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承明 第127节

  “为此,还得再设一银行,由该银行作为唯一可以发行官币且管理其他银行的银行,且就叫大明银行。”

  “大明银行直属内阁,宝钞司和工部宝源局,皆划归到大明银行下面,大明银行主官为内阁学士,直接向首辅汇报大明银行和各大银行经营情况。”

  “首辅到时候再把各大银行的情况告知于朕,让朕可以随时知道,各大银行有多少存银,以及公门里面,哪个官衙在各大银行的存银最多,私人里面,哪个士绅商贾在各大银行的存银最多。”

  朱厚这么说后,阁臣九卿们虽然承认皇帝统一货币权、设大明银行统一管理各大银行,是利于统筹天下财货的良政。

  但他们当中,不少人觉得皇帝这简直是在异想天开。

  因为没有哪个衙门想让皇帝知道自己衙门有多少存银,也没有哪个个人想让皇帝知道自己有多少存银。

  毕竟,大明是一个家天下的王朝,皇权在理论上是至高无上的,在理论上,拥有对任何人和任何资产的绝对支配权。

  任何人要是拒绝皇帝的支配行为,就意味着在性质上是谋反是叛乱。

  自然,谁也不想皇帝在知道自己有多少资产的时候可以随意拿走自己的资产,也不想为了阻止皇帝拿走自己的资产而造反。

  所以,对于天下人而言,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皇帝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财,就如同天下人也不想让皇帝知道自己有多少土地一样。

  不过,他们当中一些人尽管觉得这不可能,但还是没有打算在御前直接说出来。

  因为他们没法说皇帝这样做不对。

  毕竟皇帝又不是取民利,只是把官府与商人勾结起来做的金融业务给合法化制度化,于国于民皆有利。

  朱厚当然知道他要实现这天下财富对他透明化,是在违背天下所有人的意志。

  故而。

  朱厚这时又道:

  “子曰:知其不可而为之;”

  “故而,有些事,不该问可不可能,当问应不应该。”

  “所以,朕知道,做到朕刚才所说的一切,很难,但是,不能因为难以实现,就不去做,我们不去做,就是坐视国家一天天衰朽下去,诸卿可明白?”

  “陛下锐意革新,臣自当从命躬行,然不知眼下,陛下欲让臣等如何去做?”

  “譬如,谁来募集商贾开办银行,谁来解决设银行后的各衙门额外开销问题,谁来负责督收各银行的税等等,问题可谓繁多。”

  内阁次辅蒋冕这时起身说了起来。

  朱厚不假思索道:“还是由内阁来牵头!”

  朱厚接着就看向梁储:“元辅是辅弼元老,老成谋国,具体如何推行,就由元辅来均衡调度。”

  梁储起身称是。

  朱厚随后又道:“这次锦衣卫抄没的地下钱庄,从账面上看,只是许多商贾和富户的存银!”

  “为安人心,朕便不去问这里面到底哪些是真商贾和真富户的存银,哪些实际上是天下权贵官僚们的存银不过是挂了商贾和富户的名而已,皆一律抄没充公!”

  “原账册销毁,重造账册!”

  “也不问被抓来的人背景是什么情况,只皆暂时羁押起来,让他们服役。”

  “这是朕能做到的最大宽容。”

  “不治天下各个衙门相关职事官吏的罪,是因为考虑到这是制度缺陷所致,所以不能太过苛责。”

  “但天下官吏也别想朕把抄没地下钱庄的财产还给他们!”

  “因为这本就是非法之所得,同时也算是对天下官吏在这之前一味只知道利用朝廷制度的缺陷发财,不知道积极建言献策,为朝廷堵住制度漏洞缺陷的一种不忠之举的惩罚!”

  “朕虽然是天下之主,但这不是说天下就真是朕一人的天下。”

  “天下兴亡是天下人共同的事,不是靠朕一个人做圣君良主就能中兴的!”

  “如果天下人只求安谋身而不谋国,朕自己即便再勤政,也阻止不了兴乱更迭的历史宿命。”

  朱厚说到这里后就看向阁臣九卿们:“朕相信你们明白朕的意思。”

  “臣等明白!”

  接下来。

  阁臣九卿们在离开清宁宫后,各个都是心绪复杂的很。

  而蒋冕更是主动问梁储:“元辅,陛下让公牵头,不知公如何筹划此事?”

第131章 主动担当,报答天恩!

  梁储双手捧着象笏在腹部前,若有所思地看着天边云翳,笑着说道:

  “陛下其实已经给开了一个好的开头!”

  “这次地下钱庄的事不深追究,只没收了大量非法之财,算是给百官吃了一颗定心丸。”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无非就是先易后难,先打地基,再上房梁,后盖瓦的事。”

  “无论如何,大明银行当先设立起来。”

  梁储笑着说后,毛纪跟着附和说:

  “是啊,陛下已经明确谕示,大明银行直属内阁,铸币和铸钞之权则归大明银行,这也就意味着,铸币与铸钞皆归内阁也!”

  蒋冕颔首:“也是。”

  对于三位阁臣而言,朱厚所提到的钱法改革里,这是最让他们高兴的事。

  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内阁也有了自己的财权,也能以需要设立大明银行的名义,建立属于内阁的银库。

  而户部、兵部、工部等外朝官衙在皇帝没有继续深究地下钱庄背后的人后,倒也都松了一口气。

  这些官员就怕年轻的嘉靖皇帝太严苛,不但抄没地下钱庄,还要追查地下钱庄的幕后靠山。

  当然。

  他们现在一想到,自己放在地下钱庄还没来得及处理的赃款,和寄托在法慧底下的财产,如今全部落入了皇帝手里,也还是非常痛惜的。

  但他们痛惜归痛惜,也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不过……

  这些官僚们虽然有苦说不出,但他们还是根据现实需要,依旧重新复辟了地下钱庄,重新把自己的不法资产寄托在别的佛寺名下,让他们替自己放贷取利。

  很明显,朱厚要想在财政上彻底改革成功,达到自己清楚大明各衙门有多少资产,各官僚有多少存款的目的,不是召集阁臣九卿谕示一番,就能完成和实现的。

  大明在财政上依旧循着以前的路径。

  各衙门依旧公私不分,依旧公私财产不明,依旧说不清楚谁腐败谁清廉。

  明面上看,文官们都很清廉。

  因为不少还在借钱过日子。

  但就是。

  同正德朝的一位说是清廉御史官,却能在苏州建起一座宏大的拙政园一样。

  不少官员也仍旧在计划着,致仕后也回乡建造很大很奢侈的园林或者置办别的产业。

  总之。

  官僚们,对天子把金融业务合法化的兴趣不大,也没有去改变这一现状的积极性。

  他们甚至宁肯因此忍受皇帝逮到机会后对他们的这些财产一锅端的行为,也不愿意去改变。

  毕竟合法化就意味着要向皇帝公开自己和自己衙门有多少钱,那对他们而言,是更可怕的事。

  目前唯一有成效的就是,嘉靖朝的新钱,依旧在通过建造京师外城的这项基建工程,流到普通军民手里,然后又因为这些军民去朝廷的粮食局买粮食,而被朝廷回收了许多回来。

  这里面,军民们付出了劳动,让京师外城渐渐具有了初步的轮廓。

  但是……

  京师的大户们还是在炒粮,还是囤积居奇,乃至还把收到的新钱币存起来,不让其流通,甚至主动回收新钱币,以阻止起流通,阻止钱法的成功改革。

  尽管与朝廷每日放出的大量新钱和新粮相比,这些行为带来的影响很小。

  但这并不意味着,朱厚就要坐视京师的大户们,这样肆无忌惮地去破坏钱法改革。

  他知道,满朝文武,很多都对改制的积极性不大。

  不少官员甚至觉得眼下天下太平、没有什么大患,没必要去折腾。

  所以,朱厚在表示让内阁牵头筹划把金融业务合法化,建立银行制度后,就让梁储通过荐举的方式,只让张孚敬和王阳明来御书房,同梁储一起,以在经筵之外对天子进行日讲经史的名义,充任御书房大臣,为朱厚在改制的事上出谋划策。

  “京师的大户仍旧在囤积居奇,进行炒粮炒新钱的活动,让很多百姓更加不愿意把新钱拿出来交易,而更愿意存起来。”

  “这无疑很不利于钱法的重塑,你们可有良策应对此事?”

  朱厚问道。

  梁储想了想道:“京师大户们手里有多少粮,我们没法弄清楚,也不好直接派锦衣卫去他们家里搜查,所以,以臣看,直接派锦衣卫抓捕是不可能的。”

  “陛下,臣认为,元辅说的是,如今看来,要做好此事,就只能用别的方式。”

  王阳明这时开口说了起来。

  朱厚点了点头,让王阳明继续说下去。

  “素来大户欠税最是严重。”

  “故以臣愚见,可以以追缴欠税的方式,让这些大户补税,让他们把自己钱粮交出来,而且必须交官定钱币。”

  “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收缴他们的钱财,打压他们对抗朝廷新钱推广的嚣张气焰!”

  王阳明这么说后,朱厚很以为然,但他还是看向了梁储和张孚敬:“你们觉得如何?”

  “回陛下,大司马此策的确是一个名正言顺扼制大户气焰的良策。”

  “但征收京师大户的欠税,并不容易。”

  “因为京师大户多是权贵,不少还是皇亲国戚或天家近臣,所以要做这事,需负责此事的官员不怕得罪人,乃至敢为陛下担过才行。”

  “这样,陛下自可在事后唱红脸,安抚他们,使得陛下不会因此出现后宫不睦的情况。”

  “我们为臣者,有时候不仅仅要考虑天下苍生能否安身立命,也得考虑君父的后宫是否安宁祥和。”

  “若只为天下人考虑,不考虑君父自身处境是否安宁,则难免会内廷出现弑君之危!进而使中兴之业因此大崩!”

  梁储回道。

  朱厚颔首,对于梁储所提到的担忧,他是深表赞同的。

  一旦改革触及到皇帝身边之人的利益,难保不会有人走极端,以换皇帝的方式结束改革。

  毕竟在皇权至高无上的时代,杀了皇帝的确是结束改革的最简单有效方式。

  张孚敬这时倒是因为想到天子对他恩遇极重,而有意站出来担当此事。

  在他看来,天子没有因他昔日以小小贡士就大谈国政而厌他轻狂,反而还一再重用他,数次提拔。

  这无疑说明天子真的是一位锐意革新的大明中兴之主。

  而这个时候,正需要自己这样的人站出来,为天子去做最难的事,进而不使天子在锐意革新的路上受挫。

  于是。

  张孚敬便主动奏道:“陛下,臣愿担此任,追缴顺天府各大户的欠税。”

首节上一节127/4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