权势,在他们的驻地发一些高利贷取利,现在,放低息贷自然也就会影响他们的收入。

  他们固然不敢直接反对,也不敢直接把袁宗皋、梁储怎么样,但选择性的反应一些地方情况还是可以的。

  地方御史官更是直接把各自道听途说的话都上奏,比如说自己听当地人反应袁宗皋和梁储强令百姓借贷他们家的钱,乃至逼死人命,还说听当地人反应袁宗皋和梁储勾结官府,故意没到期就逼百姓还债,然后百姓还不起,就威逼官府抓了百姓,抄其家产,以至于民怨沸腾。

  总之,仿佛袁宗皋和梁储两个刚致仕的大员,在地方上完全不干人事,其家人更被说的完全不干人事,似乎人均都欠下人命案、强奸案好几个。

  对于地方御史官而言,反正他们都是风闻上奏,也不用提供确切证据,所以也就干脆什么都上奏反应就是。

  他们甚至还直接自己动手创作一些离奇过份的故事来,比如把自己知道的一些劣绅恶霸在乡里为恶的事篡改一下就奏上去,安在袁宗皋和梁储头上。

  他们也不在乎皇帝信不信,反正众口铄金,只要反应的够多,传播的谣言够多,自会有人从不信到开始有所怀疑,从有所怀疑到觉得非常有可能。

  毛纪、费宏、杨一清、石看着刚刚票拟完的一堆章奏,皆神色凝重的很。

  毛纪还一边转着手腕一边说:“我们各自选十五本最能反应地方士怨的章奏,给陛下看看吧。”

  “行!”

  费宏还取下了,且真的认真选了起来,还一边选一边说:

  “只是给两位致仕元老各自二十万银元的低息贷而已,都能在民间搅动起这么大的风雨,这说明改善民生、重夺钱权的事的确难啊!”

  “总不能真的只靠以工代赈吧,以工代赈只能让百姓有基本保障,但放低息贷,却能让勤劳之民借着一笔钱发家致富的!”

  杨一清则在选本的时候,也提起了自己的看法。

  石则道:“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夺其利,如夺其命!所以,祖宗不是不知如此惠民,而非得把钱粮放在库里,任鼠咬虫蛀,实在是早知争利于下,不如节用于上。”

  众人未言。

  这种话,也就石敢说。

  四人各自捧着十五本反应梁储、袁宗皋为祸乡里、与民争利的奏本,合计六十本,进了宫,来到了御书房。

  “朕不看!”

  “没什么可看的!”

  朱厚在得知毛纪等的来意后,也就看着这些奏疏,挥手说了这么一句。

  毛纪道:“臣等也没想着一定要陛下看,只是想让陛下知道,现在地方上的物议沸腾到了什么地步,臣等担心的是,梁、袁二公会顶不住,他们都那么大一把年纪了,按理,该安享晚年的,没得为了这点事伤神啊!”

  “元辅这是怪朕了?”

  朱厚问了一句。

  毛纪忙拱手道:“臣没有此意!臣只是想问,要不要适当表示一下,派一个大臣下去查一查,做做样子?以免说朝廷中枢对此不重视。”

  “可以派人去做做样子。”

  “但是也不必太在乎,天塌不下来!”

  “以朕看,这件事的本质,还是许多官员觉悟不够高,心里没有朝廷,良知上已经彻底坏了!”

  朱厚这么说后,众内阁大臣皆以沉默相对。

  他们自然是默认了皇帝的话。

  朱厚这时则继续开口道:“但拿不出名正言顺的方式处置他们,毕竟他们只是反应一下情况,而御史风闻上奏也是其职责,听不听在我们,真要是钳制其言,又有人要说朕在堵塞言路,不允许听到下面的真话。”

  “可难道地方就真的只有这一种声音吗?”

  “老百姓不敢主动来找官员反应他们的心里话,难道朝廷的官员就不能主动去问吗?”

  “很明显,是有人在物议访查方面偷了懒,乃至藏了坏心。”

  “朝廷得加强在这方面的力量,一是引导物议,二是要澄清谣言。”

  “元辅刚才说派个人去查。”

  “以朕看,就干脆常设一个负责引导访查物议的官职,这个官职就叫观风整俗使!”

  “以佥都御史官担任,专司在观察民风物价、引导物议事。”

首节上一节222/4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