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我大清总算要时来运转了!首先是朕参透了长毛分田分地蛊惑人心的法子,针锋相对,拿关外的土地分给真心替大清打长毛的练勇官兵!
曾国藩、左宗棠、江忠源这些日子陆续给朕上了折子,说底下的练勇都觉得朕的法子好极了,人人都跃跃欲试,想为大清立功,好多分一些关外的沃土呢!湖南练军的人数增长极快,已经有了八十三营,兵额四万一千多人!”
咸丰话说到这里,就是一脸喜色的一顿。
底下跪着的军机大臣,满汉尚书、侍郎,八旗都统,还有几个领侍卫内大臣等等的一大群人,都齐声高呼:“皇上圣明!”
咸丰闻言则睨视了一眼恭亲王奕,最早提出分配关外沃土的其实是这位。
把目光从恭恭敬敬跪着的鬼子六身上收回后,咸丰又语气轻快地说:“而且曾国藩和他的父亲已经抬了旗籍,是咱们自己人了。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还来了北京城,现在就在勤政亲贤殿外.宣他上来吧!”
“宣曾麟书上殿!”
随着一声太监的公鸭嗓子,咸丰就看见一个“彪形大曾”甩着膀子,大摇大摆地跟着个御前大臣走了进来。
清朝的御前大臣听着很大,但实际上就是“御前带刀侍卫”,比头等侍卫更高级。不过这个领着“大曾”进来的御前大臣却是个一脸烟容,骨瘦如柴的八旗亲贵.要真有太平天国的刺客进了圆明园,咸丰靠这位来保护,恐怕是要马上驾崩了。
而在他的衬托下,“大曾”就更大了!
“奴才曾佳.麟书,恭请皇上圣安!”
“曾麟书”不仅块头大,嗓门也大,跟打雷似的,请安的时候震的咸丰帝一时连话都说不出来了,过了好一会儿才点点头道:“好,好,果然是虎子无犬父啊!麟书,你来北京之前可有功名在身?”
“回皇上的话,奴才抬旗之前,专意科举,只可惜奴才的八股文做得不好,考了十七次府试不得过,始终只是一皆童生。”
“可惜了”咸丰思索了一下,笑道,“麟书,朕看像个赳赳武夫,可会武艺?”
“皇上,奴才三岁习武,五岁习文,虽然习了几十年,可惜无论文武皆无所成。”
咸丰点点头,心道:“文章已经很难做了,你还要习武,哪里学得过来?你要是专注武艺,早就是武进士了,说不定都已经是提督了。”
“麟书,你现在抬旗了,是镶黄旗的奴才了!”咸丰笑道,“朕就授你个二等侍卫,乾清门行走吧!”
二等侍卫是正四品的官儿,而乾清门行走则是能在“乾清门外行走”!如果咸丰在紫禁城里面办公,通常就在乾清宫,“曾麟书”能在咸丰办公室大院门外“行走”,那得多大的信任?而且这个“行走”并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还有在乾清门外任职的意思通俗一点,就是乾清门保安大爷!
“其次是上海那边出了个罗雪岩,虽然是南洋莠民出身,但却是有真本事的,在海外学了西洋兵学的精髓,帮着骆秉章、左宗棠他们练兵。前一阵带着八百湘勇去上海采买洋枪洋炮,结果”
给“曾麟书”发了一个乾清门看大门的编制后,咸丰又开始吹罗雪岩了,好一阵口若悬河,把罗雪岩都快吹成了大清朝的察罕帖木儿了!
没办法,形势危急,人心浮动,必须说点好消息来提一提人心士气。罗雪岩虽然没立什么功,但好歹得到了洋人的支持,在短时间内拉出了几千人的“洋枪队”!
咸丰的语气越来越兴奋了,他笑着宣布:“朕已经让吏部的人查过了,查有此人!的确在湖南巡抚衙门交上来的保举名单上,是七品候补知县的衔如此人才,一个七品候补县实在太小了!”
咸丰也不是说没有脑子,一点“背调”都不做,但问题是这个罗雪岩的确在吏部入了档,是如假包换的大清民之父母。而且他在吏部的档案和他在上海营造出来的人设完全对得上。
一个南洋回来的“富几代”,能说一口牛津腔的英语,还把英吉利、法兰西、美利坚三国领事忽悠得一愣一愣的。这样的人设怎么都不可能和“仇富”的太平军头目挂钩啊!
而且他也不是一个人带着五百精兵出横空出现的,和他一起到上海的还有衡州府王揆一那可是两榜进士出身的大清文官!还有大清忠烈程采的儿子程福培也和他是老熟人了,程家一门三督抚,程福培又是大忠烈之子,这能是太平军?
“皇上,”恭亲王奕也觉得罗雪岩没问题他的心腹胜保也是这么说的,于是他就接了咸丰的话茬,“奴才建议破格提拔罗雪岩,让他去当江南盐法道兼江宁知府。江南盐法道管着江南盐政,有利于筹饷。而江宁知府一职则能鼓励该员.去解江宁城之围!”
“正合朕意!就让罗雪岩当江南盐法道兼江宁知府!”
咸丰点点头,提高嗓门,又开始画饼:“只要他能解了江宁府之围,不,是在将来收复江宁,朕就让他当江苏巡抚,甚至两江总督!”他顿了顿,“若是曾国藩、左宗棠、江忠源,或是其他什么人能带兵收复江宁、武昌、长沙,朕都可以封他们当巡抚,当总督!”
第229章 西天请神四人组
皇上居然把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都拿出来当画饼了!
底下大臣们听咸丰这么一说,心里都是一声叹息罗雪岩或是其他团练头子当上两江总督或江苏巡抚的先决条件是收复江宁城!
而江宁城现在还没丢呢,现在还只是被围,说收复是不是太早了?
虽然谁都知道江宁城没救了,但谁也不愿意说出口没想到咸丰今儿自己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
不过大殿之上也没人再和咸丰计较这事儿。如果说咸丰现在的局面比那个吊在景山上的崇祯好在哪里,大约就是底下的奴才不敢和他抬杠,他说什么是什么。
所以他现在可以捅破“江宁必失”的窗户纸而捅破这层窗户纸的好处是很明显的,那就是江苏巡抚怡良,安徽巡抚周天爵不必到处搜罗兵力往江宁这个必败的战场上送了。
他们本来就搜罗不到多少兵,要都送完了,安徽、江苏两省就都姓洪了!
因此咸丰现在属于脸都不要了,但里子多少可以保住一点。
想明白了咸丰的心思,底下的大臣们又一次异口同声地高呼:“皇上圣明!”
圣明的脸都不要了!
已经不要脸的咸丰,接着又道:“而今儿朕要说的第三件喜事儿,就是英吉利、法兰西、美利坚三国领事和西方罗马教会派来的南京教区主持都已经确定那牛魔王是他们基督教西天跑出来的妖怪.而且罗马的教会还有个专门的驱魔司,就是专门负责降妖驱魔的!”
咸丰说到这里,一张麻脸上已经满是喜色了,仿佛江宁城内必然会被太平军杀光的八旗子弟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而随后,咸丰那张表情丰富的麻脸上又浮出了忧郁:“可是罗马教会的驱魔、猎魔之人的架子都很大,得朕派钦差去请,他们才肯来大清降妖伏魔,朕要不派钦差过去,他们是不肯过来的。大家伙儿都议一议,咱们该怎么办?钦差派不派?谁又愿意走这一遭?”
听咸丰这么一问,底下猴精的大臣们马上就明白圣意了这皇上一定是想往西洋派钦差了!
不过这个“洋差”可不好出啊!
因为洋人鼓捣“修约”的事儿已经好几年了,两广总督叶名琛都快被洋人给烦死了洋人想要的他给不了,和洋人打他又打不过,因此又不敢和洋人翻脸,真是愁都愁死了。
这还是在大清地盘上的两广总督,要是放了洋差到了洋人的地界上,那还不得被洋鬼子逼得走投无路,乖乖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
没准欧洲那边的洋大人看大清的官儿都是一身正气,一怒之下还会来个“斩来使”!
就算顶住压力没签不平等条约,也没被斩来使,全须全尾回来了,还有清流物议这一关!
那帮清流可不管洋差有多难,他们只管喷就是了。
早些年和鸦片战争有关的“洋差”办到最后就这样,主战派、主和派、两面派,全都倒了血霉,鲜有例外。
所以这洋差一般的大臣都不愿意碰。
当然了,例外也是有的只是鲜有,不是没有。
“皇上,奴才觉得咱们现在有求于人,还是得拿出一些诚意的。如果连个钦差都不愿意派,人家罗马教廷又凭什么派人来咱这里替咱降妖除魔?就是《西游记》里的唐王要求取西经,不也派出个御弟唐三藏,领着孙猴子、猪八戒、沙和尚才把差事给办了吗?”
拿《西游记》说事儿的就是个不怕清流物议的,因为他是恭亲王奕,大清朝的二号主子!
清流物议也就议一议下面的奴才和没资格当奴才的臣子,主子谁敢议?主奴尊卑都不知道,这官还这么当?
“皇上,奴才肃顺也觉得应该遣使出洋.哪怕是向罗马教会传旨,也得有人去传啊。总不能让英吉利、法兰西、美利坚的使臣转达吧?这也不合乎我大清的祖制。我大清皇上的圣旨,绝没有让洋人来传的道理。”
接着恭王之后出来说话的是肃顺,他是郑亲王的儿子,堂堂爱新觉罗,当今皇上的心腹,也是不怕物议的。而且他还会找借口,大清皇上的圣旨不能让洋人来传!
哪个清流敢说不对?
而且,他还把去“西天请神”说成了去“西天传旨”,乍一听好像罗马教会是大清皇上的藩属一般。
“其实皇上传旨罗马是有先例可循的!”
第三个发言的是个穿着身白衣的“孝子”,正是杜授田的儿子杜翰,他现在是工部侍郎,军机上学习行走就是军机大臣!
“哦?”咸丰笑盈盈看着自己恩师的儿子,“是圣祖爷还是高宗爷那时候的先例。”
“都不是,”杜翰说,“根据《蒙古秘史》记载,蒙古大汗贵由曾经遣使罗马,向当年的罗马教会的大主教传达大汗的圣旨!
皇上,您不仅是大清的皇上,还是大蒙古的布伦扎萨克汗啊!您完全可以循贵由汗的先例,传旨罗马。”
“哈哈!”咸丰大笑了起来,“有道理!朕还是蒙古的大汗,可以循贵由汗的先例.既然有利可循,那朕就决定遣使罗马,请罗马教会派法师来我大清共剿妖魔!”
“皇上圣明!”
既然有例可循,那么底下的大臣就只有喊圣明了。
咸丰心情大好,点点头,笑着问:“那么谁能去西天,不,是西洋走一趟?”
底下鸦雀无声!
没人愿意接这个差喊“圣明”是一回事,“上西天”是另一回事。
况且,还没有孙猴子、猪八戒、沙和尚陪着,要是遇到英吉利、法兰西、美利坚的妖魔鬼怪,那可怎么办?
咸丰的脸色顿时就有点晴转阴了,目光从底下跪着的一群大臣、奴才身上慢慢滑过,最后落在了自己的心腹肃顺身上。
肃顺一直在偷瞄咸丰,自然也发现咸丰投过来的期待的目光了!
而且肃顺自己盘算了一番,也觉得满朝文武之中也只有他能走这一趟了。
首先,汉臣肯定都不合适的,能在勤政亲贤殿上跪着参加朝议的汉人个个都是清流领袖,清流领袖出洋卖国?要这么干了不得叫人喷死?
而如今朝堂上够份量,又头脑清晰的满人、蒙古人,也只有恭王、僧王和他了。
恭王是不能出洋的,虽然他挺热衷洋务的,但他现在的“国本”咸丰的后宫虽然有人怀上了,但只要儿子没养出来,恭王就是“国本”,也就是皇位的头号继承人。
如果咸丰一不小心.死了,皇上就得恭王当了,他哪儿能出国?国不可一日无君!
其次,僧王也不适合出洋。僧王还得练兵保大清呢!
既然恭王、僧王都不行,那就只有他了!
“皇上,奴才肃顺愿意走一遭西方罗马城!”肃顺忙一个磕头,向咸丰讨下了“西天请神团团长”的差事。
咸丰满意的点点头:“好,肃顺你果然是朕的股肱之臣!”
“谢皇上夸奖!”肃顺连忙谦虚一句。
“正使有了,还缺几个副使,有谁可以担任?”咸丰又问。
“皇上,”恭亲王建议道,“二等侍卫元保目睹了妖魔降世,还和妖魔交过手,理应充当副使。”
咸丰点点头:“元保可以.不过一个副使太少,至少得一正三副吧?”
一正三副,“师徒四人”,多吉利。
“皇上,”肃顺自己也想起一人,“理藩院里专管罗刹事务的白斯文懂罗刹语和基督教,也能当个副使。”
咸丰点点头:“还缺一个.推举个汉人吧,最好是个年轻才俊,和那个罗雪岩差不多,等他放洋归来,开了眼界,就能大用了,说不定又是一个罗雪岩。”
“皇上,”僧格林沁听咸丰这么一说,马上想起一人,于是就举荐道,“奴才僧格林沁举荐翰林院编修李鸿章随肃顺、元保、白斯文一同出使西洋!”
第230章 “李中堂”去上海,洪秀全到南京
浓重如墨的夜色已经笼罩了整个北京城,在北京内城北部的井儿胡同上,一座三进的四合院的东厢房内,依旧亮着昏黄的灯火。屋子里面坐着三个士人模样的人物,都光头没有戴帽子,其中两人长得特别高大,正是李文轩、李鸿章父子,还有一人则是护送“曾麟书”北上的黄世杰。
这三位现在所在的这座四合院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拥有的,这座四合院位于北京内城的镶黄旗地盘上当年大清定鼎北京后没有学李自成拷饷,多尔衮多阿玛可干不出那么不体面的事情,多阿玛只是来了个圈地加占房的组合拳。
圈地是圈北京城外的地分给八旗子弟,大约就是北京周围二三百里的好地肥田都给圈了!
占房则是整个北京内城,大约就是后世二环内这块,全部占下,原本的房主驱逐.而且是限期滚蛋,只能携带有限的行李,剩下的房子、家什和埋在地底下的银子全是八旗子弟的了。
在这之后二百多年,北京内城就是个“旗人城”,只有八旗子弟,包括包衣奴才才能在北京城内安家落户,也不是随便住哪儿都行,得根据各自隶属的旗来居住。整个北京内城一共分成了九块,八旗一旗一块,中间还有一块是紫禁城。
现在李文轩、李鸿章、黄世杰三人所在的院子是在镶黄旗的地盘上,是咸丰分给曾麟书、曾国藩父子的。
他们仨这几日忙前忙后,帮着曾麟书跑衙门办手续,跑外城买家具、雇下人、采买各种杂七杂八的东西,到今儿才算初步安顿了下来。
今儿中午还从城外的“德聚全”订了十几桌酒席,请了井儿胡同上的旗人街坊。“曾麟书”是个乡下童生,又有点贪杯,黄世杰怕他酒后吐真言,只好拉着李文轩、李鸿章一起帮着“曾麟书”一起应付这些旗人街坊,一直忙到了傍晚。
于是李文轩、李鸿章也就不回外城的“出租屋”了,干脆就留宿在“曾麟书”的三进宅院里了。这还是他俩第一次在内城当中的四合院里过夜呢!
而黄世杰在北京外城没租房子,到了北京之后,先是和“曾麟书”一块儿在僧格林沁的王府里借住了两宿,然后就和“曾麟书”一起住进了这所距离紫禁城步行只需一刻钟的宅子里头。
“三进的院子,离紫禁城还这么近.涤生兄虽然八年到侍郎,官运不可谓不亨通,可他要不是抬了旗,哪怕当了大学士军机大臣,成了曾中堂,都住不上这样的房子!”
李文轩的言语当中充满了羡慕。
而黄世杰却摇了摇头,笑道:“这可不一定!那是过去的规矩,将来怎么样可不好说!说不定老师将来在北京城里面的住处还能往南边再挪个几里地!”
李文轩哈哈一笑:“子英,你这话说的.你知道井儿胡同往南几里地到哪儿了?紫禁城啊!曾涤生怎么可能住紫禁城?难不成他还能来北京当侍卫?”
李鸿章的脸上却是划过一丝异色,望着自己的这个师弟,低声问:“子英,老师是怎么看待局势的?这大清还有救吗?”
黄世杰冷冷一笑:“老师觉得当今天下和元末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