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完,嬴政又道:“众卿且用!”
淳于越早就想尝了,拿起托盘中的筷子,夹起一块豆腐放入口中,果然和他想的一样,此菜之味如其色其形,清香爽口。
其他大臣也是相仿的感觉,这味道与大王所说的一样,能品尝出菽的味道,但和菽饭又不同,没有那般难下咽。
大臣们也懂了嬴政的意图,这是想将制作这豆腐之法传于天下,让天下之民吃上这豆腐。
但不得不说,这豆腐确实比菽饭要好吃,如果传出去,必会受常年吃菽饭的天下人喜爱。
身为大秦重臣的他们能吃到其他食物,可放眼天下,菽饭却是那些身份卑贱和家境贫寒者普遍食用的主食之一啊。
豆腐制法传扬天下,必会让大王在天下的声望再上层楼。
大王这是得了谁的指点,想出用这些东西收拢天下民心?
是制作地球仪的那位?
见众臣都品尝过豆腐,嬴政道:“众卿以为这豆腐滋味如何?”
淳于越起身,向嬴政恭敬地行了一礼:“谢大王为天下苍生赐这豆腐!”
嬴政摇头道:“此物并非寡人所做,而是李念所制,寡人只是要将其广传于天下,使我大秦之民都可食用。”
“众卿须谨记,若有人问起此等事物为谁所制,皆为李念,不得擅传为寡人!”
李念?
终于知道了大王口中的“那位”名字,只是以往没听过啊!
众臣在脑中快速检索:他是哪里人,是何出身,多大年龄?
可想了一圈,未发现他们知晓的人中有这么一位李念。
看嬴政说的认真,众臣心中一凛,赶紧应声称“唯!”。
这个李念在大王心中的地位很高啊!
也是,若在大王心中地位不高,大王能让其居住于王宫之中,会严厉告诉他们,这些东西是李念所制,非他所做?
这些东西每一样传播出去,都能在天下收获巨大声望,若大王承认是他所制,对大王的好处将无可估量。
大王现在却放弃了这份好处,成全了那个李念的名声,也不知大王如何在想。
李斯提醒嬴政道:“大王,若是如此,这些东西一旦传于天下,那李念必将为天下人爱戴,声望无以复加,其对……”
李斯没把话说完,但嬴政已懂其意,让李念获在天下间得了那么大的声望,这会威胁到大王您!
嬴政目光落到李斯身上,李斯之言确实有为他着想之意,但他认为李斯更深的意图是离间他和李念,让他猜疑忌惮李念。李斯话中的可能性,他也想到过,以李念为制作者将这些东西传播出去,李念在民间的声望必然会很大。
到时,即使是他,也不好再随意拿捏李念。
因为将这样有功于天下万民之人杀掉,定会有人想着为李念复仇,大秦会随之动荡。
从这些看,他占据制作这些东西之功为最好,最符合他的利益,但他有另外的一些想法,如他想向李念那小子展现他的气量:看,寡人并不会贪没你的功劳!
对嬴政来说,李念在以后所能带给他的价值远超过一时自认是制作者的价值。
这笔账要如何衡量,不难计算!
可李斯不知,故有此言!
嬴政一句“廷尉无须再多言,寡人信李念。”,便将其他有和李斯一样想法,想要出声的人给堵了回去。
这李念究竟是什么人,大王如此信任维护于他?
能长居王宫,该不会是大王之子吧?
此想法一生,不少大臣只觉念头一宽,越想越觉得有这种可能。
如果李念是大王之子,那先前一些想不通的地方现在也有了合理的解释。
比如大王突然想要立储,哪是想要立扶苏公子?
分明是在为这个李念探路,试问于他们!
再如现在,大王非得要所有人知道这些事物为李念开创,明显是在为其养望造势,为成为下一任君王铺路。
大王不怕李念获得民间的巨大声望,会影响到他,因为他们是父子,且父子间感情不错,父子之间岂需这般提防?
李念若知道他们的想法,定会感叹这些人太聪明,想太多,不是聪明人还未必想到这些。
李斯这个聪明人也想到了这点,忙起身跪地,向嬴政请罪:“臣失言,请大王怪罪!”
嬴政被李斯这突然的请罪搞得莫名其妙,他道:“廷尉也是寡人着想,有何可怪罪之处?若寡人今日因廷尉之言而罪,日后谁还敢为寡人建言?廷尉快快请起!”
“谢大王之恩!”
起身后的李斯心中有些后悔,方才见李念太受嬴政看重,以为会威胁到他在嬴政那的地位,一时才说了那番话。
现在想来,他有可能得罪了一位未来将执掌大秦的公子,但好在还可用他是在为大王着想,非是针对那位李念来辩解。
应该能辩解过去吧……
嬴政要是有读心术知道李斯在想什么,怕是会哈哈大笑:李念,寡人之子?哈哈哈!你李斯害怕得罪他?你可知他说过你什么?
尽管没有读心术,但嬴政倒是真打算将李斯方才的言语和表现给记录下来,送给李念看。
除李斯外,淳于越也在担忧李念可能为公子。
由于苏胥的关系,他比李斯知道的多一点,也更加认为李念可能是嬴政之子。
为什么偏偏会是他呢?
听苏胥那些话里之意,那位李念对他们儒家很不待见,最近公子扶苏不再召他入宫授学,怕是也和此人有关呐。
第93章 大王真正的意图
丞相王绾放下手中的筷,道:“大王想如何将这些事物传于天下?”
大王今天拿出这些东西向他们展示,肯定不是想随便弄个告示或政令将制作方法宣传一下,大概有别的想法。
嬴政道:“还是丞相知寡人也!”
“寡人将称皇帝,此为寡人之盛事,大秦之盛事,众卿之盛事,亦为天下之盛事。”
“既是盛事,岂可不与众卿同乐,与天下同乐?”
听到这番话,不少大臣自以为明白过来:大王是想要在称皇帝时将这些东西广传于天下啊,以庆贺他成为千古来第一位皇帝,来一个普天同庆。
如此一来,万民都将记得大王是在何时称皇帝,会感恩大王,让大王在民间获得巨大的声望。
虽然这些东西的制作者是那李念,但这是咸阳那位王在称皇帝之日时不忘他们,特意传播出来,让他们用的啊。
但众臣还是想少了。
只听嬴政又道:“既为同乐,当同日同时方可谓,此等事物先差人送于天下各地,但隐而不发,约定为寡人称皇帝那日,同时向天下宣告,众卿以为如何?”
众臣听后细细一想,这操作可行,这才是普天同庆,与万民同庆,比之于在大王称皇帝时才向天下宣布更优。
真正让天下万民切实感受到了大王称皇帝的好处,到时大王的声望定能更上一层。
他们这时也终于明白大王为何不着急称皇帝,而要将时间定在两月之内,这是打算在这两个月中完成他的谋划。
王绾道:“大王英明,此法甚妙,如此才是真普天同庆,共贺大王!”
史书绝对会将这件事记录下来,绝对会为以后的帝王仿效。
其实,当然是尽快将新犁、豆腐、十三香推广出去,对天下百姓最好,但始皇和大秦诸公优先考虑的不是百姓,而是会先思考怎么做有利于他们的统治。
并非某样东西对百姓有利,他们就要去做,就要推广,纵使始皇目前感受到了大秦的危机,发生了些转变,但让他以民为先,怕是想太多。
嬴政道:“此法非寡人所想,而是李念提出!”
又是那李念!
众臣心中暗道。
尉缭道:“此法虽妙,然臣以为还得补上几点。”
嬴政看向尉缭:“卿且言!”
尉缭道:“大王虽事先将这新犁、豆腐、十三香送于天下各地,但隐而不发,到大王称帝时才发,可当日又如何吸引民众,又如何使万民相信大王是想赐惠于他等?”
“臣以为将新犁、豆腐、十三香送于天下各地,不显于人前无错,却不可完全隐而不发,须先提前造势,引来民众注意。”
“如这新犁,可使人先放出消息,言称有一种新的耕犁比旧犁更好,将在某日也即大王称帝那一日与旧犁比试,若有不信者,皆可前往观看。”“等新犁从比试中胜出,再趁机言说今日是大王称帝之日,为与他们同庆,特赐新犁于天下,岂不更好?”
尉缭,正是许多传闻里韩信的那一位师傅。
按后世史料记载,其在始皇称帝后便偷偷离开了,他认为“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
原本他也确实生出了开溜的心思,但最近这段时间,发现嬴政有些转变,不像他所想的那样,便准备留下来再观察观察。
‘大王的改变定与那位李念有关,不知其何许人也?’
尉缭留下来还有另一个原因,是出于对李念的好奇,他想见一见这位能让嬴政都发生变化的奇人。
听完尉缭所言,嬴政思索了一下,点头道:“寡人未曾想及,幸得国尉提醒,众卿可还有谏言?若无,便依国尉所言施行!”
冯劫之父冯去疾出声道:“臣有一言相补,国尉之法更为妥当,但施行时须小心遭人破坏,新犁还好,可豆腐和十三香皆为入口之物,若有人施以阴谋,再想使民相信,便不易也。”
这确实是个问题,在大秦已完全控制的地方还好,可在六国之地,虽说明面上大秦攻占了那些地方,但离完全控制还差得远,当地不知有多少人对大秦怀有恶意。
在这些地方宣传时,难保不会有人蓄谋破坏,如故意编造豆腐和十三香有毒,是大秦专门用来毒害民众,甚至搞出一些“实证”。
嬴政挑了挑眉,冯去疾之言大有可能发生,他下令道:“冯卿所言在理,此事便交与国尉与冯卿,当告诉两位爱卿,寡人要广传天下之物,并非只有这些。”
仅这四样东西就能在天下引起轰动,还有其他的,莫非也是那位神秘的李念所制作?
冯去疾和尉缭恭声领命后,有大臣出声:“大王,臣以为这十三香制法不宜传于天下,当与这雪盐一般归大王大秦所有,民购买即可,怎可让其等也掌握制法?且予民购买,正好也为大秦增些财。”
他是在学先前建议不要将食盐制法传出去的大臣。
嬴政尚未说话,淳于越先道:“不可,这十三香岂可和盐并论?盐为平日必需之物,十三香只为一调味之料,却非必需。”
“若售于天下,价太高,民必不肯买,太廉,与民自制何异?不若将此法传于天下,以彰大王仁德,让小利得大义。”
淳于越这话有问题,但一部分还是对的,十三香并非盐,不是百姓生活所必需,嬴政驳回了这名大臣的建言。
此事暂告一段落,嬴政又道:“今天下初定,然要治理如此之大的天下,须得有足量官吏,若官不足吏不够,怎能治好天下?寡人今日想问众卿,如何使我大秦有足余官吏?”
王绾当即便想发言,推行他的那套分封制想法,但还有一人比他更快,还是淳于越。
只见嬴政话刚落,淳于越便已起身,只是未等他开口,嬴政先一步堵住了他的嘴。
“卿想言何物,寡人已知,今日不言分封和郡县,只谈如何能让大秦有充足官吏。”
第94章 嬴政欲设咸阳大考(为暖阳大佬加更)
嬴政一直记得李念给他说过的大秦问题之一缺乏足够的官吏,所以没法完全控制天下。
既然缺,那就想办法填补!
现在自己培养肯定是来不及了,那是一个长线的计划,只能先从外招,弥补一部分缺口再说。
总不能视问题不见,干摆在那儿,放掉某些地方吧?
昨日,之所以向李念问沛公、问可为他所用的大汉人才,便是嬴政琢磨出了一件事:
汉朝初立时遇到的情况应该和大秦差不多,可能因为刚结束战乱,还要更差一些,但汉初是怎么度过这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