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秦设计师 第241节

  那名说“易解”的使者仔细想了想,发现这事还真没他说的那样“易解”。

  一桩两桩买卖也就罢了,可要是有上百桩上千桩买卖,到一个国家地区,便要重新进行一次量算,要是售卖的货物再多一点,各地价格还有差别,光重新量算就很麻烦。

  更要命的是货物要在诸国间流通,各国度量衡不一样,如果都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度量衡对货物征收赋税,会出更大的问题。

  像在统一度量衡下,只有九百斗的粮食,理应按九百斗来征收赋税,可这九百斗粮按齐斗量算却是一千多斗,肯定会有国家选择以齐斗来多征收赋税。

  刘季又道:“度量衡不统一,影响还有很多。如甲、乙二国度量衡不同,甲国一尺为乙国半尺,有甲国商贾出钱让乙国工匠为其制作器物,却忘了两国尺长有异,致使乙国工匠根据乙国尺长制作。诸位认为那制出的器物可能符合甲国商贾心意?”

  自然是不符合,甲国一尺为乙国半尺,按乙国尺长制作,将比甲国商贾想要的大出一倍。

  这些其实都是李念给他们讲的小例子,当然还有其他,可刘季认为就算他讲了,诸国使者也未必能听懂。

  某些内容,他现在也还在琢磨当中,像李念说的啥度量衡不统一会导致工程与科研上的误差,市场交易成本激增,国际贸易冲突等。

  他都尚未能理解透公子所讲,何况乎这些西域异族!

  刘季接着道:“制作的器物数量不多,乙国工匠只要稍加注意,便能避免,可若是甲国商贾让乙国工匠制作的器物种类、数量极多,且每件都必须精细,又将如何?”

  那会让乙国工匠制作器物的难度增加,更容易出错!

  刘季道:“诸国间的度量衡各不相同,影响已经如此,若钱币也不同,两者相加将会使诸国往来更为不便。尤其会让诸国商贾在其他国邦行走经商时,更为困难!”

  “不说商贾,对诸位的影响,诸位自己应当也有感受,像诸位想购买其他国邦部族之物,付出的代价实际会远超这种物品在其本国本族中的价格。”

  诸国使者认真回想,发现情况确实如这位秦人总督所言,他们想买到另一个国邦部族的东西,常常要花费超过这件东西在其本国内的价格。

  “这正是此二者的影响!若诸国间度量衡能得统一,允许使用一种钱币,诸位再买他国之物时,花费会少许多。”

  眼见时机差不多了,乌孙王道:“兄长之意是,要设立统一的度量衡及钱币,使入盟诸国遵守?”

  刘季点头道:“正是如此,此二者若不统一,所生影响不下于诸国语言不同。若能得统一,今后诸国往来交流将更为便利,像乌孙人到于阗国,因有通用语,于是可和当地人交流无碍。”

  “因诸国间都认可同种钱币,因而其不必再担忧他的钱到了于阗便不能用,可凭他所愿购买货物。”

  刘季给诸国使者描绘要是同意设立通用语、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后的光明前景。

  诸国使者顺着刘季的话想,越想越觉得这位大秦总督给他们描绘的这场景确实有实现的可能。

  但秦人这么做的目的是啥?难道秦人是大善人,无私帮助他们?

  不对,秦人的目的已经涵盖在了其中,诸国若能往来无碍,也将便于秦人去往西域各国,秦人商贾能将大秦的货物售卖到西域各地。

  可这好像不是啥坏事……

  诸国使者觉得事情没这么简单,却又想不出问题在何处。

  实际上,大秦的这些策略对西域诸国是有利的,将推动他们发展,但前提是他们能在变化的局势中稳得住自己,大秦不进行后续操作。

  一名使者问道:“请问总督,统一的度量衡和钱币也要和通用语一般?”

  刘季摇头道:“会有不同!度量衡此物是为方便我等在平时计量食物长短、大小、轻重所设,诸国当用同样的度量衡。”

  刘季知道这些人在想什么,无非是害怕大秦有阴谋,会借此谋算他们,但其等属实想太多,至少在度量衡这方面,大秦没多少谋划,纯粹是想让西域能更规范有序,以便让大秦更好得利。

  度量衡不统一的西域,对大秦也不利,因此交给刘季的主要任务之一:必须让西域诸国统一度量衡!

  刘季看向厅内诸国使者,又笑道:“至于钱币,钱币与财货相关,不可大意,便是我大秦有意让诸位统一用一种钱币,诸位恐怕也不会答应……”

  被刘季说中心中所想的诸国使者不好回这话,只能要么不语,要么尴尬讪笑。

  刘季继续道:“通用钱币将和通用语一般,诸国可保留本国本族钱币,但必须认同通用钱币,且联盟将会根据各国状况,发布各国钱币与通用钱币间的汇率,使诸国钱币也可借通用钱币流通。”

  “汇率便是诸国钱币与通用货币间兑换的比率,即一通用货币可在各国内兑换多少本国钱币。”

  诸国使者这下听懂了,大秦允许他们继续保留本国的钱币,只是和那通用语一样,他们要承认通用钱币作为诸国间流通的钱币。

  这通用钱币的存在,于他们好像有很大好处,最明显的便是其可作为中间兑换物,让不同的钱币间接兑换。

  至于坏处……

  这通用钱币必然会是秦人的钱币,由秦人制作发行,被秦人控制在手,不受他们所控,更多的坏处,他们尚未想到。

  就这点坏处,好像没啥大不了,毕竟秦人允许他们保留自己本国的钱币,如果某天真发现秦人设立的通用钱币有害,大不了禁绝不用便是。

第425章 入盟之利,大秦“西约”!

  见诸国使者没产生多少警惕,刘季知道这些人显然没认识到通用钱币的严重性,大概在觉得如果通用钱币是大秦的阴谋,大不了摒弃不用便是,只要他们果断不用,大秦的阴谋就损害不到他们。

  但哪有这么简单,等通用钱币在西域诸国流通,获得广泛认可后,事情便不由他们说了算。

  这倒不是诸国使者愚蠢,而是他们从未见识过这种手段,哪能想到通过钱币可以玩出的花样。

  国家争锋交手不只在军事方面,还有经济、文化方面,但这时代的人多只会想到军事方面,对经济、文化方面的认识不足。

  这是时代的局限性,与生来的智力无关,像大明洪武帝智力肯定不差,但其还不是没认识到不能乱发宝钞,何况是在现在这个比明早了一千多年的时代,有多少人能深刻认识到钱币的作用、影响?

  见诸国使者没提出异议,刘季又道:“以上几条便是联盟要在西域设立的统一盟规,入盟诸国皆须遵守。当然,诸位若不入盟,则无须遵守,但不入盟也无法享受联盟的好处。”

  刘季笑道:“大秦设立此联盟,是为让西域减少纷争,创造一个利于诸国共同发展的环境,不是为了设盟而设盟。入盟有规矩,自然也有予入盟诸国的好处。若没有好处,光让诸位入盟,诸位心里肯定也不愿意!”

  听到刘季这话,诸位使者只能讪笑不语,但他们心里还真是这样想的,要是入这盟没有啥好处,那还入盟做啥?

  一名小国使者起身问道:“敢问总督,入盟究竟有何好处?”

  刘季道:“其一已在先前讲过,入盟诸国将受联盟庇护,入盟各成员国间不得相互攻伐,若有成员国攻伐其他成员国,将为其他成员国制裁讨伐,未入盟而攻伐入盟成员国者,亦是如此。”

  “这是联盟为诸国提供的第一项好处,也是第一项保障。若性命安全不得保障,又何谈其他?”

  那些弱国小族的使者连连点头,表示大秦总督说的对。

  “联盟是由诸国入盟方可成,联盟庇护入盟诸国,实则是入盟诸国联合出力庇护自己,入盟后,诸国当签署联合防务条约。”

  又出现了一个新鲜的不懂词条,但不懂就问嘛,皮山国使者问道:“总督,这‘联合防务条约’为何物?”

  大秦想在西域设立的这个联盟,不仅是经济、文化上的多国组织,同时也是军事上的,以大秦为主导的多国军事联盟,打造这时代的大秦版“西约”组织。

  实则便是大秦给自己招一群小弟打手,有些战争,大秦不方便直接动手,那就让这些小弟上。

  刘季道:“这是一份盟约,签署后,诸国在军事上共同进退,不管哪一签约国遭受军事威胁,其他签约国都要出力支持。”

  诸国使者顿时懂了,共同防御,共同进攻,一国有敌,入盟诸国共击。

  一名大族使者问道:“敢问总督,签这盟约,是否要将本族军队交予联盟?”

  这问题引得其他国邦部族的使者注意,秦人该不会是想借这盟约来夺他们的兵权吧?

  刘季以诧异的表情看了这名使者一眼:“为何会有这想法?签署联合防务条约,是让入盟之国在遭到军事威胁时,其他入盟国要予以此国支持,共同御敌,并非让诸位将兵马交于联盟。”

  “各国兵马该咋样,还是咋样,只是在有成员国遭遇敌人,需要其他成员国出兵相助时,得要出兵,像皮山国在某日遭受入侵,情况危急到需大秦出兵,身为成员国的大秦不可推诿。”

  “签署联合防务条约,不仅有共同御敌这好处,还有诸国间可进行军事交流、联合演练等好处。军事交流便是,大秦可派出将领到诸位的国邦部族,指导诸位进行军队建设、士卒训练!”

  刘季讲的这条让许多使者心动,大秦的军队比他们的军队强多了,要是能得到大秦指点,必定能让他们的军队变强,可让秦人来指点他们的军队,又觉得不妥,要是秦人趁机做点啥,他们可能连后悔都没地方!

  可要让他们拒绝吧,肯定会有其他国邦部族答应,这些国邦部族受秦人指导,军队战斗力突飞猛进,而他们拒绝秦人指导,那就会落后一大截。

  这一刻,这些人生出了孔雀国王公们一样的想法,秦人把事明明白白地告知了他们,可他们好像没有多余的选择。

  秦人当真比他们更高明,难怪秦国比他们的国邦部族强大!

  这也是大秦有意如此,逼西域诸国接受:的确有从心里不想接受大秦主张的国邦,可你们不接受,有其他国邦部族会接受哦,你们担不担心这些接受的国邦会在大秦影响变得你们强?

  刘季继续道:“‘联合演练’便是多国军队组织联合演习,互相交流战术战法,对共同的敌人发起作战。”

  这点也懂了,就是组成联军,然后联军进行共同操演嘛,这倒没啥可说。

  见没有使者站出来提问,刘季又抛出一颗大饵“凡是入盟,签署了联合防务条约的诸国,可从我大秦购买兵械,我大秦的兵甲,入盟诸国拥有优先购买权,且会予以较大的优惠!”

  此话一出,顿时诸国使者给钓成了翘嘴,他们听到了啥,入盟签那啥条约,可以买秦人的兵器装备?

  那啥“军事、联合演练”可以忽略,但这条不能,优良的兵器装备是拿到手就能显著提升军队战斗力的。

  还是那个套路,他们可以拒绝购买秦人的兵甲,但要是有其他国邦部族买了,那他们就落后了,而“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诸国使者也知。

  一名使者起身问道:“敢问总督,那火炮也能卖于我等?”

  其他使者也看向刘季,要是秦人能售卖那火炮,那他们一定要买,万一被有仇的国邦买到,那麻烦就大了,但秦人应该不会售卖火炮。

  那等先进的兵器,怎么可能轻易卖给其他国邦呢?

  诸国使者本以为这位秦人总督会直接回答说“不能!”,熟料刘季的回答:“诸位若真有意购买火炮,可派使者到咸阳去谈!”

  秦人居然没完全拒绝售卖火炮,反而告诉他们“可以谈!”,倘若是真的可以谈,那就意味着秦人真有售卖火炮的想法。

  这简直不可思议,火炮那等利器,秦人竟想卖给他人?就不怕他人得到火炮后,反过来威胁到秦人?

  大多数使者都认为这“可以谈!”应该是假的,秦人不可能将这种利器卖给他人,这位秦人总督是在给他们许诺天边的羔羊肉,听着很香,实际上根本吃不到。

  可尽管认为这是假的,但诸国使者都决定回去后,立刻禀告国王或头领,赶紧派使者到大秦咸阳去谈,这有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可能为假,但万一为真呢。

  如果是真,他们不派使者去咸阳购买秦人火炮,等其他国邦买到,将后悔莫及!

  刘季一直在留意诸国使者的神色变化,见他们听到自己说火炮购买也可以谈之后的震惊神色,不由想到了他当时从李念那得到这消息时的场景。

  他当时很惊讶不解,像火炮这等利器,岂能轻售于他人?肯定得严防死守藏匿起来,唯恐为他人发觉,哪能卖出去啊?

  但李念公子当时给他的回答是:这是抛出给诸国的饵,不会现在就卖给诸国,要卖也得在几年后,大秦建立了足够多的火器部队之时。

  至于卖出后,会不会反过来对大秦造成威胁?

  李念公子的回答是:基本没有,以这些国邦的技术跟不上大秦的发展,这些炼个铜都费劲,要让他们自己制造一门火炮,得花费远超过大秦制造一门火炮的成本。

  而且,等这些国家制作火炮的技术逐渐发展起来,大秦的火器技术已经进入了下一个甚至下下一个阶段。

  除非大秦的火器技术原地踏步,甚至往后退,才会被人给追上,要真是这种情况,大秦活该被人给超过!

  并且,卖炮是一回事,卖炮弹又是另一回事,大秦可没有说要卖炮弹给他们,炮是一个价,想要炮弹,那得另算,还要限量供应,反正火炮是畅销货,也不愁没人买,多的是想买我大秦火炮的国邦,你不买,有的是国邦买!

  刘季当时听了后,生出一个感觉:李念公子要是去做商贾,定是一个奸商!

  刘季看着厅内的诸国使者,这些人在听到他的那个“可以谈!”之后,已经掉进了李念公子挖的坑里,但这个坑,他们还不得不跳。

  纠其所有原因,还是这些国邦弱小,大秦强盛超过他们,这是先进强国对落后弱国的压制,幸亏大秦属于强国先进的一方!

  想到此处,原本存于刘季心里的一些疑问豁然解开:‘难怪公子说征国、灭国不全在军事之上,用经济、文化等手段也能做到。’

  ‘国若弱小,便是知晓强国布设了陷阱,他们也没得选择,便如今日之大秦与西域诸国一般。知晓火炮之事是计又如何?难道其等能不中此计?’

  心中想罢,刘季又道:“除军事同盟,共同防御进退之外,入盟诸国若遭遇灾害,也可受联盟相助。如某部族牲畜大量病死,导致此部粮食不足,入盟诸国当向此国施以援手,使之渡过难关。”

  这条也是好事,没啥可反对之处,就是入盟国发生灾害,其他国邦有能力要相助。

  刘季接着道:“再是经济和文化方面!经济,诸位可简单理解为商贾之事。入盟之后,入盟诸国将成为我大秦优先贸易国,即诸位从大秦购买大秦之物,会比其他非入盟国更优先。”

  “如在大秦有一种货物,入盟国和非入盟国同时前来购买,大秦会先售卖给入盟国,并在价格、赋税等方面给予非入盟国没有的优惠。同时,大秦若要购买某种货物,也会优先从入盟诸国中购买,除非入盟诸国的货物质量达不到大秦所需。”

  这番话引起了诸国使者兴趣,按这位大秦总督话中之意,他们加入联盟,便能以更低的价格买得秦人之物。

  这一条要是实行,意味着相比于非入盟国,在同样的钱下,他们能买到更多的大秦之物,着实是个好消息。

  刘季又道:“入盟国的商贾在行走于入盟各国之时,也将比非入盟国商贾更受优待,使入盟国商贾更便于在诸国行商。”

  简言之,加入联盟后,联盟诸国间贸易行商比非入盟国更方便,促进联盟诸国间的贸易兴盛。

  这条也无人起身询问,刘季继续道:“文化,诸位可认为即是学识、工艺、习俗……的统称。若入盟,文化方面同样有优待,譬如入盟之国,可派遣更多学子到我大秦留学,学习大秦的学识、工艺!”

  诸国使者眼睛一亮,秦人的学识、技艺明显要领先于他们,要是他们能学到秦人的技艺,即便达不到秦人的地步,也能超过其他国邦。

  就算秦人不会将最先进的学识、技艺传授给他们,可哪怕是秦人认为相对落后的技艺,对他们来说,也相当先进。

  “而非入盟诸国,大秦不一定会准许其等派人到大秦留学,纵使准许,也不会允许其等派太多人。”

首节上一节241/258下一节尾节目录