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秦设计师 第44节

  就算汉初是分封诸王,减少了中央朝廷的人才压力,但那些分封出去的诸王也得招人治理封地啊。

  也就是还是需要相当数量的官吏,并不会因为采用分封制就让治理天下所需的官吏变少了。

  这件事琢磨出来后,嬴政猛然意识到天下间的能人贤士不少,只是他们不为大秦所用。

  今日他提出这问题,便是在想能不能将这些在野遗贤挖几个出来,就算只挖出一个能用的,那也是解决了大秦一个人才缺口。

  “众卿有何谏言,尽可提出!”

  原来大王是觉得大秦的官吏太少,无法治理好天下,想求贤啊,众臣顿时明了。

  虽被嬴政先一步堵住了他要讲的复周礼、分封,但淳于越还是要发言,他道:“臣以为大王可仿燕昭王‘千金市马骨’之举,使天下人知晓大王求贤之心,贤才定会如‘千里马’一般主动上门。”

  李斯摇头道:“今非燕昭王之时,谁知招来的是贤才,还是别有用心之徒?”

  万一有心向六国贵族的人趁这机会混了进来,那就不好了,而当今天下,大多贤能之士都非黔首,与贵族有关。

  嬴政想起李念讲过的“启民智,开教育”,看来确实要在大秦用一用了,“开民智”虽有风险,但如今大秦的状况是人才不够,许多人才都在六国贵族那一方。

  他又想明白了一点大秦为何会二世而亡:忠于大秦的官吏不够,那必然会给六国贵族或亲近六国贵族之人钻了空子,让他们渗透掌控了地方,致使他的皇令不行,六国贵族敢大摇大摆在当地现身。

  那项羽和项梁敢跑去会稽看他,大概便是如此,说不得当地的大秦官吏还和这对叔侄相熟。

  这和后世王朝遇到的门阀世家差不多道理。

  你皇帝是天下之主又咋样,你没有足够的人才治理天下,最后还不得用我们的人?

  而用我们的人,那就得受我们桎梏,接受我们也参与天下这场游戏,成为一方规则制定者。

  ‘必须得自己培养贤才,不能让这等情况继续下去!’

  作为一名强势的君王,嬴政此刻有种被人卡住了脖子的感觉。

  李斯不知嬴政心中所想,继续道:“臣以为当用举荐之法,由各地官吏包括臣等举荐贤能,若被举荐者有罪,举荐之人当连坐论处。”话一说完,李斯便遭人反驳:“依廷尉之言,谁还敢举荐?”

  尉缭便是李斯举荐,若按李斯现在所说,历史上尉缭偷偷溜走,他应该被连坐处置。

  王绾道:“廷尉连坐之言虽不可行,但确有其理,如何确保举荐或招来的贤才有真才实学,又可为大秦所用?”

  听了会儿群臣发言的嬴政道:“寡人倒有一法,举荐也好,千金招贤也罢,寡人统统可以应允,但招来的贤才若要得封官职,须得进行考核审验。”

  “寡人准备于咸阳开一场大考,凡天下贤才皆可参与。”

  “寡人将会出题,由其等作答,择其中优者为官!”

  考试制度在华夏史上由来已久,但嬴政此刻提出的咸阳大考是从李念所说的后世科举所想到的灵感。

  一念通而万念通,嬴政突然想到了一个通过大考将人才从六国贵族那边争取过来的办法:授予在大考中优异者荣耀名誉,并将其等姓名传扬于天下。

  听李念说那宋朝科举有“东华门唱名者方为好男儿”之言,说明那些参加科举之人也图名。

  到时,只要接受他授予的名誉,那这些人日后如果再想帮助六国贵族反抗大秦,就会为天下人所指:

  秦皇给了你那么大的荣耀,向天下宣扬你的名字,你却帮助那些六国贵族叛乱?

  呸!

  如果这些人接受了他的官职,那就更好了,就只能被名誉荣耀这条缰绳拴住,老老实实为大秦做事,若敢不尽心,便是不忠不义,为天下人所耻。

  嬴政刚将他咸阳大考的设想提出,王绾便道:“大王,此法虽可选拔出有真才实学之人,却无法选出会忠心效力我大秦之人。”

  嬴政笑道:“丞相勿忧,寡人已有解决之法,授大考中优异者名衔,如大考最优者为一特殊名衔,其次又为一,再次者还有……”

  众臣很快反应过来,李斯眼睛发亮,为这办法叹服,他道:“自古以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大王以大考排名,定天下第一,必能吸引众多贤才聚于咸阳。而其等名衔为大王所授,若不忠于大王,必会受天下人唾骂。大王之谋,臣李斯叹服!”

  古人只是不如现代人见多识广,有时找不到思路,但一旦思路被打开,其想出的办法不比现代人差。

  李念尚未和始皇详说科举,始皇却已经琢磨出了科举的妙用,还计划给咸阳大考的成绩优异者排序,赠授他们名衔。

  古时王朝灭亡,有些大臣明知大势已去,为何还在效忠,甚至以身殉国?

  其中正有这种知遇赏识、赠授名衔之恩。

  而在大秦这个时代,此类风骨更甚,人们重然诺,轻生死,一饭之恩尚可以千金相报,何况赠授名衔这等大恩?

  众臣都能想到咸阳大考的消息放出去后,会有多人赶赴咸阳参加这场大考?

  怕是仇恨大秦、出身六国贵族的某些人也会忍不住,想来会一会天下贤才,争那大考第一吧?

  肯定也有人不屑一顾,识破其中的算计,不会来参与,但更多人会来。

  因为名就是这么吸引人!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旷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咸阳花。

第95章 大王欲改大秦官制(为暖阳大佬加更)

  咸阳大考虽好,可想立刻举行,也不现实。

  大秦如今疆域辽阔,让大考的消息传到天下各地,再让各地贤才赶到咸阳,都需时间。

  不然后世王朝科举时,进京赶考的读书人为何要提前很久出发?

  实乃疆域太大,道路不良,远行不便,不提前可能赶不上时间。

  嬴政也想到了让天下贤才聚于咸阳需要时间,道:“此事便由制舆台负责向天下宣扬,大考时间暂定于三月之后。”

  没人问要考什么,肯定不是考儒家经义,现在又不是儒家独大之时,天下贤才什么百家学派都有,考儒家的,不考他们学派的,是不是瞧不起他们?

  ‘考什么还得问问李念那小子,先把天下贤才聚过来再说。’

  这也是这时代的一点好处,若是在宋、明、清时期要说不考儒家经义,直接考如何治国施政,会被天下儒生群起而喷之。

  听到嬴政的王令,王绾、冯劫、李斯、淳于越、赵高几位负责制舆台的官员齐声领命。

  王绾道:“臣有一事禀于大王,制舆台律令已成,请大王过目!”

  制舆台律令的竹简很多,王绾自然不可能随身携带,且每日上朝时,每位大臣都要经过检查,确认有无携带利器。

  这是荆轲刺秦后,嬴政定下的规矩。

  凡入他宫室之物,皆须查验,不管是舆图,还是竹简。

  因为舆图里可藏利刃,竹简也能啊。

  大臣们想要呈送给嬴政的竹简都不在自己身上,而是提前交到专门的内侍、侍卫那,直到大臣禀报嬴政,嬴政允许呈送,才会呈送。

  “与寡人呈上来!”

  四名内侍分别抬着两堆整理好的竹简进入殿中,送至嬴政面前,嬴政并未立刻翻阅这些竹简,而是继续和众臣议事。

  待朝会结束,王绾、李斯、冯劫等大秦重臣被留了下来。

  看着留在殿内的大臣,嬴政道:“让诸位爱卿留下,自是有事要和诸卿言说,众卿且先看竹简。还不将竹简送与众卿!”

  随嬴政令下,多名内侍端着一盘盘竹简送到李斯等人面前桌上。

  作为大秦重臣,每天处理政务都是和竹简打交道,早已经麻木,只是仍好奇这竹简中记载的是什么?

  莫非又和那李念有关?

  嬴政交代了句“众卿若是看完一份,可与他人交换!”,也看起了王绾呈递有关制舆台的竹简。

  君与臣都在阅览,章台宫内一时如图书馆般安静,只有竹简被翻动之声。

  大臣们要看的竹简要比嬴政要看的多,且还要交换观阅,因而嬴政率先看完。

  在他看来,王绾、李斯、淳于越等人所制定的制舆台律令已经十分详细,从中还可看出哪条是淳于越提出,哪条是李斯所提,哪条是糅合了双方意见所成。

  果然,将淳于越丢过去是对的,可以限制李斯的那些法家想法,使制舆台不会变成又一个廷尉府。

  但对制舆台是否按这么成立,嬴政决定暂不表态,先把这些竹简给李念看看,看那小子能否指出问题。而观阅竹简的众臣越看越脸色沉重,哪怕是赵高也神情肃然。

  他们所看的这些竹简上记录的事简直惊人:一为改大秦官制;二为修大秦律法;三为大王称皇帝的流程。

  对修改大秦律法,众臣不意外,毕竟嬴政的态度已经算公开了,秦律须改,使之适于天下,但怎么也没想到大王还有修改大秦官制的念头,那称皇帝的流程也是颇为详细,就像有人已经按此称过皇帝一般。

  这念头甫一生出,便立刻被众臣否去,这如何可能?

  自古以来虽有三皇五帝,但从未有人将“皇”和“帝”合于一起,大王绝对是有史以来第一位称皇帝的君王。

  可如果在大王以前,没人称过皇帝,写这些竹简的人又是如何想出这么详细具体的流程,得有多高才华智慧?

  难道又是那李念?

  众臣发现他们今日想起李念的次数也太多了!

  王绾暗道:‘此人之才旷古绝今,难怪能为大王重视。’

  李斯则在寻思:‘难道我想错了,此人并非大王之子,只是因其才智而为大王赏识,不应该啊……’

  如果李念非大王之子,只是一才智卓绝之辈,那大王更应提防戒备才对,如此有才,若又得了天下人爱戴,必会威胁到王权。

  以大王的帝王心术,不可能连这点都看不到,却偏偏做出了那等不合理之事,其中必有隐情。

  赵高在想:‘不管此人是否为大王之子,都不可得罪,日后若见,定要设法与之交好。’

  尉缭在想:‘此人实是有才,缭不如也,只是依其竹简所言,必会更重秦王之权,也不知是好是坏。’

  那竹简所述的官制修改之法,分明是加重君王集权!

  尉缭都不敢想集中了这么多权力的君王会有多可怕,尤其还是秦王这种君王。

  众臣也明白了嬴政将他们留下的目的,这是事先跟他们通气,既是询问他们意见,也是让他们知晓他要做这些事,之后向所有大臣宣布时,站在他这一边。

  处理了会儿政务,见众臣已将竹简看完,嬴政放下手中之笔,问道:“众卿有何看法?”

  丞相王绾道:“竹简中所述大王称帝礼仪已颇为详善,臣以为只须稍改几处,便能为大王所用。”

  尉缭也选择了一件事作了回答:“若依竹简之言,在大王称帝那一日以大赦天下之名颁布新律,确可使新律更入人心。”

  可两人都没谈修改官制,嬴政当然留意到了,直接点名道:“那修改官制,诸卿有何看法?李斯,你说!”

  李斯心中颇不愿意回答修改官制的问题,虽然就算官制修改了,他也会是大秦重臣,但那时的权力可就不如现在了,何况他还想登上丞相之位。

  可若依竹简所述,丞相的权力将被大大分薄,远不比王绾现在掌握的丞相之权,他想要做的是王绾这样的实权丞相,在整个帝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按法家的思想,李斯该赞同竹简所述,因为法家本就主张君王集权,将天下权柄握于一手,然李斯并非纯粹的法家信徒。

  应该说很少有人是某个学派纯粹的信徒,韩非亦是如此,其忠于韩显然更胜于忠于法家学说,否则韩非也不会死在大秦。

第96章 使秦卒治天下(为暖阳大佬加更)

  但如今嬴政点名问他,不能不答,李斯平复心中思绪,开口道:“臣以为官制可改,但改官制后,必将需大量官吏。大王以咸阳大考可招纳天下贤才,然贤才可为官,却难为吏。”

  李斯直接道明了咸阳大考的一大缺陷,可以将天下散落在野的贤才吸引过来,但这些跑来参考的贤才能为官,谁愿去为一小吏?

  大秦不仅缺乏官,更缺吏,吏作为政务的具体执行者,显然缺得要更多。

  李斯在委婉劝说嬴政,大王您改官制没问题,但也应看到官制修改后,相对于现在的大秦多出了许多部门,那需要更多官吏,靠那咸阳大考招纳贤才根本填补不了。

  听到李斯之言的其他大臣也纷纷皱眉,这的确是个难解决的问题。

  这竹简上记述的官制改革方案看着虽好,可不符合大秦实际。

  嬴政挑了挑眉,忽地想起李念和他提过的沛公、萧何、樊哙等人,仿佛间像抓住了什么,但究竟是什么,一时又没想到。

  嬴政陷入沉思,回忆沛公、萧何、樊哙几人的信息,试图抓住那一闪而过的灵光。

首节上一节44/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