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秦设计师 第73节

  咸阳,一座客舍房间,几名奇怪的“咸阳人”正待在房内,听到这喊声后,几人将窗户稍微开了一点向外看去。

  见街上的秦人都跪于地上,激动地喊着那句话,几人不由神情沉重,其中一人小声道:“秦王如此得秦人信任,须尽快禀报单于,暂不可与秦王为敌。”

  旁边一人道:“就算我们不和秦王为敌,秦王也未必放过我们……”

  他们自认为很强,但面对灭六国、统一天下的秦,也依旧感到沉甸甸的压力,不认为和秦开战有绝对胜利的把握。

  所以在得知南边刚统一天下不久的秦王要称那什么皇帝后,单于便派了他们过来打听情况,看看那位秦王对他们是什么态度。

  现在听到的这句话,那秦王的野心明显不小,怕是要与他们不利!

  王宫,嬴政的称帝大典进行到下一步,也是许多大臣早就在等候的环节,他们之所以劝大王进一步成为皇帝,不就为了此时?

  大王不进步,他们如何进步,他们不进步,荣华富贵从哪来?

  嬴政道:“自今日起,将改九卿为诸省与诸部:诸省为御史省、内务省、国务省……”

  嬴政最终还是采取了部分从李念那得来的王朝官制。

  毕竟后世的官制的确有利于他集权,且能让权责更为明晰,但受限于大秦现今的情况,又不可能全盘修改,只能采取其中部分。

  “诸部为吏部、兵部、税部、刑部、户部、工部、礼部、教部……”

  “吏部掌官吏考核,升迁贬谪,兵部掌国之兵事,征发兵役,审核战功,刑部掌刑律,查天下违法犯律之事,教部掌教化,监学天下……”

  “国务省掌国之政务,由王绾为首相,李斯、冯去疾为副相,掌户部、工部、刑部、礼部……”“御史省掌谏言,审核政令及政令在天下间反馈,冯劫为主令,淳于越和赵高为副令,掌都察院、制舆台……”

  “内务省掌王宫和宗室诸事,设采买司,设宗人府,公子婴为宗正。”

  具体的官制十分复杂,由嬴政和众臣商议许久方才定下,那么多,哪是一时能讲清,嬴政自然只是讲了关键的部门和大臣。

  众臣虽提前便已知晓官制将改,但并不知官职的具体官员。

  “吏部、兵部由朕直辖,吏部左侍郎蒙恬,右侍郎王贲,兵部左侍郎王翦,右侍郎尉缭,教部李念为尚书,苏胥为左侍郎,户部尚书为……”

  大多大臣都很高兴,虽然官制改了,但相比于以往,他们都升了官,可也有人不太满意,李斯便是其中之一。

  他想的是成为大秦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顶替掉王绾,成为当朝丞相。

  如今他虽也能称一声“丞相”,但前面却带了个“副”,有这字和没这字,天壤之别。

  尽管比之于他身为廷尉时,权责看似更大,可终归非他所愿,不说还有一个冯去疾和他平起平坐,关键头上还顶着一个首相王绾。

  赵高对此倒是未太在意,他深知自己现今的一切都源于嬴政,更在意的是嬴政的宠信。

  王翦特意看了眼身边的蒙恬,陛下将他和王贲分别置于吏部和兵部,明显是不想让他和王贲同在兵部掌权,还在其中分别插了一个蒙恬和尉缭,让除了陛下外,无人可独掌两部。

  但即使陛下不这么干,他也会主动提出,不怕君王猜忌,就怕君王不猜忌,那会更危险。

  王绾倒无所谓,尽管相比之前的丞相,他的权力其实被削弱了,还削弱得最厉害,不仅将有些省和部不再置于他辖属内,更把李斯、冯去疾给塞进来,让他们三人彼此制衡,谁也甭想独揽大权。

  这让王绾不由生出了一点想法,‘陛下此举似在防备谁?不像是防备我,冯去疾也不像……’

  如果不是他们二人,那就只剩下一人原来的廷尉李斯!

  只是陛下为何要防备李斯?

  虽和李斯有些不对付,但王绾也承认李斯之才不逊于他,甚至犹有过之,绝对是他之后成为下一任丞相的最好人选。

  且李斯这些年兢兢业业,诚诚恳恳为陛下和大秦尽力,君臣相得,为彰显对李斯的宠信,不顾年龄的差距,嫁女给李斯之子。

  王绾都已经准备好在统一天下后,自己就退下丞相之位。

  因为他和嬴政越来越意见不对付,反倒是李斯和嬴政能尿到一个壶里。

  自己主动退下,还能在嬴政那留些情面,等嬴政出手,那就不体面了。

  怎么看李斯都会取代他成为丞相,然而到现在他都还是丞相,嬴政不仅没有让他退下之意,反倒是李斯被死死按住,若他猜想为真,即使他退去,李斯也成为不了丞相。

  王绾心中猜道:‘此中缘由怕和那李念有关!’

  备注:本章里的官制修改,大大们看个乐呵就好,我一个人咋可能设计得出一个完整符合书里大秦的官制。

第152章 分封诸公子

  李念成为那教部尚书,众臣倒并不怎么惊讶,此举明显是要让李念入朝堂,提前为其成为储君铺路。

  讲完官制改革,对百官诸将进行封赏后,嬴政又宣布了一条政令:将天下划分为将近四十个郡。

  此政令一出代表原本的六国之地在此刻全被纳入大秦的郡县制中。

  这也属于早前便定好的事,众臣也并不惊讶,但接下来,嬴政便抛出了一枚重磅炸弹,只听他道:

  “儒家有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朕深以为然。”

  “朕之诸子虽贵为大秦公子,然长于深宫内,未经世事,不知民间疾苦,如何能担大任?”

  “为大秦计,为万民计,朕决定将诸子分于地方历练,知民事,察民情……”

  除了早已知道嬴政决定的扶苏,其他大秦公子无不惊讶,随之而来的是兴奋、迷茫、忐忑、担忧。

  好消息是父皇要将他们分封出去,他们可以出宫,亲自去治理地方,坏消息是没啥经验,不知道能否治理好。

  且父皇为何要将他们分封出去,父皇不是一向最厌恶分封了吗?

  如今好不容易才灭了六国,一统了天下,马上又将他们分封于地方?

  看见在摆弄那奇物的李念,除扶苏外的众位公子生出两个想法:

  一是父皇难道是为了给这个便宜兄弟铺路,让其顺利成为储君,接着再顺利登基,所以将他们全都赶走?

  二则是父皇尚未定下储君的人选,分封他们于地方,是想让他们比试谁能将地方治理的好,从中择选出储君?

  前者自不用多说,麻溜地滚去地方混吃等死,那大位不属于他们,不用再多想,可若是后者……

  有志于皇位的众公子均兴奋起来,如果是后者,那他们就还有机会登上那个位子。

  只是那个便宜兄弟的表现很怪,听到父皇要分封他们时,连点惊讶都没有,要么是对此不放心上,要么是蠢到不知发生了什么,要么是早已知晓……

  可这位明显不蠢,刚有些兴奋的大秦诸位公子心又沉了下来,酸溜溜地想到:说不定父皇这条政令还是跟对方商议后定下的。

  众臣也在惊讶,在这件事上,嬴政可没提前和他们打过招呼,属于突然袭击,尽管丞相王绾早提出过大秦如今掌控不了整个天下,最好是先抓核心地区,将偏远之地分封给诸位公子镇守的策略。

  但嬴政一直没亲口确认过,众臣遂以为嬴政并不满意这个策略,不想采用,未想嬴政在今日突然扔出这颗大雷:原来陛下不是不采用,而是心中早有定计,只是不想让他们知道。

  李斯眼中闪过恍然大悟的神色,觉得他想明白了,他在此次改制封官中没有顶掉王绾成为丞相,是因陛下要采用王绾之策,而他主张的却是不能分封,所以才刻意压他。‘陛下,臣可以改,只要让臣登上丞相之位,臣也可以支持分封!’

  李斯在心中叹息,终究是差了一着,偏偏他还不好站出来反对嬴政要施行的分封。

  今日可是嬴政的称帝大典,跳出去反对,不是坏嬴政的兴致?

  若真跳出去直言上谏,绝对会被嬴政记恨上,此后不仅再和丞相之位无缘,还有性命之危。

  没看到平常朝堂上以敢于直谏出名的那些个大臣,在今日也沉稳安静,未尝多言。

  淳于越等儒生脸上都露出欣喜的神色,他本想在今日过后,再上书劝谏嬴政施行分封,未想嬴政主动要分封诸位公子。

  虽然嬴政肯定别有目的,但这总归是好事,有了这个好的开头在,离他们所想的分封、复周礼还会远吗?

  即使到了此时,淳于越等儒生依旧抱着分封、施仁政、复周礼的治国想法。

  因为周虽分春秋战国,虽导致诸国征战数百年,但国祚确实长,是他们所能看到的历史中最长的王朝,大秦不学周,还能向谁学?

  至于周朝的崩坏,也不是分封、周礼和仁政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人们不遵守周礼、君王不施仁政,礼崩乐坏,方才至此。

  听到嬴政居然要分封诸位公子,一直平平静静、安分观礼,只在嬴政说设宗人府,任命公子婴为宗正时才有些许反应的大秦宗室,此时也不由生出一点期待:

  嬴政可是出了名的厌恶分封,现在却能分封他的那些儿子,会不会也修改一下对宗室的限制?

  这大秦可不只是嬴政和他诸位儿子的大秦,也是他们的大秦,他们有共同的祖先,相比于那些大臣,他们才是一家人啊。

  既然都能分封诸位公子出去,让他们去治理地方,也未必不可能,别的且不说,身为大秦宗室,治理地方总比他人更能保证忠心!

  被强邀观礼的齐王建等六国王公没多少想法,他们的国都亡了,人都被抓到了咸阳成为阶下囚,纵有想法又能如何?

  最多只能在心里诅咒秦皇不得好死,其现在分封诸位公子,秦也会走上周的老路,那些公子迟早也会和他们一个下场。

  刘季、萧何等聪明人自是不难看出嬴政这是为解决大秦如今无法完全掌控天下,才逼不得已而采取的过渡政策,等大秦积蓄起足够的力量,迟早还是会废除分封。

  嬴政也不理会下方这些人怎么想怎么看,继续道:“封公子高为琅琊王,领琅琊郡、齐郡、钜鹿郡,封公子将闾为长沙王,领长沙郡、赣郡……”

  赣郡是原本大秦历史中没有的一个郡,是从九江郡中划分出了一部分所成,目的是因要分封于诸公子至地方,嬴政不想让其等所掌握的地方太大而为之。

  听着嬴政分封的地方,原先不明白的人也逐渐回过味来,陛下的确是要让诸位公子到地方上历练啊,看这分封的都是些什么地方?

  全是离咸阳极远之处,位于如今的大秦边边角角。

  这是要让诸位公子镇守大秦偏远之地!

第153章 宗室改革,赐婚李念

  之所以不给齐、楚、燕等王号,反而给了琅琊王、长沙王、九江王这样的王号,也是嬴政故意为之。

  是他如今虽捏着鼻子忍下了不得不进行分封,但对分封仍存有厌恶反感的体现。

  好不容易才灭了六国,现在又分封出齐王、楚王……

  那不妥妥抽自己脸?

  且也是向众臣和诸位公子表明他的意思,尔等虽被朕分封,但要记住朕不希望再出现六国之王。

  听嬴政分封完,众人敏锐地发现有三人未得分封:其一是那李念;其二是公子扶苏;其三是公子胡亥。

  公子胡亥年幼不封,还可理解,但公子扶苏和李念都未被分封,却令众人感到奇怪。

  在他们看来,大秦的诸位公子中,唯有这两位最有可能为陛下看重,将立为储君,可储君只能有一个,也即其中一人当被分封出去。

  然而现在的情况是李念和公子扶苏都没被分封出去。

  莫非陛下同时中意的这两位,才将他们一起留在咸阳,使他们竞争?

  再看这两位当事人,公子扶苏一脸平静,那李念还拿着那奇物在摆弄,似对陛下分封诸位公子却未封他们毫不在意。

  这令众人更加奇怪,这两位咋不急啊?

  这时,嬴政又抛下一条政令:“从今日起,凡我大秦宗室,除参军获功可入宗籍外,亦可依治理地方之功入宗籍,然凡出身宗室之人,皆需从县乡做起……”

  这是嬴政对宗室的改革,过往对宗室限制太严,致使大秦宗室毫无存在感。

  嬴政考虑到李念讲说的历史上,胡亥上位后,同赵高胡作非为,秦室无人可阻,胡亥也就罢了,关键是陈胜吴广反叛后,天下皆反,除了一个章邯,秦室竟无人可力挽狂澜。

  这其中一个原因正是大秦宗室太过势弱!

  尽管宗室弱,可使坐在君王位子上的这脉王权更稳固,但失去宗室的力量支持,王权也更易受大臣和其他方面的威胁。

  虽说宗室强大后也会威胁到王权,甚至比大臣和叛军的威胁来得更厉害,可大家终归同一个祖先,即使被宗室之人抢去了王位,那也是肉烂在锅里,不至于被人连锅都给砸了。

  嬴政左思右想,权衡利弊后,最终决定改革对宗室的政策,让宗室具有一定的力量,不能像现在这样毫无存在感,被人打到咸阳,只能像待宰的羔羊一般引颈就戮,生死看他人。

  虽然他现在已经将项氏一族提前铲除,但谁能保证日后还会不会出现一个陈羽、王羽?

  在同李念商议过后,嬴政定下了今日的宗室改革政策:放松对宗室的限制,不仅可做官,还允许宗室经商、种地、做工……

  但嬴政同时也剔除了宗室入宗籍后的许多优待。

  这实际是变相使入宗籍不再那么有吸引力,让大秦宗室能放下身段,去更多地方、更多行业,逐渐平民化。

  如今的大秦宗室成员虽不说人人都有国士之才,但几乎都读书识字,仅此一点就比当今天下九成九的人都强。

  现在大秦缺乏官吏,可因大秦对宗室的限制,这些读书识字的宗室却几乎没用,属实为一种浪费,不如拓宽些渠道,让其等能为大秦和天下贡献一份力。

首节上一节73/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